帅孟奇大姐
1年前 (2024-04-21)
帅孟奇大姐奔驰车 活动视频 帅孟奇(1897年1月3日—1998年4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汉寿县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接受进步思想,追求真理。
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帅孟奇同志是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我组织战线杰出的,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
1998年4月13日12时03分,帅孟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帅孟奇,1897年1月3日出生于汉寿县东乡陈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6岁进私塾馆读书,后就读于乡办小学和长沙周南女校,因家境贫寒中断学业。
1913年到常德女子工业传习所学习织布,入平民工厂当工人。
1915年回乡帮助家里织布种地。
五四运动期间,在丈夫许之桢的影响下,阅读《湘江评论》、《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1921年到汉寿县新办的一所女子小学任教,结识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教师。
1922年筹建汉寿县女界联会,创办民益女子职业学校。
1926年6月,由詹乐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1927年1月,中共汉寿县委成立,任县委委员,组织农会,成立妇女协会,建立儿童团,打击土豪劣绅,惩治恶霸,开仓济民,成为汉寿县很有威望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失败后,她装扮成讨米的农妇,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在武汉找到了向警予,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30年夏,在回国的船上巧遇周恩来,得知在上海的秘密接头地点,她很快找到了中共组织。
中央派她到武汉长江局任秘书,到浦东区从事工运工作,先后任浦东、沪西区委和江苏省委妇女部长。
在上海以做工为掩护,深入到纱厂、丝厂的工人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工人组织反帝大同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作战。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机警、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涉难历险,毫无畏惧。
1932年10月10日深夜,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监狱里,敌人施用了种种酷刑,坐老虎凳,砖头加到6块,她晕厥过去;踩杠子,她的左腿骨被压折;灌煤油,她呛得七窍流血,左眼失明。
她忍受了非人的毒刑,视死如归,保守了的秘密。
她坚贞不屈的革情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1933年1月7日被判,押往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5月经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她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
她正视人生的不幸,革意志更坚强。
1937年底,她到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与组织接上关系,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机关日常工作,兼管妇女工作和员训练工作,到常德、汉寿、益阳等地指导重建的组织。
1939年2月,当选为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后为正式委员、常委),兼任常(德)、益(阳)中心县委,领导益阳、常德、汉寿、沅江、桃源、临澧、澧县等地的革斗争。
1939年冬,当选为湖南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前往延安。
在延安,先后任中央农委政治秘书兼总支、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委员兼物资局支部。
还受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甄别委员会主任,怀着对、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经过艰苦深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为80名在“抢救运动”中受冤屈的同志甄别,使这些同志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1945年出席的七大后,任中央妇委秘书长,参与主持妇委的工作。
1949年3月,在中国妇女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妇联常委兼组织部长。
同年7月调中央组织部工作,先后任干部处副处长和外交外贸处副处长、处长。
1956年在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
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近20年,始终遵循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坚持真理,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给内外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歌曲《我宣誓》 帅孟奇故居前的夏荷 工作成就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帅孟奇自始终遵循中央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对干部没有亲疏之分。
她平易近人,接近群众,许多干部都愿意向她反映问题,她利用同人谈心的机会顺便了解各部门干部的情况。
她常常说,了解干部要听取领导干部、普通干部和群众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对干部有全面的认识。
人是变化的,犯过错误的干部可能因吸收教训而转变为好干部;做出成绩的干部也可能因骄傲自满而变得狂妄自大,所以考察干部要踏踏实实,经常考察,绝不要凭印象主观臆断,也不要听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要多听各种意见。
