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缤纷”——是落花之美,还是盛开之美?

1年前 (2024-04-21)
“落英缤纷”——是落花之美,还是盛开之美?红巾翠袖 或许是心境的原因,在这阳春三月时光里,在各种花赶着趟开的春天里,特别的心疼那一地的落花。
每天上班的小路上,路旁的花树为我送来淡淡花香,我道一声 感谢菩萨,让我的嗅觉如此灵敏,能闻到芬芳的花香 唯有落花芳草 断人肠 落花?落红?落英? 百度,落英缤纷 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
【出 处】晋·陶渊明(陶潜)《桃花源记》:quot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quot渔人与桃源的邂逅,便起于眼前这般异于尘凡的景色。
陶渊明虽未明言渔人发现的桃源的时节,但唯有春日晴暖,方能青草鲜嫩,桃花开放。
清溪两岸的百步桃林,粉色的花瓣,伴着和煦轻风,摇曳,流泻。
落英缤纷,指的应是那落花纷纷飘下的景象。
似乎大多数人对这个解释不曾怀疑,落下的英华,那就应是落花吧。
然而关于落英,还有一说恰好与我们的想象相反:落,始也。
落英,就是始开之花,就是初开的花朵。
落英缤纷,是形容繁花竞放时的美景。
如果理解为落花的话,满地残红的衰败,便显得与之前诗意的景象格格不入,又怎能引起渔人的好奇呢?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quot落英quot一词,除了解释为quot落下的花quot外,又有quot初开的花quot这个意思。
此,似乎这个解释,确有根据,才能收入字典。
然而,落下的花与初开的花两种径直相反的解释,怎样能在漫长的语言发展中共存共生而不误会呢?是否古人以quot落quot为初开,今人以quot落quot为落下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说文·艸部》:quot落,凡艸曰零,木曰落。
quot草(艸)本植物,大多数整株枯萎,叫做零。
而木本植物,叶子和花枯萎之后会下落,因而叫quot落quot。
两者在一起,就是今天说的quot零落quot。
这么一来,在陶渊明之前的汉代人便将花叶的凋零称为quot落quot,而且验之以先秦两汉文章,如《礼记·王制》:quot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quot 古代关于"落"的还有一种特殊意义,表示在宫殿(章华之台)、铜钟(孟钟)此类汇集人力的大型建造,完工后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豭血衅钟)。
并且祭祀完成后方可使用,因而又有"初始"的意思,就如同今天我们说一个建筑物建成叫"落成"。
刚刚桃花零落的时候,落花的花瓣大多依旧充盈饱满,并不全是枯黄残缺。
飞花与枝上盛开之花,交相呼应,枕落在春日青嫩的草地上,淡粉新绿。
quot芳草鲜美,落英缤纷quot,就如quot落花依草,点缀映媚quot。
钟嵘的《诗品》中也曾品评过陶潜的作品,或许quot落花依草quot一语,便来自于陶渊明对桃源景色的描写。
即便不是从此所出,钟陶二人所处时代相近,对语言的理解也应趋同。
那么此处的quot落花quot,如果是quot始开之花quot,又如何依草呢?如此 quot落英缤纷quot,正是落花之美。
我总在意那句 花开易见落难寻,其实花开花落自有其宿,她有自己的生轨迹,我们只需花开时欣赏,花落时怜惜,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