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会有那些潜规则?

1年前 (2024-04-21)
听音乐会有那些潜规则?美友3032066 假期了,多带孩子参加音乐会吧!当然,音乐会有很多quot潜规则quotquot明规则quot的,这里借助指挥家郑小瑛,回答有关音乐会的几个常见问题 Q:各类乐器在舞台上排列的位置、前后有什么讲究吗? 按分类,一般打击乐器在。
因为打击乐音色穿透力强,且演奏需要活动空间,作为节奏性乐器,可以让全乐团都听清楚。
而管乐像丝带一样穿插在乐团中间,多演奏旋律性的主奏乐段。
拉弦乐,弹拨乐(一般出现于中国民族交响乐)分列乐队两侧,以群组的方式出现。
如此排列,你会感到声音是集体性、层次性的,整个乐曲饱满度杠杠的!Q:为什么弦乐演奏者在指板上按琴弦的手在颤抖?对于刚接触交响乐场景的观众,这一定看起来很奇怪。
当我再次用不同角度观察,我震惊地发现一整组小提琴手的左手看起来极像某种跳着奇怪的仪式性求偶舞蹈的鸟类。
这种quot颤抖quot叫揉弦,是为了让乐器的发音更美和更有表现力。
而另一种相反的效果,即让手指离开琴弦(空弦),能够制造出另一种不同的音色。
也许在某些家庭音乐会上展示两种不同的发音方式会很有趣。
Q:为什么小提琴手下巴夹着一块白布?跟黑色服装相衬看起来很傻。
很多小提琴手和中提琴手选择在腮托上添加一点保护,以防乐器与他们的脖子产生摩擦。
皮肤很脆弱,如果脖子和乐器没有隔开,有些人的皮肤可能会有过敏反应。
没有从听众的视角观察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将布的颜色与音乐会黑色演出服的色调统一?当然有。
Q:为什么没人看指挥? 我承认从听众的角度看,这一点的确可疑。
毕竟,如果音乐会过程中没人看指挥,那为什么还需要他她呢?有时,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某些指挥甚会更进一步地展示乐团如何在没有他们的情况下也能演奏。
正如驾车时,我们的注意力同时要分布在许多事情上,此时的道路和其他车辆本质上就如同乐队里不同的声部,指挥则如同全球定位系统和雷达探测器,当然在这里是比喻。
关键是,演奏音乐时,用余光注意周围是必须的。
Q:在乐章之间,单簧管手、双簧管手或者圆号手会拆开他们的乐器。
为什么? 如果你听过包含几个乐章的作品的录音,每个乐章之间通常只有轻微的停顿。
但是在现场演奏时,乐章之间时常会有像芭蕾一样复杂的事情发生。
此时木管乐手会拆开他们的乐器,彻底清洗当中凝结的水汽,把乐器管道内淤积的水倒掉,为下个乐章quot重置quot乐器。
有时这样的动作会让乐章之间的停顿时间加长。
由于其他乐手在台上通常不会有那么大的动作,所以木管乐手在停顿时更引人注意。
保证乐器和演奏的音准是乐队最重要的事,所以演奏者随时都要保证自己的乐器在音准状态中。
Q:为什么首席小提琴手会quot迟到quot?当观众席坐满,音乐会准备开始时,这的确看起来有些奇怪。
我甚偶尔会听到一些大城市的听众说:大家竟然为迟到的乐手鼓掌,真是太好笑了。
首席小提琴手迟迟入场只是另一种让听众知道音乐会即将开始的方式,并且乐团调音会多给听众一点时间将手机调成静音。
乐队的首席一定是坐在左边最外一组小提琴排头那位,他(她)上台后先向听众敬礼,然后转向全乐队成员示意双环管演奏者奏出标准音A音,先是管乐组对音,是弦乐和全体演奏员一起对音。
问什么要用双环管而不是其它乐器来领导对音呢?因为双环管的音准稳定,清晰,相对更适与所有乐器演奏者较为准确地听准发音Q:大提琴那根quot针quot不是杵在地板上的,好像是杵在一个木块里面?大提琴的底部有一根金属棒作为支点,长短可以伸缩调节,在演奏时起到固定大提琴位置的作用。
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底部并没有现代大提琴的这一特点,演奏者用小腿夹住琴,底部支点是由一位名叫阿德里安·塞维斯的大提琴家在1845 年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使大提琴在演奏时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现代大提琴演奏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厅舞台地面通常较为光滑、坚硬,为了固定底部的支点进行专业演奏,会在下面垫一块T 字板,T 字板上面具有多个档位的小孔,大提琴的金属棒则固定在T 字板里。
Q:音乐会结束,观众喊quot再来一个quot是理还是无理要求?如果你喜欢这场音乐会,一定别不好意思喊出这句话。
