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诗文笔筒》
8个月前 (04-21)
《紫檀诗文笔筒》紫光轩 《紫檀诗文笔筒》(与王世襄藏品同款)紫光轩2019.03.30.今日找出一个紫檀笔筒,25年前潘家园2500元买的(高13cm,宽11.5cm)。
放了好几年不上手,一层灰雾。
过去互联网不发达,没有查出诗者和镌主。
也曾给朱家溍老先生看过,老先生看惯了宫廷和王爷的上等器物,对这一般文人等级的物件,看不大上眼的。
十几年后上网查,线索清晰得很(还是我对藏书考据水平提高了?),👇下面一一道来。
著录:《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图31。
直筒形笔筒,脐状底。
周身满刻诗铭:“诗有筒,酒有筒,尖头公,居此中。
床以翡翠易毁,架以珊瑚太工。
檀心坚栗而圆通,紫气郁郁腾虚空。
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
嘉庆十八年在癸酉八月之朔,山舟梁同书铭并书于频螺庵,时年九十有一。
张芑堂镌。
”梁同书(1722-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12年举人,17年荣赐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
工书法,少学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法,纯任自然,为当世独绝。
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
乾隆42年优贡,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金石篆刻,工画兰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皆遫然越俗,别有意趣。
王世襄同款五十年代购自崇文门外青山居。
需要盘摸一阵子,就会深层泛闪,容光焕发。
紫光轩藏,难道是王世襄拷贝了一个笔筒,拿到潘家园卖,被紫光轩买了回来? 紫光轩藏老牛毛纹紫檀笔筒,于文字何时所镌?如果是1950年后所镌,就是王世襄仿;如果是民国以前仿镌,就说不清楚了。
民国时,确实有用老笔筒重新镌诗文、题款的现象。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
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
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
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
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
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王世襄也有同款藏品(1950年代购于崇文门外青山居古董店)。
为什么会有同款?这个问题比较深了! 2003年王世襄还健在时(紫光轩与王老住一个公寓里十余载),在嘉德秋拍卖掉了一部分他的藏品,此款笔筒为其中之一(当时还没有收藏热,王世襄名著都卖不出去。
)起价20万元,成交价38.5万元。
紫光轩:世上有邻居,世上有鸽友,世上有书迷,世上居然还有紫檀笔筒成双。
真仿不难辨,货比货王老筒更精。
张燕昌(1738—1814),字文鱼,号芑堂,又号金粟山人,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
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十九年,享年七十七岁。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七)优贡,嘉庆元年(一七九六)举孝廉方正。
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金石篆刻、勒石,工画兰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亦精竹木雕刻,皆攸然越俗,别有意趣。
勤奋好学,为浙派创始人丁敬高弟(高弟意为高足、高徒,是丁敬入门)。
初及门时,囊负南瓜二枚为贽,各重十馀斤。
