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传统建房习俗

1年前 (2024-04-21)
景颇族传统建房习俗凌芳 (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 户育山是瑞丽最高的山,也是当年景颇族山官驻地所在,在当地景颇民众眼里,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每届“宽仙节”都在这里举行。
作为景颇族一员,瑞丽市宣传部部长尚丽霞介绍,景颇族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革和征战、迁徙中从青海来到了今天的云南西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部等地区。
景颇民众横跨中印缅三国边境跨境而居,保留和承传了中华大地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密林翠竹里,有时可以见到一些村寨隐现其中,这就是景颇族的山寨,它一般二、三十户为一村,规模不大。
景颇村寨一般建于山梁的两侧,而不建于山顶。
由于土地宽阔,因此景颇族的竹楼布局自由、分散而不规则。
这可能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的信仰有关。
因为景颇族群众鬼观念很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各种自然现象都受精灵“拿”(鬼)所支配,这也就形成了景颇族的风俗习惯和各种禁忌。
在建房选址问题上,景颇族不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来建立村寨,而是依靠预测方法来选择房址。
择地基景颇族建房,对地基的选择极为慎重,地基选得好,才能幸福吉祥。
选择地基的方法特殊而有趣,主要有:(1)以米试地。
在选好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节竹子剖成两半,一半装上米粒放入坑中(家里有几口人,就在竹片里放几颗大米)。
在大米的两头,用栗炭划上记号,然后把另一半竹片盖上去,用土埋好。
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再去扒开看,如果大米保持原状,说明此地宜于盖房,生活在此地衣食无忧,日子好过;如果大米有被移动的迹象,说明地基不好,不宜建房;如果大米减少,则是凶兆,少一粒米就会丢一条,少两粒米会死两口人,凡遇到此情况,必须尽快另选地基。
(2)以水试地。
在选中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截长10——15厘米、粗3——3厘米的新鲜竹筒装满清水放进坑里。
竹筒上端用叶子盖好,然后用土埋起。
第二天清晨去看,如果竹筒里的水还是满满的,说明这地方水土养人,可做地基。
如果水少了要另选地基。
(3)以酒试地。
把甜白酒用芭蕉叶包上两包,在选好的地基两端各埋一包,三五天后挖出。
如果酒味甜,则视为吉祥,在此居住家庭和睦、五谷丰登;若酒味变酸,或者被蚂蚁吃过,则视为不吉,不宜盖房。
(4)以梦试地。
有两种方式,一是地基选好后,晚上背着毯子去睡一夜,如梦见大海、日出、泉流等,则视为吉祥;梦见山塌方、太阳落山等为不详。
二是在选好的地基上取一把土回来,放在枕头下面,晚上睡觉梦见日出、大海、背米、吃饭等就做地基,梦见塌山、日落等就另选地基。
贺新房房子快要建好时,主人家就准备好足够的米酒、水酒和肉食,待选定吉利日子后,就举行进新房的仪式。
届时,邀请本寨村民和附近山寨的亲朋好友参加。
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女人背着装有米、酒、油、盐等食物的礼篮,男人们敲打着象脚鼓、硭锣,兴高采烈前来庆贺。
主人家安排几名身着盛装的女子站在路口,手持水酒筒,向每一位来宾敬酒。
整个山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夕阳西下,"董萨"带领进行祭祀祖先灵的仪式,同时"董萨"卜卦选定一男一女:女的身背米袋,手提铁锅;男的手持燃烧的木柴,庄重地走进新楼,举行新楼火塘的点火仪式。
当火塘窜出火苗时,楼下擂响象脚鼓,鸣放鞭炮,新竹楼前一片欢腾。
夜晚,男女青年在新竹楼旁环绕着篝火,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手捧酒筒的女子不断向宾客敬酒,酒助舞兴,酒煽,熊熊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屋内的人们举杯畅饮,听歌手唱古老的"木占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眼前欢乐场面,追述景颇族祖先学会盖房的经过。
贺新房的狂欢,将持续到第二天的拂晓。
独特的择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颇族村落民居自由、散漫的布局。
但景颇族遵循着选择当阳平缓、依山傍水的地方盖房的大原则。
竹楼的后院场地比较开阔,溪水环绕、日照充足、林木茂盛。
有的人家的后院场里还有水井。
竹楼后边用竹条圈围起来的栅栏,当地人叫做“园子”,园子里可以种菜、培竹或栽花育果。
景颇族竹楼的外形特点是:整个建筑简朴、古拙。
陡峭的人字坡倒梯形茅草屋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类似石寨山出土的长脊短檐型古代青铜干栏式房屋的屋顶,这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据研究,这种倒梯形屋顶有防止飘雨的功能,具有它的实用性。
景颇族的房屋的支架多用粗大的树木搭成,表面粗糙不加修饰,但是从前山官和百姓在支架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山官的房屋中柱较粗,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它的斜撑下刻成粗糙的锯齿形,而柱子的粗细体现着山官势力的大小。
据说从前有的山官房前立一竹竿,上悬笋叶制成的日月图案,以表示与百姓的不同。
有的人家在竹楼门口屋檐下悬挂野兽头骨则表示主人是个优秀的猎手,这也是一种炫耀性的装饰。
景颇族竹楼一般平面呈长方形,除柱子和桁条为木料而外,门、墙壁、楼板、椽子等等全部用竹子制作,以前整个楼都用竹篾捆扎,有的还编成花纹,表现了利用竹子的高超技巧。
竹楼有高低两种:高竹楼、底层高约 1.8米左右,可以在下面碓米或饲养家畜,而矮的离地约1米左右, 下层仅可饲养家畜。
楼门一般设于山墙的一端,用楼梯上下,竹楼一般没有窗子。
内部传统的分隔方式是:用竹墙纵向分隔为左右两部份,左前半部为贮藏室,靠后为客房,右半部里间为老人卧室,儿子住外间,中间为厨房兼女儿卧室,并且根据人口多寡而设若干火塘。
如果横向分隔,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后间为卧室,前间为厨房,客房作为待客和作家务之用。
两端或中间设置火塘。
由于景颇族有大家庭聚居的习惯,因此有的人家人口有二十余人,所以竹楼就不只是三间,而是更多,火塘也相应增加。
谚语说“九个火塘人多,九块旱地粮多”就是指的这种现象。
在信鬼的人家,客房还作为祭祀的场地,在屋子的一角设有一个竹制的祭台(俗称“鬼台”),供奉“家鬼”。
靠近祭台附近有一个“鬼门”。
有的人家专门设有一间“鬼房”,里面安放着家鬼的牌位,柱子上挂着一条条的红绿巾和一些牛头骨,这都体现着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此间鬼屋陌生人不得进入,鬼门也经常关闭着,因为这是专门供鬼出入之用的。
这都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禁忌习俗在民居上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进屋需赤脚,客人进屋脚步要重,以示光明磊落,否则将被认为心术不正。
客人进屋后所携带的长刀、火枪等武器要挂在右侧的墙上,长刀刀口必须向外,以示没有恶意。
这些习惯反映了景颇族在长期严酷复杂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外人的警惕性习俗。
景颇族民居的院落通常以竹篱为界,形式自由而不规则,一般为一户一幢房屋一个院落,少数在院落内另建谷仓、畜厩、碓房。
总的看来、景颇族的村寨和竹楼与山野环境非常协调,展现了一种粗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