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湖公园一一让我们重新认识广州花都区

1年前 (2024-04-21)
花都湖公园一一让我们重新认识广州花都区桂林诺农绿色富硒联盟   2016年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申报成功。
该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属珠江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26″~113°15′39″,北纬23°21′25″~23°23′34″。
总面积为240.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69.3公顷,湿地率为70.3%。
  规划区域为:新街河两岸的花都湖,以人工筑湖、环湖道路和周围农田的田坎为界,包括整个水面和周围的草滩地,考虑到湿地公园的长远发展和生态安全需要,将花都湖公园,一并纳入湿地公园规划范围。
湿地公园内植物以热带、亚热带类型为主,共有维管束植物109科226属306种,以樟科、壳斗科、桃金娘科、桑科、山茶科、大戟科、茜草科、苏木科和芸香科等居多。
重要水生植物有菖蒲、芦苇、慈姑、金鱼藻等。
动物中有鸟类12目31科72种,其中30种为冬候鸟或迁徙经过当地的旅鸟。
鱼类有36科64种,其中长体小鳔鮈为珠江水系特有。
两栖类有4科10种,爬行类7科19种,其中,花龟、三索锦蛇被列入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规划将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
  生态保育区为新街河河道,花都湖湖体,是湿地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域。
面积为132.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5.2%。
生态保育区沿线自然环境良好,河中岛屿众多,河道两岸水生植物茂盛,湖泊内水流清澈,自然景观独具一格,保留了自然湿地的原始风貌。
  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两处:一处位于迎宾大道以东、新街河上游南侧河岸;一处位于规划区域中部橡胶坝西北方向水塘及植被覆盖区。
面积为18.2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6%。
规划通过工业污水整治、两岸鱼塘开展退塘还湿,利用湿地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措施,改善水质,营造鸟类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宣教展示区范围包括东北部和中部两个片区。
面积48.6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0.2%。
东北部为铁山河、铜鼓坑、机场西北排渠与新街河汇流处东侧,重点在于展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常见动植物科普;中部片区包括栈道、岭南园和花都湖东侧部分区域,开展宣教中心建设、湿地植物认知、岭南文化展示等活动。
  理利用区包括规划区北部新街河(除恢复区)两侧、中部花都湖以东部分区域、新街河下游新雅艺术广场所在区域,面积35.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4.9%。
开展观鸟小屋、露天营地、骑乐无穷、水泥厂怀旧等生态旅游活动,有效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
  管理服务区位于新华路与曙光南路交口东,面积5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1%,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广场。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响应,更是满足了花都区以广州市居民对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
通过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和恢复湿地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湿地科普宣教以及湿地生态旅游休闲活动,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湿地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其成为城市水系生态保护的关键节点;花都区湿地科普宣教基地;市民湿地休闲体验的重要游地;树立经济发达地区湿地保护的样板。
花都区原为花县、花都市,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建置,由番禺、南海析出部分土地建设新县。
因县城所在地近花城,取新县名为“花”,隶属广州府。
据1998年7月调查,境内植物分3门139科371属568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2属31种,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121科347属534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35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9种)。
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粮食、油料、水果、瓜菜等农作物外,野生树种有桷、鸭脚木、乌桕、黄檀、荷木等;人工栽种的树木主要有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缘桉、柠檬桉、柳苦楝、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落羽杉、池柏、湿地杉、茶、榕、木棉等。
境内树种有3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