敬欣然受之,为烹瓜具饭焉。
大胆创新,试以飞白体入印,被誉为浙派篆刻的“负弩前驱”。
海盐文人治印之风,变始自张氏。
亦曾师事嘉兴张庚,又在杭州与梁同书、翁方纲探讨考释,终日不倦,多所创见。
人物生平善鉴别,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碑拓,潜心搜剔,不遗余力。
曾自摹古文字为《金石契》,收录吉金贞石资料达数百种。
又曾宁波天一阁,摹石鼓文,筑石鼓亭,勒石于家。
字芑堂,一作芑塘,因手有鱼纹,遂号文鱼,别号金栗山人,浙江海盐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
好古嗜学,一生所见古书甚多,与藏书家鲍廷博极为友善,鲍氏曾赠送宋刻《汤注陶诗》。
向吴骞借书数种,又奔赴河北搜集周在浚所著《南唐书注》18卷,为罕见之书,极少流传。
家有藏书楼曰“娱老书巢”、“冰玉堂”等,藏书以精品见称。
藏书印有“芑堂手拓”、“石鼓亭”、“张氏燕昌藏”等。
著有《金栗笺说》、《金石契》、《三吴古砖录》、《古来飞白书考》、《石鼓文释存》、《芑堂印存》等。
子张开福,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篆刻家,亦富藏书,藏印有“文渔父”、“石鼓亭”、“闲情”、“金粟山人”、“白苗嘉谷”、“知不足斋主人所贻”等。
人物著作著有《飞白书》、《石鼓文考释》、《芑堂印存》、《和鸳鸯湖棹歌》(100首)等。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张燕昌刻梁同书铭紫檀书筒》。
事迹收录于《桂馨堂集》、《鸥波渔话》、《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耕砚田斋笔记》、《湖海诗传》、《墨余赘稿》、《广印人传》。
张燕昌(芑堂)著《金粟笺说》提要:金粟山藏经纸已成纸之圣品,此书专门考辨金粟纸,多記錄形制尺寸。
收藏佛经和研究纸的人士,此书必读。
紫光轩藏有是书。
张燕昌著《金石契》,是金石学的名书之一。
此书之前,在乾隆就有其他人同名书。
之后,也有红印复刻本,售价达十余万元(贵)。
乾隆版《金石契》说明:是书共收金58物,石23物。
每物附张燕昌自摹图一数幅不等,后注该物名称、年代、出处、尺寸、考据等。
是书品相上佳,收藏价值。
對於張燕昌《金石契》一書的刊刻年代,學者多不審,有著錄乾隆三十六年刻本的,有著錄乾隆三十六年刻乾隆四十三年增補本的,有著錄乾隆刻嘉慶增補本的,莫衷一是。
前兩日見一刻本,正文不分卷附錄一卷續錄一卷,如按版心下所鐫分,應為宮商角徵羽續六卷,於該前錄乾隆聖製詩及成親王詩(版心下鐫宮)。
聖製詩前有“重訂金石契 嘉興府優貢生薦舉孝廉方正加六品銜臣張燕昌恭錄”一行。
聖製詩後為乾隆四十三年王杰序及乾隆三十六年朱琰、杭世駿序。
王杰序云:海鹽張生燕昌孝親信友,有行,以其餘力蒐羅金石之文,多前賢往牒所未詳。
金凡若干物,石凡若干物,悉為摹勒,付之剞劂,題曰金石契,蓋其網絡金石有夙契焉,有他嗜好不能易也。
壬辰(乾隆三十七年)、丁酉(乾隆四十二年)之歲,余一再奉視學兩浙,初拔生於郡庠,再貢生于成均。
比來京師士大夫雅重之,爭出所藏以資欣賞。
京師百物菁華萃於都市,吉金貞石寓目尤多。
生異時重訂是編,日有裒益,按其圖可以廣見聞,考其文足以供訂證,其為功于經籍甚鉅,不徒補前代諸家金石之書之遺也,豈得以識小目之哉!閱既竟,因樂為書之。
時乾隆四十三年歲在著雍閹茂陽月友生王杰譔。
此序版心下鐫“己亥(乾隆四十四年)春刊”,後有“海鹽張純齋刻”一行。
朱琰、杭世駿兩序版心鐫“乾隆戊戌(乾隆四十三年)”。
其中,朱琰序琰字避諱,右下火作又。
杭序框外鐫有“京都琉璃廠東門內近文齋王舜長鐫”一行。
序後為錢大昕《癸亥(嘉慶八年)十月讀芑堂徵君重定金石契卒成二絕句》及魏成憲《芑堂同年以金石契見示題奉是正》題辭。
題辭後為張燕昌自撰《凡例》,云:燕昌性嗜金石文字,是集弱冠即付梓,未及研考,舛偽良多。
今老矣,重加刪定,竊附識小之義用正大雅,謹述凡例八則。
張燕昌生於乾隆三年,弱冠為乾隆二十三年,考諸《四庫未收書》影印本,寶鼎塼釋文落款題“歲在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又六月寓慧慶寺書。
”,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相差不遠,張燕昌所言當可取信。
《凡例》後為目錄,末題“男開福校字”。
