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本为正 千秋上卓然一一参观李卓然同志故居
7个月前 (04-21)
天地本为正 千秋上卓然一一参观李卓然同志故居湘中蛮人 我的家乡在湘中农村,那是一个山水旖旎、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
老湘乡县,直到解放初期仍分上里、中里、下里。
上里是现在娄星区到涟源杨家滩一带,中里是现在的双峰县,下里是如今的湘乡市。
当年,曾祖父从湘乡中沙迁徙到中里涟水河中洲畔的茶埠塘,支起几间“人字”茅草棚安顿下来,生息繁衍今已有六代人。
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市湘潭县河口入湘江。
两千多年来,涟水流域老湘乡出过很多名人,如三国蜀相蒋琬、南宋状元王容、元代文豪冯子振、明代大理寺右评事贺宗,湘军统帅曾国藩、两江总督曾国荃、安微巡抚李续宾、“烧车御史”谢振定、广东巡抚游智开、湘军将领罗泽南、刘蓉,力平叛乱的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辛亥革先驱龚铁铮、禹之谟,红军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上将李聚奎,中将丁秋生,少将姜齐贤,诗人萧三、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爱国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成舍我、佛教高僧虚云法师……毛泽东、蔡和森曾就读于东山学校。
后来,又走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贺国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副司令宋文汉中将,海军副司令丁一平中将,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陈秉臣,驻澳部队、海南省委常委、省军区贺贤书,“中国式保尔”、科学家罗健夫,院士曾昭抡、张信威、邓起东、谢和平、刘耕陶、曾苏民、陈庆云、陈星旦、刘筠,地理学家黄国璋等。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从小生长在涟水河畔的人物叫李卓然。
提起李卓然,很多人都不大熟悉,但在早年的革战争时期,尤其是红军时期,他一度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革史的一些重大事件上起过重要作用。
他是建初期的员,也看到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920年,他和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少年共产,1923年转为中共员后即任旅欧支部训练干事。
后留学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苏区时期曾任中央红军总直属队总支(总司令朱德、总毛泽东)、中央局代秘书长、毛泽东办公室主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军长黄公略)、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代(军团长林彪)。
长征出发前,他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红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调任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并一度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西路军组建后,先后任西路军军员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西路军余部工委(工委委员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
从李卓然这些早期履历中,可知他曾经是中共史和军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经历、作为和贡献,也应当为后人所知道,所铭记。
沿G60沪昆高速出湘乡潭市收费站,大约十公里便到了李卓然故居。
李卓然故居在湘乡市山枣镇葆元村弯冲,路旁有去故居的标牌。
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是一栋两横的砖木结构的农家院落,有大小房屋21间。
1902年李卓然随父亲从诞生地长塘迁来此地,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2012年2013年,当地政府进行了修缮。
故居前有一方形水塘。
水塘旁的石雕,创作源自1939年李卓然与陆鲁在延安的结婚照。
故居正门。
正堂屋是湘中一带祭祀祖先、寿庆、婚丧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李卓然父亲和祖父分家时,从长塘迁到弯冲。
当时分到十间茅草盖的平房和水田40亩,每年能打120担稻谷。
李卓然父亲在蒙馆教书,可收一些学费,还兼做小摊贩生意,生活比当地农民富裕,后来出租一些土地,还雇请了一个长工,慢慢地由富裕中农水平上升到富农的经济。
此时,对房屋进行了扩建和改建。
李卓然兄弟分家后,其家境逐渐破落。
正堂屋墙上悬挂有李卓然祖父、父亲及子女四代族谱。
正堂屋东侧即李卓然卧室。
李卓然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中度过的。
1919年,奉父母之,李卓然与佃农女儿王沉香在此结婚,婚后育有一女。
当年,李卓然告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到达上海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此后,再未回过故乡。
父亲李培本(1878-1953),性格坚毅,为人严厉,处事吝啬,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是一位严父。
母亲李曾氏(1874-1945),心地善良,勤劳贤惠,同情受苦人,对子女倍加慈爱,是一位贤妻良母。
李卓然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正堂屋西侧为李卓然父母卧室。
父亲书房。
东厢房辟为李卓然生平业绩陈列室。
正面为李卓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马列学院(中央校前身)院长时的工作照。
墙上标有李卓然生平大事年表。
李卓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李鹏题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洪学智题词:“奋斗终身,功垂青史”。
张爱萍题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李铁映题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土”。
