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下)
1年前 (2024-04-21)
突尼斯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下)Roger 作为昔日王宫和逾百年的国家博物馆,巴尔杜的展品和建筑美不胜收。
但就在赞“美”之前,恐袭“丑”行印入眼帘。
22个名字代表的22条鲜活的生,在这里停止了动静。
博物馆门口,一块嵌入墙面的纪念碑覆盖着突尼斯的红色国旗,这些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国的游客于2015年3月18日乘坐旅游大巴前来巴尔杜博物馆参观时,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正在欢天喜地准备享受“美”的,但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袭击了他们,用枪点杀,致使他们悉数丧。
4年后,博物馆入门安检极为严格,门口安装了高级查检设备,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游客们也积极配,而在那天正午时分的安保情况,却截然不同,武装分子先是攻击了突尼斯议会,然后是紧邻议会大厦的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事后,突尼斯议会副议长阿卜杜勒-法塔赫·穆鲁说,恐袭发生时,负责保卫议会大厦和巴尔杜博物馆的安保人员全部脱岗。
他说:“我发现,议会大厦附近区域当天仅有四名警察当班,其中两人在咖啡馆,第三人在吃零食,而第四人根本不见踪影。
” 为恐袭遇难者祈祷,控诉暴力行为! 名气甚大的《蓝色可兰经》,来自凯鲁万,博物馆的镇馆之一,靛蓝羊皮纸上书写着可兰字手稿,令人惊叹的是,凯鲁万工匠拥有的处理羊皮纸颜色的本领,以及他们对金色墨笔、鸡蛋白和镀金工艺的高超驾驭。
当然,栗色墨水充当涂抹液,抹掉不要和没有写好的字迹,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说,腓尼基人的贡献显而易见。
公元前二千年中期,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流行于西亚地区。
公元前13世纪左右,在埃及文学影响下,腓尼基人吸收部分楔形文字符号,创造出22个拼音字母,后来为希腊人吸收,成为后世欧洲各国拼音文字的基础。
而在雕塑艺术上,我们要向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致敬。
因为,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所征服。
古罗马人崇拜和模仿古希腊艺术,由于古罗马人重实用,因此大量借用古希腊艺术形式,而很少独创风格。
像镶嵌画一样,巴尔杜博物馆的雕塑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
马可-奥勒留(161-180在位)和韦鲁斯(160-169在位),古罗马的同朝2皇帝,二人均持座像,头戴桂冠,英雄,酷似像。
两尊雕像除了脸部表情不同外,其余如出一辙。
雕塑作品出自非洲的制作车间,当时的功能是装饰刚刚竣工准备启用的布拉吉亚剧院。
关于奥勒留我可以多写一笔,因为此人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不但是一位智慧的君主,同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有用希腊文字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
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算是一位少见的贤君。
而且,虽然他向往和平,但却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
维纳斯在哪里都会因其美貌而吸睛。
雕像原本是在迦太基音乐厅前的水池发现的:半而羞涩的维纳斯由一个海豚伴护,左手遮羞。
她的脸取自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模特,而制作这尊雕像的实际时间却是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前后相差600余年,因为建造歌剧院的时间坐标是公元3世纪的迦太基,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文化承袭上的关系。
短暂回顾一下迦太基的历史,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后边看到的展品。
迦太基是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腓尼基人来自欧洲大陆,它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与犹太人、人同出一系;包括人在内的闪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人)地中海类型。
而北非最早的的土著居民则是黑人,不过西亚地区的闪米特人早在古埃及文明形成以前就已迁入北非,古埃及人正是由这两大种族融而成。
“迦太基”一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英语:Carthage。
迦太基城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与现在的意大利罗马隔海相望,当年是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