卷端頁框外有““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監鐫”一行,其餘頁面框外鐫有刻工,如錦江、藍田、允高、國棟等。
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為嘉道時著名刻工,刻過王宗炎《晚 聞居士遺集》、梁同書《頻羅庵遺集》、屠倬《耶溪漁隱詞》、丁敬《硯林詩集》、翁元圻注《困學紀聞》、龔自珍《大誓答問》、陳其泰《宮閨百詠》等書籍,特別是道光間所刻《宮閨百詠》(陳氏桐花鳳閣)一書,尤為精絕,從而超越了初刻的 康乾本。
卷末有兩跋,一題“乾隆五十五年丙申十月禾堂弟査夢齡”作,一題“乾隆四十二年季夏日聞川竹坡弟楊建”作。
拿此本與《四庫未收書》影印本比對,發現影印本王杰序後亦有“海鹽張純齋刻”一行,朱琰琰字避諱,不同之處在杭世駿序框外無“京都琉璃廠東門內近文齋王舜長鐫”一行。
不僅如此,影印本正文版心不鐫“宮商角徵羽續”,而鐫有“丙申(乾隆四十一年)秋日”、“丙申長”、“丙申冬日”、“丁酉(乾隆四十二年)莫春重刊”、“丁酉夏日”、“乾隆戊戌(乾隆四十三年)夏日”、“嘉慶丙辰(嘉慶元年)重刊”、“戊午(嘉慶三年)冬刊補”等字樣。
但影印本無聖製詩、成親王詩、錢大昕《題辭》、《凡例》、《目錄》及卷末兩跋。
且板框外無刻工,也無“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監鐫”一行。
如此看出,此書自乾隆二十三年可能就開始刊刻了,乾隆四十一年四十四年在京城刊成全書(此時張燕昌在京為優貢生),以後嘉慶間有續補,嘉慶八年再次重訂,由陸貞一愛日軒負責刻板。
以上是刻書經過,再對比兩書圖文,驚訝之極,不但所收器物多寡不一,順序有變,就連同一器物的文字也不相同,基本上是重新撰寫,從研究角度看來,選擇何書作底本,關係到研究的質量。
我們認為,影印本雖然很好地揭示了乾隆四十一年嘉慶三年間該書隨記隨改隨梓的刊刻情況,但還不是張燕昌最後定本,真正要研究張燕昌此書的價值,應該從此本入手,學者辨之。
红印本《金石契》 张燕昌著有《羽扇谱》,专门研究从古淸的羽毛扇子。
张燕昌著述《石鼓文释存》1卷补注1卷,研究存世的石鼓文字并注释。
石鼓文 张燕昌著《飞白录》,收录从古清飞白书法和文化。
《飞白录》收录从汉代清102人的飞白书法。
飞白书亦称“草篆”。
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
这种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飞白书品味并不高,但是历史上从上下有人专好。
帝王爱好,上行下效 封建时代的帝王,在人们眼里是一国之君,万物之尊。
因而,其好恶不仅可以左右历史的发展方向,就连文艺潮流也会因之而受影响。
《新唐书》记载,唐太宗作了一首并不高明的宫体诗,欲叫虞世南和之,但被拒绝了。
当时,忠直博学的虞世南说“圣作诚工,但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原因就是“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就是这种客观影响,加上人们邀功请赏,讨好上司的功利意识的驱动,就会有人投帝王所好,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
“飞白书”自汉发轫,三国就有魏文帝曹丕偶尔染指,隋炀帝也好此书,其后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武后、晋阳公主都倾心飞白,时宋代又有太宗、仁宗、仁宗皇后等游心于此。
因此,在此期间“飞白书”得到发展,实属正常。
《飞白书赋》昔在轩后,旁罗俊英。
乃有仓颉,思周明。
下侔羽族之迹,上法奎圜之精。
始造古文,播于寰瀛。
爰及东汉,纪年熹平。
其臣蔡邕,誉闻帝庭。
瞩鸿都之蒇役,扫垩帚而字成。
寓物增华,穷幽洞灵,肇此一体,用飞白而为名。
饰宫阙之题署,助圣览之艺能。
厥后累朝之臣,习此奇迹。
代百名系,存乎简籍。
然犹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
伊唐二叶,迨及高宗。
威所留意,亦云尽工。
分赐宰弼,涣扬古风。
若乃宫砚沉碧,山炉泛清,恣冲襟之悦穆,指翰以纵横。
空蒙蝉翼之状,宛转蚪骖之形。
斓皎月而霞薄,扬珍林而雾轻。
曳彩绡兮泉客之府,列●缟兮夏王之庭。
仙风助其缥缈,辰象供其粹凝。
信一人之妙用,非末学之能称。
而况取象八分,资妍小篆,玉洁冰润,龙骧虎变。
心手以冥运,体乾坤之壮观。
张燕昌著《芑白印存》,他自己也是刻印名人。
