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诗歌创作艺术特点(原创)
8个月前 (04-21)
论李白的诗歌创作艺术特点(原创)【江城子】 美文撰写:凯歌平安而去美文编辑:凯歌平安而去美图拍摄:网络截图美文音乐:网络在线歌曲时 间:20180414 论李白的诗歌创作艺术特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生于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他博学广览,吟诗作赋,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酒仙”等。
且成就,对唐代和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褒贬慨然。
有揭露朝政昏暗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有反映“安史之乱”,同情人民苦难的,在大量歌颂祖国美丽河山的诗篇,还有许多边塞诗,游侠诗等。
李白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是对李白诗歌言语的概括,正因为在这方面他继承和学习了汉魏六朝乐府和前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才获得了丰富和养分。
他的诗歌以七言(含歌行、乐府和五、七言绝句为主。
诗风豪放,想象奇特,来飞扬,韵味醇厚,独具艺术特点。
据《旧唐书.杜唐传》记载:“是时山东李白,亦以文坷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又有诗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可见李白的诗歌艺术高妙、深奥。
一、情景交融 形兼备 相互联系 诗歌不仅描摹了客观的形象,理使人如见其形,而且还要赋予形象以采,才能精焕发,气韵生动,因此,没有雕琢和词藻的堆砌,自然贴切的言语,同样可以使人懂得诗的精实质,由形见,且读诗人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作者在漫游途中之作。
写的是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感受。
一方面写作者在异乡的晚上思念故乡,以示他的思潮起伏,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写床前的月光和窗外的明月。
哪怕是有很好的雕琢的、华丽的词藻,那也只是写了形,而两者一,则形兼备。
由形中透出的,是异乡望月的人,吟诵此诗,异乡之情更烈。
因为诗中不是单调,枯燥的写明月和月光。
不是孤寂的、凄惨的写思乡的感受。
而是情景交融,自然贴切的一首为后人传颂的五言绝句。
联系现实的生活,也更能看出作者。
体会出作者观景思情的感受,也更加觉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致、韵。
诗歌中的形和是相互联系的,依附于形,形中包藏着。
形无则无活气,无形则空乏。
好诗歌,必须形兼备,欣赏的这首《静夜思》不能不说是传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诗风浪漫 艺术夸张 大胆有度 浪漫主义诗风是李白诗歌的常用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表现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几乎所有篇中都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使诗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先声夺人的力量。
李白诗中的抒情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平常的诗中不足以表达时,就借助大胆的夸张,这就是他的浪漫诗风中的艺术特色。
诗歌中《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首诗歌大胆地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尤其是诗中后两句,写尽了庐山飞流悬瀑的磅礴气势。
用“飞”喻“流”,有好凌空而来,以“直”冠“下”,足见地势陡峭。
“飞流直下”写出了异乎寻常的流速;“三千尺”表现了意想不到的高峻。
这还不够,结句进而用一“疑”字,把“瀑布”的壮丽形象与“银河”相提并论,这就蔚成为天下雄奇。
简直是来之笔,不但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扩大了诗的艺术品容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这也是李白的诗歌中借助想象中的大胆夸张艺术。
但是,大胆的夸张虽然能表达诗风的惊人艺术,可有度的夸张,便是最显著的最独特的艺术。
到底什么是有度的夸张?恰当、理的具体运用,这就是最有度的夸张。
首先要以真实为基础,要有生活依据。
“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夸张 ,但长江三峡地势的险峻,水流的急速是诚实的一点,可以使我们知道“江陵一日还”绝非纯粹的夸张。
接着要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而不是实写,而且夸张要达到一定程度,不要使人误以为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别人一看,这首诗歌就知道是夸张,能从中感受到山高楼高,耸入云霄的情景,但是如果说:危楼高五十,定能摘星辰。
别人就看不出这是夸张了,尽管危楼夸张得比普通楼要高点,但别人仍然喜爱看前一句而不喜爱看后面一句,因为他们把后一句看成是实写了。
也许有人把“白发三千丈”而说“白发三尺”,别人就会误以为是真。