前言。
1899年11月10日,李卓然出生于湘乡县兴让乡七都洪塘洲长塘(今山枣镇葆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上左:1913年,李卓然在都立小学上学。
图为都立小学遗址。
上右:李卓然,原名李俊杰、李俊哲,幼年在父亲开办的私塾念书。
图为李卓然父亲开办的蒙馆遗址。
中:1915年,李卓然在同乡曾恺臣的和资助下,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国文教师曾孝权,出身官宦家庭,但有正义感,常常抨击时弊,对李卓然影响较大。
图为驻省中学同学录。
下:1919年,李卓然在驻省中学毕业时,“五四”运动波及湖南,他在长沙积极参加,加入演讲团,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活动,萌发了“发展实业来拯救苦难的祖国”的思想。
1919年10月16日,李卓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为寻求革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父亲的支持与堂兄李刚培的资助下,由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左上为李卓然赴法乘坐的邮轮——渥隆号,右上为李刚培。
1919年11月25日,李卓然到达法国港口马赛,几天后到达巴黎,在华法教育会介绍下,与王若飞、李立三一起在一所中学学法语。
中为20世纪初的马赛港。
右下:1920年,李卓然到法国南部的圣狭猛冶炼厂当学徒。
图为1922年在圣狭猛冶炼厂时的李卓然。
左: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在巴黎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1922年夏,由少共员王良焕、佘立亚介绍,李卓然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1923年冬,转为中国共产正式员。
图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的一个聚集点——巴黎西部的哥伦布德拉普安街39号。
上:1922年秋,李卓然进入法国西部城市索米尔的工业学校学习。
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准工程师”学位。
图为在索米尔的工业学校学生影,第二排左四为李卓然。
中:1923年冬,李卓然任中国旅欧支部训练干事。
图为1924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影。
前排左起人为聂荣臻、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第三排左六为李卓然,第四排左五为邓小平。
下:1925年秋,李卓然参加反北洋政府的活动,受到法国当局的迫害,没收了他的居留证,限他48小时之内离境。
经中共旅欧支部决定,离开法国赴苏联继续学习。
1926年1月,李卓然和邓小平、傅钟一起,离开法国取道德国去苏联。
图为巴黎。
上:1926年1月,李卓然到达苏联后,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图为莫斯科红场。
中:留苏时期的李卓然。
左:李卓然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填写的学生表(参考译文)。
下:1926年,李卓然以中共员身份加入了联共(布),10月9日转为正式员。
图为批准转正的令(参考译文)。
上:始建于1919年11月的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全称为托尔马切夫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大学。
1927年10月1929年秋,李卓然在此学习。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旧址。
中:李卓然在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期间,曾担任中共旅莫支部小组长、学校支部组织委员、学校国民监察委员会主席。
苏共要他作为中共留学生代表参加苏共支部任支部委员。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名单。
表中李俊哲即李卓然(参考译文)。
下:1930年夏,李卓然被派回国工作。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附近。
1930年秋,李卓然到达上海,任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领导下,从事运训练工作。
图为旧上海。
上:李卓然在上海主持翻译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是供我军参考执行的部政治工作条例,这对加强红军早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苏区印发的《步战斗条例》和《红军纪律条令草案》。
中:1931年2月,李卓然任红军总部政治部宣传处处长。
6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
在毛泽东任苏区中央局代理期间,李卓然曾任苏区中央局代秘书长。
图为毛泽东在苏区。
下:1931年初,李卓然被派往中央苏区瑞金,到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任直属队总支,在朱德、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
图为瑞金。
李卓然参加了第二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1年9月,他任红一方面军直属委委员、红三军政治部主任、赣南特委委员兼赣南县委。
他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赣南“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进行和纠正,并积极扩大红军,边界游击战也屡获战果,深受群众爱戴。
1932年1月,李卓然调回瑞金,先后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一军团代理。
上:1934年2月7日12日,李卓然在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出席了红军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当选为5人主席团成员,并在大会上作政治工作副报告《战时政治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战时工作经验。
图为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1934年2月,李卓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图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影。
