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华子鱼
1年前 (2024-04-21)
又见华子鱼鲁继香 早晨逛早市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叫卖声中,突然听到了“华子鱼,华子鱼,闪电河水库的野生华子鱼"的叫卖声,遁声望去,眼前一亮,在地摊的鱼堆里,看到了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样的华子鱼。
从小生长在闪电河边,欣赏着闪电河畔四季如画的美丽风景,也品读着它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更多的是品味享受着生长在那里的各种美味。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人类在发现和发明美食上得以发展和壮大,而其中生长在闪电河流域和闪电河水库里的各种野生鱼就是无以伦比的美味,有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公鱼等等,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却没有这些鱼,只有一种叫华子鱼,学名又叫瓦氏雅罗鱼的鱼,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己经好多年没有见过这种鱼了,欣喜的是今天又看见了销声匿迹了好多年的华子鱼,不仅感慨万千,倍感亲切,便以八元钱一斤的价格买了几条拿回家,收拾干净,急不可耐的下锅焖炖,还没等锅里的鱼彻底焖熟,便迫不急待的夹一条品尝起来,嗯,还是那个味,就是那个味,那种久违了的熟悉的味道涌满口腔,不觉间儿时关于华子鱼的记忆,吃华子鱼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六、七十年代的闪电河畔,水草丰美,美丽如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闪电河水碧波荡漾,蜿蜒流淌,鹰雁齐鸣,鱼翔浅底,百灵歌唱。
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马莲开花的季节,村里的人们就知道闪电河里上鱼了,遗憾的是当时年龄小没会亲眼目睹鱼群游曳的壮观场景,大人们常常忙中偷闲到闪电河打鱼,那时的闪电河里好像没有别的鱼全是清一色的华子鱼,他们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便带上渔具出发了,有时候是半夜有时候直到天亮才满载而归,家里的大盆小盆,水桶都盛满了华子鱼。
这种鱼,体型细长,头小,嘴巴略翘,眼大而眼珠凸鼓,鱼鳞细碎,通体银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鲜香无比,尤其是熟后的华子鱼的白色眼珠,突出在眼眶外,是孩子们吃鱼的,听老人们讲:吃鱼眼珠眼晴会亮,所以孩子们都抢着吃鱼眼珠。
每当父亲和爷爷他们打回好多鱼,我和母亲就有活干了,收拾这些鱼就得好长时间,刮鳞,开膛,抠腮,冲洗干净,把收拾好了的鱼依次码放在事先倒上些许麻油的大铁锅里,直到码了大半锅,添入清水,然后放上各种调料,灶膛里用柴禾引着火,添上干牛粪,咕嗒咕嗒拉着风箱,开始大火慢炖,待到蒸气从木头锅盖的缝隙腾挪着缭绕而出,满屋便氤氲起诱人的香味,香味在屋子和院子里的角角落落里漫延,馋的孩子大人们的口水直淌,真香啊!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守在锅旁,不肯离开。
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灶膛里的牛粪火在风箱的吹鼓下呼呼的舔着锅底,华子鱼在水深火热的锅里咕嘟翻滚着,开锅后不久便有糊香味溢出,那便是汤干了,得赶紧撤火,焖焐,灶膛的余火还在燎烤着锅底,锅里的鱼也已经干巴巴儿的了,鱼熟汤干,出锅开吃,揭开锅盖的瞬间,满锅的诱人鱼香味扑鼻而来,鱼儿们挨挨挤挤,整齐排列,色香味俱佳,等待着人们品尝,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四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吃上一顿如此美味的鱼,人们就象过年一样,欢天喜地,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左邻右舍,大人孩子们你一条我一条津津有味地吃着,尽情享受着闪电河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母亲河馈赠的美味佳肴。
有时候打回的鱼多,一锅焖不下,剩下的母亲洗净了用线绳穿起来挂在院子里晾干,等孩子们熬渴了,取几条用少许麻油炸着吃或用白菜帮包起来放灶膛,埋在做饭剩下的火里烧着吃,也特别的好吃,酥脆醇香,回味悠长,别有风味。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子鱼从闪电河中彻底的消失了,它的模样,它的味道却清晰的留在我的心中,那不止是对一种美味的记忆,更多的是一个在外游子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故土闪电河畔的深深眷恋和向往,这就是难以割舍的乡愁吧!闪电河,你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无私的爱,赐予了两岸儿女以丰厚的的各种天然美味。
曾记何时,人们过度的开发,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无节制的大肆捕捞,生态的严重失衡和环境的污染,使得水质发生了改变,使许多对水质要求过高的物种濒临灭绝,华子鱼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水质条件一旦不符它生存,它就会永远的消失,己经好多年没有看到它的身影了。
可喜的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实施区域控制捕捞,严禁环境污染,使的闪电河流域的水质和闪电河水库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成果显而易见,己初见成效,华子鱼的出现就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我坚信在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闪电河这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将会把天更蓝,草更绿,花更艳,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展示在世人面前。
