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字暖心
1年前 (2024-04-21)
优美文字暖心羽翼 读龙应台散文 拉开序幕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曾担任过台湾quot文化部长quot,多年来,她一直在国内外大学任教,著书立说,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
她的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伸张正义。
龙应台散文《今日独立》为你的美文: 哲理散文 | 名家散文 | 散文精选 | 精美散文 | 优秀散文 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上演讲。
原因之一,今天在座的人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的方帽子拨穗才是真正的期盼,所以很容易对演讲者心生厌恶。
原因之二,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一个演讲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深刻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
原因之三,场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遇到这种场的做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土狗突然蹿上台来对着演讲的人汪汪叫,让他手足无措。
但我还是决定来。
不怎么严肃的理由是,你们将来都是医生,当我年老的时候,很可能有我会落在你们手里,请帮我多翻几次身。
比较严肃的理由是,医生不只是职业,它是一种志业,跟quot人quot的关系密切,很多的人会依靠、依赖你们。
所以,我想我应该来。
但是,如果你们期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quot如何做一个好医生quot,你猜错了。
我不会那么笨,跟在座的医学院的杰出教授们去比赛讲这个题目,我一定输,我是行外人。
事实上,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只是quot未来的医生quot这样一个单一身份──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宽的可能来界定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譬如说,今天是你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也是你人生独立的天。
或者说,从今天起,你不再被当做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人的儿女,而是你单独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堕落时谁也救不了你从今天起,不再有别人为你负责。
我们甚也可以说,今天的你,是一个人,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我不认为对医学院的毕业生就非谈quot如何做一个好医生quot不可,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
在你做医生的时候,你必定同时还有好几重身份,这些身份,不见得比你医生的身份来得不重要: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公民?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坚决不婚的情人──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你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人家的儿女──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儿女?你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父亲或母亲──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亲和母亲?更关键的,今天是你的quot独立日quot──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quot制度性quot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quot自主性quot教育的开学典礼。
我今天的题目是,quot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quot。
仰观宇宙之大 ,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quot德育quot的核心。
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
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
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quot集体公审quot或者quot拉帮结派quot的方式思考事情。
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quot相濡以沫quot。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quot满quot为目标,不给学生quot独思quot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
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quot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quot,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quot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quot,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quot观察、欣赏、沉思、体会quot之中? 再请问,一个不懂得quot观察、欣赏、沉思、体会quot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一个没有能力quot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quot而对自己的quot存在quot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做个人修身的quot独思quot,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
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难有空间自己对自己检讨、探索、深思。
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
自quot慎独quot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quot独quot之机会,亦无复作quot独quot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
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quot慎独quot,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
quot慎独quot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
这,大学教了你吗?quot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quot,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quot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quot的人,不知quot人我之间精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quot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
他送给毕业生的quot金玉良言quot是:quot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
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quot 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quot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quot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quot金玉良言quot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老天,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落在你的手里。
医生被称为医quot生quot而不被称为医quot死quot,是因为,他必须对quot生quot要有所理解。
比夜还黑的内心 第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quot实quot,但没教你如何认识quot空quot。
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
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quot人quot为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
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quot人quot。
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七十人中只有四个,比例很低。
2003年,我因为quot非典quot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
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
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作。
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作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惟一的因素。
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
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缪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对不起,我觉得《蜕变》,也应该是医学院学生的大一必读。
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χ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是的,文学,是心灵的χ光。
它照得到quot空quot。
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 分手也是缘分 今天在座的,我发现,父母、祖父母的人数超过毕业生。
我愿意对为人父母的说几句话。
恭喜你们!我几乎看见当年的我自己,坐在毕业生的位子上,也看见我的父母,坐在你们的位子上。
我那么清楚地记得,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的天,我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
他不停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
我也记得十六岁那年,他到美国做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着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
于是我逐渐逐渐认识到,原来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quot独立日quot,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
但是很快的,这些毕业生也会发现,其实,他们从今天开始,也在看着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离他们而去。
在这个意义上,毕业,确实是人生多么重大的时刻。
它,对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个快乐奔向前程的时刻,也是一个跟缠绵的记忆、跟温馨的历史分手的时刻。
所以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尽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种毕业,一种开始。
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种心灵的χ光,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的智慧,但是心灵的χ光执照,取得何其不易。
只不过,一旦取得,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医生了。
祝福你们!