张燕昌绘画 张燕昌书法 张燕昌用砚 张燕昌制竹 综上所述,张燕昌是乾嘉时期的文化名人,一流的金石大家(今人无一可比),也是个大玩家(比今世的一流大玩家品味要高出很多)。
THE END
放了好几年不上手,一层灰雾。
过去互联网不发达,没有查出诗者和镌主。
也曾给朱家溍老先生看过,老先生看惯了宫廷和王爷的上等器物,对这一般文人等级的物件,看不大上眼的。
十几年后上网查,线索清晰得很(还是我对藏书考据水平提高了?),👇下面一一道来。
著录:《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图31。
直筒形笔筒,脐状底。
周身满刻诗铭:“诗有筒,酒有筒,尖头公,居此中。
床以翡翠易毁,架以珊瑚太工。
檀心坚栗而圆通,紫气郁郁腾虚空。
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
嘉庆十八年在癸酉八月之朔,山舟梁同书铭并书于频螺庵,时年九十有一。
张芑堂镌。
”梁同书(1722-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12年举人,17年荣赐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
工书法,少学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法,纯任自然,为当世独绝。
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
乾隆42年优贡,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金石篆刻,工画兰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皆遫然越俗,别有意趣。
王世襄同款五十年代购自崇文门外青山居。
需要盘摸一阵子,就会深层泛闪,容光焕发。
紫光轩藏,难道是王世襄拷贝了一个笔筒,拿到潘家园卖,被紫光轩买了回来? 紫光轩藏老牛毛纹紫檀笔筒,于文字何时所镌?如果是1950年后所镌,就是王世襄仿;如果是民国以前仿镌,就说不清楚了。
民国时,确实有用老笔筒重新镌诗文、题款的现象。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
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
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
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
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
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王世襄也有同款藏品(1950年代购于崇文门外青山居古董店)。
为什么会有同款?这个问题比较深了! 2003年王世襄还健在时(紫光轩与王老住一个公寓里十余载),在嘉德秋拍卖掉了一部分他的藏品,此款笔筒为其中之一(当时还没有收藏热,王世襄名著都卖不出去。
)起价20万元,成交价38.5万元。
紫光轩:世上有邻居,世上有鸽友,世上有书迷,世上居然还有紫檀笔筒成双。
真仿不难辨,货比货王老筒更精。
张燕昌(1738—1814),字文鱼,号芑堂,又号金粟山人,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
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十九年,享年七十七岁。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七)优贡,嘉庆元年(一七九六)举孝廉方正。
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金石篆刻、勒石,工画兰竹,兼善山水、人物、花卉,亦精竹木雕刻,皆攸然越俗,别有意趣。
勤奋好学,为浙派创始人丁敬高弟(高弟意为高足、高徒,是丁敬入门)。
初及门时,囊负南瓜二枚为贽,各重十馀斤。
敬欣然受之,为烹瓜具饭焉。
大胆创新,试以飞白体入印,被誉为浙派篆刻的“负弩前驱”。
海盐文人治印之风,变始自张氏。
亦曾师事嘉兴张庚,又在杭州与梁同书、翁方纲探讨考释,终日不倦,多所创见。