她知人善任,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特长。
她大公无私,坚持实事求是,在政治运动中敢于仗义执言,保护干部。
“三反”、“五反”打“老虎”时,她根据中央组织部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实事求是,没有“老虎”,就不要硬打;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中央征求各省、市、自治区领导意见,河北省委副、省政府副主席薛迅主张统购统销不要统得过死,给农民留一点余粮在集市出售,一些同同志认为她“右倾”,给她扣上“反对统购统销”的帽子,还要开除她的籍。
帅孟奇坚持实事求是,在中监委讨论薛迅问题的会上,同钱瑛一道力保薛迅,才保住了薛的籍,但薛迅仍受了降职使用的处分,一直到1990年才彻底。
1957年反右时,中组部要将处交外贸处办公室主任郭腾云划分为右派,说他支持了两张给部领导提意见的大字报,帅孟奇坚决反对,但她是少数,未能使郭腾云免遭不幸。
帅孟奇在复杂的内斗争中从不随风倒,她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帅孟奇要求干部说真话,不说假话。
她认为基层干部如实反映情况,上级领导才能作出正确决策;上级的决策不符实际情况时,下级干部敢于直陈意见,才能有助于上级及时改正。
她提倡讲真话,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此各地干部都愿意向她反映问题,有心里话,也愿意向她倾诉,在她面前说错了也没关系,她会善意开导,直到她耄耄之年,离休以后,还有人愿意来向她反映问题,因为她敢于向中央领导反映真实情况。
帅孟奇严于律已。
身居要职,从没有特权思想,从不谋取个人私利。
她身为中组部副部长,掌握人事大权,从未有自己的亲属安排过工作,谋取过一个职位。
刚解放时,家乡的几个侄儿、侄女想让她替他们找个工作,她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共产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旧社会的习气都不能学,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新中国刚建立,百业待兴,正是用人的时候,要他们努力学习,靠自己的本事去报考。
她的一个侄儿1953年考入山西榆次经纬技校,毕业后分配在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努力,在工厂做组织工作和青年团工作。
1956年,纺织工业部从基层造调政工干部,他够条件。
帅孟奇得知后,阻止调他。
帅孟奇认为,自己在组织部工作,即使侄儿符条件,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也应该回避,不要在群众中造成误解,给带来影响。
这样一位处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一心为工作的好干部,却在“文化大革”中遭受磨难。
1968年4月,康生点名,帅孟奇被诬指为“判徒”、“特务”、“里通外国的内奸”而挨斗、受审,被关在卫戍区监护了7年。
在这2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与世隔绝,不能见到一个亲友,甚被剥夺了人生权利,忍受着人格的侮辱。
1975年5月,又被流放到江西萍乡,并被宣布为“叛徒”,开除了籍。
这10年中,帅孟奇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她不愧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员,她相信邪恶压不倒正气,共产不会被坏人摧垮。
1976年元旦,面对窗外早春来临前的气息,她写了一首诗:一度梅花一度春,傲雪战雪迎春来,漫山萌芽向阳发,粗杆老梅绿叶生。
她坚信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终于结束了。
1978年,帅孟奇得到彻底,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任中央组织部顾问。
她不顾80高龄,一如既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中去。
1981年2月,主动向中央申请辞去领导职务,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5年9月离休后,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倾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上,还将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5万多元钱,一笔一笔地捐给了“希望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
1996年1月3日是她的百岁寿辰,江泽民总、李鹏总理亲自到北京医院看望这位中共高级干部中的个百岁老人,对她的革业绩和奋斗精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4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101岁。
家庭生活父母指腹为婚帅孟奇,湖南省汉寿县东乡陈家湾人,生于 1897年1 月3日。
因为她是父母亲的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叫她大姐。
父亲帅惊白,早年东渡日本深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学成归来,与黄兴等志同道者一起闹革。
辛亥革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司科长等职,目睹当时政治,国难当头,愤而弃官还乡,在故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母亲许云秀贤惠勤劳,待人和善,尤善于操持家务。
正是帅孟奇的母亲,促成了帅孟奇与她的表弟许之祯的婚事。
怀有身孕的许云秀对一位同在的远房亲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是我生下个女娃,你生下个男娃,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们成亲吧。
”帅孟奇7岁起就在许家同许之祯一道读私塾。
在众多表兄表弟中,她最喜欢聪明伶俐的表弟许之祯。
每当放了学,帅孟奇就带许之祯到河边钓鱼虾、捉蝴蝶、讲美妙动听的故事。
只要一有空,许之祯就扯着帅孟奇,姐姐、姐姐喊个不停,不是让她讲故事,就是让她教自己读书写字。
帅孟奇也乐意帮助他,乐意和他一起玩。
当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许之祯总是流着眼泪送走帅孟奇,帅孟奇也含着泪水回家。
