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画练习-《树色平远图》

1年前 (2024-04-21)
鉴画练习-《树色平远图》.. 试析北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真伪。
 作品信息:《树色平远图》 北宋,(传)郭熙 绢本墨色,32.4X104.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郭熙小传:河南孟县人。
画家,理论家。
平民出身,后入画院,终任待诏直长。
师学李成卷云皴、蟹爪寒林之法。
后自成一家,确立山水画三远法,并与其子 郭思著画论《林泉高致》。
郭熙生卒年不确定:1023--1085;约1000--1080;约1000--1090;…且都有 相应证据…可确定的是1068郭熙入画院,1068--1085是其创作全盛期、声名显赫;1067--1085恰是宋宗在位期间,"宗好熙笔","评为天下"。
作品信息: 1,《树色平远图》描绘一水两岸平远山水。
近景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
拄杖老人与携琴捧盒的仆夫正去亭中会友。
中景是水面、湿地和汀渚,水中小舟渔夫,对岸农人 赶驴而行。
2,此图无署款。
3,画面有宋代"宣和中秘",明代诸藏家,清代皇室、石渠宝笈,民国张大千以及美国顾洛阜的钤印。
4,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
5,此画所用似是粗绢。
建立参照:以"中华珍宝馆"郭熙条目中有年款两件作品与无年款《树色平远图》构成参照系并提供佐证。
《早春图》(熙宁壬子年,1072,标准件) 《窠石平远图》(元丰戊午年,1078) 信息分析: 1,石、树有卷云皴、寒林树法,但笔墨随意。
亭,笔墨笨拙。
人,体态描绘不明晰。
构图以平远法,有"行望居游"意。
作参照系比较如下: 《早》之石,画三面。
较大的石面上有反复皴擦,且注重阴阳向背之处理。
山石有体积重量感,有硬度。
《窠》之石,绘制成熟快速。
稍重阴阳向背处理,石稍具体量感即完成。
石重量感,硬度不足,甚有光滑感。
《树》之石,绘制快速。
重视石阴阳向背的表达,笔触看似随意但画出石的粗糙感、体量感。
画中石似《早春图》中的山,有缩腰扭转的动感。
《早》之树,细致写实。
前树形态虽极曲折,前景中心还是两株长松巨木。
《窠》之树,树干亮部与粗黑枝干轮廓勾线明暗截然区分。
质感基本无表达。
树干也呈光滑感,裂缝、疤节绘制生硬。
前景 双树曲折张扬,其后主树反显瘦弱,画面淡远气息亦扰。
《树》之树,绘制快速,笔触在流动的动态和能量 中。
笔墨自由,多变的笔触完成枝干同时也补充质感。
树形虬曲但和缓,两树呼应成一圆弧状。
《早》图山谷中有宫室建构,界画细致写实。
亭,及周边平台、护栏笨拙。
《窠》图中无建构。
《树》之亭台绘制,尤其顶及宝珠与《早春图》基本 相同。
《早》图中山道上、桥上、舟中、岸边有商旅、渔夫、农人。
《窠》图中无人。
《树》图中桥上、亭内、舟中、岸边有文士、渔夫、农人。
《早》图,高远、深远构图。
自山前窥山后,层次深远。
《窠》图,平远构图。
近山望远山,近、中、远景层次清晰。
中远景处地平线以中锋画出。
《树》图,平远构图。
近山望远山,层次远多于近、中、远…画面似有雾,层次惠明晦暗,对岸树、农人以远山仅依稀可见。
2,署款: 《树色平远图》无署款。
《早春图》署款: 早春 壬子年郭熙笔 钤"郭熙笔"长方印 《窠石平远图》署款: 窠石平远 元丰戊午年郭熙笔 下有钤印 比较可知:《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署款字体不同,且水平相差较大;其下长方印也不同。
如《早春图》是郭熙绘画的标准件,则《窠石平远图》中署款可能是后人添款,甚《窠石平远图》就是后人临仿。
3,画面钤印,除宋代"宣和中秘"印,其余可识别印鉴最早即明代王世贞(1526--1590)"乾坤清赏","有名王氏图书之印"。
自王世贞始,此画传承有序。
见于著录:《珊瑚网画据》卷二十三 《庚子销夏记》卷三 养心殿《石渠宝笈初编》郭熙去世约1085年前后到王世贞著录之间近500年时间此画去向不明。
画及宋印是元明造伪?还是宋元时期此画未被称作《树色平远图》,以致误解宋元著录信息? 4,卷后元明诸家题跋: 冯海粟,元代大学士 赵孟頫(1234--1322) 虞集。
(1272--1322) 柯九思(1290--1343) 柳贯。
(1270--1342) 颜克焕 祖铭。
(1340前后) 王世贞(1526--1590) …… 此画面元代钤印缺失,但卷后七位元人题跋,跋文皆与郭熙及其画作应对,恰可补充作品元代流传的线索。
5,据图片看,此画用绢似是单经单纬粗绢,需看原作 判断。
总结:从以上五类信息,尤其类构图、笔墨的解读可认定《树色平远图》是郭熙真迹。
夏文彦《图绘宝鉴》评郭熙:"…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布置笔法独步一时,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
"《树色平远图》有画家晚年随心所欲的放旷笔墨的感受, 且于平远之间亦有"云烟出没,峰峦隐显"。
郭熙绘画思想尽于《林泉高致》,此论的核心在深入体察自然后所作山水必有"行望居游"之意。
而"行望居游"意又以画中文士、渔夫、农人点出生气。
后记:以此观《窠石平远图》平远层次清晰无云烟、隐显。
画中无路、桥、舟;树下、石边、远山无建构;无人;其画无"行望居游"意,无生气。
同时,前第二项指出署款有疑。
综上可鉴《窠石平远图》非郭熙真迹,为后人托名临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