古罗马人摧毁迦太基之后,在公元前122年建立了新城覆盖于原迦太基城废墟之上,并将它辟为殖民地,人口一度达到60万,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
之后在凯撒时代,古罗马亦曾把一些没有土地的公民遣送这里,而由屋大帷-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9年统治开始时,古罗马将迦太基设为非洲阿非利加省的一部份。
今天我们看到的迦太基残存的遗迹就是古罗马人占领时期重建的。
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
在迦太基古迹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1978年,联国教科文组织将迦太基遗址列入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名单中。
突尼斯政府在这个遗址建立了国家考古公园。
甫一到达突尼斯,在来参观巴尔杜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拜谒了迦太基遗址。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还在此修筑了巨大的马加蓄水池和著名的安东尼浴场,工程从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开始,到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当政时竣工。
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迦太基隶属西罗马帝国。
而在4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逐渐崩溃,公元439年汪达尔人乘机入侵迦太基,并占领了非洲北部沿海大片土地,成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
应当指出的是:古罗马治下的北非,其原住民是柏柏人,但古代在此掌控商业活动的却是外来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与活动中极其活跃。
到了公元533年,迦太基变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属地。
在这里诞生了迦太基所教拉丁文学院。
许多著名的教卫道学者如特土良与圣奥古斯汀都曾在此成长、在此写作。
古罗马-迦太基厅是巴尔杜博物馆的中心大厅,从1899年起,古罗马-迦太基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雕塑,部分精品现就摆在迦太基厅四周华美的廊柱间: 宙斯俊美的酒僮加尼莫德斯;维纳斯、旅客和商人的保护赫耳墨斯;埃及、希腊宗教流的结晶朱庇特—塞勒比斯遗迹披狮子皮的赫刺克勒斯、酒狄俄尼索斯、戴王冠的朱比特,埃及ISIS、“大母”库柏勒、世纪用黑页岩雕刻的精美的黑人头像…… 雕塑还告诉我们生活在北非突尼斯的人们信奉什么。
突尼斯史前遗址的出土文物,时间上是公元前12世纪末腓尼基水手到来之前。
在史前厅里,有一个古老的“祭台”引人瞩目,那是在加夫萨地区的莫斯特时期,人们将卵石、四千块燧石、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骸骨堆放在泉眼边,用以祭拜水,这个祭台已有4万年的历史,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遗迹。
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骨针、箭头、陶片,标志着这一地区从狩猎经济向农牧经济的过渡。
腓尼基人来到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城,这对整个非洲大陆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迦太基文明的核心,即腓尼基人到来此地前后,这一地区宗教和语言的变化,还有在古罗马统治时期这些精文明上的变化,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迦太基宗教源于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加南宗教,其主为巴力-汉蒙和坦尼特。
巴力-汉蒙是城市保护、日、丰产。
希腊人将其与宙斯之父克洛诺斯相等同,因为迦太基有火祭儿童的习俗。
这个长着狮头的女是在古海曼迈特庙发现的。
在这个庙里有许多类似的雕像,而摆放在巴尔杜的这尊雕像保存最是完好。
虽为狮头女身,但女的脸更接近人脸,她头顶上原有的圆盘不知所踪。
女身着长裙,裹体拖地,露出一只光脚丫,没有穿鞋。
因为她驻守门口,我们看她像是整个建筑的守护,这个狮像雕塑应当就是作于公元1世纪的坦妮特,她因为将钱遍撒大地而深得人心。
公元前396年,迦太基引进了希腊的丰产女德梅黛尔,同时将她与原先供奉的坦尼特二为一。
迦太基人供奉的还包括爱阿芙洛狄忒、太阳阿波罗、酒狄俄尼索斯、海波塞冬、埃及伊西斯等。
德梅黛尔和她的女儿克蕾,罗马人叫她“普罗塞尔比恩”; 女婿普拉东,这是著名的“三雕塑”。
看到“三雕塑”,我想起一个传说:在宗教信仰上,北非人走过一段弯路。
公元前397-396年,所向的迦太基人把供奉奥林匹斯12主之一、主管农业谷物和丰收的女德梅黛尔的锡拉丘兹核庙给捣毁了,其后一场大的瘟疫蔓延开来,迦太基军队死伤无数。
