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特征、文化、分类、及习性。

1年前 (2024-04-21)
牡丹花的特征、文化、分类、及习性。
菏泽(四莨)精品牡丹芍药基地 牡丹花的形态特征牡丹是落叶小灌木。
一般茎高1-2米。
高者可达3米。
枝多挺生。
叶片宽大,互生,2回3出羽状复叶,具长柄。
顶生小叶,卵圆形倒卵圆形,先端3一5裂,基部全缘,侧生小叶为长卯圆形,表面绿色,具白粉。
平滑无毛或有短柔毛。
花单,两性,顶生,直径10-30厘米。
雄蕊多数,心皮有5枚,基部全被花盘所包裹。
萼片有5片,宿存,绿色。
花瓣原本5-6枚。
经过栽培,一部分或全部雄蕊变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数少的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称为千叶。
花有黄,白,红,粉,紫,绿,黑,蓝等色。
开花后结成蓇葖果,密生短柔毛,成熟时开裂,内藏5一15枚大粒种子。
呈不规则圆形,褐色或黑色。
千粒重250-300克,发芽率为60一90%。
花期一般为4一5月。
洛阳、上海为4月中、下旬,菏泽4月下旬。
北京5月上、中旬,兰州5月中、下旬。
牡丹花的文化: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精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
“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
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花的分类:一)牡丹的3大类:1、单瓣类;2、千层类;3、楼子类。
(二)牡丹的11个型别:1、单瓣类分:单瓣型;2、千层类分: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台阁型;3、楼子类分:金蕊型了、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 绣球型、台阁型。
牡丹花的产地与分布:牡丹比较耐寒耐旱,分布极为广泛。
露地栽培可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县,西兰州、西宁、;南到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
直到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山西、河南等地还有野生牡丹的自然分布。
此外,百年以上的野牡丹在我国各地也时有发现。
牡丹花的习性: 牡丹有“宜冷畏热,喜燥恶湿,栽高敞向阳而性舒”的说法,这基本概括了牡丹的特点。
总的来说,牡丹喜温凉气候,性较耐寒,不耐湿热。
但从牡丹在全国的栽培分布看,分布区已跨三条气候带:主产区北京、菏泽、洛阳一带属暖温带气候,夏季高混多雨,冬季严寒晴燥海拔50-350米,年平均气派8一14℃。
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来另一产区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的西安、延安、兰州、临夏一带属中温带气候;海拔1500-2200米,气候温凉干燥,年平均气温5.0一9.3℃,年平均降水量330-628毫米还有些栽培区如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四川盆地的成都、彭县,贝经属中亚热带气候。
牡丹喜光,也较耐阴,如稍作遮萌、尤其在熹温多湿的长江以南地区,避去太阳中午直射或西晒,对其生长开花有利,也有助于花色娇艳和延长观赏时间。
牡丹喜疏松肥沃、通气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洼积水之地。
土壤从微酸性。
中性到微碱性均可。
但以中性土为宜。
牡丹花的种植:盆栽牡丹应选择生长性强的早开或中开品种,施足底肥,土层深厚而疏松。
牡丹系深根系花木,栽植前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不宜积水的地方,如大面积栽植要求将土壤深翻栽。
牡丹花的栽培时间多选在秋分后,寒露前,土壤以沙壤土为宜,土壤PH7-7.5,最适宜牡丹生长,若为酸性土壤,可酌量施以人粪尿肥。
菏泽市四莨牡丹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