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欣赏

10个月前 (04-21)
《牡丹亭》欣赏舟帆 今年是中国戏剧汤显祖逝世400周年。
中国戏剧界举办各种活动,纪念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汤以梦为主题的作品蜚声世界剧坛。
他的“玉茗堂四梦”传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经久不衰、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的当属《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是“四梦”中首屈一指的作品。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汉族,江西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戏曲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几百年来享誉文坛,驰名海外,人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连环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连环画家范灵先生创作绘画、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一本连环画作品。
(2008年曾再版)。
《牡丹亭》共55出,是发生在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家里的故事。
其女杜丽娘是位聪明而美貌的少女,她终日被关在闺房里,过着寂寞而烦闷的生活。
一日乘其父外出之际,与丫鬟私自到后花园赏春景。
春光给她以,引起无限感慨。
游玩中,沉醉春色的杜丽娘不觉小寐。
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
梦醒怅然若失,自此感念成疾。
她想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大胆地去寻梦,可是,现实给她的却是失望和伤心。
病天加重,丫鬟春香把她的病情告诉了老爷和夫人,但杜宝并不在意,认为是“大小伤寒,急慢风惊”,不足为怪。
杜丽娘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只有走向毁灭,终于病故。
她的病死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杜丽娘临死前要求描绘下自己的真容,并把自身埋在后花园的一株梅树下,把真容画像盛在紫檀匣里,藏在太湖石底下,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郎,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闹到皇帝面前,皇帝发话,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昆曲,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在2001年被联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4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出了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
先后在台湾、和北京,上海,苏州,武汉及世界很多地方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
白先勇先生打造的《牡丹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突出“青春”二字,演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由年轻演员担纲。
这源于白先勇先生独具一格的创意,他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那么,我们如何欣赏昆曲《牡丹亭》?首先,你得喜欢。
而喜欢一个东西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带来人身心的愉悦,如果单纯为了学术,那么就和欣赏不同了,一个是严谨,一个是放松。
我们肯定是选择后者。
昆腔唱词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对学习古典诗词极有帮助。
昆曲的音乐以南曲为基础,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大曲、词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昆曲的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
只有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很多戏迷朋友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如此这般的唱词在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
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为经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
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
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显。
饰演丫鬟的演员功夫不错,唱念做表很是到位,一双鬼精灵的眼睛,更是显出在游园时欢快、愉悦的心情。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对于不太懂吴侬软语的朋友,听起来多少有些吃力。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台上的他,温文尔雅,书生意气,自信从容,天真痴情,偶尔憨态可掬。
活脱脱一个柳梦梅在世。
台下,他有着最纯真天真的笑容,所以,才能给我们展示一个如此真纯的梦梅柳生!他的柳梦梅,可以说是惊艳了全世界,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书生的观念,并培养了一大批柳迷梦粉梅痴狂。
北大学子称“天下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可见其魅力。
昆曲表演的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的综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以往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境地和时代特色。
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书生小姐,梦中相会,衣饰华美,舞姿摇曳。
那柳梦梅眼波流转、温情脉脉唤一声:“啊,zie zie──”姐姐二字,重叠于唇齿之间,乃戏曲中的“尖音”,韵味非常;姐姐以袖遮面,含羞回首,“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这些美得流红滴翠的曲文,听来别有一番体味,悠长的水磨腔,一唱三叹,细腻柔靡。
兰指莲步存风韵转身回眸,便是风情万种;袖手一挥,便有情深意浓。
有执手相看的眷恋不舍,有赏月观花的闲情逸致……,小小一个舞台,因为唱戏人的真切演绎而精彩纷呈。
情到浓时温婉悠扬,境况危险紧凑急切,心有苦楚悲凉凄伤。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性格,在人的演奏之下,表现出万千场景与情感。
主角唱词时和着曲调低音伴奏,无人唱词时,乐队便成了舞台的另一个主角。
儿女情长时的恋恋缠绵;生离死别时的痛苦不舍;金戈铁马时的激烈对决……演员的表演因不同的场景与曲调而多了几分引人入胜,观众的情景体验也因此更多了几分身临其境。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
白先勇还组织两岸音乐人在唱腔和旋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一改传统昆曲过于沉长、节奏缓慢的唱腔,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在《牡丹亭》的唱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
杜丽娘的故事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
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
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
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
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以生来抗争。
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聆戏曲,怎能再次领略这曲中词章之美。
深深铭感历代可敬的剧作家们,才情万丈,笔墨纵横,给了后人如此美丽的心灵,纵然生在千年之后亦不觉憾。
戏中那明白质朴、清丽华美的曲词,一字一字地,递过来千般情致,万缕柔肠。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沈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
演员沈丰英 演员俞玖林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
中国国民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年青时的白先勇先生。
2008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演出时的广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先勇为了传承经典,让更多的民众走近文化遗产,他所制作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世界很多地方演出,反响热烈。
我们的时代太繁华,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中,没有几人愿坐在戏台前,听妙喉婉转,看水袖飘飘。
于是,昆曲成了精雕细刻的檀香木,高贵典雅,却不再实用。
如果我和你还有他,拉开昆曲这扇门,你就会惊叹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有空欣赏欣赏昆曲,京剧,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400年来,《牡丹亭》并未褪色,远去的汤显祖的“梦”依然温暖着当下的舞台。
( 视频截图 制作 舟帆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撰文 编辑 舟帆 2016.5.20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