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福州于山风景区和西湖公园

1年前 (2024-04-21)
2019.8福州于山风景区和西湖公园蓦然 于山风景区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是镶嵌在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
​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鳌,最高点鳌顶峰。
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名胜古迹众多,历为游览胜地。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
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
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
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
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24景,称大鳌24奇景,民国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芜。
碑廊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
1979年后,开始修复景点。
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醉石亭等,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
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
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种在树干上的兰花 “舒啸台”:据说当年黄仲昭带着助手们协力编书,呕心沥血,辛劳不倦,为了缓解疲劳、调剂精,他们经常结伴到这处平坦的石台上引吭高歌,呼啸和鸣,闻鸡起舞,舒展筋骨,一旁监修的陈道深受感动,欣然在台下的岩壁上手书“舒啸台”三字,并为之记,千户王瑜将黄仲昭编撰志书的时间、地点一并刻于岩上。
在岩壁的左下角,书法洒脱自如,诗句记载了黄仲昭这一段颇有意思的书生故事。
樵谷破衲随身双髻秃,十年岩穴坐莓苔,出门一啸长空阔,剑舞翩翩任去来。
元丁亥春朱交信(元丁亥应是元世祖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宋亡已八年) 状元峰,又名“鳌顶峰”,是全山最高峰,岩壁上有许多历代名人题刻,​其中北宋淳浮化(990年)吕文仲的题刻,被1964年印行的《于山摩崖石刻录》认为是“福建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当此为最早。
南宋绍兴年间状元闽县人陈诚之曾在这里苦读考中状元,因而取名“状元峰”。
因是于山的最高点,许多学生都应“独占鳌头”的瑞祥,喜欢争先来此读书。
现在的状元亭为二00五年重建。
​ 于山平远台明代:童珮无诸行乐后,黛色属禅宫。
不藉空王力,何知伯者功。
高城隔海气,古木杂山风。
未到人先说,金鳌万井中。
九仙山赋清:刘萃奎三山阁外,九日台颠,霸王钓龙之地,人跨鲤之年。
对越峰而屹若,邻鸟岫以巍然,岚光绕廓,野气浮天,石樽冷月,丹灶寒烟。
地有奇而可数,山以迩而相连。
寄吟怀于千载,寻胜迹于九仙。
则有何氏兄弟者,志在烟霞,性耽泉石。
喜偕隐之壎篪,脱人间之踪迹。
效王乔之吹笙,托叶公之飞鸟。
炼日影为金膏,承露华为丹液。
背树通泉,依峰结宅。
羌寄伴于山灵,乃注名于仙籍。
秀出人寰,祥钟地脉。
雨色含青,烟光绕白。
屏嶂蔚其丹青,楼台间其金碧。
何山不古,有仙则名。
琴台露润,丹井霞明。
杏坛香满,梅岭春生,落花无迹,飞泉有声。
牛洞开而日暖,龟池辟则波平。
翔羽轩于闽峤,耸蓬岛于海城。
盼夕阴之将奄,聆天癞之乍鸣。
其近则府瞰狮岩,环连睢蝶。
龙舌泉清,鳌头石接。
台平远而晨登,亭静观而日涉。
祗林则天雨吹花,孤树则山风落叶。
扬佛火之一灯,启经函之数牒。
山僧觅谷而口吟,韵士採奇而足蹶。
既一层兮两层,复千叠兮万叠。
其远则龙江远挹,螺渚平吞。
濛濛曙色,渺渺波痕。
莺花白日,烟雨黄昏。
灯明近市,竹满成园。
辩风帆与沙鸟,明水郭与山村。
送低迷之夕照,迎初赫之朝瞰。
斗牛分夫躔次,旗鼓歭于海门。
岂一览而遂尽,迄千秋而常存。
客有陟层峦,抗遐寄揽秀频过,寻幽辄,药槖抽毫,苔碑拓字。
樽开花外之楼,诗绘烟中之寺。
池浴鸦而意怡,台跃马而心醉。
挹金粟之香痕,问玉蝉之炼意。
询化鹤于何年,快骑鲸于此地。
夫固有二十四奇焉,非人工之所能致。
爱为之歌曰:“载酒榕坛结胜游,鬓丝禅榻语悠悠。
仙人一去暮山冷,天际白云如水流。
盘虬卧龙般的树根。
九仙洞,炼丹井。
1998年,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赵学敏在九仙洞右侧题刻一大“寿”字。
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乃周武王同母弟唐叔虞的后裔,原居于安徽的庐江。
九位兄弟只有老大长着一只眼睛可以看见东西,其余都目盲,只能由老大领着行走。
九兄弟决定不在家中拖累他人,便结伴远行,由江西来到了福州,隐居在于山上。
他们来到这里,采草伐薪,汲水炼丹。
经年累月之后,丹药练成了,他们服下仙丹,又用井水洗目,终于都双目复明。
之后,他们离开于山四方云游,到达仙游的九鲤湖,见该地碧波荡漾,珠帘玉瀑,遂定居该处,炼丹喂鲤,悬壶济世,终骑鲤飞天,得道成仙,世人称为“何氏九仙君”。
清乾隆年福州知府李拔撰写的《福州府志·艺文志》中,有一段话描写这口炼丹井:“山侧有丹井,泉水清冽,相传仙人炼丹于此,刻其岩曰‘丹井流香’,风景之美,殆他处所未有也”。
如今在井侧山南崖壁上,还留有李拔的题字“丹井流香”。
寄题廓然台南宋:朱熹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壁。
闻君结茅地,恍复记畴昔。
年随流水远,事与浮云失。
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石上翁,鹤骨双眼碧。
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支援福建抗倭而建。
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
戚继光作为一代儒将,不仅著有数部书,还发明了戚氏军刀、狼筅等抗倭器,他的智慧与英勇为后世所称颂。
近代文学家郁达夫于1936年渴戚公祠时作的《满江红》词。
满江红·三百年来近现代:郁达夫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醉石,醉石亭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奉旨援闽,在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地打了一系列胜战,平定了滋扰多年的倭患。
当他班师回浙,路经福州时全城百姓夹道欢迎,在于山大摆庆功宴,戚继光也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该石上,酣然入睡。
后人就以此刻石作为纪念。
原刻石俱毁于“文革”,现石由福州书法家沈觐寿于一九七八年仿原字重书刻上。
一九三三年秋天,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人在补山精舍策划“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政府,其警察局局长丘国珍题写“国魂”,表达革军顽强抗日、捍卫国家的坚定信念。
补山精舍 榕寿岩站在古榕正前方六米处,可见岩石旁的三个躯干构成了一个极其形象的龙头,龙头“五官俱全”,嘴边垂落的树须,极像传说中的龙须,石旁的树根错落有致地重叠交缠在一块,与前面的想象相结,说它是凤尾再适不过。
中间环抱的大方石壁上刻着一个丰润饱满的草书寿字,相传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为奇树祝寿而书。
龙头凤尾也为这树石一的奇特景观罩上一层美好吉祥的光环,祝愿各地游人健康长寿。
好遗憾没拍出传说中的全景。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西北部,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在此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西湖成为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
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
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现在总面积约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 榕树的气根似垂柳婆娑美丽,又像长髯随风轻飘。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市西湖公园,始建于1933年,原名福建省立科学馆。
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新馆建成,同时更名为福建博物院。
博物院由主馆、综馆、自然馆、博园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
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
这些元素既体现了福建的民俗风情和扬帆远行的发展愿景,也体现了水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蕴涵;在学科层面来讲,体现了各学科融撑起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寓意。
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
明谢肇制《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
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以上文字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