因为夸张没达到一定程度,“白发三尺”现实生活中是可能有的。
这样写,即使白发实际只有一尺,两尺多,也不是夸张,只能说是失实的夸大了。
另外诗风要自然,不要造作,夸张要以真实为基础,却不要在客观事实的记录,而是重主观情意的抒发,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所以必须出于情意的自然流露。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是作者当时的真切感情的自然流露,很有感人的气氛。
如果现在有人也模仿来一句“那山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不是笑话,不真切的。
因此,这种有度夸张运用手法,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所以我们要多借鉴、多推敲、多实践。
三、情致高昂 意境开阔 情趣审美 前面,我们就讲述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所以大量的诗篇多属歌颂祖国美丽河山的诗歌,特别是吟咏自然摹写山水的名诗,更是自古诗人竞相慕趋。
其中《望庐山瀑布》就是山水佳作,不仅宛如山水诗百花园中的奇葩,光彩夺目,而且在“情致、意境、审美”上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说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气质,表现出来的精致是不同的。
李白性情旷达,豪放不羁。
“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对大自然十分热爱有一种光耀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
因此,不论是山林丘壑,流泉飞瀑,他都纵情描绘,放怀歌唱。
《望庐山瀑布》就是李白晚年游庐山时所作,诗人以欣喜之情生动描绘了飞落九天的瀑布的壮美的奇观。
灿烂的阳光照射着青葱的香炉峰,升腾的云气如紫色的烟雾缭绕天际。
遥望瀑布,像是一条银练挂在山岗上,近看瀑布,它仿佛凌空飞来,简直疑心是银河从九重天泻人间。
诗由人间的瀑布写到天上的银河,由眼前的壮丽的景色写到离奇的话,由静态美写到动态美,不仅给人以祖国山河美的感觉,而且使人胸襟开阔,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奇特的诗句是诗人高尚情致的表露和豪放诗风的艺术写照。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存的心灵世界交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就是意境。
正因为《望庐山瀑布》在描绘的景象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所以诗中的意境形成了空间型,着眼于画面的高度、深度、适度的描绘,着呼表现瀑布的雄奇、瑰丽。
这就是气象恢宏,情调高昂,意境开阔的艺术。
李白的诗歌在探求意境的同时,还着重于审美的艺术性。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日光照耀下的瀑布景色;如果把日光比喻为炽热,响亮的大鼓之声,令人昂奋、进取,那红日高照,彩霞紫雾,这一色彩又是何等热烈,奔放明朗,将未来雄奇壮美的山水,衬托得更加气势非凡,更加显示出其壮丽美。
另外,诗歌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比喻手法来写庐山飞瀑的气势,它不但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超时空的审美情趣,而且捕捉了一个夸饰美。
四、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 词语色调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特色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是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想象特色,其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五、大鹏精 形象特质 矢志不移 李白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了人间世态炎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现存诗有千余篇。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其中以大鹏自喻或赏誉大鹏的诗作20多篇,而以大鹏立意专门进行描写的就达4篇。
《李太白全诗》(王琦注)的首篇,就以《大鹏赋》开篇。
由于李白一生饱经苍桑,思想轨迹复杂多变,特别是当理想与现实这一对矛盾无法调和时,还表现出厌世思想情绪。
这就导致虽是同一人物笔下的大鹏形象,由于所处时期不同,其形象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有不同,大鹏所彰显的形象特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有一点,李白从大鹏所寄托的理想和抱负是终身矢志不移的,令人赞叹不已。
(一)非同凡响,俏然入世 史载李白25岁(开元13年)就著有《大鹏遇稀有鸟赋》。
这是他思欲壮飞,离开四川开始人生旅途上的漫游。
在江陵,他遇到当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便写下这篇赋,李白以大鹏自喻,将承祯比作稀有鸟,欲与一起“游八极”,倘徉在宇宙间。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刚一踏入社会就不同凡响,热烈地表现出那种酷爱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独特性格。
