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華花鳥畫作品欣賞
1年前 (2024-04-21)
蒲華花鳥畫作品欣賞林道淡 傳統文人花鳥畫始見於五代十國時期,到了北宋時期漸漸成熟,後經趙佶父子的高度重視,達到了個高峰。
傳統文人都比較推崇魏晉風骨,詩文講究文筆簡練,立意含蓄婉轉,寄情於物;繪畫作品也一樣,所以山水畫應該是最早的文人畫之一。
後世文人畫的代表性內容就是,每一幅畫里都要具備四大要素:那就是詩書畫印,稱之為四藝。
詩為四藝之首,表明詩文是一個書畫家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會寫詩就不要期望著自己能夠成為書畫家。
畫面上的,也有借用別人的,主要是能夠表達畫家的內心想法。
書一般指的就是畫家自己書寫水平,書法水平也放在畫畫的水平之前,畫家在畫面中的題詩和題跋都需要自己書寫。
本幅作品中的題詩被用來作為畫面里的題跋。
傳統的文人畫一般都稱為書畫家,書法是花鳥畫家必備的基本功。
第三位才是畫功,古人雲,書是聖者所為,畫是匠人所為。
印原來只是蓋在畫面上作為一種憑信,一般都由專業的工匠來制印。
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彭出現之後,治印成了文人雅士中廣泛流傳的一種雅好,並且發展為專門的金石學科。
唐代崔塗的這首《放鷓鴣》是蒲華先生借用來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古詩。
秋入池塘風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
滿身金翠畫不得,無限煙波何處歸。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
唐僖宗光啓四年(888)進士。
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全唐詩》存其詩1卷。
一代宗師級的書畫家蒲華一生漂泊,貧困潦倒,顛沛流離,與崔塗的生平頗為相似。
他一輩子沒有兒子,膝下僅有一女,與滿清政府一起於1911年終亡,在客地他鄉上海突然故去,由好友吳昌碩先生為其出錢籌辦喪事,蒲華先生的侄子扶柩返鄉歸土。
蒲華先生出生於1831年,也就是清道光早年,生活在整個滿清晚年,眼看著滿清政府從表面上的繁榮走向最後的滅亡。
這幅作品畫於丙午年秋天九月,也就是1906年,這是光緒皇帝與慈禧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的時候,作為當時的商業大都市上海是革新派人物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
可是這一切對於一個74歲的貧困潦倒的老年書畫藝術家來說,都看不見了,蒲華先生已經老了,他已經開始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代羽毛初長成的時候的情景了,畫面中的兩只八哥正處於青春時期,羽毛剛剛豐滿起來,因此它們並不在意別人眼裡的秋天已經到來。
園中的菊花已經開放,有些花瓣甚已經開始凋零,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這兩只正在處於青春期的小鳥的衝動情緒。
蒲華先生年輕時候就是帶著這種青春期的衝動走出自己的家門,圖中的「看」字被他故意寫得很像一個「愛」字,隱喻著他自己一輩子就是為愛而飛,雖然貧困潦倒一生,一輩子的藝術成就也足以讓他的內心得到了寬慰,他沒有後悔。
後世把他與同時代的虛谷、任伯年、吳昌碩三人並稱為「海上四傑」,足見他的藝術成就之高。
蒲華先生在畫這幅作品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的一生與唐代詩作者崔塗的運進行了一番對比,有感而發。
蒲華先生的很多作品落款題跋都非常放鬆,特別是晚年之後,完全不拘泥於形式,但是這幅作品的書寫方式非常嚴謹,這是作者在向崔塗致敬! 唐代詩人崔塗的這首詩描寫的是放鷓鴣,這首《放鷓鴣》的句「秋入池塘風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寫的是秋天的時候放飛羽毛剛剛長滿了的小鷓鴣的情形。
小鷓鴣一般是夏天出生,初秋時節羽毛剛剛豐滿,能夠單獨飛出小窩去周邊覓食。
八哥也是盛夏季節出殼,初秋已經學會遠飛,於鷓鴣不同的是八哥是候鳥,能夠跟著父母做長途遷徙。
而鷓鴣屬於留鳥,只能在距離自己的出生地不遠的地方尋找一塊自己的安生之地。
蒲華把崔塗的這首詩借用。
只是讓自己的身世更加貼切一些。