她的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伸张正义。
龙应台散文《今日独立》为你的美文: 哲理散文 | 名家散文 | 散文精选 | 精美散文 | 优秀散文 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上演讲。
原因之一,今天在座的人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的方帽子拨穗才是真正的期盼,所以很容易对演讲者心生厌恶。
原因之二,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一个演讲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深刻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
原因之三,场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遇到这种场的做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土狗突然蹿上台来对着演讲的人汪汪叫,让他手足无措。
但我还是决定来。
不怎么严肃的理由是,你们将来都是医生,当我年老的时候,很可能有我会落在你们手里,请帮我多翻几次身。
比较严肃的理由是,医生不只是职业,它是一种志业,跟quot人quot的关系密切,很多的人会依靠、依赖你们。
所以,我想我应该来。
但是,如果你们期待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quot如何做一个好医生quot,你猜错了。
我不会那么笨,跟在座的医学院的杰出教授们去比赛讲这个题目,我一定输,我是行外人。
事实上,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只是quot未来的医生quot这样一个单一身份──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宽的可能来界定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譬如说,今天是你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也是你人生独立的天。
或者说,从今天起,你不再被当做某个学校的学生,某个人的儿女,而是你单独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堕落时谁也救不了你从今天起,不再有别人为你负责。
我们甚也可以说,今天的你,是一个人,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我不认为对医学院的毕业生就非谈quot如何做一个好医生quot不可,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
在你做医生的时候,你必定同时还有好几重身份,这些身份,不见得比你医生的身份来得不重要: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公民?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坚决不婚的情人──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你一定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人家的儿女──你是否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儿女?你可能很快成为别人的父亲或母亲──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亲和母亲?更关键的,今天是你的quot独立日quot──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么日子?我认为,是你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二十多年quot制度性quot教育的毕业典礼,同时是quot自主性quot教育的开学典礼。
我今天的题目是,quot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quot。
仰观宇宙之大 ,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quot德育quot的核心。
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
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
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
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quot集体公审quot或者quot拉帮结派quot的方式思考事情。
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quot相濡以沫quot。
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学程设计里。
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quot满quot为目标,不给学生quot独思quot的时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
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在你们七年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quot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quot,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quot综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quot,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七年的培养中,请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quot观察、欣赏、沉思、体会quot之中? 再请问,一个不懂得quot观察、欣赏、沉思、体会quot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一个没有能力quot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quot而对自己的quot存在quot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做个人修身的quot独思quot,它同时不允许学生有独处的空间。
四年或七年大学生涯,大半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难有空间自己对自己检讨、探索、深思。
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
自quot慎独quot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quot独quot之机会,亦无复作quot独quot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
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quot慎独quot,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
quot慎独quot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
这,大学教了你吗?quot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励quot,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 quot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quot的人,不知quot人我之间精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quot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
他送给毕业生的quot金玉良言quot是:quot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打拼。
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请过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quot 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quot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
quot 我看了报纸对这段quot金玉良言quot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老天,而且极其严肃。
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落在你的手里。
医生被称为医quot生quot而不被称为医quot死quot,是因为,他必须对quot生quot要有所理解。
比夜还黑的内心 第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quot实quot,但没教你如何认识quot空quot。
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
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quot人quot为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
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quot人quot。
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七十人中只有四个,比例很低。
2003年,我因为quot非典quot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
小说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
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作。
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作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惟一的因素。
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 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
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缪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蜕变》?对不起,我觉得《蜕变》,也应该是医学院学生的大一必读。
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χ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是的,文学,是心灵的χ光。
它照得到quot空quot。
将来的医生,请问你具备吗? 分手也是缘分 今天在座的,我发现,父母、祖父母的人数超过毕业生。
我愿意对为人父母的说几句话。
恭喜你们!我几乎看见当年的我自己,坐在毕业生的位子上,也看见我的父母,坐在你们的位子上。
我那么清楚地记得,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的天,我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
他不停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
我也记得十六岁那年,他到美国做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着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
于是我逐渐逐渐认识到,原来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quot独立日quot,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
但是很快的,这些毕业生也会发现,其实,他们从今天开始,也在看着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离他们而去。
在这个意义上,毕业,确实是人生多么重大的时刻。
它,对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个快乐奔向前程的时刻,也是一个跟缠绵的记忆、跟温馨的历史分手的时刻。
所以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尽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种毕业,一种开始。
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种心灵的χ光,给自己一种透视人生的智慧,但是心灵的χ光执照,取得何其不易。
只不过,一旦取得,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医生了。
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