李白后来“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在天宝2年(公元743年)李白入奉翰林之前,重作《大鹏赋》,试图一试身手、大展宏图。
李白《大鹏赋》,可以说是自我精的图腾。
在这篇赋中,李白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他决不仅仅是歌吟美丽的幻想,而是寄予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留注着自身的人格力量。
此赋题材虽来源于庄子,但他以奇特的想象,对大鹏作了生动的描绘,注入了不同于庄子的思想内容,使大鹏的图腾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光彩夺目。
在李白的笔下,大鹏的形象是如此魁伟高大:“剧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
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在李白的眼中,大鹏的行动也非同反响:“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
”在李白非凡的思绪中,大鹏的气概更是那样宽广深厚:“喷气则六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
邈彼北荒,将穷南图。
……块视三山,杯观五湖。
……上摩苍苍,下覆漫漫。
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
”在《大鹏赋》中,李白心目中的大鹏与那些“夸重衣与南裳”、“蓬莱贡鹄”之类,形成鲜明的对照。
大鹏,已经不再是庄子寓言中为其说明“与物无待”思想的形象,而成了少年直到中年李白的重要精追求,更加丰富了李白诗歌思想内容,拓展了他的诗歌的创作新空间。
(二)壮怀不已,矢志报国 李白的爱国热诚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即使后来宦途受挫,并未磨灭李白报效国家的大鹏之志。
天宝5年他给当时名动天下的北海太守呈上一守诗,即《上李邕》。
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与《大鹏赋》相比,《上李邕》中的“大鹏”已少却了目空一切、勇往直前的豪放之气,充满了作者不甘寂寞、抗争拼搏的激愤之情。
全诗透露出他怀才不遇,并不为时人所理解的懊恼。
即便如此,李白并不因此消沉,他自豪地认为,大鹏即使停止了飞翔,仍能掀起滔天巨浪,笑傲苍天。
在这里他将理想和抱负寄托于大鹏,期待“何时腾风云,搏击中所能?”除此之外,李白在《古风•其三十三》中触鹏生情,诗云:“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高,横吞百川水”。
诗中的“巨鱼”是李白诗歌意境中大鹏的又一个化身,同样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李白诗作《天台晓望》也提及“大鹏”,诗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总之,李白一生中思想性格虽然变化纷呈,但他的精境界中,大鹏无不洋溢着一种宏大的力量。
(三)中天不济,高歌千载 行将到生的晚年,李白大鹏之志仍然未灭。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认为实现抱负的机会来到了。
然而,在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李白的从政梦想继入奉翰林后再度遭到破灭。
到了人生的暮年,李白已穷困潦倒,寄居在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但他仍念念不忘大鹏,作《临路歌》而终。
王琦曰:“李华《墓志》诗太白赋《临终歌》而卒,路当益终字之伪”。
从诗意看,李白旷达豪放的大鹏性格在诗中体现的,更注入了一种深沉曲折、浑厚隽永的魅力,使他的诗呈现出豪迈中寓悲凉、达观中蕴冷峻的精风貌。
诗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形象总结。
在李白的生涯中,他感叹自己如同大鹏一样,斩风破浪,搏击云天,中途不幸摧折了翅膀,一时无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然而,李白的气概是豪放、勇猛、智慧的,在即将走完生终点的时候,他不曾有一0丝悔意,仍然坚信大鹏虽然折翅,但扬起的巨风会激励万世。
诗中“余风激兮万世”一句诗意,显然与《上李邕》“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完全一致。
如果说在以往的大鹏诗带有更多寄托的话,在《临路歌》中,诗人与大鹏已完全融为一体,以难区分是寄托或自喻。
诗句还描写想象大鹏鸟的左翅被挂在巨大的扶桑树上,又有谁能为大鹏冲天折翅而抛洒痛惜之泪?诗句结句叹己不遇,极为沉痛,实际上这是向当时社会的一声强力的责问,蕴含着一种刻骨铭心的历史意境。
一代诗仙李白临终之歌,饱含大鹏拳拳报国之心,虽然生将尽仍死不渝,诗人境界深邃博大,在这里得到圆满的体现。
由此可见,李派诗歌,不管在诗风上,还是在题材上,其审美的艺术魅力,确实不同凡响。
但其超人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必将成为我们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力量,愿李派诗歌风范永驻人间,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出熠熠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2、《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老子、庄子、抱扑子)(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集)5、《中国李白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集)6、《话图腾与文学意象》web@guoxu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
