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浦城一日行

1年前 (2024-04-21)
福建浦城一日行木言   二O一九年四月八日,有幸随清湖街道、清湖三村的领导以及清湖三村乡贤理事会的同仁一起赴浦城参观、学习和交流。
此行的站是观前码头。
观前码头位于福建省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处于南浦溪与临江溪的交汇处,“为商贾仕宧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经之路,也是物产集散的重要码头,每日往来舟船甚多,兼之此处风光秀丽,过客均在此停舟系泊。
沿溪的酒肆歌楼、客舍货栈密布,街市繁荣”(《福建省志》)。
(观前码头的地理位置、昔日的繁华景象与清湖码头惊人地相似!) 观前村的布局为“三村、七街、八埠头,由北向南依次为上坊村、中坊村和下坊村,分别依靠着龟山、银山和金山。
”七街指两条平行于南浦溪的街道和五条垂直于南浦溪的街道,八埠头指南浦溪的八处码头。
观前村以周姓、张姓、谢姓和叶姓的居民为主,称“观前四大姓”,该村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有790户,人口3300余人。
我是教数学的,虽然写不出来象样的文章,但我喜欢用最直接的、最直观的方法表现我感兴趣的人和物。
下面让我用光影记录观前码头美好的瞬间,用影像展示观前码头美丽的风采吧!   观前村入口处,在这里我们受到浦城县水北街镇和观前村两级领导的热情欢迎。
(第3张照片为我的堂姐碧芳所攝)   水碓。
其构件比我们家乡的做得精致一些。
浮桥亭和浮桥 浮桥亭是观前村的标志性建筑。
单檐歇山顶,高约8点7米,显得鹤立鸡群,溪畔的凉亭内两侧设有宽大坐凳,供村民乘凉,闲聊,是观前村的社交中心。
浮桥是连接南浦溪两岸的交通枢纽,浮桥西侧的码头是观前船只、竹筏装卸货物的主码头。
保护完好的古码头和亭   鹅卵石铺设的路面十分古朴典雅,对我来说既熟悉又感到亲切,让我回想起清湖老街十多前卵石青石板路,希望清三村改造修复时能恢复原貌。
观前沿南浦溪的街,这算是观前最宽敞、最繁华的街了 富有闽北建筑风格的观前民居   中国航天科技奠基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单河清故居 修葺一新的叶氏宗祠 美丽的南浦溪   原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女士、清湖街道和清三村领导在观前上坊村村部和浦城县水北街镇领导就码头文化进行交流。
祝瑜英名誉会长和浦城县水北街镇领导在一起亲切交谈 吴拯修会长在观前村留影 清三村和观前村在一起交谈 大家一起来,拍张“全家福” 离开观前码头时自己也留个影吧。
再见了,观前码头!祝愿观前的明天更美好。
  浦城之行的第二站是南浦镇,这是仙霞古道的南端(终点)。
位于该镇的西南隅有一条街叫“江山街”,距离浦城三山会馆以北约100来米,全长约600米。
江山街因挑浦城担或为挑浦城担服务的江山人聚居于此而得名。
清代,在江山街中段建有江山会馆(建筑规模比三山会馆还大)。
如今江山街易名为建设路,在这条街上难觅讲江山话的江山人后裔,江山会馆于上世纪7O年代被拆除,在它的遗址上建起了浦城三中(再也不能搞“建设性”破坏了)。
  浦城县博物馆员、福建武夷文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真友先生做我们的向导和讲解员,为我们讲述江山街的前世今生, 原江山街上的居民门牌路名于1981年改成了“建设路”。
这位江山人后裔听见我们在江山街上说江山话走出大门和我们攀谈起来,向我们诉说他家的故事以及江山街的变迁 这是江山街上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朝。
  当年江山街上最高、最豪华宾馆--三层楼客栈,为江山人所建。
江山街上的请代民居   江山街井(东),居民仍然使用这口井里的水。
江山街井(西),井存,但己成为枯井。
三山会馆。
浦城县博物馆设在这里。
  仙霞古道的南端南浦码头和浮桥,这里离江山街很近很近。
我们从西门公园(即南浦码头)大门出来,离开浦城。
浦城之行,不虚此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