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上土楼

1年前 (2024-04-21)
探寻庄上土楼弘扬 探寻庄上土楼   高一(14)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组长:陈熠佳 指导老师:陈映雪 课题成员:黄煜琴、黄玲、刘琪、吴锐阳、曾弘扬。
一.土楼的背景建于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系生土夯筑的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的土楼民居建筑。
二.探究目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庄上土楼。
三.任务分工曾弘扬负责上网及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
黄煜琴负责材料分类处理。
黄玲负责安排活动时间。
刘琪负责材料分类处理。
吴锐阳负责拍照土楼以及记录活动过程。
陈熠佳负责整理调查报告。
四.活动过程 ①.庄上土楼的建筑风格 土楼特别之处在于大量使用鹅卵石,连山丘上都被铺满了,此举能很好地防止雨水把山上的泥土冲刷下来。
整个土楼为三层建筑,共有147开间房,属全封单元式结构。
楼坐西向东,共开五个门。
土楼内有四座宗祠,其中的宗祠雕梁画栋,构件十分精美,对研究客家建筑风格特点很有价值。
由于土楼依山势而建,因此土楼以及内部的各个建筑在分布上显得不规则。
据当地人介绍,“庄上城”为明末清初天地会首领叶冲汉祖居地,也是该村叶姓客家人聚居地。
土楼建造者曾替郑成功在当地收税,而且得到郑成功部将的支持,因此财力颇丰。
楼内住着180多户,1300多叶姓客家人,也是居住人数最多的客家土楼。
②.庄上土楼的历史 的土楼——大溪镇庄上楼的土楼在平和可是数易其主。
楼外径长77.6米的芦溪镇芦丰村的丰厥楼,曾享有“世界之最”的美誉。
但丰厥楼的“世界之最”纪录很快被打破了,有人发现霞寨镇西安村的西爽楼长度竟达96.8米,丰阙楼只好屈居第二。
的桂冠同样没有停留在细爽楼,内围直径达220多米的大溪镇庄上土楼,因为大获得了庄上城的称呼,被学术界广泛认可,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冠的更迭,不仅仅是各领三五年,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不断发现。
土楼曾经是热闹的,如今的土楼却是冷清的了。
许多土楼已经不再有尘世的烟火,只是静默地在那里成为故事的主角,而讲故事的人已经在土楼之外。
平和土楼在曾经的风光之后有的土楼已经破损了,或者部分坍塌,或者即将坍塌,它们已经逐步退出生活,也许若干年之后,它们也将退出目光之中的故事,成为记忆被越来越少的人提及。
留存的土楼弥足珍贵,不再是生活的场所,而是需要保护的研究对象。
任何事物,到保护的层面,离消亡也就不太遥远了。
④.其貌不扬的“城” 走进土楼顿觉豁然开朗,这俨然是一座“城”:三层的单元式土楼,沿土楼内墙环绕一圈,里面还建有很多小土楼。
“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不时有村民骑着自行车匆匆穿过小巷。
如今在土楼里,依然居住着不少人家,居民走动、小孩嬉戏、老人咳嗽等声音,把土楼充盈得热闹非凡。
行走在土楼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精致的石木雕刻,石雕以高浮雕为主,木刻以立体镂空透雕为主。
而推开土楼祠堂厚重的木门,看到祠堂布局理,前厅、天井、通廊、大堂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土楼内有“葆真斋”、“毓秀堂”、“半天寮”和宫庙等公用建筑设施。
从这些建筑,可以遥想当年土楼的热闹。

③.庄上土楼的重建 庄上土楼已完成景区1500平方米停车场绿化、水冲式厕所3座、铺设游步道500米以及大楼内排污处理工程,修缮练武场、武馆、书塾,总投资200万,目前大溪镇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产品等也在稳步进行。
⑤.土楼环山抱水 只见土楼前端为方形,转角抹圆,沿土楼外墙而建设的土楼群高约九米,共有三层。
在土楼内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土楼,这些土楼之间竟然还有不少菜地、果树,土楼之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郁郁葱葱的果林。
“这是当年的练武馆和练武场。
”老叶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房屋和一片平地说。
如今在庄上大楼,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刀光剑影,丁齐走踢踏扬起的尘土厚厚沉积。
“这座土楼周长700多米,占地面积34650平方米,共有142开间屋子,最高峰时居住了1800人;绕土楼走一圈少要半个小时,是目前福建的土楼。
”老叶报出的一系列数字,终于让我明白它何以被称作一座城了。
⑥.楼主故事流传今 据叶氏族谱记载,张耍,原是个穷书生,一年赴考落第,行乞回家,途经大溪庄上村时,已深夜,到叶家借宿。
叶冲汉为人讲义气,乐善好施,见张耍憨厚,且一表人才,愿结为友,留居3年,供其练武,视为兄弟。
之后叶冲汉为他备足路费,让他上路投军,还特别做了32个饼,让他带着路上做点心,并交代若要给别人吃,一定要先切开面饼。
张耍途中歇脚,拿出面饼吃,觉得好奇,切开一看,原来兄嫂怕他路费不够,在每个饼中藏一块白银,张耍看后感激万分。
清顺治7年,张耍率部众数千人投奔郑成功,屡建战功,后官封厦门水师提督,统管闽南各县。
之后不久,叶冲汉在张耍的帮助下,开始建庄上城。
五.活动收获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
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体。
传统的“土楼”作为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将族群家庭的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与当代集体宿舍的建筑类型相似。
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
参考资料来源 :平和县历史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