1909 年,许之祯的父亲去世,将许之祯托付于姑父帅惊白。
帅孟奇、许之祯两人走得更近了。
1913年,许之祯在姑夫的资助下,考入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学习。
而帅孟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回家,帮母亲干些农活。
离别那天,帅孟奇送许之祯上路。
他们肩并肩,沉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
就在那充满深情厚谊的沉默之中,两人品尝到了爱的甘甜。
1917年,帅孟奇和许之祯结婚了。
一年后,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给女儿起名叫许端一。
女儿给他们带来甜蜜和欢乐,也给他们带来困难和劳累。
帅孟奇带着孩子在家乡种田,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一点空闲。
她终日辛劳,省吃俭用,支持许之祯完成学业。
见到久别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许之祯在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又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跟李达学过日语,并结识了陈独秀。
1919年,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跟随陈独秀、李达等人一起战斗。
这期间,许之祯常给帅孟奇写信,讲些革道理,也寄些进步刊物,如《新青年》、《东方杂志》等,这使帅孟奇开始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迪。
1920年秋,帅孟奇携带女儿离开家乡进入汉寿县城,经人介绍在一所幼儿园当保育员,不久,又在一所小学教珠算课。
在县城,她结识了黄易瑜、陈才翠等进步女青年。
她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教育救国、妇女解放等问题,并在县里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要求男女平等。
1921年3月,许之祯受上海组织的派遣去莫斯科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在异国他乡学习的许之祯,尽管学习紧张,却依然每月给妻子写信,讲他在莫斯科的见闻。
帅孟奇也常给他回信,谈论汉寿城乡的斗争,讲述自己和女儿的生活情形。
凭着鸿雁传书,他们交换着信息,交流着思想。
1924年许之祯回国后一直在湖北从事革活动。
1926年春,帅孟奇在汉寿县加入中国共产。
不久,中共汉寿县委领导小组成立,她被吸收为小组领导成员。
两人相距遥远,只得鸿雁传书倾诉思念。
1926年7月,许之祯由武汉回家探亲,帅孟奇见到久别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
丈夫另组家庭不料,形势突变。
在国民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国民反动军官许克祥于1927年5月21日发动了残杀共产员和工农群众的“马日事变”。
一时间,血雨腥风降临长沙,汉寿县城也形势危急。
夫妻二人受到通缉,不久就被组织上先后送到苏联学习。
两年后,帅孟奇回国,继续革。
没想到,她和丈夫许之祯在异国他乡一别,从此竟永远断绝了夫妻缘分。
1930 年,帅孟奇回国后不久,遵照中央的指示,到武汉长江局任秘书,后来又到上海,在浦东区做工运工作。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投入了的地下活动。
(文字来源于网络)
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帅孟奇同志是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我组织战线杰出的,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
1998年4月13日12时03分,帅孟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帅孟奇,1897年1月3日出生于汉寿县东乡陈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6岁进私塾馆读书,后就读于乡办小学和长沙周南女校,因家境贫寒中断学业。
1913年到常德女子工业传习所学习织布,入平民工厂当工人。
1915年回乡帮助家里织布种地。
五四运动期间,在丈夫许之桢的影响下,阅读《湘江评论》、《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1921年到汉寿县新办的一所女子小学任教,结识了许多思想进步的教师。
1922年筹建汉寿县女界联会,创办民益女子职业学校。
1926年6月,由詹乐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1927年1月,中共汉寿县委成立,任县委委员,组织农会,成立妇女协会,建立儿童团,打击土豪劣绅,惩治恶霸,开仓济民,成为汉寿县很有威望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失败后,她装扮成讨米的农妇,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在武汉找到了向警予,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30年夏,在回国的船上巧遇周恩来,得知在上海的秘密接头地点,她很快找到了中共组织。
中央派她到武汉长江局任秘书,到浦东区从事工运工作,先后任浦东、沪西区委和江苏省委妇女部长。
在上海以做工为掩护,深入到纱厂、丝厂的工人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工人组织反帝大同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作战。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机警、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涉难历险,毫无畏惧。
1932年10月10日深夜,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监狱里,敌人施用了种种酷刑,坐老虎凳,砖头加到6块,她晕厥过去;踩杠子,她的左腿骨被压折;灌煤油,她呛得七窍流血,左眼失明。
她忍受了非人的毒刑,视死如归,保守了的秘密。
她坚贞不屈的革情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1933年1月7日被判,押往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5月经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她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
