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说课稿
1年前 (2024-04-21)
《分子动理论》说课稿雪在飘(张雪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动理论》。
就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起: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本节课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三态。
这节课是初三开学课,也是初三热学部分的开篇。
它是后面学习内能和热机理论的基础,也将对初二所学的物态及物态变化作出实质性解释。
所以,学好本课是很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能辨识扩散现象,并会用分子动理论加以解释。
5、了解物质三态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分子运动状态有关。
【说重点、难点】 重点:1、分子动理论。
2、扩散。
难点:1、由宏观现象推断微观本质。
2、物质三态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讲述的是物质内部微观结构,非常抽象,不能被学生直观的感知。
所以,我采用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和转换法,再结多媒体教学将分子动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具准备】 教师:指甲油,盛水的玻璃杯,红色墨水,可以悬挂的玻璃板,盛水的水槽,弹簧测力计,自制乒乓球弹簧分子模型。
学生:一张纸,一支笔,吸入一段水的针管。
【说教学过程】 分五个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前,先在玻璃杯内滴入一滴墨水,以留待观察。
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1、打开指甲油盖,同学们立刻捂住了自己的鼻孔。
2、视频播放:春天来了,百花齐放,蜂绕蝶飞,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芳香……第二个教学环节:进行新课分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述。
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会说:分子多。
但是这里说没说多大的物体? 同学们立刻就会说:说的是分子小。
小到什么程度,大家先看课本,有个感性的认知。
但是,对于课本上的那些数字,同学们好像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感知。
老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把全世界人看作分子大小紧密的排列起来,也大约有0.5米长,这时候同学们发出“哇”的惊叹声。
说明分子是非常小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为后面辨识扩散现象和机械运动做下铺垫。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花香和指甲油刺鼻的气味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那么液体、固体呢?谁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有的同学说“汽化”可以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理由是如果液体分子不动的话怎么可能成为气体分子跑到空中呢?对于这样敢于大胆推测的同学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
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墨水的变化,说明墨水分子进入到水里面了。
对于这些观察细致的同学也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
有的同学立刻又会类推到“升华”现象:背阴处的冰雪不见熔化就不见了,樟脑丸慢慢变小了……教师可以补充:堆过煤的墙壁变黑了……这些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象就是扩散。
反过来用扩散现象来证明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就叫”转换法“。
转换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将不易观察或者很难观察的微观现象转换成可以直观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利于观察和研究。
像前面咱们学声时学过的把物体的微小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碎纸屑的振动、水面的振动……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为了加深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可以视频演示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金和铅的扩散现象。
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从这些实例中识别出扩散现象,掌握扩散现象和机械运动的主要区别: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到的。
扩散现象除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外,还说明什么呢?学生要是一时没啥反应,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如坐公交车,公交车里好像站满了人,但你还能挤进去,说明了什么?同学立刻就会想到,扩散现象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为下面引出分子间作用力做铺垫。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提问: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固体、液体分子没有因此而散开说明了什么?分子间又有间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挤压和拉伸铅笔感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实验:学生上台实验,用测力计测出玻璃板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玻璃板放入水面,读出玻璃板拉离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示数对比,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学生实验,一手指堵住针管孔,一手推活塞,挤压里面的水,发现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学生体验扯开一张纸比撕开一张纸困难的多,并加以解释。
老师用自制乒乓球弹簧分子模型演示: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平衡状态时,引力和斥力相等。
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
还要进一步说明,分子间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分子间减小时都增大,分子间距离增大时都减小。
减小到一定程度就几乎不起作用:解释“破镜难圆”。
二、物质三态与分子动理论 课本上给出了固态、液态、气态分子的结构图,并把它们类比为上课,下课,放学的学生。
同学仔细阅读课本,深入领会、理解,并解释物态变化中为什么会伴随着吸放热问题?在学生解释的不够完整时,教师可补充解释:例如由固态到液态,要克服分子间引力使分子间距离增大,达到另一种平衡,所以要吸热…… 结束语:视频画面又回到大地春回,一片生机。
阳光下的花儿倾情绽放,芳香流榭。
这是花儿的一次升华,美丽了自己,芬芳了别人。
同学们,希望有你们也能华丽蜕变,绽放人生精彩!第三个教学环节:练习 1、解释酒香巷子深 2、选取本节课互动里的相关题目,当堂反馈,以检查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个教学环节:小结,反思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中的困惑。
2、教师补充。
对重、难点加以强调和突破第五个教学环节:作业1、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找出扩散现象,并写下来。
看谁找的多2、设计并完成证明分子引力、斥力存在的实验,并写成书面报告。
板书设计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a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物质三态的存在 物态及物态变化与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运动状态有关。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动理论》。