且成就,对唐代和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褒贬慨然。
有揭露朝政昏暗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有反映“安史之乱”,同情人民苦难的,在大量歌颂祖国美丽河山的诗篇,还有许多边塞诗,游侠诗等。
李白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是对李白诗歌言语的概括,正因为在这方面他继承和学习了汉魏六朝乐府和前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才获得了丰富和养分。
他的诗歌以七言(含歌行、乐府和五、七言绝句为主。
诗风豪放,想象奇特,来飞扬,韵味醇厚,独具艺术特点。
据《旧唐书.杜唐传》记载:“是时山东李白,亦以文坷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又有诗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可见李白的诗歌艺术高妙、深奥。
一、情景交融 形兼备 相互联系 诗歌不仅描摹了客观的形象,理使人如见其形,而且还要赋予形象以采,才能精焕发,气韵生动,因此,没有雕琢和词藻的堆砌,自然贴切的言语,同样可以使人懂得诗的精实质,由形见,且读诗人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作者在漫游途中之作。
写的是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感受。
一方面写作者在异乡的晚上思念故乡,以示他的思潮起伏,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写床前的月光和窗外的明月。
哪怕是有很好的雕琢的、华丽的词藻,那也只是写了形,而两者一,则形兼备。
由形中透出的,是异乡望月的人,吟诵此诗,异乡之情更烈。
因为诗中不是单调,枯燥的写明月和月光。
不是孤寂的、凄惨的写思乡的感受。
而是情景交融,自然贴切的一首为后人传颂的五言绝句。
联系现实的生活,也更能看出作者。
体会出作者观景思情的感受,也更加觉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致、韵。
诗歌中的形和是相互联系的,依附于形,形中包藏着。
形无则无活气,无形则空乏。
好诗歌,必须形兼备,欣赏的这首《静夜思》不能不说是传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诗风浪漫 艺术夸张 大胆有度 浪漫主义诗风是李白诗歌的常用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表现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几乎所有篇中都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使诗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先声夺人的力量。
李白诗中的抒情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平常的诗中不足以表达时,就借助大胆的夸张,这就是他的浪漫诗风中的艺术特色。
诗歌中《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首诗歌大胆地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尤其是诗中后两句,写尽了庐山飞流悬瀑的磅礴气势。
用“飞”喻“流”,有好凌空而来,以“直”冠“下”,足见地势陡峭。
“飞流直下”写出了异乎寻常的流速;“三千尺”表现了意想不到的高峻。
这还不够,结句进而用一“疑”字,把“瀑布”的壮丽形象与“银河”相提并论,这就蔚成为天下雄奇。
简直是来之笔,不但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扩大了诗的艺术品容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这也是李白的诗歌中借助想象中的大胆夸张艺术。
但是,大胆的夸张虽然能表达诗风的惊人艺术,可有度的夸张,便是最显著的最独特的艺术。
到底什么是有度的夸张?恰当、理的具体运用,这就是最有度的夸张。
首先要以真实为基础,要有生活依据。
“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夸张 ,但长江三峡地势的险峻,水流的急速是诚实的一点,可以使我们知道“江陵一日还”绝非纯粹的夸张。
接着要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而不是实写,而且夸张要达到一定程度,不要使人误以为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别人一看,这首诗歌就知道是夸张,能从中感受到山高楼高,耸入云霄的情景,但是如果说:危楼高五十,定能摘星辰。
别人就看不出这是夸张了,尽管危楼夸张得比普通楼要高点,但别人仍然喜爱看前一句而不喜爱看后面一句,因为他们把后一句看成是实写了。
也许有人把“白发三千丈”而说“白发三尺”,别人就会误以为是真。
因为夸张没达到一定程度,“白发三尺”现实生活中是可能有的。
这样写,即使白发实际只有一尺,两尺多,也不是夸张,只能说是失实的夸大了。
另外诗风要自然,不要造作,夸张要以真实为基础,却不要在客观事实的记录,而是重主观情意的抒发,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所以必须出于情意的自然流露。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是作者当时的真切感情的自然流露,很有感人的气氛。
