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歌声中的1986-1990(第三章第二节)

1年前 (2024-04-21)
再回首:歌声中的1986-1990(第三章第二节)Walker 二、呢喃很多人认为费翔在大陆的成功是“时势造英雄”,他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的那个“恰当的人”。
然而这种想法并不能回答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点?实际上,每一位被所谓“时势”造就的“英雄”,都是自己造就了自己,是他们身上所蕴藏的内在推动力,驱使着他们出现在那里。
费翔1960年12月24日在台湾出生,他的英文名是Kris Phillips。
父亲费伟德(Wade Phillips)是耶鲁大学亚洲研究系的博士,在老家匹兹堡从军。
匹兹堡是美国中东部的一座城市,早年以钢铁工业闻名,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不再是美国的潮流所在。
正是在这里,年轻的费伟德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兴趣,并且开始学习中文。
而他的这种兴趣,在40年后开花结果,最终竟然影响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亿万中国人。
费伟德入伍后来到日本的美空军基地服役。
1954年他到台北进行篮球比赛时在街上邂逅费翔的母亲毕丽娜,两人由于费伟德的一张照片而结缘。
四年后费伟德谋到了美驻台“武官”的职位,再次来到台湾,并与毕丽娜喜结连理。
六十四年前费伟德的这张照片让他与毕丽娜结缘。
由于费翔今未婚,因此他的母亲毕丽娜可以说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女人。
毕丽娜出生于哈尔滨,在北平长大,1940年代末期从北平辗转来到台湾,在电台从事播音工作。
费翔对文艺的热爱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母亲,因为毕丽娜从小就喜欢艺术,她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1年曾由母亲领着跟后来的著名女画家李树萱先生学了两年国画,来到台湾之后又在台师大艺术系学习,后来以“冷子”为笔名发表剧本并写了不少歌词,闻名于当时台湾影剧圈和歌迷群体。
费翔出生不久就去了另一个老家美国匹兹堡找爸爸(当时费伟德回美国在职进修),直到5岁才回到台湾,在台北南边的新店七张长大。
那时新店还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他们一家与台北外国人聚居的士林区天母恰好一南一北,相距甚远,儿时的费翔更多的时候是在中国人的环境里长大,加之母亲的时时提点,令中国这个概念从那时起就在美国人费翔的心里扎下了根。
“幼年的时光虽然已远扬总是那么教人难忘儿时的玩伴儿时的地方永在我记忆深藏”《呢喃》台湾 费翔词:小轩曲:谭健常制作人:费翔专辑:《四海一心》出品:太平洋影音时间:1987年试听 出现在费翔大陆第二张专辑里的这首《呢喃》,一定也是他在那时最喜欢的歌曲之一,相信他在选择这首歌以及每一次演唱它的时候,昔日新店那青青稻禾总是会时时袭上心头,就像我们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儿时的情景一样。
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幼年的费翔是个极其沉闷的孩子,因此连毕丽娜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在娱乐圈大放异彩。
因为父亲的关系,费翔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从小就有一位保姆月樱姑娘专门照料他,并在父母的细心培养之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回到台湾的费翔进入位于台北士林区的美国学校学习,这时他的天赋和运的指引开始逐渐显露出苗头。
小费翔在练习钢琴。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费翔就会在午休时组织小们把教室的桌椅挪开演出短剧,而这些剧多是由费翔自己编的。
当时美国学校有个话剧社,规定9年级以上才能参加,但费翔7年级的时候就“混”了进去,后来还被选为话剧社的社长。
但这些“事迹”他回家从来没说过,也从没在家表演过。
当然因为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家人也就不怎么关注这些“课外活动”了,而是按部就班地为他规划着未来的靠谱人生。
17岁那年,费翔从士林美国学校毕业,并考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全额奖学金。
你看,学生时代的费翔真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呢。
“重回那记忆深处的地方眼前的景象变得那么渺小远处的孩童传来阵阵戏笑熟悉的叫我心惊还是老地方还是老景象童年的我早已了无踪影檐下的乳燕依旧在呢喃可知我心中感叹”【同一首歌】feiaitt:“在那张大红的《四海一心》里,这首歌显得很不起眼。
如今听来,却仍是最有感觉的一首。
依然记得当年,扒着单卡录音机,按着暂停键,一字一句用本子记歌词的日子。
”——虾米音乐(2014.5.29) 旭99_冬恋夏殇:“《年代秀》,哭笑间,此去经年。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三毛、诗、费翔、霸王别姬梅兰芳。


