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

1年前 (2024-04-21)
面包会有的王昕 "面包会有的, 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我在电影院里次看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听瓦西里同志说出这句后来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的时候,我还不知道面包是什么滋味。
那时候的中国人平时不吃面包,更不知道咖啡是什么。
瓦西里夫妇同志讨论的面包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播种了好奇的种子。
那是一部黑白电影,因此我对面包的次记忆也是黑白的。
后来学校组织春游,要求同学们自备午饭,我妈带我去商店给我买了一个维生素面包,于是像过节似的,我终于得到了我人生中个面包。
从此,面包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了颜色,而且是无比华丽的彩虹图案! 北京义利食品厂的维生素面包在我们那代人的童年记忆里是一抹耀眼的亮色。
黄澄澄的颜色,松软又绵密的口感,香甜的味道都让人感觉面包很高级,很洋气,实在是平时吃的馒头米饭棒子面粥没法比的。
当然在那个食品匮乏人民币也不多的年代,能吃上这样一个面包算是比较的事儿。
因此我一年中大概只能吃上两次面包,春游一次,秋游一次。
现在回想,当时出游去了哪里都不知道了,只记得每次等妈妈给买面包时的兴奋,跟同学们显摆自己有面包时的得意,还有吃面包时的幸福与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面包的包装纸超级漂亮,是非常可爱的嫩黄,天蓝与浅粉色的图案搭配,其实比现在修改后的包装设计要耐看得多。
那时候我吃完面包是舍不得扔掉包装纸的,必须摊平后再折好,然后和平时攒的糖纸一起珍藏,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这些宝贝,陶醉在自己的阔气和富足中。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人纷纷进入中国开酒店开餐厅。
有一次我和同事参加在北京燕莎中心凯宾斯基饭店的宴请,次吃到了德国人做的面包,从此我本来强大的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心理防御就被一片黑麦核桃面包轻易攻陷了。
这种面包看上去黑不溜秋还傻乎乎的,但吃过之后能上瘾还会勾魂儿。
和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面包不同,手工面包在制作过程中不用糖,油,牛奶,香精和面粉改良剂,全凭的是面包师的手艺和最上乘的原材料,因此吃起来不但放心而且可口,在色,香,味,形方面都更胜一筹。
在故意放缓速度的咀嚼中,你能尝到优质面粉经过长期发酵后激发出的麦香,那种最接地气的醇厚和浓郁,配上核桃的酥脆甘香简直妙不可言! 由于是手工制作,欧式工匠出炉的每一个面包都形状不同,线条各异,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心相映成趣,切开后每一片的横断面都呈现不同的气孔排列,演绎着各自的脉络纹理的变幻,像是在诉说在那漫长的发酵和烘烤过程中面团内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记得那天在凯宾斯基酒店的大堂门口偶遇我的一个闺蜜,也是同班同学。
她是我们班最早富裕起来的。
我问她"你干啥来啦?" 她说"买面包,我们家人都爱吃这儿的面包。
" 我听了以后表示非常理解,这儿的面包确实太好吃了!和她分手后我就开始琢磨:大酒店的水平就是高,我们家人肯定也都会爱吃这儿的面包,要不然我也去买一个带回家吧,于是我就去了一趟酒店的烘焙房。
后来的结果就是,我站在那里对着墙上的价目表行注目礼若干分钟,纠结再三之后还是放弃了。
面包好吃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可是可是啊,一个面包的价钱够我们全家出去下一次馆子了,我想来想去还是不舍得花那么多钱买个面包,心想算了,回家该吃啥吃啥吧,别跟大款比了。
从那天起,好面包和买不起就在我心里划上了等号,并营造了我心里长达二十多年的意难平。
移居北美之后,我和大家一样吃了不少超市里卖的大批量生产的吐司面包。
这种面包苍白无趣,毫无惊喜,但胜在方便价廉。
再后来到亚洲各国出差,发现日本人台湾人都能把面包做得千姿百态,分外妖娆,而且他们用无以伦比的技艺和想象力把面包弄得非常柔软蓬松,还加进去奶油,肉松,蛋黄,豆馅等又甜又香的各种馅料,好吃到让人可以放弃理想和信念。
这种风格的面包虽然好吃,但往往高糖,高油,高热量,多吃无益。
我一般都是出差的时候放纵自己一下,狂吃几天彻底解馋,长几斤肉后回来再减肥。
