醭子
1年前 (2024-04-21)
醭子段延 以前过完年好长时间,许多人家,在放置年货的房屋一角,都还有好多开花裂皮的大馍馍,圆方不一的面丸子,几块厚敦敦的肉方子。
放在篰箩里,或者篮子里,或者土瓷盆里,用张草纸、报纸或者稀溜懈光的馏布盖住。
那馍馍上,丸子上,肉块上,都不约而同地星星点点地长了一些醭(bú)子,斑斑点点,绿绿白白。
这些长了醭子的食物,都是过年前精心准备却又剩下的年货,而如今,却带着霉变,残存一角。
不过,这还真不是浪费,恰恰是节俭的象征,不舍得吃,反复再三刻意留存下来的。
谁成想,因天气的逐渐转暖,到头来却长了一身的醭子。
虽然长着醭子,但仍不舍得扔掉。
到,都要把长着醭子和霉变的地方,用手或者刀等工具刮刮,放进热锅中馏馏,一样为家人所用,只是味道的确不太鲜美,口感失佳。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以前的人们,温饱虽然解决,节俭从未放弃,“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一代一代的人们,深深知晓“勤俭是美德,俭为聚宝盆”。
“宁舍掉、不吃掉”的意识占居主流,却不谈及什么健康的理念,一切都要给精打细算让步。
虽然这种节俭还真有点稍稍愚昧,然而,家家户户,净是如然。
所谓醭子,就是指一些东西受潮之后发生霉变的斑块、斑点。
有白醭,有绿醭。
不过,它还有一个意思,撒的面粉,有时候也称为醭子,面醭,防止面团粘住案板。
醭子有好有坏。
像上面说的馍馍上、丸子上、肉方子上长得醭子,应该都不是好醭子。
但像饲挠(让食物发酵,一种做发酵食品的工艺)酱豆子时,那个长出来的醭子却是好醭子,没有它,煮熟凉干再进行捂焖的豆子变不成酱。
还有,做臭豆腐时长出来的毛儿,徽菜中称为毛豆腐,也是必须得长醭子,否则,变不成臭豆腐。
还有腌菜,霉干菜,老咸菜,一切需要发酵的东西,都需要生出这种醭子才行。
那个时代,生醭子的东西是很多的。
比如,醋瓶子里,酱油瓶子里,咸菜缸里,角落受潮的粮食上,甚乱放一堆的衣物上,特别经过一个阴雨绵绵的热天(夏天),都会长上一层醭子。
不是吃食的物品还好处理一些,洗一洗晒一晒就中了。
但像醋瓶子和酱油瓶子里长了醭子,就需要考验你了。
扔掉不舍得,吃着添膈应。
会过日子的家妇便用一块稀纱布,蒙住瓶口,倒出来,把醭子滗掉,滗的时候,还可能能看到一两个拱拱涌涌的小白蛆。
滗完的酱油醋,再重新倒进瓶子,继续再用。
其实上,小白蛆不是腌臜东西,只是生它的爹娘和环境不太好。
它是一种中药,多少年前李时珍大爷就说了“古法治酱生蛆,以草乌切片投之”。
看看。
自古以来,天南海北,说中国人无所不吃,并非说的是吃饭,而是中药的下料。
蛆虫是高蛋白,为中药之料。
很多人专门养蛆虫,生法弄一堆霉变之物,常常是猪肉,让蛆自然生长,而后待白蛆长发及腰,便要嫁了。
弄出来,风干它,以备用。
中医上用瓦片把风干的蛆虫烘焙熟,研磨碎了成粉末,再加上香油拌了吃,是治疗经病早期症状的民间偏方,有人已经验证过,有相当的可信度和使用度。
如果不给你说,你则吃下无防,但如果提前给你说了,这是蛆,你可能就会反胃。
有经验的老中医下药前一般都不告诉你。
还有,现在我们治疗一种肠炎的药,美国研制的,则是一种虫子的身体,与这个蛆如出一辙。
蛆,生于霉变,与醭为伍,却又投医治病,又不被人理解,常常遭到唾弃。
醭子,其实上是一种菌,有用时有用,没用时没用。
像做酱菜时,没了它,真不行。
酱菜品种很多。
我只列举一下。
甜面酱,豆瓣酱,沙茶酱,虾子酱,梅子酱,菌菇酱,牛肉酱,豆豉酱,辣椒酱,番茄酱,西瓜酱,艮瓜酱……要特别说一下艮瓜酱,这种酱,是伴随着如我生长在中原大地这一代人的主要食料,孔子说的“不得其酱不食”,说得就是这个艮瓜酱。
基本上在我们那一带,如果想吃,可以达到天天有。
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都有一到两个大小不一的酱豆缸,里面常年四季装着艮瓜酱。
赤红色,软糯状,泡胖的豆子,一寸见长的艮瓜条,吃起来又香又咸,直接就馍吃,或者用根大葱伴着吃,很有食欲。
艮瓜,我们这里一种瓜,常常一尺多长,如手腕一般粗细,不脆,口感不好,生鲜时不好吃,却天生是下酱的料。
艮,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指食物不易咬动或嚼烂。
把艮瓜洗净晾干与长醭的豆子充分搅拌,下到土瓷缸里,大把大把撒上盐,封住缸口,晒在太阳下,再等发酵,再等酝酿。
不久后,这艮瓜酱就能吃了,打开的时候,你还能在酱面上看到消失未尽的醭子。
说到艮瓜,突然想到了艮卦。
