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美术作品欣赏

1年前 (2024-04-21)
丰子恺美术作品欣赏强国梦圆 读丰子恺漫画《客船自载钟声去 落日残僧立寺桥》之一、【仙客读】1、【直观画面】一江一船一艄公,孤僧独立寺桥中。
残阳如血雁南飞,岸边垂柳迎秋风。
2、【妄加揣测】钟声且随客船走,日暮斜晖正悠悠。
残僧独立寺桥中,无限光景在心头。
手持纸扇随意挥,凉风不来却不愁。
且听摇撸欸乃声,江上穿梭乐不休。
二、【仙客评】读丰子恺画,如嚼橄榄,韵味深长,诗意盎然。
看丰子恺诗,寥寥几笔,点睛传,意境不凡。
如《《客船自载钟声去 落日残僧立寺桥》》:简单组,简约笔法,却创造出夕阳西下景色优美的意境。
【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该幅漫画引用了宋代诗人释昙莹的诗《姚江》:“沙尾鳞鳞水退潮,柳行出没见渔樵。
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
诗词描述姚江水泛着鱼鳞般的微波,冲刷着堤岸露出江心浅浅的沙州,打渔和砍柴的人们出没在柳树林中。
夕阳下,年迈的老僧站立桥上,目送江上的客船伴随着寺庙悠扬的钟声顺流而去。
寥寥几句,勾勒出一幅天高云淡、夕阳西下、清江小舟、老僧独立的唯美图画。
面对此情此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不由浮现脑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夜,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日落后, 鸦鳴霜寒,枫树渔火。
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 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 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美妙的意境创造,充分体现出中国诗歌艺术的无穷韵味。
该漫画是丰先生的即景生情之作,恬淡平静,形象亲切,诗味悠长。
其引用释昙莹的《姚江》诗恰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呼应。
虽不见寺,但闻钟声。
虚实交错,动静结。
古今穿越,禅意深长。
乃上乘佳作也! 关于丰子恺《豁然开朗》一诗的对话 《豁然开朗》––丰子恺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醒群:丰老的诗颇费思量:大智若愚和犬儒的界限怎么划?哪位肯赐教?文钟: 醒群,丰子恺以李叔同为师,其画其诗既有“返于儿童”的天真,又有无常、世网、护生等观念,照赵景深的,丰老像一个“庄严又和蔼的释家”。
这是我的一些看法,不知醒群以为如何?醒群:谢谢文钟赐教。
我想我的纠结在于:浊眼看圣人,自寻烦恼。
丰老以童真对乱世的境界,我是望尘莫及了,只是觉得到了今天这个年纪,不提什么犬儒、抗争也罢。
这一生,折腾和被折腾得还少吗?文钟: 醒群高见,确实如此!大智也罢,犬儒也罢,说到底,还是没有“释然”。
放得下,海阔天空,自成天地。
丰子恺在诗中其实是讲人生哲理,但又很抒情,绝不枯燥,而且文字平淡、干净、流畅,有别样的美。
雨苍:现在有些年轻人根本不知犬儒为何物,却象犬儒一般生活:本能、简单、自然。
我不知这是人性的倒退还是螺旋式的进步。
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发达国家早就经历了。
阿福:倒底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对诗画艺术能有别人达不到的鉴赏力。
文钟: 天福夸奖。
对丰子恺先生有特别的记忆,老同学是否还记得,初中时图画老师请丰先生来学校作过画,好像是放风筝。
雨苍是否还记得,那位图画老师姓啥来着?人是十分和蔼。
他与丰子恺是早年朋友?抑或画院同学。
雨苍:文钟,我刚健身回家。
美术老师叫叶全美。
记得他说过他和唐云是要好朋友。
于是否认识丰子愷则不得而知。
梅莘,你引的诗把微信变成了哲学论坛。
我再扯几句请教文钟、醒群:当年西方出现朋克、嬉皮士不是偶然的,是一种动物性的对社会的抗争。
占中也有此影子。
披头士乐队有那么多疯狂的追捧者,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目前中国学界重倡孔学,是有其针对性的。
你们意下如何?文钟:雨苍好记性!是叶全美老师,画作叫东风浩荡,丰先生画过多次,来格致又画了一次。
醒群:丰老是广受尊崇的文化名人,对丰老哪怕有一丁点的失敬都让人不能接受。
所以下面的讨论与丰老的诗无关。
我关注“犬儒”有段日子了。
在思想理论界,自由派知识分子猛批据说是“大行其道”的“犬儒主义”,这促使我想搞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看了不少资料,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标题好像是:遇到,不能反抗就享受!关点虽极端,但对犬儒主义的本质,揭示得入木三分,看后触目惊心!我常反思,我活的犬儒吗?我不想也不敢下定论。
但有一点我是心里有数的,那就是,我这辈子所受的教育,并没有教会我如何真正地独立思考,直到进入老年的今天,严格地说,离开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我们真能独立思考吗?很可悲,我的结论是否定的。
这让我很纠结苦恼。
为了自我解脱,只好说,都这把年纪了,一个退休老朽,还管什么犬儒不犬儒。
完全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
雨苍提到的许多年轻人的犬儒状态是非常令人担心的。
西方流行文化种种“奇葩”的出现,原因复杂,但有一点我认为可以肯定,就是对长期强势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逆反。
粗陋见解,不怕见笑,只求指教。
雨苍:同意醒群见解,这也是目前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之一。
这首《豁然开朗》应是源于子恺先生的画作,用现代人物和布局画描了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与世隔绝又别有洞天的境界,后世的陆放翁更是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诠释人声境遇和思想将穷时的困惑、彷徨和迷惑,转眼间又豁然贯通的那种喜悦、心旷怡。
其实外面的世界本来就在那里,不同的是看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言:相由心生的道理吧。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我们需要一双能够发现这世界可爱之处的眼睛,而不是觉得凡事怎么都那么别别扭扭的,这样生活着只会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越来越不拍。