还是老地方,还是老景象。


”——虾米音乐(2011.11.7) 可是此时令常人艳羡的费翔却并不真正快乐。
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我站上舞台的动机,就是释放自己。
”、“我从小就喜欢戏剧,高中时我就很喜欢参加话剧社团,虽然我很胖、很内向,但只要站上话剧舞台,我就能变成另一个人。
”一个内向沉默的小男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享受释放自己的快乐,很显然,名校、全额奖学金、将来极有生活保障的专业……所有这些都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时期费翔“离经叛道”的姐姐Anya Phillips已经开始在纽约混地下音乐圈,并对1970年代纽约的“no wave”音乐潮流产生影响。
也许是因为姐姐的缘故,费翔趁着大学暑假的时间横跨美国大陆次来到纽约这座他后来展开新事业的城市。
他说:“我次到纽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整个城市的气氛是浮夸而兴奋的,跟着几个朋友在各式酒吧大开眼界,尤其爱看当时在‘54俱乐部’放浪的‘时尚名流’,还有很炫的音乐,对任何年轻人来讲,(这)都是无法抵御的诱惑!”在斯坦福大学医学系上了一年之后的费翔,假期回到台湾陷入到苦恼之中,终于在返回斯坦福大学的前夕,费翔鼓起勇气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喜欢演戏,我喜欢扮演不同的人,即使只是演一个端碗盘的侍者,我也会觉得充实快乐。
”不难想象此时毕丽娜的震惊心情。
已经在台湾影剧圈有了一些名气的“冷子”怎会不知道演艺圈的前途未卜?儿子要抛开“大好前程”投入莫测的运,又会在母亲心中引起怎样的担忧呢?然而她知道儿子的态度是坚定的,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安慰是费翔改念戏剧,这样的话就算未来不能在演艺圈发展,还可以去学校教书为生。
就这样,费翔回到斯坦福大学就转到了该校的戏剧系。
但运很快又给了他一个变化——年轻的姐姐在纽约身患癌症无人照料,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费翔在斯坦福大学戏剧系只读了半年,就在冬天从旧金山飞赴纽约。
失去了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的费翔先在纽约经过短期培训之后当模特,由于表现不错,很快时薪就由50美元直升375美元,等到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就进入纽约的戏剧学校(Neighborhood Playhouse School of the Theatre)边学习边照顾姐姐。
然而在1981年的夏天,姐姐还是去世了,这给费翔带来很大触动:“我从那时候开始就比较严肃了,就觉得时间是有限的,不要浪费时间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者是钻牛角尖,或者是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我姐姐还有很多的人生的机会,都没有去揣摩、去享受、去尝试。
”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刚刚在纽约戏剧学校读了一年的费翔就返回台湾,决心在演艺圈试试自己的运气。
此时费翔的父母已经离异,而母亲的重要作用再次显现出来。
毕丽娜先是通过自己在台湾影剧圈的关系令刚刚回到台湾的费翔结识了张艾嘉,后者在自己正在制作的剧集《十一个女人》的《去年夏天》单元里让费翔出演了一个角色,播出之后费翔开始受到关注。
同时家里还花费数十万新台币为费翔拍摄洗印大量精美照片和个人资料,在圈内广为散发。
毕丽娜更通过自己擅长的子平算法替朋友义务算广结人缘,从而使费翔在圈内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助力。
1982年费翔加入EMI唱片,与著名制作人谭健常作在台湾推出的首张个人专辑《流连》即大获成功,接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又连发三张专辑,崭露头角的费翔,人气开始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迅速蹿升,甚一度压倒了当时台湾歌坛的台柱子刘文正。
费翔舍弃学业转向演艺圈发展的决定终于没有让家人担心太久,看上去他的星途灿烂,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但是费翔心里最喜爱的还是戏剧表演,“我在美国的时候学的就是舞台剧的专业,唱歌本来就是很意外的事情。
”可在这方面,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此时台湾影坛文艺片已现颓势, 乡土电影和武侠片正在冉冉升起,一副混血儿的面孔虽然让费翔在唱片和磁带封套上成为万人迷,但却成为他获得影视角色的极大障碍。
除此之外,他1.9米的身高也让导演犯愁——到哪儿去找一个适的女演员和他配戏呢?无奈之下,费翔接下了琼瑶的电影《昨夜之灯》。
琼瑶阿姨面临着与影坛趋势同样的情况:自己的电影越来越日薄西山。
她希望在《昨夜之灯》上用新鲜面孔挽回一些局面,为此她从找来郑少秋和陈玉莲担任主演,又加入了费翔这个带有异国情调的新人。
可惜的是潮流已过,1983年3月上映的《昨夜之灯》票房低迷。
琼瑶夫妇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已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此后也不再授权给别的公司拍摄,于是这部电影就成了“琼瑶片”的暗淡句号。
费翔借助《昨夜之灯》打开表演大门的愿望落空了。
1984年他转投宝丽金唱片,推出了自己的第5张专辑《埋藏过去》,亦没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由此,他在台湾演艺圈的光芒开始逐渐消退。
这颗刚刚升上天际的新星,难道中注定只能是一颗流星,还没有达到自己的闪亮顶点就将归于平淡吗?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答案。
(题头图由国防科大586王凤良提供,特此致谢;本文其余插图未经注明者全部引自网络) 目录章 驿动的心 1.1 驿动的心 1.2 归航 1.3 诗人李子恒 1.4 狼第二章 一场游戏一场梦 2.1 昨日的浪子、今日的、明日的传奇 2.2 一生何求 2.3 水中花 2.4 如果有我不在,树在。
第三章 故乡的云 3.1 冬天里的一把火 3.2 呢喃 3.3 故乡的云 3.4 昨夜星辰第四章 你潇洒我漂亮 4.1 你潇洒我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