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阳博物馆 感受河洛文化
1年前 (2024-04-21)
走进洛阳博物馆 感受河洛文化崔长平 洛阳,负山抱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者之里。
从夏商到唐朝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文道昌盛,物华天宝,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这些艺术品,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折射着千年帝都的荣光与辉煌。
北宋时期,卜居西京洛阳,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游心浩瀚史料,凭吊残垣荒冢,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近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再次来到洛阳博物馆,这里位于隨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初期馆置于关林庙,1973年辟新展馆于中州路298号。
2007年为更好宏扬和传播河洛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区建设洛阳博物馆。
新博物馆占地面积300亩,主体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个亿。
建筑造型如方鼎屹立,挹取“洛邑”,“鼎立天下”的理念。
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一定会有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博物馆,那么一座曾经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拥有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就不足为奇了,想深入了解古都洛阳,走进她的博物馆便是捷径。
这座博物馆建设于2009年,201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常设珍贵展品1.5万件之多。
目前己开放的展览陈列主题为《河洛文明》。
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隨唐时期,五代北宋五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
通过20000件真品文物,分《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六大专题,向人们展示了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
走进博物馆大门,空旷明亮的大厅,让你看得吃惊,我非但没有感觉到空间的丝毫浪费,倒觉得十三朝古都辉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必须有如此气魄的博物馆才能承载。
这也是我第四次走进这座博物馆了,由于博物馆太大,陈列文物珍宝的馆舍较多,前几次我都是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也没有一次较完整地参观,这一次我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参观了整个展馆,对此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想全面地了解每个展馆每件文物的历史文化,那恐怕我一辈子也难以做到。
但是每一次走进这座博物馆,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博大与厚重,每一次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宝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次震憾。
从夏,商,周一直到盛唐,走完整个场馆,仿佛自已从远古走来,穿越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空,在人类辉煌的发展史面前,在那里你会感到自已是那样的平凡而渺小,生是那样短暂的一瞬。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人类从洪荒走来如滔滔黄河之水,冲刷着蒙味和局限,创造着文明与科技,这些林林总总,蔚成大观的物质文明和精文明,这些文明体的形成和积淀过程。
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每次到这里都少不了到书画馆去欣赏那些古代书画们的杰作,去感受书法艺术给我带来的愉悦。
在这里看书画精品,不能不提到一位共和国的将军——郑文翰。
郑文翰,洛阳人。
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位功勋九死一生的将军,后曾任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6年郑文翰将毕生珍藏的44件价值国宝级的墨宝无偿捐赠给洛阳博物馆,其中有清初书法家王铎的诗稿,有晚清碑学家何绍基的行书,有近代严复,康有为的对联,诗屏。
书体涉及真,草,隶,篆等。
据文物专家鉴定,这批墨宝全部为名人真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展览部分展览品即来自郑文翰的捐赠,郑文翰将军的捐赠义举体现了他深切的情怀,又表现出他护爱文脉国宝的无私胸襟。
我们无法回归历史,面对面与祖先把手言欢,表达无限尊崇。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历史实物体验和感悟历史,与祖先心灵交流对话的殿堂。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蓝。
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巡游洛阳博物馆的历史陈列,犹如跋涉于历史的长河。
石器时代的粗砺,青铜时代的庄严,铁器时代的辉煌,处处体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这种取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源泉,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根基。
从夏商到唐朝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文道昌盛,物华天宝,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这些艺术品,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折射着千年帝都的荣光与辉煌。
北宋时期,卜居西京洛阳,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游心浩瀚史料,凭吊残垣荒冢,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近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再次来到洛阳博物馆,这里位于隨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初期馆置于关林庙,1973年辟新展馆于中州路298号。
2007年为更好宏扬和传播河洛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区建设洛阳博物馆。
新博物馆占地面积300亩,主体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个亿。
建筑造型如方鼎屹立,挹取“洛邑”,“鼎立天下”的理念。
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一定会有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博物馆,那么一座曾经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拥有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就不足为奇了,想深入了解古都洛阳,走进她的博物馆便是捷径。
这座博物馆建设于2009年,201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常设珍贵展品1.5万件之多。
目前己开放的展览陈列主题为《河洛文明》。
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隨唐时期,五代北宋五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
通过20000件真品文物,分《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六大专题,向人们展示了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
走进博物馆大门,空旷明亮的大厅,让你看得吃惊,我非但没有感觉到空间的丝毫浪费,倒觉得十三朝古都辉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必须有如此气魄的博物馆才能承载。
这也是我第四次走进这座博物馆了,由于博物馆太大,陈列文物珍宝的馆舍较多,前几次我都是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也没有一次较完整地参观,这一次我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参观了整个展馆,对此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想全面地了解每个展馆每件文物的历史文化,那恐怕我一辈子也难以做到。
但是每一次走进这座博物馆,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博大与厚重,每一次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宝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次震憾。
从夏,商,周一直到盛唐,走完整个场馆,仿佛自已从远古走来,穿越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空,在人类辉煌的发展史面前,在那里你会感到自已是那样的平凡而渺小,生是那样短暂的一瞬。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人类从洪荒走来如滔滔黄河之水,冲刷着蒙味和局限,创造着文明与科技,这些林林总总,蔚成大观的物质文明和精文明,这些文明体的形成和积淀过程。
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每次到这里都少不了到书画馆去欣赏那些古代书画们的杰作,去感受书法艺术给我带来的愉悦。
在这里看书画精品,不能不提到一位共和国的将军——郑文翰。
郑文翰,洛阳人。
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位功勋九死一生的将军,后曾任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6年郑文翰将毕生珍藏的44件价值国宝级的墨宝无偿捐赠给洛阳博物馆,其中有清初书法家王铎的诗稿,有晚清碑学家何绍基的行书,有近代严复,康有为的对联,诗屏。
书体涉及真,草,隶,篆等。
据文物专家鉴定,这批墨宝全部为名人真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展览部分展览品即来自郑文翰的捐赠,郑文翰将军的捐赠义举体现了他深切的情怀,又表现出他护爱文脉国宝的无私胸襟。
我们无法回归历史,面对面与祖先把手言欢,表达无限尊崇。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历史实物体验和感悟历史,与祖先心灵交流对话的殿堂。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蓝。
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巡游洛阳博物馆的历史陈列,犹如跋涉于历史的长河。
石器时代的粗砺,青铜时代的庄严,铁器时代的辉煌,处处体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这种取之不竭的历史智慧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源泉,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