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美术课怎么就“不好上”——听李力加教授怎么说

1年前 (2024-04-21)
育人的美术课怎么就“不好上”——听李力加教授怎么说🌻 安宁 2020-4-2晚上,盼望着,盼望着的大咖网课开讲啦,他来了,他来了。
他就是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审读委员,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人美版)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第4届委员(2010-2018) 曾获评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全国优秀校外教育工作者。
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
发表有关儿童美术教育、艺术课程、民间美术等研究论文230余篇(幅)。
今天开讲的是育人的美术课不好上————由美术教学表现谈起。
李老给了我们满满干货,讲座金句迭出。
给我们分享了两位优秀老师的成果,让我感悟美术课的“使”和“初心”——育人。
育人,真真反思,也给我对以后美术备课时有了更多的思考方向,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
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育人目标怎样实现?印象极为深刻的那段话: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国家认同意识,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美术课程所必须给予的教育,不达成这样的目标就是空谈所谓的美育。
国家认同,包括在民间美术文化的持续滋养下学生内心深处对于“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家国情怀,深刻体会及真切感悟价值观取向的育人,其文化自信的养成才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是王晓野老师的山里红美术成果。
看到王晓野老师的学生作品非常震撼人心,那些作品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基础薄弱的农村孩子之手。
同样教过农村孩子,我们的“共同点”在哪?我们的“差距”又是什么?李老给我们理了一个脉络:知识——体验——把知识相互转化——关联起来——更深刻的理解。
从视觉输入到视觉输出的很重要一个环节必不可少情感表达。
有了孩子自己的心意,画面就有了“有趣的灵魂”,而不仅是“漂亮的皮囊”。
陕西民间美术进校园张老师的剪纸教学让孩子懂得:学习剪纸艺术,不一定是为了当艺术家,而是孤独时内心有一份艺术关怀;苦闷时,能够寻找到一种与读书不同,但又曲径通幽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古老的剪纸艺术形式与最富创造力的儿童美术的结,赋予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灵魂、新的生。
满足心灵自由的需要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的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的关注点,从实现关注评价的促学功能到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的转变。
学生上每一节美术课的时候都应是一种生体验,都是他的特殊经历,某个主题的体验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是兴奋的激动的还是沉闷的无趣的,这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主题引发的生感触育人价值贯穿学生的生体验里。
一定要改变观念,美术课不是单一技能表现传递低水平教授。
老师审美价值认同文化理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观念课程是审美价值构建的育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