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河坊,南宋御街(2019.3.17)
1年前 (2024-04-21)
杭州清河坊,南宋御街(2019.3.17)竹林 图为杭州清河坊入口。
清河坊自古是杭州繁华地段。
河坊街新宫桥以东,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
南宋时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住宅就在当时称之为御街的太平巷,故这一带被名为清河坊。
图为清河坊街景。
南宋时,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地。
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解放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
图片为清河坊百年老药店保和堂。
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是清河坊街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点。
图为清河坊百年老药店:保和堂。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
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
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和堂门口铜像――许仙。
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像中的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清河坊街道的百子戏弥勒雕像。
清河坊张小泉剪刀店。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
由于张小泉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争相传诵。
后成为宫庭用剪,更是名播南北。
清河坊的张小泉剪刀店。
19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五个张小泉制剪生产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
54年,五个作社一起迁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时共有职工423人。
55年,五社正式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作社,职工已增527人。
清河坊百年扇子老店:王星记店。
南宋以来有不少制扇艺人会集杭州。
1875年王星斋在杭城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后改名王星记扇厂),迄今已有130年历史。
杭州王星记扇子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名牌扇子,曾作为进献皇室的贡品,冠以"贡扇"之誉。
其技艺精湛、功能迥异、情趣高雅.“王星记”扇子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清河坊街的茶叶店,龙井茶是杭产三绝之一。
钱皇收藏总汇位于清河坊历史街区内的小井巷1号,直接和河坊街相通,市场经过整修后联通中山路。
景色宜人,市场繁荣,是清河坊街区里的一块核心区域。
清河坊关公木制雕像。
清河坊特色小吃引来游人排队争购。
“方回春堂”位于杭州,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
清顺治六年(1649年),钱塘籍人士方清怡创办了国药号“方回春堂”。
方清怡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 回春堂门前的杏林亭。
清河坊的龙泉宝釗店铺。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
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清河坊的状元馆。
状元馆创于清同治年间(一八七O)年在盐桥开设,因附近是文人集中的贡院,清时原为科举考场。
所谓“三年二考”,一旦考中即可晋升为“状元”、“探花”、“榜眼”在进场前后的考生都要相聚论文。
相传宁波考生来杭赶考前曾来此馆用餐后中“状元”故送匾予以赠谢为状元馆,状元馆因此而得名。
现在状元馆位于河坊街87号,历经135年的历史。
清河坊美食店铺。
清河坊美食店铺。
清河坊美食店铺内的昆虫宴。
清河坊西乐园羊汤饭店创始于何年,系何人创设,因年代久远,无法查考。
据近代资料介绍,该店原开设在羊坝头凤凰寺对面,民国十六年(1927)市政当局修筑江墅路(今中山中路、中山南路),店基被拆而迁址河坊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与王润兴饭庄、状元馆面店齐名,声噪清河坊一带,并在杭城众多菜饭店中,亦颇有名气。
“葱包桧儿”是浙江杭州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
望仙桥畔王二炸“油炸桧”出了名,王二有时炸多了,一下子卖不出去,冷了又软又韧,味道不佳,更无人买。
他对秦桧夫妇的心头之恨,还愤愤难平,就将冷油炸桧在热锅一烤,把烤熟的油炸桧同葱段卷入拌着甜面酱的春饼里,再用铁板压烤,烤到表皮呈金,油炸桧“吱吱”发叫,王二方才解恨,他拿起来一吃,觉葱香可口,便取名叫“葱包桧儿”,一直流传今。
其中“儿”为儿化音。
足以以假乱真的店员。
清河坊天堂伞店铺。
杭州天堂伞是中国伞业排头。
清河坊特色小吃店。
正在制作粉条。
南宋御街。
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
《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
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南宋御街。
南宋时期,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
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排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
2019.9.17.于动车
清河坊自古是杭州繁华地段。
河坊街新宫桥以东,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
南宋时被封为清河郡王的张俊住宅就在当时称之为御街的太平巷,故这一带被名为清河坊。
图为清河坊街景。
南宋时,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地。
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解放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
图片为清河坊百年老药店保和堂。
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是清河坊街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点。
图为清河坊百年老药店:保和堂。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
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
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和堂门口铜像――许仙。
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像中的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清河坊街道的百子戏弥勒雕像。
清河坊张小泉剪刀店。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
由于张小泉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争相传诵。
后成为宫庭用剪,更是名播南北。
清河坊的张小泉剪刀店。
19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五个张小泉制剪生产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
54年,五个作社一起迁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时共有职工423人。
55年,五社正式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作社,职工已增527人。
清河坊百年扇子老店:王星记店。
南宋以来有不少制扇艺人会集杭州。
1875年王星斋在杭城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后改名王星记扇厂),迄今已有130年历史。
杭州王星记扇子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名牌扇子,曾作为进献皇室的贡品,冠以"贡扇"之誉。
其技艺精湛、功能迥异、情趣高雅.“王星记”扇子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清河坊街的茶叶店,龙井茶是杭产三绝之一。
钱皇收藏总汇位于清河坊历史街区内的小井巷1号,直接和河坊街相通,市场经过整修后联通中山路。
景色宜人,市场繁荣,是清河坊街区里的一块核心区域。
清河坊关公木制雕像。
清河坊特色小吃引来游人排队争购。
“方回春堂”位于杭州,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
清顺治六年(1649年),钱塘籍人士方清怡创办了国药号“方回春堂”。
方清怡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 回春堂门前的杏林亭。
清河坊的龙泉宝釗店铺。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
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清河坊的状元馆。
状元馆创于清同治年间(一八七O)年在盐桥开设,因附近是文人集中的贡院,清时原为科举考场。
所谓“三年二考”,一旦考中即可晋升为“状元”、“探花”、“榜眼”在进场前后的考生都要相聚论文。
相传宁波考生来杭赶考前曾来此馆用餐后中“状元”故送匾予以赠谢为状元馆,状元馆因此而得名。
现在状元馆位于河坊街87号,历经135年的历史。
清河坊美食店铺。
清河坊美食店铺。
清河坊美食店铺内的昆虫宴。
清河坊西乐园羊汤饭店创始于何年,系何人创设,因年代久远,无法查考。
据近代资料介绍,该店原开设在羊坝头凤凰寺对面,民国十六年(1927)市政当局修筑江墅路(今中山中路、中山南路),店基被拆而迁址河坊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与王润兴饭庄、状元馆面店齐名,声噪清河坊一带,并在杭城众多菜饭店中,亦颇有名气。
“葱包桧儿”是浙江杭州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
望仙桥畔王二炸“油炸桧”出了名,王二有时炸多了,一下子卖不出去,冷了又软又韧,味道不佳,更无人买。
他对秦桧夫妇的心头之恨,还愤愤难平,就将冷油炸桧在热锅一烤,把烤熟的油炸桧同葱段卷入拌着甜面酱的春饼里,再用铁板压烤,烤到表皮呈金,油炸桧“吱吱”发叫,王二方才解恨,他拿起来一吃,觉葱香可口,便取名叫“葱包桧儿”,一直流传今。
其中“儿”为儿化音。
足以以假乱真的店员。
清河坊天堂伞店铺。
杭州天堂伞是中国伞业排头。
清河坊特色小吃店。
正在制作粉条。
南宋御街。
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
《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
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南宋御街。
南宋时期,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
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排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
2019.9.17.于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