如果现在有人也模仿来一句“那山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不是笑话,不真切的。
因此,这种有度夸张运用手法,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所以我们要多借鉴、多推敲、多实践。
三、情致高昂 意境开阔 情趣审美 前面,我们就讲述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所以大量的诗篇多属歌颂祖国美丽河山的诗歌,特别是吟咏自然摹写山水的名诗,更是自古诗人竞相慕趋。
其中《望庐山瀑布》就是山水佳作,不仅宛如山水诗百花园中的奇葩,光彩夺目,而且在“情致、意境、审美”上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说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气质,表现出来的精致是不同的。
李白性情旷达,豪放不羁。
“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对大自然十分热爱有一种光耀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
因此,不论是山林丘壑,流泉飞瀑,他都纵情描绘,放怀歌唱。
《望庐山瀑布》就是李白晚年游庐山时所作,诗人以欣喜之情生动描绘了飞落九天的瀑布的壮美的奇观。
灿烂的阳光照射着青葱的香炉峰,升腾的云气如紫色的烟雾缭绕天际。
遥望瀑布,像是一条银练挂在山岗上,近看瀑布,它仿佛凌空飞来,简直疑心是银河从九重天泻人间。
诗由人间的瀑布写到天上的银河,由眼前的壮丽的景色写到离奇的话,由静态美写到动态美,不仅给人以祖国山河美的感觉,而且使人胸襟开阔,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奇特的诗句是诗人高尚情致的表露和豪放诗风的艺术写照。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存的心灵世界交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就是意境。
正因为《望庐山瀑布》在描绘的景象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所以诗中的意境形成了空间型,着眼于画面的高度、深度、适度的描绘,着呼表现瀑布的雄奇、瑰丽。
这就是气象恢宏,情调高昂,意境开阔的艺术。
李白的诗歌在探求意境的同时,还着重于审美的艺术性。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日光照耀下的瀑布景色;如果把日光比喻为炽热,响亮的大鼓之声,令人昂奋、进取,那红日高照,彩霞紫雾,这一色彩又是何等热烈,奔放明朗,将未来雄奇壮美的山水,衬托得更加气势非凡,更加显示出其壮丽美。
另外,诗歌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比喻手法来写庐山飞瀑的气势,它不但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超时空的审美情趣,而且捕捉了一个夸饰美。
四、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 词语色调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特色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是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想象特色,其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五、大鹏精 形象特质 矢志不移 李白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了人间世态炎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现存诗有千余篇。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其中以大鹏自喻或赏誉大鹏的诗作20多篇,而以大鹏立意专门进行描写的就达4篇。
《李太白全诗》(王琦注)的首篇,就以《大鹏赋》开篇。
由于李白一生饱经苍桑,思想轨迹复杂多变,特别是当理想与现实这一对矛盾无法调和时,还表现出厌世思想情绪。
这就导致虽是同一人物笔下的大鹏形象,由于所处时期不同,其形象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有不同,大鹏所彰显的形象特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有一点,李白从大鹏所寄托的理想和抱负是终身矢志不移的,令人赞叹不已。
(一)非同凡响,俏然入世 史载李白25岁(开元13年)就著有《大鹏遇稀有鸟赋》。
这是他思欲壮飞,离开四川开始人生旅途上的漫游。
在江陵,他遇到当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便写下这篇赋,李白以大鹏自喻,将承祯比作稀有鸟,欲与一起“游八极”,倘徉在宇宙间。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刚一踏入社会就不同凡响,热烈地表现出那种酷爱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独特性格。
李白后来“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在天宝2年(公元743年)李白入奉翰林之前,重作《大鹏赋》,试图一试身手、大展宏图。
李白《大鹏赋》,可以说是自我精的图腾。