它表达了年轻时代的蒲华就像这画里的小鸟一样,虽然翅膀还不够坚硬,内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為了生存自己还必须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还要招呼自己的同伴同行,縱然遠飛的心情已经难以平复,但是首先還是要在自己熟悉的小園子周圍試試身手。
這幅作品是在1906年作者老年的時候完成的,說明畫家已經開始懷念自己年輕世代了,已經有了老年人的思鄉情懷。
崔塗在詩壇文壇上都不是非常出名,他的這首詩也不是非常著名,蒲華先生能夠把這首詩用在自己的畫作中,充分表明蒲華先生是一個經常喜愛博覽群書的藝術家。
秋天本来是收穫的季節,可是对于一貧如洗的作者而言,却是當年離家的季节。
小八哥是夏天出壳,到了九月份的时候羽毛刚刚长满,正是开始学飞的时候。
这个情景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家来说,那就是自己年轻时代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詩是無色畫,畫是無字詩。
衡量一幅繪畫作品的價值,就是要看看它能否深刻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果畫中有沒有靈魂,那就是一堆無用的筆墨,這就是吳冠中先生所說的“筆墨等於零”的真實意思。
蒲華是一個書畫家,但是他不僅僅只是一個書畫家,他更是一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他的內心所嚮往的絕對不會限於只是當好一個書畫家。
書畫藝術只不過是他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罷了,可是他的內心絕對要比當一個好的書畫家有著更大的抱負。
文人花鳥畫的內容都只是一些花花草草,但是在花花草草之中往往都會隱藏著書畫家的內心獨白。
明清兩代是文字獄盛行的時代,一句诙谐幽默且意境非常美的「清風不識字,為何亂翻書」就能夠讓詩作者遭受滅門之禍,因此為了保護好自己和家族的安全,文人墨客在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總要盡可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深深地隱藏起來,因此很多人選擇用古人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因此我們當代人不可以單純從字面上解讀書畫家,更不要單純從畫面上來評論一幅字畫的優劣,更多的是從書畫家的生活經歷中去解讀其作品的內涵。
傳統文人都比較推崇魏晉風骨,詩文講究文筆簡練,立意含蓄婉轉,寄情於物;繪畫作品也一樣,所以山水畫應該是最早的文人畫之一。
後世文人畫的代表性內容就是,每一幅畫里都要具備四大要素:那就是詩書畫印,稱之為四藝。
詩為四藝之首,表明詩文是一個書畫家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會寫詩就不要期望著自己能夠成為書畫家。
畫面上的,也有借用別人的,主要是能夠表達畫家的內心想法。
書一般指的就是畫家自己書寫水平,書法水平也放在畫畫的水平之前,畫家在畫面中的題詩和題跋都需要自己書寫。
本幅作品中的題詩被用來作為畫面里的題跋。
傳統的文人畫一般都稱為書畫家,書法是花鳥畫家必備的基本功。
第三位才是畫功,古人雲,書是聖者所為,畫是匠人所為。
印原來只是蓋在畫面上作為一種憑信,一般都由專業的工匠來制印。
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彭出現之後,治印成了文人雅士中廣泛流傳的一種雅好,並且發展為專門的金石學科。
唐代崔塗的這首《放鷓鴣》是蒲華先生借用來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古詩。
秋入池塘風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
滿身金翠畫不得,無限煙波何處歸。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
唐僖宗光啓四年(888)進士。
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全唐詩》存其詩1卷。
一代宗師級的書畫家蒲華一生漂泊,貧困潦倒,顛沛流離,與崔塗的生平頗為相似。
他一輩子沒有兒子,膝下僅有一女,與滿清政府一起於1911年終亡,在客地他鄉上海突然故去,由好友吳昌碩先生為其出錢籌辦喪事,蒲華先生的侄子扶柩返鄉歸土。
蒲華先生出生於1831年,也就是清道光早年,生活在整個滿清晚年,眼看著滿清政府從表面上的繁榮走向最後的滅亡。