本文于2018年4月20日发表于沽源旅游局官方微信
从小生长在闪电河边,欣赏着闪电河畔四季如画的美丽风景,也品读着它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更多的是品味享受着生长在那里的各种美味。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人类在发现和发明美食上得以发展和壮大,而其中生长在闪电河流域和闪电河水库里的各种野生鱼就是无以伦比的美味,有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公鱼等等,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却没有这些鱼,只有一种叫华子鱼,学名又叫瓦氏雅罗鱼的鱼,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己经好多年没有见过这种鱼了,欣喜的是今天又看见了销声匿迹了好多年的华子鱼,不仅感慨万千,倍感亲切,便以八元钱一斤的价格买了几条拿回家,收拾干净,急不可耐的下锅焖炖,还没等锅里的鱼彻底焖熟,便迫不急待的夹一条品尝起来,嗯,还是那个味,就是那个味,那种久违了的熟悉的味道涌满口腔,不觉间儿时关于华子鱼的记忆,吃华子鱼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六、七十年代的闪电河畔,水草丰美,美丽如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闪电河水碧波荡漾,蜿蜒流淌,鹰雁齐鸣,鱼翔浅底,百灵歌唱。
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马莲开花的季节,村里的人们就知道闪电河里上鱼了,遗憾的是当时年龄小没会亲眼目睹鱼群游曳的壮观场景,大人们常常忙中偷闲到闪电河打鱼,那时的闪电河里好像没有别的鱼全是清一色的华子鱼,他们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便带上渔具出发了,有时候是半夜有时候直到天亮才满载而归,家里的大盆小盆,水桶都盛满了华子鱼。
这种鱼,体型细长,头小,嘴巴略翘,眼大而眼珠凸鼓,鱼鳞细碎,通体银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鲜香无比,尤其是熟后的华子鱼的白色眼珠,突出在眼眶外,是孩子们吃鱼的,听老人们讲:吃鱼眼珠眼晴会亮,所以孩子们都抢着吃鱼眼珠。
每当父亲和爷爷他们打回好多鱼,我和母亲就有活干了,收拾这些鱼就得好长时间,刮鳞,开膛,抠腮,冲洗干净,把收拾好了的鱼依次码放在事先倒上些许麻油的大铁锅里,直到码了大半锅,添入清水,然后放上各种调料,灶膛里用柴禾引着火,添上干牛粪,咕嗒咕嗒拉着风箱,开始大火慢炖,待到蒸气从木头锅盖的缝隙腾挪着缭绕而出,满屋便氤氲起诱人的香味,香味在屋子和院子里的角角落落里漫延,馋的孩子大人们的口水直淌,真香啊!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守在锅旁,不肯离开。
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灶膛里的牛粪火在风箱的吹鼓下呼呼的舔着锅底,华子鱼在水深火热的锅里咕嘟翻滚着,开锅后不久便有糊香味溢出,那便是汤干了,得赶紧撤火,焖焐,灶膛的余火还在燎烤着锅底,锅里的鱼也已经干巴巴儿的了,鱼熟汤干,出锅开吃,揭开锅盖的瞬间,满锅的诱人鱼香味扑鼻而来,鱼儿们挨挨挤挤,整齐排列,色香味俱佳,等待着人们品尝,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四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吃上一顿如此美味的鱼,人们就象过年一样,欢天喜地,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左邻右舍,大人孩子们你一条我一条津津有味地吃着,尽情享受着闪电河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母亲河馈赠的美味佳肴。
有时候打回的鱼多,一锅焖不下,剩下的母亲洗净了用线绳穿起来挂在院子里晾干,等孩子们熬渴了,取几条用少许麻油炸着吃或用白菜帮包起来放灶膛,埋在做饭剩下的火里烧着吃,也特别的好吃,酥脆醇香,回味悠长,别有风味。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子鱼从闪电河中彻底的消失了,它的模样,它的味道却清晰的留在我的心中,那不止是对一种美味的记忆,更多的是一个在外游子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故土闪电河畔的深深眷恋和向往,这就是难以割舍的乡愁吧!闪电河,你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无私的爱,赐予了两岸儿女以丰厚的的各种天然美味。
曾记何时,人们过度的开发,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无节制的大肆捕捞,生态的严重失衡和环境的污染,使得水质发生了改变,使许多对水质要求过高的物种濒临灭绝,华子鱼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水质条件一旦不符它生存,它就会永远的消失,己经好多年没有看到它的身影了。
可喜的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实施区域控制捕捞,严禁环境污染,使的闪电河流域的水质和闪电河水库库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成果显而易见,己初见成效,华子鱼的出现就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我坚信在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闪电河这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将会把天更蓝,草更绿,花更艳,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展示在世人面前。
本文于2018年4月20日发表于沽源旅游局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