意识到罪魁祸首是迦太基军队,其劣行惹恼了诸,他们马上恢复了对希腊诸的敬重,并且按照希腊人的规矩修建大体量的庙,在庙杀牲供,并且把那些直到公元前1世纪还被生活在这里的希腊人尊奉的诸,“踏踏实实”地供奉起来。
迦太基灭亡后,宗教影响仍长期存在。
这尊巴力-汉蒙的塑像创作于公元1-2世纪。
塑像高40厘米,陶土制成。
巴力-汉蒙身穿东方长袍,头戴美索不达米亚的羽毛圆冠,端坐于宝座上,态庄严安详,他右手抬起,宛如降福人世。
宝座的扶手是有翼的斯芬克斯,这说明塑像更多地受到希腊的影响,因为斯芬克斯的形象是希腊人从古代埃及移植而来的,而在埃及,斯芬克斯的形状是无翼的。
前边刚刚讲到的月坦尼特是他家的婆娘。
大厅除了围绕大厅的诸雕像外,还有放在大厅中央的2个物件最扎眼:一是铺在地上的巨幅镶嵌画,我们上篇做了介绍,再一个就是这口石棺。
奥古斯都石棺:更确切地讲,是奥古斯都家族的石棺,白色大理石,面长1.2米,四面浅浮雕,浮雕讲述的是罗马和它的主要统治者屋大帷-奥古斯都的传奇故事。
幅,古罗马的来源和凯撒家族,借此说明屋大帷-奥古斯特家族的显赫出身。
第二幅,身着战服,头戴盔帽,左手持短剑,右手拿着一个金盾柱的罗马女,她大腿弯曲坐在武器上,身旁2个摞着的盾牌。
女对面,短石柱上是一个象征丰收的羊角、杖和圆球。
第三幅,这是一幅牺牲供奉图:右边人物左手持洗礼水罐,他旁边的人手端香盒靠在胸前。
中间部位,小祭台后边,站着吹笛者。
主祭正在散发香籽。
一个人激动异常,他的态度与旁人形成鲜明对比。
他着上身,右手拿着大盘榔头,左手则拿着作为牺牲的野兽—一只斗牛,这是供奉大或者圣皇帝的牺牲品。
第四幅,太阳阿波罗,他是屋大帷-奥古斯特的保护,太阳奇迹般地保护着屋大帷-奥古斯特取得了对希腊的胜利,并巩固了他在罗马的统治。
阿波罗也经常出现在公元25-50年的迦太基的齐特拉琴、狮身鹰头兽和三角架上。
屋大帷-奥古斯都(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是古罗马的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位元首,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帷是恺撒的甥外孙,公元前44年恺撒指定他为继承人,并收为养子。
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2年屋大帷与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
公元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古罗马内战的胜利者。
公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获得“皇帝”称号;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圣伟大 。
他改组的古罗马政治结构给古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作为罗马皇帝,屋大帷-奥古斯都为加强统治,对军队实行改革,实行雇佣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
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多瑙河、莱茵河一线。
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他死后被罗马元老院列为“”,直392年冷河战役后才被废除。
纵观其一生,屋大帷-奥古斯都在政权的制度建立上贡献巨大。
他凭着大胆的手腕夺取了政权,并用审慎的智慧统治着古罗马。
古罗马也给了他近乎的权力,他还了古罗马40年的国内和平和经济上持续增长的繁荣,史称“罗马和平”。
他创立了罗马支包括海军在内的常备军,并把军团驻扎在边境,以防止他们干预内政。
另外他创立了禁卫军制度,以戍卫京畿和保卫皇帝本人。
他还改革了罗马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
屋大帷—奥古斯都没有发动过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6年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他以顺利征服该地而结束,他的治下经历了高卢骚乱的反复,于是阿尔平地区亦被征服。
古罗马的疆域扩展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亚省被古罗马占领。
公元后9年,条顿堡森林伏击战,古罗马失利,自此古罗马向西部日耳曼的扩张停止;此后他接受以莱茵河为帝国的最终边界。
在东方,古罗马吞并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其扩张适时地中止于帕提亚帝国的边境。
在内政上,屋大帷—奥古斯都使用从帝国聚敛来的巨大财富提供给军队以优厚的待遇;他装潢首都,大兴娱乐活动以愉悦罗马市民;他自夸“砖城在我手里可以变成大理石城”;他建造新的元老院会所,建造阿波罗庙与尤利乌斯庙;他还在大角斗场附近建立龛。
据载,卡披扥里乌姆庙和庞培剧院(建时未署此名)俱为屋大帷-奥古斯都营造。
他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促进了帝国的通讯、贸易及邮政。
屋大帷-奥古斯都还建立了世界上支消防部队和罗马城的常规警力。
屋大帷-奥古斯都之治,按这个视角看来,可以说是帝国权力与繁荣的顶点。
屋大帷-奥古斯都也有短板,他与古罗马其他统治者一样对经济一无所知,他试图安置老务农以复兴农业,但收效甚微,首都仍然需要依赖埃及进口的粮食。
屋大帷-奥古斯都强烈鼓励对罗马祇的崇拜,尤其是对太阳阿波罗的崇拜。
屋大帷-奥古斯都把罗马战胜埃及说成是“罗马战胜埃及”;以赞助维吉尔来提高罗马先人声望之目的(上篇亦有所表述)。