她正视人生的不幸,革意志更坚强。
1937年底,她到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与组织接上关系,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机关日常工作,兼管妇女工作和员训练工作,到常德、汉寿、益阳等地指导重建的组织。
1939年2月,当选为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后为正式委员、常委),兼任常(德)、益(阳)中心县委,领导益阳、常德、汉寿、沅江、桃源、临澧、澧县等地的革斗争。
1939年冬,当选为湖南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前往延安。
在延安,先后任中央农委政治秘书兼总支、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委员兼物资局支部。
还受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甄别委员会主任,怀着对、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经过艰苦深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为80名在“抢救运动”中受冤屈的同志甄别,使这些同志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1945年出席的七大后,任中央妇委秘书长,参与主持妇委的工作。
1949年3月,在中国妇女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妇联常委兼组织部长。
同年7月调中央组织部工作,先后任干部处副处长和外交外贸处副处长、处长。
1956年在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
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在中央组织部工作近20年,始终遵循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坚持真理,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给内外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歌曲《我宣誓》 帅孟奇故居前的夏荷 工作成就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帅孟奇自始终遵循中央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对干部没有亲疏之分。
她平易近人,接近群众,许多干部都愿意向她反映问题,她利用同人谈心的机会顺便了解各部门干部的情况。
她常常说,了解干部要听取领导干部、普通干部和群众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对干部有全面的认识。
人是变化的,犯过错误的干部可能因吸收教训而转变为好干部;做出成绩的干部也可能因骄傲自满而变得狂妄自大,所以考察干部要踏踏实实,经常考察,绝不要凭印象主观臆断,也不要听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要多听各种意见。
她知人善任,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特长。
她大公无私,坚持实事求是,在政治运动中敢于仗义执言,保护干部。
“三反”、“五反”打“老虎”时,她根据中央组织部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实事求是,没有“老虎”,就不要硬打;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中央征求各省、市、自治区领导意见,河北省委副、省政府副主席薛迅主张统购统销不要统得过死,给农民留一点余粮在集市出售,一些同同志认为她“右倾”,给她扣上“反对统购统销”的帽子,还要开除她的籍。
帅孟奇坚持实事求是,在中监委讨论薛迅问题的会上,同钱瑛一道力保薛迅,才保住了薛的籍,但薛迅仍受了降职使用的处分,一直到1990年才彻底。
1957年反右时,中组部要将处交外贸处办公室主任郭腾云划分为右派,说他支持了两张给部领导提意见的大字报,帅孟奇坚决反对,但她是少数,未能使郭腾云免遭不幸。
帅孟奇在复杂的内斗争中从不随风倒,她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帅孟奇要求干部说真话,不说假话。
她认为基层干部如实反映情况,上级领导才能作出正确决策;上级的决策不符实际情况时,下级干部敢于直陈意见,才能有助于上级及时改正。
她提倡讲真话,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此各地干部都愿意向她反映问题,有心里话,也愿意向她倾诉,在她面前说错了也没关系,她会善意开导,直到她耄耄之年,离休以后,还有人愿意来向她反映问题,因为她敢于向中央领导反映真实情况。
帅孟奇严于律已。
身居要职,从没有特权思想,从不谋取个人私利。
她身为中组部副部长,掌握人事大权,从未有自己的亲属安排过工作,谋取过一个职位。
刚解放时,家乡的几个侄儿、侄女想让她替他们找个工作,她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共产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旧社会的习气都不能学,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新中国刚建立,百业待兴,正是用人的时候,要他们努力学习,靠自己的本事去报考。
她的一个侄儿1953年考入山西榆次经纬技校,毕业后分配在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努力,在工厂做组织工作和青年团工作。
1956年,纺织工业部从基层造调政工干部,他够条件。
帅孟奇得知后,阻止调他。
帅孟奇认为,自己在组织部工作,即使侄儿符条件,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也应该回避,不要在群众中造成误解,给带来影响。
这样一位处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一心为工作的好干部,却在“文化大革”中遭受磨难。
1968年4月,康生点名,帅孟奇被诬指为“判徒”、“特务”、“里通外国的内奸”而挨斗、受审,被关在卫戍区监护了7年。
在这2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与世隔绝,不能见到一个亲友,甚被剥夺了人生权利,忍受着人格的侮辱。
1975年5月,又被流放到江西萍乡,并被宣布为“叛徒”,开除了籍。
这10年中,帅孟奇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她不愧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员,她相信邪恶压不倒正气,共产不会被坏人摧垮。
