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先辈故居,寻找革历史,追忆红色足迹

1年前 (2024-04-21)
参观先辈故居,寻找革历史,追忆红色足迹迪拜   7月1日是中国共产诞辰纪念日,在这红色的七月里,7日上午,临师附小四(2)班"超越假日小队"一行8人开展以"参观先辈故居,寻找革历史,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的暑假红色实践活动。
  站参观革烈士郭凤韶纪念馆。
纪念馆工作人员章冬玲老师接待了小队员们,她介绍郭凤韶父亲曾是同盟会会员,自幼受父母影响,反封建,反旧礼教思想,常参加"风俗改良会"活动。
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参加乙丑读书社,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四.一二反革政变时,她利用年幼不易引人注意的有利条件,参加营救同志工作,后考入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读书,1930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同年10月25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19岁。
2005年5月,临海市政府将其故居修复并开辟为烈士纪念馆。
朱德夫人康克清亲自为其题写名字。
  小队员们聆听后,看着先辈留下的遗物,仿佛走进了历史人物,馆内一张张充满年代感的照片和文字记录,一下子将在场的小队员们拉回当年那个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感悟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珍惜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王观澜同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跟徐明清既是夫妻,又是亲密战友。
其故居在紫阳街436号,现已是别人住宅。
  第二站找寻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开国少将朱虚之将军故居。
故居在五所巷的一个四院里,坐北朝南,朱虚之将军出生在西厢房,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将军是一个队员家长的亲戚,据她听上辈说院子中原有一颗夹竹桃树,现已枯萎,是将军儿时的最深记忆。
1950年朱将军出差杭州返乡,在故居住过一个月左右,将军当时级别很高,门口都有警卫站岗。
朱虚之将军初中毕业于回浦中学,后随兄去南京就读,后入交通部无线电讲习所学习报务(黄埔八期学生)。
在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参加过第四、五次反“围剿”和25000里长征,后参加平型关战役,历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通信处。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通信处长,空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部长,空军技术部,委。
1955年首批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1969年任空军副参谋长。
期间,为地空导弹部队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第三站杨哲商故居。
杨哲商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家,少时就读三台书院,毕业任教县学。
1907年赴沪加入光复会,奉秋瑾之在嘉兴等地筹措军火粮饷。
当年受王文庆急招,南京、杭州等地相继起义。
杨哲商负责炸弹制造,因过度疲困,误触炸弹而牺牲,年仅28岁。
在杨哲商故居,1926年在广东中山大学读书的陈赓平(队员安祯瑜的太公)将革火种带到临海,与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张崇文(少将~杨哲商女婿)以及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的张伯炘也放假回临海,三人在此地建立了中共临海个支部。
(三人照片资料来自临海博物馆)   接着,小队员们来到临海东湖烈士陵园,这里主要安息着解放一江山岛、解放初期剿匪、敌人刑场上慷慨就义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烈们。
小队员们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
在陵园中央纪念碑前,小队员们举起右手,重温了少先队入队宣誓仪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再现了革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场景,再次明白了革道路上的血雨腥风和坎坷历程,深深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小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将踏着烈士血的足迹,牢记历史使,在红色精激励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小队员们在东湖生物学家朱冼铜像前影留念。
高举右手面对烈士陵园集体向先烈们致敬,向科学家们学习。
牢记历史,守护幸福,不忘初心,好好学习,做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
小队成员:安祯瑜 黄 奕 徐梓菲 吴玥瑶 罗康毓 郑汉杰 汪正益 岳灵浩指导老师:于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