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祭文

1年前 (2024-04-21)
怀念父亲祭文听雨(cxf)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这是唐代杜牧的一首七绝诗。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十几年了,不论清明节天气如何,在我心中,一直都是阴雨霏霏,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欲断魂的感觉。
  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活动半径不超过十公里。
一生犹如朝露,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了不起且有担当的男人,活得明白,知道想要什么。
在父亲之前,家族中没有一人吃过皇粮,没有一人上过学,父亲就是一个标准的文盲。
但他懂得,读书重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运。
在饥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极度贫困中,他毅然选择让自己的四个孩子一起上学读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见的。
他和母亲一起用自己的肩膀为子女们支撑着一片天,再穷不能穷养孩子。
父亲起早贪黑挣工分,平时不舍得吃一颗鸡蛋,聚起来换一点小钱,给我们买学习用具。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一直处于缺吃少穿勉强温饱状态,父亲咬着牙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直到读完中学。
也许是父亲的精诚感动了上仓,兄妹四人中有三人跳出了 " 农门 " 。
放在现在,也许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尤其在我的家乡,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就不亚于人造卫星上天了。
  子女们纷纷跳出 " 农门 ",实现了父亲多年的夙愿,他控制不了内心喜悦,自豪中多少带有一些自鸣得意的炫耀。
为这事,我不止一次地提醒父亲低调一点,虽然父亲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内心还是有些不服气。
世代农民,终于培养出几个识字的,当上干部,吃上皇粮,宣泄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呢?是的,父亲并无过份之处,也许是我太在意别人感受了。
  就在我们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父亲不幸得了重病。
那是一九九八年春天,突然,父亲不想吃饭,只吃些面条,说胃很不舒服,第六感官告诉我,情况不妙。
当即去县医院做了胃镜,结果没有超出意料。
手术后,我没让父亲回老家,把母亲也接进城里,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一来便于照顾,二来想在父亲剩下的日子里,让他好好地过几天城里人的生活。
可是老天爷很固执,就是不依不饶,只让他活了三年。
第二次手术是因为肠梗阻,短短七天后就去世了,那年才六十八岁。
  父亲的死,在我心中,一直是一道绕不过的坎,会成为终生遗憾。
常常自责,没有选择一家大医院,让父亲得到好的治疗。
每当听说,某某某在上海手术后,十几年了,还活得好好的,心里像针扎似的。
作为家里的长子,一个狭隘的选择,却让含辛茹苦的老父亲过早的走了,实在是难脱其究!   父亲走了,他没有看见一个第三代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参加一个孙辈的婚礼,更没有一个曾孙为他戴孝,留下了一大串的遗憾。
在父亲的墓碑前,我只能默默地向父亲道歉,对不起 ! 可是这有用吗?只能給自己亏欠的良心有一些慰藉罢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没有亡羊补牢可供选择的。
但我要做的,让下一代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爷爷,太爷爷,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在物质上,虽然他没有一分钱的遗产,在精上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座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