這幅作品畫於丙午年秋天九月,也就是1906年,這是光緒皇帝與慈禧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的時候,作為當時的商業大都市上海是革新派人物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
可是這一切對於一個74歲的貧困潦倒的老年書畫藝術家來說,都看不見了,蒲華先生已經老了,他已經開始回憶起自己年輕時代羽毛初長成的時候的情景了,畫面中的兩只八哥正處於青春時期,羽毛剛剛豐滿起來,因此它們並不在意別人眼裡的秋天已經到來。
園中的菊花已經開放,有些花瓣甚已經開始凋零,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這兩只正在處於青春期的小鳥的衝動情緒。
蒲華先生年輕時候就是帶著這種青春期的衝動走出自己的家門,圖中的「看」字被他故意寫得很像一個「愛」字,隱喻著他自己一輩子就是為愛而飛,雖然貧困潦倒一生,一輩子的藝術成就也足以讓他的內心得到了寬慰,他沒有後悔。
後世把他與同時代的虛谷、任伯年、吳昌碩三人並稱為「海上四傑」,足見他的藝術成就之高。
蒲華先生在畫這幅作品的時候一定是把自己的一生與唐代詩作者崔塗的運進行了一番對比,有感而發。
蒲華先生的很多作品落款題跋都非常放鬆,特別是晚年之後,完全不拘泥於形式,但是這幅作品的書寫方式非常嚴謹,這是作者在向崔塗致敬! 唐代詩人崔塗的這首詩描寫的是放鷓鴣,這首《放鷓鴣》的句「秋入池塘風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寫的是秋天的時候放飛羽毛剛剛長滿了的小鷓鴣的情形。
小鷓鴣一般是夏天出生,初秋時節羽毛剛剛豐滿,能夠單獨飛出小窩去周邊覓食。
八哥也是盛夏季節出殼,初秋已經學會遠飛,於鷓鴣不同的是八哥是候鳥,能夠跟著父母做長途遷徙。
而鷓鴣屬於留鳥,只能在距離自己的出生地不遠的地方尋找一塊自己的安生之地。
蒲華把崔塗的這首詩借用。
只是讓自己的身世更加貼切一些。
它表达了年轻时代的蒲华就像这画里的小鸟一样,虽然翅膀还不够坚硬,内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為了生存自己还必须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还要招呼自己的同伴同行,縱然遠飛的心情已经难以平复,但是首先還是要在自己熟悉的小園子周圍試試身手。
這幅作品是在1906年作者老年的時候完成的,說明畫家已經開始懷念自己年輕世代了,已經有了老年人的思鄉情懷。
崔塗在詩壇文壇上都不是非常出名,他的這首詩也不是非常著名,蒲華先生能夠把這首詩用在自己的畫作中,充分表明蒲華先生是一個經常喜愛博覽群書的藝術家。
秋天本来是收穫的季節,可是对于一貧如洗的作者而言,却是當年離家的季节。
小八哥是夏天出壳,到了九月份的时候羽毛刚刚长满,正是开始学飞的时候。
这个情景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家来说,那就是自己年轻时代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詩是無色畫,畫是無字詩。
衡量一幅繪畫作品的價值,就是要看看它能否深刻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果畫中有沒有靈魂,那就是一堆無用的筆墨,這就是吳冠中先生所說的“筆墨等於零”的真實意思。
蒲華是一個書畫家,但是他不僅僅只是一個書畫家,他更是一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他的內心所嚮往的絕對不會限於只是當好一個書畫家。
書畫藝術只不過是他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罷了,可是他的內心絕對要比當一個好的書畫家有著更大的抱負。
文人花鳥畫的內容都只是一些花花草草,但是在花花草草之中往往都會隱藏著書畫家的內心獨白。
明清兩代是文字獄盛行的時代,一句诙谐幽默且意境非常美的「清風不識字,為何亂翻書」就能夠讓詩作者遭受滅門之禍,因此為了保護好自己和家族的安全,文人墨客在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總要盡可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深深地隱藏起來,因此很多人選擇用古人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因此我們當代人不可以單純從字面上解讀書畫家,更不要單純從畫面上來評論一幅字畫的優劣,更多的是從書畫家的生活經歷中去解讀其作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