屋大帷-奥古斯都还整顿世风,赞美婚姻、家庭与生育;攻击、豪庶婚、滥交和通奸,他费力进行城市管理,但似乎成效不大。
在做文化保护人的方面,屋大帷-奥古斯都与后世的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有一拼。
他尽力帮助诗人、艺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家。
他的统治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其保护下,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脱颖而出。
这些人也极尽全力赞美屋大帷-奥古斯都的天才。
独裁者善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艺术家如果做得不好,会被放逐。
奥维德就因被屋大帷-奥古斯都认为其作品“有伤风化”而被放逐过。
屋大帷-奥古斯都几乎赢得了整个罗马文化和知识界的赞誉,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私下仍追念共和国。
他运用娱乐和庆祝其本人及其家族节日的手段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屋大帷-奥古斯都死时,罗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古罗马共和国的时代了。
屋大帷-奥古斯都的保护阿波罗,其雕像发现于迦太基剧院,在那里阿波罗是艺术之。
几乎的阿波罗,头顶金属桂冠,绑着弯曲头带,袒露上半身,只有左肩扛着折起的大衣,左膝弯曲取跨姿。
阿波罗的左手搭在一个三角盘上,里面是被阿波罗杀死的巨蟒。
雕像的原始上色留下不少痕迹。
屋大帷-奥古斯都与阿波罗相似,打仗和做艺术保护人。
在突尼斯,有关迦太基和古罗马的遗迹及实物比比皆是,但与古希腊文明接驳的实物几乎没有,而博物馆马赫迪亚厅陈列着的古希腊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青铜器艺术珍品,令人眼前一亮。
公元前86年,一艘船从古希腊比雷埃夫斯出发,原本是去罗马的,不料途中遭遇风暴,被刮到马赫迪亚附近的海域沉没。
1907-1954年间,经过3次打捞,藏身海底的宝贝重见天日,弥补了接驳古希腊的空档,打捞上来的有许多雅典精品,如爱厄洛斯赫、行路人保护赫耳墨斯柱像,后者是留有长须的成年男子,戴着帽子,身着长衣,肩披斗篷。
马赫迪亚市位于突尼斯中部的地中海边,是法蒂玛王朝的发源地。
公元909年,从叙利亚来到突尼斯的什叶派攻占拉卡达城,推翻了历时百年的逊尼派阿格拉比德王朝,建立了法蒂玛哈里发王朝。
公元920年,该王朝从凯鲁万迁都马赫迪亚。
公元968年,法蒂玛人攻占埃及,开始建设新都,公元973年,第四代哈利法木伊兹的开罗“, 意即”木伊兹的胜利城“。
他们都是人的王朝。
另一与古希腊接驳的物件是这种白色大理石花瓶,巴尔杜博物馆藏有4只,均为人头饰柱,双耳爵,以希腊话中酒为内容,这种典型的雅典艺术作品在古罗马屋大帷-奥古斯特时期为王公贵胄宅中上品,制作时期为公元前一世纪。
万组像,以胸像形式展现,是北非阿尔及利亚古国努米底亚像。
8尊浅浮雕像,其中仅一尊为女,怎么看得出来?女人雕像的系头、耳环和凸起的胸部,显示其女性特征。
她的发型也与众不同,弯曲度更大些。
男雕像短发修剪适中,个个美髯公,唯右边那尊的胡须不很浓密,仅在下巴颏上有一点点。
男们青一色的长袖袍子,吊扣。
学者认为这8尊像中有一对是夫妻。
直今日,这个群雕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尚无考证,此为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突尼斯出土的雕塑一部分是直接从意大利进口的,一部分则是本地工匠利用进口的大理石制作的,两者的艺术水准难分高下。
突尼斯当时的雕塑中心是迦太基和布拉吉亚。
公元三世纪,著名的教学家德尔图良对雕塑很感兴趣,他在著作中坦言,他常去拜访雕塑作坊,因此,他懂得怎样做雕像骨架,怎样用粘土制造模型,怎样雕刻大理石和青铜,由此可见当时突尼斯境内雕塑工艺有多么发达。
尽看石头像了,眼前突然闪现几位活生生的突尼斯妇女,她们主动与我们打招呼,笑嘻嘻地问我们,可否一起照相,当她们听说我们来自中国时,略显惊讶,因为她们见到的长着亚洲脸的基本都是日本人。
相对于摩洛哥人,突尼斯人显得更加奔放和无拘无束。
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原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突尼斯贝伊王宫融了马格里布、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
笼统地讲,这种多文化融是博物馆的特色,而多文化融在地中海周边国家屡见不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参照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模仿拜占庭。
” 这是对发生在地中海东西两个盆地上的多文化现象的简单表述。
突尼斯历经众多文明的洗礼,每一种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犹如我们在突尼斯各个城市看到的迦太基或古罗马或拜占廷的建筑遗迹一样,巴尔杜博物馆集中地展现了这些古代文明的截面。
在昔日王宫,突然发现了普天之下的通用观念:王宫多门,尤其后宫,不同的门通向不同的皇妃;数一下,旧日王宫有4个门。
像极了山西大院,耳边回响起“二院点灯”的呼喊声。
突尼斯之行太过短暂,使我无法做出深刻和全面的结论,在此只能浮光掠影地浅浅一说。