好在平时离得远,眼不见为净。
这么多年来,在我心目中的殿堂级面包始终在凯宾斯基的烘焙房里。
当时那种面包对我的冲击和那种价钱对我的心里打击都非常有力度,以于欧式工匠面包在我的潜意识里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华。
一年多前,我在美国的同学方方在微信里晒自己烤的用自制面肥发酵的黑麦面包。
我一看,嘿,跟凯宾斯基的面包有一拼!虽然羡慕了一会儿,我并没有打算自己做,心想方方是化学系的系主任,她玩儿的工艺肯定不是我能操作的。
后来多伦多的闺蜜Helen也开始晒自制的各种美轮美奂的欧式面包,还说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我还是没敢轻举妄动,心想Helen在朋友圈中是厨级的高手,出奇地心灵手巧。
她说简单的未必简单,再说她家厨房大,家伙事儿全,我比不了。
再后来我们村的李博文同志也出手了,在微信里晒出了她自己烤的面包,就是这个: 这次我终于不淡定了。
李博文何许人也?我在前不久那篇《名模蒸馍》一文中写过,李博文同志不久前还是个连白米饭都不会煮的主儿,在做饭方面一直拜我为师。
现在她居然烤出了我多年以来心心念念又不敢尝试的欧式面包,还有模有样的! 这回我终于意识到长期以来我心目中的高大上面包并非遥不可及,该走下坛了。
于是乎我立马就跟李博文要来了配方,当下就开始操作。
经研究这种面包的配料确实超级简单又健康:面粉,水,酵母粉,盐,就这几样,搅拌成团后,静置10-18个小时。
发酵后的面团会涨大若干倍,这时候给面团排气,折叠几次整成团后再发酵一个小时就可以烤了。
网上有很多操作指南,有兴趣的朋友上网搜"欧式工匠面包"或者"no knead artisan bread"就行了。
我可以报告的好消息就是做这个面包很难失败。
我已经做了三次,每次都犯了错误,但最终的效果都不错。
这是次: 我次就在原始配方的基础上加进了核桃和蔓越莓干,但没想到那次用的发酵粉是过期的。
我睡觉前准备好面团,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看,发现面团傻呆了八个小时后纹丝没动。
我没舍得把面团扔了,就硬着头皮再往里加新买的发酵粉,又加了些水和面,就这样在配方比例大乱之后居然还是做成了。
几天之后我又烤了个咸口的面包,加入了奶酪,橄榄和番茄干等配料。
烤之前忘了在面团上划几刀,结果这个面包就自己咧巴了。
面粉用的是一杯白面,一杯全麦面和一杯我自己掺和的杂面(包括燕麦面,荞麦面,高粱面,苔麸面,杜伦面和黑麦面)。
这款面包营养超级丰富,低热量高纤维高蛋白,又健康还不用担心发胖。
加拿大的面粉品质全球,我们村的五谷杂粮更是又多又新鲜,可以换着花样撒着欢儿地吃。
第三次烤的是上面这个核桃和葡萄干全麦面包。
这次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发面的时间过长,面团里都出了一股酒味儿了,所以就烤出一个有点儿二锅头味道的面包;二是核桃和葡萄干放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以前吃外面买的面包,老嫌商家抠门儿,果料放得少,好不容易吃一块儿核桃,然后得等过了二里地才吃着另一块。
因此等轮到我自己做主时,我就拼了地加料,结果把面包压得太瓷实,吃起来一口嚼三块核桃,香是真香,就是有点儿累腮帮子。
以后一定注意,好东西也不能放太多,否则又败家又影响面包的卖相。
烤了三次欧式面包,虽然有种种不足,但每个面包都有一个共同点:好吃,好吃,还是好吃!我终于明白了,在我眼里曾经那么高贵那么秘那么洋气的面包其实真的不难做啊,每一次我不管犯了多少错误,那个面团还是能晃晃悠悠地发起来,变成个憨态可掬的大面包。
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亲手做的面包新鲜出炉的那一刻。
要想烤出最好的面包,秘诀有两个:一是有足够的时间;二是有最好的面粉。
这两样我们都有,而且很富裕。
我现在忙着用质的食材烤鲜的面包犒劳自己,天天琢磨下一次换个什么新口味,偶尔也会思索一下凯宾斯基的面包凭什么卖那么贵。
也许他们那里需要高价进口好面粉,也许是冤大头太多了,不宰白不宰?不管了,反正我们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麦子和各种优质面粉,现在又破解了欧式面包烘焙的密码,我也算是手艺人了,分分钟就能烤一个比凯宾斯基不知强多少倍的新鲜面包!被面包的香气包裹着,被心中的底气支撑着,我突然感觉到的强大和踏实。
今后自给自足, 自娱自乐,咱谁也不求,啥都不怕了。
瓦西里同志说的很对。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欢迎在微信上搜索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 彼岸王飞雪,阅读更多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