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品味、品位
1年前 (2024-04-21)
品香、品味、品位光影界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源远流长的精髓文化,这就是——香文化。
摄影 光影界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香具方面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皇室贵族,下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当时唐代的香具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香斗、香囊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
正是此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佛教的兴盛带来了香料的需求,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得香料成为重要贸易物资。
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香行。
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衬托唐代以香供佛的事实。
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 富贵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
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
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传清末,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
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光影界摄于2014年往期回顾: 汉风夜影 佛光普照 诚意方殷 美手、玉手、香手 旗袍,魅惑女人之梦 (百美图) 东方女性 摄影故事片《嫦娥奔月》 摄影故事片《情洒明湖畔》 荷梦花影(四季百荷图) 竹影画韵(百竹图) 舞秋 秋荷赋 光影界摄影群精华帖(2019第三集. 艺术、花鸟、人文篇)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尊重原创,盗版必究。
光影界影像
摄影 光影界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这些香料多用来熏烧祭祀、佩带香身、入酒、辟秽祛虫。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
汉代香品中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
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香具方面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皇室贵族,下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当时唐代的香具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香斗、香囊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
正是此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佛教的兴盛带来了香料的需求,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得香料成为重要贸易物资。
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香行。
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展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衬托唐代以香供佛的事实。
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 富贵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
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
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传清末,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
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光影界摄于2014年往期回顾: 汉风夜影 佛光普照 诚意方殷 美手、玉手、香手 旗袍,魅惑女人之梦 (百美图) 东方女性 摄影故事片《嫦娥奔月》 摄影故事片《情洒明湖畔》 荷梦花影(四季百荷图) 竹影画韵(百竹图) 舞秋 秋荷赋 光影界摄影群精华帖(2019第三集. 艺术、花鸟、人文篇)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尊重原创,盗版必究。
光影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