如果要问,此行突尼斯的收获是什么?鉴于它的历史悠久和古迹甚多,我们必须再来。
浓浓的兴趣和满满的决心,这就是收获。
但就在赞“美”之前,恐袭“丑”行印入眼帘。
22个名字代表的22条鲜活的生,在这里停止了动静。
博物馆门口,一块嵌入墙面的纪念碑覆盖着突尼斯的红色国旗,这些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国的游客于2015年3月18日乘坐旅游大巴前来巴尔杜博物馆参观时,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正在欢天喜地准备享受“美”的,但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袭击了他们,用枪点杀,致使他们悉数丧。
4年后,博物馆入门安检极为严格,门口安装了高级查检设备,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游客们也积极配,而在那天正午时分的安保情况,却截然不同,武装分子先是攻击了突尼斯议会,然后是紧邻议会大厦的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事后,突尼斯议会副议长阿卜杜勒-法塔赫·穆鲁说,恐袭发生时,负责保卫议会大厦和巴尔杜博物馆的安保人员全部脱岗。
他说:“我发现,议会大厦附近区域当天仅有四名警察当班,其中两人在咖啡馆,第三人在吃零食,而第四人根本不见踪影。
” 为恐袭遇难者祈祷,控诉暴力行为! 名气甚大的《蓝色可兰经》,来自凯鲁万,博物馆的镇馆之一,靛蓝羊皮纸上书写着可兰字手稿,令人惊叹的是,凯鲁万工匠拥有的处理羊皮纸颜色的本领,以及他们对金色墨笔、鸡蛋白和镀金工艺的高超驾驭。
当然,栗色墨水充当涂抹液,抹掉不要和没有写好的字迹,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说,腓尼基人的贡献显而易见。
公元前二千年中期,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流行于西亚地区。
公元前13世纪左右,在埃及文学影响下,腓尼基人吸收部分楔形文字符号,创造出22个拼音字母,后来为希腊人吸收,成为后世欧洲各国拼音文字的基础。
而在雕塑艺术上,我们要向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致敬。
因为,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所征服。
古罗马人崇拜和模仿古希腊艺术,由于古罗马人重实用,因此大量借用古希腊艺术形式,而很少独创风格。
像镶嵌画一样,巴尔杜博物馆的雕塑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
马可-奥勒留(161-180在位)和韦鲁斯(160-169在位),古罗马的同朝2皇帝,二人均持座像,头戴桂冠,英雄,酷似像。
两尊雕像除了脸部表情不同外,其余如出一辙。
雕塑作品出自非洲的制作车间,当时的功能是装饰刚刚竣工准备启用的布拉吉亚剧院。
关于奥勒留我可以多写一笔,因为此人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不但是一位智慧的君主,同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有用希腊文字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
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算是一位少见的贤君。
而且,虽然他向往和平,但却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
维纳斯在哪里都会因其美貌而吸睛。
雕像原本是在迦太基音乐厅前的水池发现的:半而羞涩的维纳斯由一个海豚伴护,左手遮羞。
她的脸取自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模特,而制作这尊雕像的实际时间却是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前后相差600余年,因为建造歌剧院的时间坐标是公元3世纪的迦太基,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文化承袭上的关系。
短暂回顾一下迦太基的历史,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后边看到的展品。
迦太基是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腓尼基人来自欧洲大陆,它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与犹太人、人同出一系;包括人在内的闪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白人)地中海类型。
而北非最早的的土著居民则是黑人,不过西亚地区的闪米特人早在古埃及文明形成以前就已迁入北非,古埃及人正是由这两大种族融而成。
“迦太基”一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英语:Carthage。
迦太基城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与现在的意大利罗马隔海相望,当年是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
古罗马人摧毁迦太基之后,在公元前122年建立了新城覆盖于原迦太基城废墟之上,并将它辟为殖民地,人口一度达到60万,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