基本每场演出,乐团都会准备一到三首返场乐曲。
对于乐团和指挥来说,这是他们收到的观众对他们最直接的肯定!听中国音乐会,你可以喊quot再来一个quot;听交响乐,你可以喊quotencorequot,还等什么,喊出来吧朋友们! Q:乐队演奏员怎么都穿黑色衣服呀?黑色,在一些人看来是庄重和经典的颜色,也有人认为黑色死板和沉闷。
我们穿黑色通常是为了舞台上的某种一致性。
黑色容易让人集中精力,而且不分散人的注意力和扰乱人的情绪,也不刺眼。
音乐会上需要音乐家专注,也需要听众专心听,黑色有助于营造专注的气氛。
当然,也有因为音乐氛围和演出场特殊,乐队演奏员穿其它衣服的。
一律黑色的制服,也是为了省钱,只需要一套演出服即可。
当然破烂了,就得换新的了。
Q:为什么音乐会演出过程中要求听众保持安静,不要交头接耳,不要随意走动,不要照相?音乐家演奏过程中是处于quot精真空quot中演奏的,需要背谱,需要思考音乐,需要投入情感……那种智力、情感、精力、注意力和体力的投入比手术台上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大夫还要大得多。
音乐厅的音响是经过精密设计的,其传声效果很强,来自听众区任何细小的声音都会分散演奏者的注意力,破坏其情感投入和音乐情绪。
那种伤害,不是演奏者本人是难以体会的。
如果受到干扰,演奏家只能把演奏当干活,听众当然听到的也只是干活的声音而不是音乐。
Q:为什么乐章之间不能鼓掌?如何区别乐曲演奏中的长休止符停顿、乐章停顿和乐曲结束?乐曲长休止符停顿,演奏者的演奏仅仅是出于无声的凝固状态,乐器都处于演奏姿势状态,无论是独奏、重奏还是交响乐演奏,都是如此。
乐章停顿,演奏者都放下了乐器,开始整理乐器,调音准,发出声音,翻乐谱等等,这是最容易被听众认为是演出结束。
确实很难分清这是乐章结束还是整个作品演出结束了。
判断的方法很简单,指挥这时是面向乐队而非转身面向听众,乐队成员也没有起立。
总之,只要是台上的演奏者没有转向面对听众准备敬礼,都可以视为演奏没有结束。
有的音乐作品是在很长的休止符中结束,这时听众也容易鼓掌,这是最令音乐和音乐家无奈和痛苦的尴尬。
休止符也是音符,也在表达音乐,它仅仅是没有声音的音符,音乐依旧在流动中。
不能听到没有声音了就鼓掌,一定要等演奏者从专注的状态来,放下手中乐器,这时再鼓掌。
Q:为什么听众听音乐会时要避免异味,要穿着得体?我们参加朋友的聚会,可以满口烟味或大蒜味去吗?我们去一个高级的餐厅赴宴,可以穿拖鞋和短裤去吗?当然不能。
艺术不是一种具体的事和物(如:音乐、美术、建筑、雕塑等等),艺术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生活态度和呈现自己和呈现事物的方式,艺术无处不在。
听音乐会不是艺术行为,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体现,或者你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处处都有品质要求,那不是很美好吗?这种美好就是艺术。
音乐厅里,为了保持安静,音乐厅是封闭的,一般也没有空调,即便有新风系统保持音乐厅内空气的新鲜和温度适宜,空气也是循环的,而且听众与听众之间是紧紧挨身就坐的,彼此身上的气味都能闻到。
试想,如果在一个夏天的音乐会上,我们在听音乐会的过程中闻到的是脚臭、大蒜臭、包子或汉堡包味这些臭味调和一起的什锦臭味,你能很专注地享受台上的演奏吗?我想即便是仙女在台上表演,你也会逃之夭夭的。
听音乐会是一种的艺术体验,需要非常适宜的美好环境与氛围来衬托。
如果我们去听音乐会前,美美地洗个澡,使劲把牙齿刷干净,换一身干净得体的衣服,走进音乐厅,你会感受到周围的听众对你投以尊重和感恩的目光,如果人人都怀着给对方的美好印象就坐听这音乐会,谁不会享受呢?这不是靠一个人做到,而是靠大家不约而同做到的。
我们都知道进餐厅吃饭和进洗手间方便是不一样的,那么,进音乐厅听音乐会也应该觉得是与去其他场不一样的。
为自己创造美好也是与他人分享美好,为他人着想,首先受益的是自己。
Q:万一吹拉弹唱错了,一般怎么补救?乐手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排练,对乐曲已经相当熟悉。
但复习再的考试,你也不是次次满分对不对?退一万步讲,漏掉某一段,他们也都基本具备迅速与下一段乐句无缝衔接的默契和能力。
毕竟,音乐会前的quot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quot就是为了台上这一刻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