就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起: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本节课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子动理论和物质三态。
这节课是初三开学课,也是初三热学部分的开篇。
它是后面学习内能和热机理论的基础,也将对初二所学的物态及物态变化作出实质性解释。
所以,学好本课是很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能辨识扩散现象,并会用分子动理论加以解释。
5、了解物质三态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分子运动状态有关。
【说重点、难点】 重点:1、分子动理论。
2、扩散。
难点:1、由宏观现象推断微观本质。
2、物质三态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讲述的是物质内部微观结构,非常抽象,不能被学生直观的感知。
所以,我采用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和转换法,再结多媒体教学将分子动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具准备】 教师:指甲油,盛水的玻璃杯,红色墨水,可以悬挂的玻璃板,盛水的水槽,弹簧测力计,自制乒乓球弹簧分子模型。
学生:一张纸,一支笔,吸入一段水的针管。
【说教学过程】 分五个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前,先在玻璃杯内滴入一滴墨水,以留待观察。
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1、打开指甲油盖,同学们立刻捂住了自己的鼻孔。
2、视频播放:春天来了,百花齐放,蜂绕蝶飞,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芳香……第二个教学环节:进行新课分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述。
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会说:分子多。
但是这里说没说多大的物体? 同学们立刻就会说:说的是分子小。
小到什么程度,大家先看课本,有个感性的认知。
但是,对于课本上的那些数字,同学们好像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感知。
老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把全世界人看作分子大小紧密的排列起来,也大约有0.5米长,这时候同学们发出“哇”的惊叹声。
说明分子是非常小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为后面辨识扩散现象和机械运动做下铺垫。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花香和指甲油刺鼻的气味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那么液体、固体呢?谁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有的同学说“汽化”可以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理由是如果液体分子不动的话怎么可能成为气体分子跑到空中呢?对于这样敢于大胆推测的同学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
有的同学观察到了墨水的变化,说明墨水分子进入到水里面了。
对于这些观察细致的同学也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
有的同学立刻又会类推到“升华”现象:背阴处的冰雪不见熔化就不见了,樟脑丸慢慢变小了……教师可以补充:堆过煤的墙壁变黑了……这些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象就是扩散。
反过来用扩散现象来证明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就叫”转换法“。
转换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将不易观察或者很难观察的微观现象转换成可以直观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利于观察和研究。
像前面咱们学声时学过的把物体的微小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碎纸屑的振动、水面的振动……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为了加深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可以视频演示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金和铅的扩散现象。
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从这些实例中识别出扩散现象,掌握扩散现象和机械运动的主要区别: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到的。
扩散现象除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外,还说明什么呢?学生要是一时没啥反应,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如坐公交车,公交车里好像站满了人,但你还能挤进去,说明了什么?同学立刻就会想到,扩散现象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为下面引出分子间作用力做铺垫。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提问: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固体、液体分子没有因此而散开说明了什么?分子间又有间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挤压和拉伸铅笔感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实验:学生上台实验,用测力计测出玻璃板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玻璃板放入水面,读出玻璃板拉离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示数对比,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学生实验,一手指堵住针管孔,一手推活塞,挤压里面的水,发现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学生体验扯开一张纸比撕开一张纸困难的多,并加以解释。
老师用自制乒乓球弹簧分子模型演示: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平衡状态时,引力和斥力相等。
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
还要进一步说明,分子间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分子间减小时都增大,分子间距离增大时都减小。
减小到一定程度就几乎不起作用:解释“破镜难圆”。
二、物质三态与分子动理论 课本上给出了固态、液态、气态分子的结构图,并把它们类比为上课,下课,放学的学生。
同学仔细阅读课本,深入领会、理解,并解释物态变化中为什么会伴随着吸放热问题?在学生解释的不够完整时,教师可补充解释:例如由固态到液态,要克服分子间引力使分子间距离增大,达到另一种平衡,所以要吸热…… 结束语:视频画面又回到大地春回,一片生机。
阳光下的花儿倾情绽放,芳香流榭。
这是花儿的一次升华,美丽了自己,芬芳了别人。
同学们,希望有你们也能华丽蜕变,绽放人生精彩!第三个教学环节:练习 1、解释酒香巷子深 2、选取本节课互动里的相关题目,当堂反馈,以检查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个教学环节:小结,反思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中的困惑。
2、教师补充。
对重、难点加以强调和突破第五个教学环节:作业1、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找出扩散现象,并写下来。
看谁找的多2、设计并完成证明分子引力、斥力存在的实验,并写成书面报告。
板书设计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a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物质三态的存在 物态及物态变化与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运动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