之后在凯撒时代,古罗马亦曾把一些没有土地的公民遣送这里,而由屋大帷-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9年统治开始时,古罗马将迦太基设为非洲阿非利加省的一部份。
今天我们看到的迦太基残存的遗迹就是古罗马人占领时期重建的。
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
在迦太基古迹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1978年,联国教科文组织将迦太基遗址列入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名单中。
突尼斯政府在这个遗址建立了国家考古公园。
甫一到达突尼斯,在来参观巴尔杜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拜谒了迦太基遗址。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还在此修筑了巨大的马加蓄水池和著名的安东尼浴场,工程从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开始,到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当政时竣工。
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迦太基隶属西罗马帝国。
而在4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逐渐崩溃,公元439年汪达尔人乘机入侵迦太基,并占领了非洲北部沿海大片土地,成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
应当指出的是:古罗马治下的北非,其原住民是柏柏人,但古代在此掌控商业活动的却是外来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与活动中极其活跃。
到了公元533年,迦太基变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属地。
在这里诞生了迦太基所教拉丁文学院。
许多著名的教卫道学者如特土良与圣奥古斯汀都曾在此成长、在此写作。
古罗马-迦太基厅是巴尔杜博物馆的中心大厅,从1899年起,古罗马-迦太基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雕塑,部分精品现就摆在迦太基厅四周华美的廊柱间: 宙斯俊美的酒僮加尼莫德斯;维纳斯、旅客和商人的保护赫耳墨斯;埃及、希腊宗教流的结晶朱庇特—塞勒比斯遗迹披狮子皮的赫刺克勒斯、酒狄俄尼索斯、戴王冠的朱比特,埃及ISIS、“大母”库柏勒、世纪用黑页岩雕刻的精美的黑人头像…… 雕塑还告诉我们生活在北非突尼斯的人们信奉什么。
突尼斯史前遗址的出土文物,时间上是公元前12世纪末腓尼基水手到来之前。
在史前厅里,有一个古老的“祭台”引人瞩目,那是在加夫萨地区的莫斯特时期,人们将卵石、四千块燧石、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骸骨堆放在泉眼边,用以祭拜水,这个祭台已有4万年的历史,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遗迹。
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骨针、箭头、陶片,标志着这一地区从狩猎经济向农牧经济的过渡。
腓尼基人来到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城,这对整个非洲大陆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迦太基文明的核心,即腓尼基人到来此地前后,这一地区宗教和语言的变化,还有在古罗马统治时期这些精文明上的变化,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迦太基宗教源于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加南宗教,其主为巴力-汉蒙和坦尼特。
巴力-汉蒙是城市保护、日、丰产。
希腊人将其与宙斯之父克洛诺斯相等同,因为迦太基有火祭儿童的习俗。
这个长着狮头的女是在古海曼迈特庙发现的。
在这个庙里有许多类似的雕像,而摆放在巴尔杜的这尊雕像保存最是完好。
虽为狮头女身,但女的脸更接近人脸,她头顶上原有的圆盘不知所踪。
女身着长裙,裹体拖地,露出一只光脚丫,没有穿鞋。
因为她驻守门口,我们看她像是整个建筑的守护,这个狮像雕塑应当就是作于公元1世纪的坦妮特,她因为将钱遍撒大地而深得人心。
公元前396年,迦太基引进了希腊的丰产女德梅黛尔,同时将她与原先供奉的坦尼特二为一。
迦太基人供奉的还包括爱阿芙洛狄忒、太阳阿波罗、酒狄俄尼索斯、海波塞冬、埃及伊西斯等。
德梅黛尔和她的女儿克蕾,罗马人叫她“普罗塞尔比恩”; 女婿普拉东,这是著名的“三雕塑”。
看到“三雕塑”,我想起一个传说:在宗教信仰上,北非人走过一段弯路。
公元前397-396年,所向的迦太基人把供奉奥林匹斯12主之一、主管农业谷物和丰收的女德梅黛尔的锡拉丘兹核庙给捣毁了,其后一场大的瘟疫蔓延开来,迦太基军队死伤无数。
意识到罪魁祸首是迦太基军队,其劣行惹恼了诸,他们马上恢复了对希腊诸的敬重,并且按照希腊人的规矩修建大体量的庙,在庙杀牲供,并且把那些直到公元前1世纪还被生活在这里的希腊人尊奉的诸,“踏踏实实”地供奉起来。
迦太基灭亡后,宗教影响仍长期存在。
这尊巴力-汉蒙的塑像创作于公元1-2世纪。
塑像高40厘米,陶土制成。