下:1934年9月,李卓然任红五军团,与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一道率红五军团殿后,掩护中央和中央军委撤离江西革根据地。
图为兴国一战场遗址。
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图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中:1934年10月20日夜,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的李卓然与军团长董振堂和中央代表陈云率部队从江西于都罗坳村于都河石尾渡口、鲤鱼渡口开始长征,担任全军的后卫任务。
图为石尾渡口、鲤鱼渡口。
下:红五军团在于都的司令部旧址。
上:1934年11月,中央红军抵达湘桂边境,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歼灭红军于此。
下:李卓然与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担任断后任务,经过殊死激战,完成了任务。
图为油画《湘江战役》。
上: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李卓然与刘少奇一同出席了会议。
中:时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红军总、中革军委副主席、“三人团”成员的周恩来于1月13日24时,电报通知李卓然和中央驻五军团代表刘少奇“十五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十四日赶来遵义城”。
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份关于召开遵义会议的通知。
下:在遵义会议上,李卓然积极支持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拥护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
上: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的住室,毛泽东在此接见了李卓然。
下:遵义会议期间,李卓然和刘少奇的住室。
1984年7月25日,李卓然《难忘的遵义会议》文章片段。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成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张闻天(洛甫)、周恩来、毛泽东、陈云、朱德、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扩大参加者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李富春、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列席会议的还有邓小平、共产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
图为国画“遵义会议”。
右上:1935年1月28日,李卓然率部投入青杠坡战斗,向占领青杠坡的国民川军郭勋祺部发动攻击。
图为青杠坡。
右中:1935年1月29日,李卓然率部从土城浑溪口浮桥上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地域前进。
图为浑溪口。
右下:1935年2月19日,李卓然率部赶太平渡保护浮桥,并向土城警戒,司令部驻此。
20日,从太平渡第二次渡赤水河。
图为太平渡。
左上:1935年2月25日,李卓然率部在图书坝一带狙击尾追而来的国民川军,保证了娄山关战斗的胜利。
图为娄山关。
左下:1935年3月15日,李卓然率部与红一、三军团一起参加鲁班场战斗。
图为鲁班场战斗遗址。
右上:1935年3月17日,李卓然率部接替干部团担任赤水河渡河指挥及掩护任务,并从茅台渡口渡赤水河,渡河后担任扼守西岸防务。
图为茅台渡口。
左上:1935年3月21日,李卓然率部由二朗河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
图为:二朗河渡口。
左中:1935年3月30日,红五军团由梯子岩南渡乌江。
图为梯子岩。
右中:乌江。
右下:1935年5月9日,红五军团完成掩护主力红军渡江任务后,由洪门渡西渡金沙江。
图为洪门渡。
左下:1935年5月下旬,红五军团由扼川康要道的泸定桥上过大渡河。
图为泸定桥。
1935年,中央确定北上方针,但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却提出向西康地区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组织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公然与争权。
此间,李卓然奉中央军委调令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先后担任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做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
1936年6月,红军总部决定恢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的建制:总司令朱德,总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李卓然。
当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名单如下: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陈昌浩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上: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李卓然随红四方面军三次翻过的主要雪山有: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岑山、罗锅梁子、剪刀湾子、卡子拉山、折多山。
图为夹金山和红军穿越过的水草地。
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示意图。
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图为将台堡。
上:1936年10月,中央和中央军委令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共21800余人西渡黄河,创立西北根据地,打通和苏联的交通,争取支持。
李卓然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一起随三十军行动。
10月25日,三十军突破敌军河西防线,进入河西,拉开了孤军西征,血战河西走廊的序幕。
图为红军渡黄河。
