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帽

1年前 (2024-04-21)
清代的官帽紫光轩 紫光轩藏道光石版画。
紫光轩注:这幅西洋手工上色石版画描绘的道光皇帝像,其实应该是一位贝子或郡王子。
好象西洋人绘画中的皇帝,才戴花翎,原因是普通西洋人见不到皇帝,最多也就见到个贝勒爷。
我查了乾隆道光授三眼花翎的7位显贵,道光当皇帝前也没被授过三眼花翎(皇室宗亲亦不授)。
官帽又分为: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
这张网上的图片,身穿龙袍的皇上顶戴花翎才两眼,就更不靠谱了。
中国皇帝的侧面像几乎都为洋人所绘,中国人绘皇帝像通常都是正面且无阴影(西方绘画、版画讲究光影和阴暗面)。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
赐三眼花翎7人,双眼花翎20余人。
乾隆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恩宠。
清代官帽分为:凉帽(夏天戴)、暖帽。
延申:非官场活动外出时,有时戴便冒、坤秋帽(女子戴)。
凉帽:夏天大臣们在宫中所戴的官帽,又竹藤制成,散热性好,且不易生虫,还能防晒防雨。
🤣🤣🤣😇😇😇🤪🤪🤪 暖帽:冬天大臣们在宫中所戴的官帽,四周有翻起,形成双层结构,非常暖和。
便帽:也称瓜皮帽,由六瓣缝,有六一统之意,这种便帽样式众多,由平顶,软顶硬顶之分,不仅清朝官员可以戴,老百姓也可以戴。
戴便帽的和珅 除此之外,根据官帽上的顶珠形状不同,官帽也分两种,一种是上朝时所带的朝冠,另一种是大臣们平时在宫中佩戴的吉服冠,顾名思义,吉服冠便是穿吉服时所佩戴的,而吉服就是大臣们在宫中穿的衣服。
皇上的帽子没有孔雀翎,下属皇亲和官员戴翎,则有严格划分。
清朝“顶戴花翎”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照清朝规制,顶戴上的顶珠,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
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级、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
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
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蓝翎主要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格后才能戴用。
到乾隆帝曾下诏,不但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
乾隆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恩宠。
谁象谁? 真象啊,转世吧? 关于清代官帽的材料和做法,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还没有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