无奈学问太深,暂且不表了。
放在篰箩里,或者篮子里,或者土瓷盆里,用张草纸、报纸或者稀溜懈光的馏布盖住。
那馍馍上,丸子上,肉块上,都不约而同地星星点点地长了一些醭(bú)子,斑斑点点,绿绿白白。
这些长了醭子的食物,都是过年前精心准备却又剩下的年货,而如今,却带着霉变,残存一角。
不过,这还真不是浪费,恰恰是节俭的象征,不舍得吃,反复再三刻意留存下来的。
谁成想,因天气的逐渐转暖,到头来却长了一身的醭子。
虽然长着醭子,但仍不舍得扔掉。
到,都要把长着醭子和霉变的地方,用手或者刀等工具刮刮,放进热锅中馏馏,一样为家人所用,只是味道的确不太鲜美,口感失佳。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以前的人们,温饱虽然解决,节俭从未放弃,“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一代一代的人们,深深知晓“勤俭是美德,俭为聚宝盆”。
“宁舍掉、不吃掉”的意识占居主流,却不谈及什么健康的理念,一切都要给精打细算让步。
虽然这种节俭还真有点稍稍愚昧,然而,家家户户,净是如然。
所谓醭子,就是指一些东西受潮之后发生霉变的斑块、斑点。
有白醭,有绿醭。
不过,它还有一个意思,撒的面粉,有时候也称为醭子,面醭,防止面团粘住案板。
醭子有好有坏。
像上面说的馍馍上、丸子上、肉方子上长得醭子,应该都不是好醭子。
但像饲挠(让食物发酵,一种做发酵食品的工艺)酱豆子时,那个长出来的醭子却是好醭子,没有它,煮熟凉干再进行捂焖的豆子变不成酱。
还有,做臭豆腐时长出来的毛儿,徽菜中称为毛豆腐,也是必须得长醭子,否则,变不成臭豆腐。
还有腌菜,霉干菜,老咸菜,一切需要发酵的东西,都需要生出这种醭子才行。
那个时代,生醭子的东西是很多的。
比如,醋瓶子里,酱油瓶子里,咸菜缸里,角落受潮的粮食上,甚乱放一堆的衣物上,特别经过一个阴雨绵绵的热天(夏天),都会长上一层醭子。
不是吃食的物品还好处理一些,洗一洗晒一晒就中了。
但像醋瓶子和酱油瓶子里长了醭子,就需要考验你了。
扔掉不舍得,吃着添膈应。
会过日子的家妇便用一块稀纱布,蒙住瓶口,倒出来,把醭子滗掉,滗的时候,还可能能看到一两个拱拱涌涌的小白蛆。
滗完的酱油醋,再重新倒进瓶子,继续再用。
其实上,小白蛆不是腌臜东西,只是生它的爹娘和环境不太好。
它是一种中药,多少年前李时珍大爷就说了“古法治酱生蛆,以草乌切片投之”。
看看。
自古以来,天南海北,说中国人无所不吃,并非说的是吃饭,而是中药的下料。
蛆虫是高蛋白,为中药之料。
很多人专门养蛆虫,生法弄一堆霉变之物,常常是猪肉,让蛆自然生长,而后待白蛆长发及腰,便要嫁了。
弄出来,风干它,以备用。
中医上用瓦片把风干的蛆虫烘焙熟,研磨碎了成粉末,再加上香油拌了吃,是治疗经病早期症状的民间偏方,有人已经验证过,有相当的可信度和使用度。
如果不给你说,你则吃下无防,但如果提前给你说了,这是蛆,你可能就会反胃。
有经验的老中医下药前一般都不告诉你。
还有,现在我们治疗一种肠炎的药,美国研制的,则是一种虫子的身体,与这个蛆如出一辙。
蛆,生于霉变,与醭为伍,却又投医治病,又不被人理解,常常遭到唾弃。
醭子,其实上是一种菌,有用时有用,没用时没用。
像做酱菜时,没了它,真不行。
酱菜品种很多。
我只列举一下。
甜面酱,豆瓣酱,沙茶酱,虾子酱,梅子酱,菌菇酱,牛肉酱,豆豉酱,辣椒酱,番茄酱,西瓜酱,艮瓜酱……要特别说一下艮瓜酱,这种酱,是伴随着如我生长在中原大地这一代人的主要食料,孔子说的“不得其酱不食”,说得就是这个艮瓜酱。
基本上在我们那一带,如果想吃,可以达到天天有。
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都有一到两个大小不一的酱豆缸,里面常年四季装着艮瓜酱。
赤红色,软糯状,泡胖的豆子,一寸见长的艮瓜条,吃起来又香又咸,直接就馍吃,或者用根大葱伴着吃,很有食欲。
艮瓜,我们这里一种瓜,常常一尺多长,如手腕一般粗细,不脆,口感不好,生鲜时不好吃,却天生是下酱的料。
艮,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指食物不易咬动或嚼烂。
把艮瓜洗净晾干与长醭的豆子充分搅拌,下到土瓷缸里,大把大把撒上盐,封住缸口,晒在太阳下,再等发酵,再等酝酿。
不久后,这艮瓜酱就能吃了,打开的时候,你还能在酱面上看到消失未尽的醭子。
说到艮瓜,突然想到了艮卦。
无奈学问太深,暂且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