1976年元旦,面对窗外早春来临前的气息,她写了一首诗:一度梅花一度春,傲雪战雪迎春来,漫山萌芽向阳发,粗杆老梅绿叶生。
她坚信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终于结束了。
1978年,帅孟奇得到彻底,她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任中央组织部顾问。
她不顾80高龄,一如既往,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中去。
1981年2月,主动向中央申请辞去领导职务,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5年9月离休后,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倾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上,还将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5万多元钱,一笔一笔地捐给了“希望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
1996年1月3日是她的百岁寿辰,江泽民总、李鹏总理亲自到北京医院看望这位中共高级干部中的个百岁老人,对她的革业绩和奋斗精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4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101岁。
家庭生活父母指腹为婚帅孟奇,湖南省汉寿县东乡陈家湾人,生于 1897年1 月3日。
因为她是父母亲的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叫她大姐。
父亲帅惊白,早年东渡日本深造,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学成归来,与黄兴等志同道者一起闹革。
辛亥革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司科长等职,目睹当时政治,国难当头,愤而弃官还乡,在故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母亲许云秀贤惠勤劳,待人和善,尤善于操持家务。
正是帅孟奇的母亲,促成了帅孟奇与她的表弟许之祯的婚事。
怀有身孕的许云秀对一位同在的远房亲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是我生下个女娃,你生下个男娃,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们成亲吧。
”帅孟奇7岁起就在许家同许之祯一道读私塾。
在众多表兄表弟中,她最喜欢聪明伶俐的表弟许之祯。
每当放了学,帅孟奇就带许之祯到河边钓鱼虾、捉蝴蝶、讲美妙动听的故事。
只要一有空,许之祯就扯着帅孟奇,姐姐、姐姐喊个不停,不是让她讲故事,就是让她教自己读书写字。
帅孟奇也乐意帮助他,乐意和他一起玩。
当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许之祯总是流着眼泪送走帅孟奇,帅孟奇也含着泪水回家。
1909 年,许之祯的父亲去世,将许之祯托付于姑父帅惊白。
帅孟奇、许之祯两人走得更近了。
1913年,许之祯在姑夫的资助下,考入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学习。
而帅孟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回家,帮母亲干些农活。
离别那天,帅孟奇送许之祯上路。
他们肩并肩,沉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
就在那充满深情厚谊的沉默之中,两人品尝到了爱的甘甜。
1917年,帅孟奇和许之祯结婚了。
一年后,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给女儿起名叫许端一。
女儿给他们带来甜蜜和欢乐,也给他们带来困难和劳累。
帅孟奇带着孩子在家乡种田,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一点空闲。
她终日辛劳,省吃俭用,支持许之祯完成学业。
见到久别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许之祯在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又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跟李达学过日语,并结识了陈独秀。
1919年,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跟随陈独秀、李达等人一起战斗。
这期间,许之祯常给帅孟奇写信,讲些革道理,也寄些进步刊物,如《新青年》、《东方杂志》等,这使帅孟奇开始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迪。
1920年秋,帅孟奇携带女儿离开家乡进入汉寿县城,经人介绍在一所幼儿园当保育员,不久,又在一所小学教珠算课。
在县城,她结识了黄易瑜、陈才翠等进步女青年。
她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教育救国、妇女解放等问题,并在县里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要求男女平等。
1921年3月,许之祯受上海组织的派遣去莫斯科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在异国他乡学习的许之祯,尽管学习紧张,却依然每月给妻子写信,讲他在莫斯科的见闻。
帅孟奇也常给他回信,谈论汉寿城乡的斗争,讲述自己和女儿的生活情形。
凭着鸿雁传书,他们交换着信息,交流着思想。
1924年许之祯回国后一直在湖北从事革活动。
1926年春,帅孟奇在汉寿县加入中国共产。
不久,中共汉寿县委领导小组成立,她被吸收为小组领导成员。
两人相距遥远,只得鸿雁传书倾诉思念。
1926年7月,许之祯由武汉回家探亲,帅孟奇见到久别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
丈夫另组家庭不料,形势突变。
在国民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国民反动军官许克祥于1927年5月21日发动了残杀共产员和工农群众的“马日事变”。
一时间,血雨腥风降临长沙,汉寿县城也形势危急。
夫妻二人受到通缉,不久就被组织上先后送到苏联学习。
两年后,帅孟奇回国,继续革。
没想到,她和丈夫许之祯在异国他乡一别,从此竟永远断绝了夫妻缘分。
1930 年,帅孟奇回国后不久,遵照中央的指示,到武汉长江局任秘书,后来又到上海,在浦东区做工运工作。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投入了的地下活动。
(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