我们需要感恩,感恩周遭的人为自己付出一切,哪怕这种付出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一声谢谢就是对他们的赞许和肯定同时也需要我们为别人做点什么,为自己的亲人、邻人、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付出不一定要用金钱和生,也许是一句:你怎么了,或者你没事吧,甚投去一个关爱的眼,我们这个社会才不会显得那么冷。
  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对时间来说任何的难题都不会是难题,只有那纠结持续长短而已,很喜欢有首歌里唱的: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既然没办法避开,不如直面相对,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些困难到关键时刻总会气馁,会低头、会躲着你走的。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愿想,我们都希望万事都能如意,顺顺当当的实现我们的愿望并为此去努力,只要有付出,我们享受的是奋斗的过程,有成功的喜悦固然是好,不如愿,回首那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也能一笑而过吧! 《邻人》—丰子恺 一把铁扇骨,好似许多又长又尖的长矛,把近在咫尺的两家邻人隔开,各不相干。
穿西装背心的某甲手撑栏杆遥望,穿中装的某乙倚着栏杆闲眺。
很可能,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姓什么,是干什么的。
这把无情的铁扇骨,在这个五方杂处、良萎不齐的旧上海,原是屡见不鲜的。
有人说,在旧上海,打个哈欠都会被割舌头的。
谁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人,提防一下原也无可厚非。
  可是父亲从上海回江湾,经过天通庵,看到这样一把铁扇骨时,却感到触目惊心,认为这显然是防盗贼的,是人类丑恶的证据,是羞耻的象征。
父亲所向往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那种使人悠然往的安泰生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理应相亲。
——丰陈宝、丰一吟 《钻研》——丰子恺 我的祖父丰鐄钻研了一辈子古书,好不容易考中一个举人,却因死了母亲,按规定不能进一步考进士做官,过四年便去世了。
你看,画中那些从书里钻出了头的人,都已中年以上,甚须发皆白。
读某些书,尤其是科技书,确实必须钻研。
不钻研,无法出成果。
但父亲作这幅画,显然带有讽刺性质。
他是讽刺那些“之乎者也”的老学究,或者“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的崇洋者。
父亲并不反对勤奋读书。
他那篇《我的苦学经验》中就谈到自己如何苦读。
但他同时又赞成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大约这就是精读与泛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吧! 《小主仆》——丰子恺 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想像,这个正处于儿童的黄金时代、应在家受爸爸妈妈呵护的男孩,却已经当了小仆人,在替主人家照看躺在童车里的婴儿——他的小主人。
  他刚才推着童车来来走了好一会儿,才哄得婴儿睡着了,便趁机坐在路边柳荫下歇一歇。
  他抬着头,在想什么?一定是在想自己的爸爸妈妈。
他多么想回到自己家里,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可怜的孩子!他幼小的心里想了又想,还是弄不懂,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从身边拉开,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来过辛苦、劳累的日子? 《阿三夫君如见》——丰子恺 文盲很可怜,要给久别的亲人写一封信也写不来。
如果在现今,或许还可以通一只电话,诉诉别情。
而在当时,只好求助于别人。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一些贫穷的知识分子便设摊专门代人写信。
这位老妇人说出来的内容一定全部是口语,但到了这位书写人的笔底,却变成文绉绉的了。
我小时候看到这幅漫画,读了题目《阿三夫君如见》,还以为这老妇人想对她丈夫说:阿三丈夫你如果见到……。
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写信的一种格式。
大约是“见信如见人”的意思吧。
现在,在某些邮局门口,有时也还能看到这种代人书写的摊头。
我国要全部扫除文盲,恐怕要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人身上了。
现在,在农村里,也还有二三十岁的文盲。
我家从农村来的小保姆就是其例。
《俑》——丰子恺 那年我十四岁(1934年),家住在杭州。
但为了开明书店的事,父亲时常要去上海。
有一次父亲去上海为“开明”画插图,他带我一起去,可以帮他剪剪、贴贴什么的。
我们工作之余,常去南京路散步、逛街。
有,我们到三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去玩,在一家公司的家具部看到一件小家具——一个用木料雕成的黑人的侧影,黑人作立正姿势,双手向前平举,手中捧一小盘。
这是供人放置茶杯或的。
父亲皱起眉头说,“林肯早已宣布了《解放黑宣言》,为什么还要造这么个木制黑人来伺候人?”他还在《劳者自歌(十三则)》的第七则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坐在椅子上吸烟,喝茶,谈天,而教这个人形终日毕恭毕敬地捧着盘子鹄立在旁,伺候我们,使我们感觉上难以为情,我们似乎对他不起。
”后来有朋友要送父亲这种家具,父亲断然辞谢。
《求食不求医》——丰子恺 一个盲人,靠小孩用一根棍子扶着,挨门挨户讨饭。
他们很可能是父子两人。
盲人看不见,没办法干活;小孩还小,谈不上做工。
可两人都得活下去,只好到处乞食。
他俩走到一家的门口。
小孩不识字,大人眼睛瞎,不知道这是一家眼科医院。
过路人乍一看去,还以为是小孩搀着盲目的父亲去求医呢!谁知道他们当前最迫切的需要不是医治眼病,而是填饱肚子。
这幅画看了真叫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