巴力-汉蒙身穿东方长袍,头戴美索不达米亚的羽毛圆冠,端坐于宝座上,态庄严安详,他右手抬起,宛如降福人世。
宝座的扶手是有翼的斯芬克斯,这说明塑像更多地受到希腊的影响,因为斯芬克斯的形象是希腊人从古代埃及移植而来的,而在埃及,斯芬克斯的形状是无翼的。
前边刚刚讲到的月坦尼特是他家的婆娘。
大厅除了围绕大厅的诸雕像外,还有放在大厅中央的2个物件最扎眼:一是铺在地上的巨幅镶嵌画,我们上篇做了介绍,再一个就是这口石棺。
奥古斯都石棺:更确切地讲,是奥古斯都家族的石棺,白色大理石,面长1.2米,四面浅浮雕,浮雕讲述的是罗马和它的主要统治者屋大帷-奥古斯都的传奇故事。
幅,古罗马的来源和凯撒家族,借此说明屋大帷-奥古斯特家族的显赫出身。
第二幅,身着战服,头戴盔帽,左手持短剑,右手拿着一个金盾柱的罗马女,她大腿弯曲坐在武器上,身旁2个摞着的盾牌。
女对面,短石柱上是一个象征丰收的羊角、杖和圆球。
第三幅,这是一幅牺牲供奉图:右边人物左手持洗礼水罐,他旁边的人手端香盒靠在胸前。
中间部位,小祭台后边,站着吹笛者。
主祭正在散发香籽。
一个人激动异常,他的态度与旁人形成鲜明对比。
他着上身,右手拿着大盘榔头,左手则拿着作为牺牲的野兽—一只斗牛,这是供奉大或者圣皇帝的牺牲品。
第四幅,太阳阿波罗,他是屋大帷-奥古斯特的保护,太阳奇迹般地保护着屋大帷-奥古斯特取得了对希腊的胜利,并巩固了他在罗马的统治。
阿波罗也经常出现在公元25-50年的迦太基的齐特拉琴、狮身鹰头兽和三角架上。
屋大帷-奥古斯都(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是古罗马的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位元首,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帷是恺撒的甥外孙,公元前44年恺撒指定他为继承人,并收为养子。
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2年屋大帷与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
公元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古罗马内战的胜利者。
公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获得“皇帝”称号;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圣伟大 。
他改组的古罗马政治结构给古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作为罗马皇帝,屋大帷-奥古斯都为加强统治,对军队实行改革,实行雇佣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
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多瑙河、莱茵河一线。
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他死后被罗马元老院列为“”,直392年冷河战役后才被废除。
纵观其一生,屋大帷-奥古斯都在政权的制度建立上贡献巨大。
他凭着大胆的手腕夺取了政权,并用审慎的智慧统治着古罗马。
古罗马也给了他近乎的权力,他还了古罗马40年的国内和平和经济上持续增长的繁荣,史称“罗马和平”。
他创立了罗马支包括海军在内的常备军,并把军团驻扎在边境,以防止他们干预内政。
另外他创立了禁卫军制度,以戍卫京畿和保卫皇帝本人。
他还改革了罗马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
屋大帷—奥古斯都没有发动过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6年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他以顺利征服该地而结束,他的治下经历了高卢骚乱的反复,于是阿尔平地区亦被征服。
古罗马的疆域扩展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亚省被古罗马占领。
公元后9年,条顿堡森林伏击战,古罗马失利,自此古罗马向西部日耳曼的扩张停止;此后他接受以莱茵河为帝国的最终边界。
在东方,古罗马吞并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其扩张适时地中止于帕提亚帝国的边境。
在内政上,屋大帷—奥古斯都使用从帝国聚敛来的巨大财富提供给军队以优厚的待遇;他装潢首都,大兴娱乐活动以愉悦罗马市民;他自夸“砖城在我手里可以变成大理石城”;他建造新的元老院会所,建造阿波罗庙与尤利乌斯庙;他还在大角斗场附近建立龛。
据载,卡披扥里乌姆庙和庞培剧院(建时未署此名)俱为屋大帷-奥古斯都营造。
他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促进了帝国的通讯、贸易及邮政。
屋大帷-奥古斯都还建立了世界上支消防部队和罗马城的常规警力。
屋大帷-奥古斯都之治,按这个视角看来,可以说是帝国权力与繁荣的顶点。
屋大帷-奥古斯都也有短板,他与古罗马其他统治者一样对经济一无所知,他试图安置老务农以复兴农业,但收效甚微,首都仍然需要依赖埃及进口的粮食。
屋大帷-奥古斯都强烈鼓励对罗马祇的崇拜,尤其是对太阳阿波罗的崇拜。
屋大帷-奥古斯都把罗马战胜埃及说成是“罗马战胜埃及”;以赞助维吉尔来提高罗马先人声望之目的(上篇亦有所表述)。
屋大帷-奥古斯都还整顿世风,赞美婚姻、家庭与生育;攻击、豪庶婚、滥交和通奸,他费力进行城市管理,但似乎成效不大。
在做文化保护人的方面,屋大帷-奥古斯都与后世的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有一拼。