人物生平善鉴别,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碑拓,潜心搜剔,不遗余力。
曾自摹古文字为《金石契》,收录吉金贞石资料达数百种。
又曾宁波天一阁,摹石鼓文,筑石鼓亭,勒石于家。
字芑堂,一作芑塘,因手有鱼纹,遂号文鱼,别号金栗山人,浙江海盐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
好古嗜学,一生所见古书甚多,与藏书家鲍廷博极为友善,鲍氏曾赠送宋刻《汤注陶诗》。
向吴骞借书数种,又奔赴河北搜集周在浚所著《南唐书注》18卷,为罕见之书,极少流传。
家有藏书楼曰“娱老书巢”、“冰玉堂”等,藏书以精品见称。
藏书印有“芑堂手拓”、“石鼓亭”、“张氏燕昌藏”等。
著有《金栗笺说》、《金石契》、《三吴古砖录》、《古来飞白书考》、《石鼓文释存》、《芑堂印存》等。
子张开福,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篆刻家,亦富藏书,藏印有“文渔父”、“石鼓亭”、“闲情”、“金粟山人”、“白苗嘉谷”、“知不足斋主人所贻”等。
人物著作著有《飞白书》、《石鼓文考释》、《芑堂印存》、《和鸳鸯湖棹歌》(100首)等。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张燕昌刻梁同书铭紫檀书筒》。
事迹收录于《桂馨堂集》、《鸥波渔话》、《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耕砚田斋笔记》、《湖海诗传》、《墨余赘稿》、《广印人传》。
张燕昌(芑堂)著《金粟笺说》提要:金粟山藏经纸已成纸之圣品,此书专门考辨金粟纸,多記錄形制尺寸。
收藏佛经和研究纸的人士,此书必读。
紫光轩藏有是书。
张燕昌著《金石契》,是金石学的名书之一。
此书之前,在乾隆就有其他人同名书。
之后,也有红印复刻本,售价达十余万元(贵)。
乾隆版《金石契》说明:是书共收金58物,石23物。
每物附张燕昌自摹图一数幅不等,后注该物名称、年代、出处、尺寸、考据等。
是书品相上佳,收藏价值。
對於張燕昌《金石契》一書的刊刻年代,學者多不審,有著錄乾隆三十六年刻本的,有著錄乾隆三十六年刻乾隆四十三年增補本的,有著錄乾隆刻嘉慶增補本的,莫衷一是。
前兩日見一刻本,正文不分卷附錄一卷續錄一卷,如按版心下所鐫分,應為宮商角徵羽續六卷,於該前錄乾隆聖製詩及成親王詩(版心下鐫宮)。
聖製詩前有“重訂金石契 嘉興府優貢生薦舉孝廉方正加六品銜臣張燕昌恭錄”一行。
聖製詩後為乾隆四十三年王杰序及乾隆三十六年朱琰、杭世駿序。
王杰序云:海鹽張生燕昌孝親信友,有行,以其餘力蒐羅金石之文,多前賢往牒所未詳。
金凡若干物,石凡若干物,悉為摹勒,付之剞劂,題曰金石契,蓋其網絡金石有夙契焉,有他嗜好不能易也。
壬辰(乾隆三十七年)、丁酉(乾隆四十二年)之歲,余一再奉視學兩浙,初拔生於郡庠,再貢生于成均。
比來京師士大夫雅重之,爭出所藏以資欣賞。
京師百物菁華萃於都市,吉金貞石寓目尤多。
生異時重訂是編,日有裒益,按其圖可以廣見聞,考其文足以供訂證,其為功于經籍甚鉅,不徒補前代諸家金石之書之遺也,豈得以識小目之哉!閱既竟,因樂為書之。
時乾隆四十三年歲在著雍閹茂陽月友生王杰譔。
此序版心下鐫“己亥(乾隆四十四年)春刊”,後有“海鹽張純齋刻”一行。
朱琰、杭世駿兩序版心鐫“乾隆戊戌(乾隆四十三年)”。
其中,朱琰序琰字避諱,右下火作又。
杭序框外鐫有“京都琉璃廠東門內近文齋王舜長鐫”一行。
序後為錢大昕《癸亥(嘉慶八年)十月讀芑堂徵君重定金石契卒成二絕句》及魏成憲《芑堂同年以金石契見示題奉是正》題辭。
題辭後為張燕昌自撰《凡例》,云:燕昌性嗜金石文字,是集弱冠即付梓,未及研考,舛偽良多。
今老矣,重加刪定,竊附識小之義用正大雅,謹述凡例八則。
張燕昌生於乾隆三年,弱冠為乾隆二十三年,考諸《四庫未收書》影印本,寶鼎塼釋文落款題“歲在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又六月寓慧慶寺書。
”,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相差不遠,張燕昌所言當可取信。
《凡例》後為目錄,末題“男開福校字”。
卷端頁框外有““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監鐫”一行,其餘頁面框外鐫有刻工,如錦江、藍田、允高、國棟等。
