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漈头古村
1年前 (2024-04-21)
屏南漈头古村樱桃 2017年4月23日, 从屏南天平山赏杜鹃花回程时,路过漈头村。
屏南漈头村肇基于唐僖宗三年(876年),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尊师重教,讲究“耕读传家”,出了不少人才,所以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屏南好漈头”美名远扬。
一条溪水穿村而过,各色鲫鱼似与游者相乐。
我还以为我走进了周宁鲫鱼溪。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
土墙,黑瓦,小草,诉说着漈头村的古朴幽静。
海哥比年轻小伙子都帅气,走的趾高气昂,好像衣锦还乡。
走在漈头村里,偶一抬头,就能看到“文魁”二字的牌匾悬于门梁或者厅堂之上,翰墨之香满溢全村。
大家都在此驻足,路边休的亭子里摆着古色古香的根雕茶桌茶凳,供人泡茶。
一条虬龙似的枝干做成护栏,独具匠心,美女们纷纷靠着它,留下倩影。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挂在头顶的这茶壶,蓝色的釉,金色的图案,做工精细,不会是来自宫廷吧! 从这圆池往左拐,就是“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
农耕博物馆,是由当地居民自发设立的。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里面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馆藏物件是在其他看不到的。
一进门,我惊呆了,空间不大,但是桌上摆满了古文物,连墙壁上挂满了古碗和木窗花。
这是当年老祖母坐的太岁椅吧! 我辈小,不敢坐,还是站在旁边侍候吧!有事尽管吩咐,婢听您招呼。
大厅右正房摆个大床,估计这是老爷的婚床吧! 左边正房,厨窗里摆满了虎头帽和三寸金莲。
花纹精美绝伦的窗花,看的出家族昔日的荣耀。
后厅左边墙上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筷子筒,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后厅右边头顶挂满了古代灯具,虽锈迹斑斑,但已亮瞎我的眼。
后厅的天井里,正中央有个缸中缸,水里有许多硬币和铜钱,也许是许愿缸吧! 后厅右客房是“文房用品”展示厅。
偏院里,这是 “印模大观”,不知是干啥用的? 这是糕饼印模。
“农耕体验馆”,我拉个磨。
古秤荟萃 看着琳琅满目的物件,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每一件物件似乎都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还原了漈头人晴耕雨读的耕读场景。
走出博物馆,才发现这是由六座古民居组成的,带给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视觉冲击。
五代同堂 光光,你怎么一路上随身携带瓢子,想告诉大家你是朴槿惠的弟弟? 大大小小的斗笠,装点了农家小院,万利草帽蒸汽鱼🐠的分店在装修吗? 漈头的街道干净整齐,行人也少,有好几家“漈头光饼”店,估计是这里的特产,我差点忘记了这里的居民——鲫鱼爱吃光饼。
聪明的海哥提议大家沿着溪岸坐两排,摄影师站桥中间,我们影留念吧! 领队指挥我们:“一二三,竖大拇指,翘起双脚,耶!” 不知哪位调皮捣蛋:“一二三,跳。
”想让我们集体跳河吗?不好,有位美女驴友的手机真“跳”下去了。
简简说:“不知道是鱼勾引了手机,还是手机邂逅了鱼”。
最快手大“扑咚”跳进水里,捞起了美女的手机。
这个村子不是很大,不消多少功夫即可绕村两周,而我徘徊在街巷弄里,却不肯离去,我不敢也不舍得大声,我脚步轻轻,只需静静的听着老人讲老房子的故事,一串闪着金光的故事,一扇门还有青石板砌成的故事。
一座老房子,一个古村落,就是一宅故事,一场梦!
屏南漈头村肇基于唐僖宗三年(876年),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尊师重教,讲究“耕读传家”,出了不少人才,所以漈头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屏南好漈头”美名远扬。
一条溪水穿村而过,各色鲫鱼似与游者相乐。
我还以为我走进了周宁鲫鱼溪。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
土墙,黑瓦,小草,诉说着漈头村的古朴幽静。
海哥比年轻小伙子都帅气,走的趾高气昂,好像衣锦还乡。
走在漈头村里,偶一抬头,就能看到“文魁”二字的牌匾悬于门梁或者厅堂之上,翰墨之香满溢全村。
大家都在此驻足,路边休的亭子里摆着古色古香的根雕茶桌茶凳,供人泡茶。
一条虬龙似的枝干做成护栏,独具匠心,美女们纷纷靠着它,留下倩影。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挂在头顶的这茶壶,蓝色的釉,金色的图案,做工精细,不会是来自宫廷吧! 从这圆池往左拐,就是“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
农耕博物馆,是由当地居民自发设立的。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里面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馆藏物件是在其他看不到的。
一进门,我惊呆了,空间不大,但是桌上摆满了古文物,连墙壁上挂满了古碗和木窗花。
这是当年老祖母坐的太岁椅吧! 我辈小,不敢坐,还是站在旁边侍候吧!有事尽管吩咐,婢听您招呼。
大厅右正房摆个大床,估计这是老爷的婚床吧! 左边正房,厨窗里摆满了虎头帽和三寸金莲。
花纹精美绝伦的窗花,看的出家族昔日的荣耀。
后厅左边墙上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筷子筒,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后厅右边头顶挂满了古代灯具,虽锈迹斑斑,但已亮瞎我的眼。
后厅的天井里,正中央有个缸中缸,水里有许多硬币和铜钱,也许是许愿缸吧! 后厅右客房是“文房用品”展示厅。
偏院里,这是 “印模大观”,不知是干啥用的? 这是糕饼印模。
“农耕体验馆”,我拉个磨。
古秤荟萃 看着琳琅满目的物件,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每一件物件似乎都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还原了漈头人晴耕雨读的耕读场景。
走出博物馆,才发现这是由六座古民居组成的,带给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视觉冲击。
五代同堂 光光,你怎么一路上随身携带瓢子,想告诉大家你是朴槿惠的弟弟? 大大小小的斗笠,装点了农家小院,万利草帽蒸汽鱼🐠的分店在装修吗? 漈头的街道干净整齐,行人也少,有好几家“漈头光饼”店,估计是这里的特产,我差点忘记了这里的居民——鲫鱼爱吃光饼。
聪明的海哥提议大家沿着溪岸坐两排,摄影师站桥中间,我们影留念吧! 领队指挥我们:“一二三,竖大拇指,翘起双脚,耶!” 不知哪位调皮捣蛋:“一二三,跳。
”想让我们集体跳河吗?不好,有位美女驴友的手机真“跳”下去了。
简简说:“不知道是鱼勾引了手机,还是手机邂逅了鱼”。
最快手大“扑咚”跳进水里,捞起了美女的手机。
这个村子不是很大,不消多少功夫即可绕村两周,而我徘徊在街巷弄里,却不肯离去,我不敢也不舍得大声,我脚步轻轻,只需静静的听着老人讲老房子的故事,一串闪着金光的故事,一扇门还有青石板砌成的故事。
一座老房子,一个古村落,就是一宅故事,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