他尽力帮助诗人、艺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家。
他的统治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其保护下,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脱颖而出。
这些人也极尽全力赞美屋大帷-奥古斯都的天才。
独裁者善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艺术家如果做得不好,会被放逐。
奥维德就因被屋大帷-奥古斯都认为其作品“有伤风化”而被放逐过。
屋大帷-奥古斯都几乎赢得了整个罗马文化和知识界的赞誉,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私下仍追念共和国。
他运用娱乐和庆祝其本人及其家族节日的手段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屋大帷-奥古斯都死时,罗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古罗马共和国的时代了。
屋大帷-奥古斯都的保护阿波罗,其雕像发现于迦太基剧院,在那里阿波罗是艺术之。
几乎的阿波罗,头顶金属桂冠,绑着弯曲头带,袒露上半身,只有左肩扛着折起的大衣,左膝弯曲取跨姿。
阿波罗的左手搭在一个三角盘上,里面是被阿波罗杀死的巨蟒。
雕像的原始上色留下不少痕迹。
屋大帷-奥古斯都与阿波罗相似,打仗和做艺术保护人。
在突尼斯,有关迦太基和古罗马的遗迹及实物比比皆是,但与古希腊文明接驳的实物几乎没有,而博物馆马赫迪亚厅陈列着的古希腊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青铜器艺术珍品,令人眼前一亮。
公元前86年,一艘船从古希腊比雷埃夫斯出发,原本是去罗马的,不料途中遭遇风暴,被刮到马赫迪亚附近的海域沉没。
1907-1954年间,经过3次打捞,藏身海底的宝贝重见天日,弥补了接驳古希腊的空档,打捞上来的有许多雅典精品,如爱厄洛斯赫、行路人保护赫耳墨斯柱像,后者是留有长须的成年男子,戴着帽子,身着长衣,肩披斗篷。
马赫迪亚市位于突尼斯中部的地中海边,是法蒂玛王朝的发源地。
公元909年,从叙利亚来到突尼斯的什叶派攻占拉卡达城,推翻了历时百年的逊尼派阿格拉比德王朝,建立了法蒂玛哈里发王朝。
公元920年,该王朝从凯鲁万迁都马赫迪亚。
公元968年,法蒂玛人攻占埃及,开始建设新都,公元973年,第四代哈利法木伊兹的开罗“, 意即”木伊兹的胜利城“。
他们都是人的王朝。
另一与古希腊接驳的物件是这种白色大理石花瓶,巴尔杜博物馆藏有4只,均为人头饰柱,双耳爵,以希腊话中酒为内容,这种典型的雅典艺术作品在古罗马屋大帷-奥古斯特时期为王公贵胄宅中上品,制作时期为公元前一世纪。
万组像,以胸像形式展现,是北非阿尔及利亚古国努米底亚像。
8尊浅浮雕像,其中仅一尊为女,怎么看得出来?女人雕像的系头、耳环和凸起的胸部,显示其女性特征。
她的发型也与众不同,弯曲度更大些。
男雕像短发修剪适中,个个美髯公,唯右边那尊的胡须不很浓密,仅在下巴颏上有一点点。
男们青一色的长袖袍子,吊扣。
学者认为这8尊像中有一对是夫妻。
直今日,这个群雕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尚无考证,此为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突尼斯出土的雕塑一部分是直接从意大利进口的,一部分则是本地工匠利用进口的大理石制作的,两者的艺术水准难分高下。
突尼斯当时的雕塑中心是迦太基和布拉吉亚。
公元三世纪,著名的教学家德尔图良对雕塑很感兴趣,他在著作中坦言,他常去拜访雕塑作坊,因此,他懂得怎样做雕像骨架,怎样用粘土制造模型,怎样雕刻大理石和青铜,由此可见当时突尼斯境内雕塑工艺有多么发达。
尽看石头像了,眼前突然闪现几位活生生的突尼斯妇女,她们主动与我们打招呼,笑嘻嘻地问我们,可否一起照相,当她们听说我们来自中国时,略显惊讶,因为她们见到的长着亚洲脸的基本都是日本人。
相对于摩洛哥人,突尼斯人显得更加奔放和无拘无束。
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原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突尼斯贝伊王宫融了马格里布、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
笼统地讲,这种多文化融是博物馆的特色,而多文化融在地中海周边国家屡见不鲜。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参照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模仿拜占庭。
” 这是对发生在地中海东西两个盆地上的多文化现象的简单表述。
突尼斯历经众多文明的洗礼,每一种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犹如我们在突尼斯各个城市看到的迦太基或古罗马或拜占廷的建筑遗迹一样,巴尔杜博物馆集中地展现了这些古代文明的截面。
在昔日王宫,突然发现了普天之下的通用观念:王宫多门,尤其后宫,不同的门通向不同的皇妃;数一下,旧日王宫有4个门。
像极了山西大院,耳边回响起“二院点灯”的呼喊声。
突尼斯之行太过短暂,使我无法做出深刻和全面的结论,在此只能浮光掠影地浅浅一说。
如果要问,此行突尼斯的收获是什么?鉴于它的历史悠久和古迹甚多,我们必须再来。
浓浓的兴趣和满满的决心,这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