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為嘉道時著名刻工,刻過王宗炎《晚 聞居士遺集》、梁同書《頻羅庵遺集》、屠倬《耶溪漁隱詞》、丁敬《硯林詩集》、翁元圻注《困學紀聞》、龔自珍《大誓答問》、陳其泰《宮閨百詠》等書籍,特別是道光間所刻《宮閨百詠》(陳氏桐花鳳閣)一書,尤為精絕,從而超越了初刻的 康乾本。
卷末有兩跋,一題“乾隆五十五年丙申十月禾堂弟査夢齡”作,一題“乾隆四十二年季夏日聞川竹坡弟楊建”作。
拿此本與《四庫未收書》影印本比對,發現影印本王杰序後亦有“海鹽張純齋刻”一行,朱琰琰字避諱,不同之處在杭世駿序框外無“京都琉璃廠東門內近文齋王舜長鐫”一行。
不僅如此,影印本正文版心不鐫“宮商角徵羽續”,而鐫有“丙申(乾隆四十一年)秋日”、“丙申長”、“丙申冬日”、“丁酉(乾隆四十二年)莫春重刊”、“丁酉夏日”、“乾隆戊戌(乾隆四十三年)夏日”、“嘉慶丙辰(嘉慶元年)重刊”、“戊午(嘉慶三年)冬刊補”等字樣。
但影印本無聖製詩、成親王詩、錢大昕《題辭》、《凡例》、《目錄》及卷末兩跋。
且板框外無刻工,也無“武林愛日軒陸貞一監鐫”一行。
如此看出,此書自乾隆二十三年可能就開始刊刻了,乾隆四十一年四十四年在京城刊成全書(此時張燕昌在京為優貢生),以後嘉慶間有續補,嘉慶八年再次重訂,由陸貞一愛日軒負責刻板。
以上是刻書經過,再對比兩書圖文,驚訝之極,不但所收器物多寡不一,順序有變,就連同一器物的文字也不相同,基本上是重新撰寫,從研究角度看來,選擇何書作底本,關係到研究的質量。
我們認為,影印本雖然很好地揭示了乾隆四十一年嘉慶三年間該書隨記隨改隨梓的刊刻情況,但還不是張燕昌最後定本,真正要研究張燕昌此書的價值,應該從此本入手,學者辨之。
红印本《金石契》 张燕昌著有《羽扇谱》,专门研究从古淸的羽毛扇子。
张燕昌著述《石鼓文释存》1卷补注1卷,研究存世的石鼓文字并注释。
石鼓文 张燕昌著《飞白录》,收录从古清飞白书法和文化。
《飞白录》收录从汉代清102人的飞白书法。
飞白书亦称“草篆”。
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
这种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飞白书品味并不高,但是历史上从上下有人专好。
帝王爱好,上行下效 封建时代的帝王,在人们眼里是一国之君,万物之尊。
因而,其好恶不仅可以左右历史的发展方向,就连文艺潮流也会因之而受影响。
《新唐书》记载,唐太宗作了一首并不高明的宫体诗,欲叫虞世南和之,但被拒绝了。
当时,忠直博学的虞世南说“圣作诚工,但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原因就是“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就是这种客观影响,加上人们邀功请赏,讨好上司的功利意识的驱动,就会有人投帝王所好,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
“飞白书”自汉发轫,三国就有魏文帝曹丕偶尔染指,隋炀帝也好此书,其后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武后、晋阳公主都倾心飞白,时宋代又有太宗、仁宗、仁宗皇后等游心于此。
因此,在此期间“飞白书”得到发展,实属正常。
《飞白书赋》昔在轩后,旁罗俊英。
乃有仓颉,思周明。
下侔羽族之迹,上法奎圜之精。
始造古文,播于寰瀛。
爰及东汉,纪年熹平。
其臣蔡邕,誉闻帝庭。
瞩鸿都之蒇役,扫垩帚而字成。
寓物增华,穷幽洞灵,肇此一体,用飞白而为名。
饰宫阙之题署,助圣览之艺能。
厥后累朝之臣,习此奇迹。
代百名系,存乎简籍。
然犹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
伊唐二叶,迨及高宗。
威所留意,亦云尽工。
分赐宰弼,涣扬古风。
若乃宫砚沉碧,山炉泛清,恣冲襟之悦穆,指翰以纵横。
空蒙蝉翼之状,宛转蚪骖之形。
斓皎月而霞薄,扬珍林而雾轻。
曳彩绡兮泉客之府,列●缟兮夏王之庭。
仙风助其缥缈,辰象供其粹凝。
信一人之妙用,非末学之能称。
而况取象八分,资妍小篆,玉洁冰润,龙骧虎变。
心手以冥运,体乾坤之壮观。
张燕昌著《芑白印存》,他自己也是刻印名人。
张燕昌绘画 张燕昌书法 张燕昌用砚 张燕昌制竹 综上所述,张燕昌是乾嘉时期的文化名人,一流的金石大家(今人无一可比),也是个大玩家(比今世的一流大玩家品味要高出很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