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高三八,深深同学情——沂水一中1995级8班毕业20周年聚会掠影

10个月前 (04-21)
浓浓高三八,深深同学情——沂水一中1995级8班毕业20周年聚会掠影张彦刚   1995年8月,一群怀揣梦想、憧憬未来的稚嫩身影走进了沂水一中高一·八班。
还清晰地记得在教室里接待我们并且给我们办手续的是物理老师和英语老师;1998年7月,我们用三年的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一纸通知书指引我们奔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当看到高考成绩不理想灰心丧气时,我还记得李雪同学给我的鼓励:无论考到哪里,只要努力都有很好的未来;2018年7月,毕业二十多年的我们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校园,聚在一起共同回想那段峥嵘岁月。
更可喜的是高一高二的班主任高老师、历史老师窦老师,高三的班主任于老师、语文老师潘老师莅临现场,给我们的聚会增添了浓浓的师生情谊。
“把根留住”成为了我们这次聚会的主题。
  二十年前我们峥嵘岁月稠,一转眼二十载已过,接近不惑年龄的我们重新相聚时,那份曾有的仍在,那份感念师恩的亲情仍在。
此图中侧着身子竖着耳朵静静聆听的情景,你应该早就猜到了发言者是我们的恩师啦。
多想再回到曾经的教室,听一听老师给我们讲解李白苏轼曹雪芹;多想再回到课堂,听一听老师给我们讲解氏族公社朝代更替治国方略…… 无论是严谨深奥的哲学、逻辑严密的数学,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外语,一个个学科,尤其是一位位学科老师的曾经的身影一幕幕的重现于我们的脑海,深深的,久久挥之不去。
  聚会的地点设在沂水比较有名的文苑宾馆。
从很远就看到宾馆门口扯出来的横幅:沂水一中2015级8班毕业二十周年聚会。
看到这横幅,看到这横幅上的内容,心里满满的都是激动。
毕业二十年了!从青葱少年已经成长为中年大叔了!同学们,你在他乡还好吗? 今天能够回来参与聚会的同学有:杜江涛、王春华、王超、黄高峰、石德正、陈伟、张立武、王朋、杨洪伦、张彦刚、张杰、张海升、赵华丽、高霞、景培、郭春芬、娄震、张成义、高远赟、武。
因各种原因未能参会的同学纷纷发来贺电和祝福,特别是班头专为聚会准备了酒水从北京寄了过来。
同学们别管人到没到,对同学的那份情谊是真诚和深厚的。
毕业二十年,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工作,都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的翘楚。
或者我们工作的地域不同。
或许我们的收入不同,或者我们的分工不同,但是我们都没有忘记老师们当年给我们的教诲。
老师常说“做学问,首先要做人”,这些年来,我们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已经把这句话践行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去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老师的教诲,永远不会忘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根在哪里?这是这两天我们同学微信群里的话题。
感念师恩,感恩亲情。
聚会中各位老师不止一次的说起一定要多回家陪陪老人的话题。
一开始,我觉得是不是老师们年届五十,已经有了老人的心态了?可是当听了三遍以后我突然明白了。
老师们这是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啊。
根,扎根于土地,吮吸着水分;头顶葱翠的冠盖和高博的天空。
冠盖是什么?那是你眼前的既得,是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权力和金钱;天空是什么?未来,明天,理想,一切的追求。
如果没有了根、土地和水分,还会有冠盖的葱翠和天空的高博吗? 此,我明白了老师们一遍遍的强调的多回家看看父母的含义了;我也明白了那么多同学们一次次的强调“根”和“初心”的意思啦。
恕我愚钝,我此才明白,我们的根就是父母的养育和教师的培养啊! 把根留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们的根深植于这片土地啊! (感谢这次同学聚会来了的和没来的所有同学!特别感谢班头、杜江涛、王春华、娄震、王超、武等等同学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