在这篇赋中,李白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他决不仅仅是歌吟美丽的幻想,而是寄予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留注着自身的人格力量。
此赋题材虽来源于庄子,但他以奇特的想象,对大鹏作了生动的描绘,注入了不同于庄子的思想内容,使大鹏的图腾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光彩夺目。
在李白的笔下,大鹏的形象是如此魁伟高大:“剧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
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在李白的眼中,大鹏的行动也非同反响:“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
”在李白非凡的思绪中,大鹏的气概更是那样宽广深厚:“喷气则六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
邈彼北荒,将穷南图。
……块视三山,杯观五湖。
……上摩苍苍,下覆漫漫。
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
”在《大鹏赋》中,李白心目中的大鹏与那些“夸重衣与南裳”、“蓬莱贡鹄”之类,形成鲜明的对照。
大鹏,已经不再是庄子寓言中为其说明“与物无待”思想的形象,而成了少年直到中年李白的重要精追求,更加丰富了李白诗歌思想内容,拓展了他的诗歌的创作新空间。
(二)壮怀不已,矢志报国 李白的爱国热诚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即使后来宦途受挫,并未磨灭李白报效国家的大鹏之志。
天宝5年他给当时名动天下的北海太守呈上一守诗,即《上李邕》。
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与《大鹏赋》相比,《上李邕》中的“大鹏”已少却了目空一切、勇往直前的豪放之气,充满了作者不甘寂寞、抗争拼搏的激愤之情。
全诗透露出他怀才不遇,并不为时人所理解的懊恼。
即便如此,李白并不因此消沉,他自豪地认为,大鹏即使停止了飞翔,仍能掀起滔天巨浪,笑傲苍天。
在这里他将理想和抱负寄托于大鹏,期待“何时腾风云,搏击中所能?”除此之外,李白在《古风•其三十三》中触鹏生情,诗云:“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高,横吞百川水”。
诗中的“巨鱼”是李白诗歌意境中大鹏的又一个化身,同样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李白诗作《天台晓望》也提及“大鹏”,诗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总之,李白一生中思想性格虽然变化纷呈,但他的精境界中,大鹏无不洋溢着一种宏大的力量。
(三)中天不济,高歌千载 行将到生的晚年,李白大鹏之志仍然未灭。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认为实现抱负的机会来到了。
然而,在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李白的从政梦想继入奉翰林后再度遭到破灭。
到了人生的暮年,李白已穷困潦倒,寄居在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但他仍念念不忘大鹏,作《临路歌》而终。
王琦曰:“李华《墓志》诗太白赋《临终歌》而卒,路当益终字之伪”。
从诗意看,李白旷达豪放的大鹏性格在诗中体现的,更注入了一种深沉曲折、浑厚隽永的魅力,使他的诗呈现出豪迈中寓悲凉、达观中蕴冷峻的精风貌。
诗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形象总结。
在李白的生涯中,他感叹自己如同大鹏一样,斩风破浪,搏击云天,中途不幸摧折了翅膀,一时无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然而,李白的气概是豪放、勇猛、智慧的,在即将走完生终点的时候,他不曾有一0丝悔意,仍然坚信大鹏虽然折翅,但扬起的巨风会激励万世。
诗中“余风激兮万世”一句诗意,显然与《上李邕》“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完全一致。
如果说在以往的大鹏诗带有更多寄托的话,在《临路歌》中,诗人与大鹏已完全融为一体,以难区分是寄托或自喻。
诗句还描写想象大鹏鸟的左翅被挂在巨大的扶桑树上,又有谁能为大鹏冲天折翅而抛洒痛惜之泪?诗句结句叹己不遇,极为沉痛,实际上这是向当时社会的一声强力的责问,蕴含着一种刻骨铭心的历史意境。
一代诗仙李白临终之歌,饱含大鹏拳拳报国之心,虽然生将尽仍死不渝,诗人境界深邃博大,在这里得到圆满的体现。
由此可见,李派诗歌,不管在诗风上,还是在题材上,其审美的艺术魅力,确实不同凡响。
但其超人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必将成为我们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力量,愿李派诗歌风范永驻人间,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出熠熠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2、《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老子、庄子、抱扑子)(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集)5、《中国李白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集)6、《话图腾与文学意象》web@guoxu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