下:1936年11月11日,中央和军委正式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独立作战。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称西路军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
并批准成立西路军最高领导机关——西路军军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李卓然任常委兼政治部主任。
此后,西路军与国民军队进行了四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图为西路军西进行动路线示意图。
上:1937年1月,红军在高台与敌军奋战八昼夜,因弹尽援绝而失利。
图为西路军红五军军部驻地——高台县城天主堂。
中:1937年3月1日,李卓然等率西路军突围倪家营子40公里外的三道柳沟,人马立足未定,被赶来的敌人层层包围,战士以一当十,与敌人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阵地。
图为三道柳沟战场遗址。
下:1937年3月13日,红军被迫退到祁连山的康龙寺地区。
14日,在离康龙寺40公里的石窝山,红西路军召开了一次军员会议,史称“石窝会议”,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到陕北向中央汇报。
同时决定,西路军余部成立的工作委员会,李卓然任,统一领导剩余部队的行动。
现有人员编成三个支队,就地分散游击,各自突破,坚持斗争。
图为石窝山。
西路军工委在石窝山召开领导干部动员会议,李卓然在会上表示,身为部队的领导干部,决不会离开部队,要与部队共存亡。
在送别陈昌浩、徐向前以后,又与李先念等工委领导率领左支队继续西征。
图为李卓然在西路军工委干部会上的一段讲话。
上:石窝会议后,李卓然、李先念率领左支队,钻进冰天雪地的祁连山,穿越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与各种艰难险阻顽强战斗。
图为李卓然、李先念支队在祁连山中的行军路线图。
中:1937年4月26日,当西行支队到达距安西城70里的白墩子时,敌骑尾追上来,李卓然等率红军激战3小时后,向红柳园方向突围。
下午,在红柳园又进行激战。
图为白墩子、红柳园战场遗址。
下:1937年5月1日,李卓然与李先念等率领左支队余部420余人的队伍,抵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和中央派来迎接的陈云、滕代远会,重回和红军的怀抱,为保存了一批革骨干。
图为星星峡。
上:1937年6月,李卓然从新疆回到延安。
中:1937年12月,李卓然与程世才、李先念等回到延安的西路军领导干部受到毛泽东接见。
图为毛泽东接见西路军领导干部时的谈话。
下:1937年,西路军余部部分人员从新疆返回延安影。
前排正中为李卓然。
1938年1月,毛泽东找李卓然谈话,安排其出任军委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
同时,红军后方总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准备安排其去八路军129师任营长。
后来,毛泽东改派李先念去新四军第四支队任团参谋长。
图为李卓然与毛泽东在延安。
左上: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安排李卓然筹建鲁迅艺术学院。
4月10日,学院正式成立,毛泽东自任院长。
图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右上:李卓然任教育科长不久后,又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图为八路军后方政治部部分同志影,二排右三为李卓然。
中:1938年5月,李卓然提出办一份总政的政治工作杂志,并初定刊名为《八路军军政杂志》。
11月中旬发刊,李卓然请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
左下:1938年4月17日,毛泽东要李卓然为国民写篇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文章。
李卓然写出了《抗战军队中的连队政治工作》。
右下:1938年冬,李卓然调任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并当选为职运委员会及出版发行部委员。
图为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图。
上:1939年,李卓然与来延安抗日的陆鲁结婚。
图为李卓然夫妇与魏传统(右)在延安。
1939年,毛泽东让李卓然研究中国共产史。
用了半年多时间,李卓然写出7万多字中国共产的部史。
中左:1939年8月15日,李卓然夫妇在延安。
中右:1940年,李卓然同张邦英(右一)、崔田夫(左一)在延安。
下:1940年,李卓然与警卫员黄坤(右一)在延安。
上左:1941年9月,李卓然受毛泽东指派在固临县的三个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与考察,写出了《固临调查》一文,帮助中央及毛泽东及时了解当时边区农民公粮太多,负担过重的情况,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支持长期抗战的正确决策。
上右:延安时期的李卓然。
中右:李卓然受毛泽东和中央委托,在延安组织召开边区文教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报告。
中左:李卓然重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创办了“大众读物社”,亲手创办出版了《边区群众报》。
下:李卓然重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积极组织边区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和推动边区文艺活动。
图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报告。
上:1944年,李卓然编著了一部《陕甘宁边区简史》。
1946年《内通讯》第二期开始连载李卓然的《陕甘宁边区简史》一文,这是迄今为止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历史和社会现状的一部重要文献。
图为1953年7月,中央西北局印发的《陕甘宁边区简史》。
中左:1945年4月,李卓然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共产第七次代表大会。
图为中共七大会址。
中右: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李卓然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并作了“关于讨论刘少奇的报告”的大会发言。
下:1947年,李卓然与部分领导在延安。
左起:马文瑞、张邦英、张经武、李卓然(坐者)、贾拓夫、王维舟、林伯渠、贺龙、杨明轩、习仲勋。
