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名曲《天鹅》与芭蕾舞《天鹅之死》

1年前 (2024-04-21)
圣桑名曲《天鹅》与芭蕾舞《天鹅之死》秋韵 圣桑《天鹅》赏析 《天鹅》是我们熟悉并为之感动的优雅、温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是圣桑在五十一岁的高龄时的作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动物们滑稽的姿态。
《天鹅》是这个组曲作品中的第十三首。
在动物们都登场之后,高贵美丽的天鹅才慢慢展现出它美丽而优雅的身姿。
马友友深情演奏大提琴曲《天鹅》 乐曲一开始,前四小节的伴奏轻柔流畅,钢琴以清澈的琶音,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静静的闭上眼睛,顿时在眼前浮现出一片富饶而美丽的湖泊,阳光柔和的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柳树懒洋洋的垂下它的枝条,在碧绿的湖面上划出点点繁星。
在此背景上,第五小节主旋律奏响,大提琴以其特有的稳重、柔和、细腻润泽的音色奏出优美的主题,旋律舒缓而安详,描绘了天鹅以高贵优雅的情缓缓游来,在湖面上静静悠游的情景。
美丽洁白的天鹅安详的游弋着,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中,那优美的长颈和流线型的身姿与湖水的倒影相映成趣。
每一乐句均有一段优美的升调音阶,而各个乐句的表现又稍有不同,表现出丰富的意境,仿佛天鹅时常微微伸展翅膀,轻轻拍打,舒展自己的身躯,尽情享受着上苍赐予的一切。
第二部分由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但又不是对部分曲风的简单重复,第二部分的旋律更为明朗化,乐曲力度也更强,感情表现也更为丰富,进一步描写天鹅优美的体态,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型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弋于水面时,划过条条波纹,天鹅高雅而优闲。
末了连续的一串钢琴琶音,天鹅展翅飞了起来,旋律强度由强变弱,仿佛天鹅慢慢远去,湖面上只留下天鹅起飞助跑时留下的点点涟漪,全曲在最弱音处消失,天鹅以它特有的优雅姿态越飞越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把全曲带进一片悠然的梦境。
天空还是那么的纯洁,阳光还是那么的柔和,湖水还是那样的碧绿,湖泊还是那样的美丽,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在这乐曲里,如果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
全曲结构严谨,曲风清新,乐曲力度强弱有致,很好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和勾画的意境。
但这首曲子的曲调里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乐句中部分音符以弦外音表现出来,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效果,特别是曲中的减弱连续琶音,简直是点睛之笔,巧妙地勾画出了天鹅展翅高飞的情景,留下无穷的遐想,那仿佛是经过了心灵的洗礼。
不禁感叹音乐的魅力和出入化的技巧,轻盈又不失典雅端庄的乐念竟是那么的美丽!每每静静聆听这首精巧的音乐小品时,烦躁的心情顿时得到解脱。
芭蕾独舞《天鹅之死》赏析 芭蕾独舞《天鹅之死》, 编舞MikhailFokine,音乐来自圣桑的《天鹅》,表演者:安娜·巴甫洛娃。
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立起足尖缓缓移步出场,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
白天鹅身负重伤,将与世长辞,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
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
生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拼搏,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生的光辉重新闪现。
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上双眼, 一阵阵颤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
,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现出她对生的愿望。
随后,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
《天鹅之死》表现了人类与运和死亡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表现了人类对生的渴望。
有着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1907年12月22日于俄罗斯的Maryinsky剧院首演。
这个独舞是Fokine为Anna Pavlova而编的。
此独舞最初定名为“天鹅”,其内容犹如一首感人的诗编,描述一只濒临死亡边缘的天鹅的美丽姿态。
内容虽然简单,但Pavlova的演译令此舞剧成为所有女舞者所想尝试的作品,亦是芭蕾舞中的经典作品。
垂死的天鹅和Anna Pavlova的名字常常挂在一起。
她以美丽的舞姿表现出天鹅如何安静地接受必须来临的死亡。
天鹅在临死前作出激烈挣扎的演译在俄罗斯和欧洲亦大受好评。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 巴甫洛娃应彼得堡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
音乐选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年)《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
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改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
舞蹈忠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地结。
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
《天鹅之死》一直作为巴甫洛娃最成功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流传,闪烁着不息的光辉。
编导者福金本人也曾评价说:"没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
在福金看来,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态来表演"天鹅"是再理想没有了。
于是他边编边教,只化了五,六分钟时间几乎是即兴式的完成了这一舞蹈的创作。
今天舞台上的演出除了天鹅背朝观众,两臂呈波浪形展翅出场及结尾外,其他部分都已不是福金的原貌了。
后世的舞蹈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长,不断地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表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