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斗拱结构

1年前 (2024-04-21)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结构一 在南莲园池的中国木结构建筑艺术馆中,里面展览了许多斗拱结构的木结构建筑。
斗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迭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迭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四龙四凤方案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荷载作用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增大距离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
装饰作用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抗震作用榫卯结是抗震的关键。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阶段为西周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第二阶段为唐代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
第三阶段为明代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斗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
外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
分为柱头斗拱、柱间头拱、转角头拱;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
内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
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清式柱头头拱 明式转角头拱 宋式八铺作转角头拱 清式溜金头拱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