1949年4月,李卓然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后兼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东北局妇女委员会等职。
1953年1月,兼任东北行员会副主席。
图为旧沈阳和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送交李卓然审阅的《东北人民政府1948年上半年工作简要报告》。
上:1950年,李卓然应苏联专家之约,撰写了《中国人民历史简述》,向国内外人士宣传介绍中国人民由中国工农红军发展而来的历史过程。
图为《中国人民简述》。
中:全国三线工作会议期间,李卓然与秦川(右一)、郭琦(右三)、张稼夫(右四)、方杰(右五)在北京影。
下:李卓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1951年1953年先后撰写或发表了《充分发挥的工作的战斗性和主动性》、《发挥工矿企业中组织的作用》、《在东北工矿企业宣传鼓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和讲话。
图为1953年,李卓然与朱德在大连老虎滩休养所。
上:1953年1月16日,李卓然在东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下:1954年,李卓然及家人与外国专家及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刘子载夫妇(左二、左三)在沈阳影。
上:李卓然、陆鲁夫妇在东北。
下:1954年,李卓然子女在沈阳北陵住宅影,排右起:老四李延风、老五李若谷、老六李延红,第二排右起:老二李延妮、老大李延怀、老三李延生。
李卓然在东北局工作期间撰写的主要文章。
上:1954年11月,李卓然离开东北赴北京工作,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
中:按照中央安排,李卓然在中宣部期间工作以马列学院为主。
他认真研究中央关于教学方面的指示,阅读学院有关资料,了解教研室工作情况,研究学院的领导方法及行政事务方面提出的问题。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图为1955年,李卓然在北京公主坟家中办公。
下左:1955年3月,李卓然请求中央免去他的马列学院院长职务,离京治疗休养。
图为李卓然夫妇在家中。
下右:1956年,李卓然参加的八大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
图为八大会址。
上:1962年 8月9日,李卓然阅看刘异云同志的作品《春飞集》后,想起1937年12月由迪化到延安参加内学习的难忘情景,信手写了一首《忆延安》。
下: 1965年秋,李卓然在四川看望下乡干部。
“文化大革”中,李卓然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忠贞不渝,信念坚定,相信和人民。
图为1970年的李卓然。
上:1966年,“文化大革”爆发后,李卓然被免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但他任劳任怨,1972年1月16日,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工作。
中: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恢复了他的工作。
1979年1月,李卓然任中宣部顾问。
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图为晚年李卓然。
下:1987年,李卓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他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图为十三大会场。
1989年11月9日,李卓然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岁。
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参加告别仪式。
万里、宋任穷、李瑞环、刘华清、温家宝等参加告别仪式。
上:1990年8月,陆鲁同志遵照李卓然遗嘱,携子女将一部分骨灰撒在甘肃西路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部分骨灰埋在西路军战士纪念碑旁。
下:位于西路军西征一战所在地安西(今瓜州),老百姓自发为李卓然所建的墓地。
李卓然是我最早的员之一,近70年的革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忠于人民。
他顾全大局,襟怀坦荡,作风民主,严于律己,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他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文化修养,重视工作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作为建初期的老员,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品德高尚,生活朴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爱护同志,尊重知识分子,重视培养和选拔干部。
李卓然的一生,功不可没,风范长存。
世海观奇幻,低处显忠贤。
松林听涛涌,清风犹为怜。
助相能开国,拓业固政权。
天地本为正,千秋上卓然。
老湘乡县,直到解放初期仍分上里、中里、下里。
上里是现在娄星区到涟源杨家滩一带,中里是现在的双峰县,下里是如今的湘乡市。
当年,曾祖父从湘乡中沙迁徙到中里涟水河中洲畔的茶埠塘,支起几间“人字”茅草棚安顿下来,生息繁衍今已有六代人。
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市湘潭县河口入湘江。
两千多年来,涟水流域老湘乡出过很多名人,如三国蜀相蒋琬、南宋状元王容、元代文豪冯子振、明代大理寺右评事贺宗,湘军统帅曾国藩、两江总督曾国荃、安微巡抚李续宾、“烧车御史”谢振定、广东巡抚游智开、湘军将领罗泽南、刘蓉,力平叛乱的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辛亥革先驱龚铁铮、禹之谟,红军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上将李聚奎,中将丁秋生,少将姜齐贤,诗人萧三、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爱国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成舍我、佛教高僧虚云法师……毛泽东、蔡和森曾就读于东山学校。
后来,又走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贺国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副司令宋文汉中将,海军副司令丁一平中将,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陈秉臣,驻澳部队、海南省委常委、省军区贺贤书,“中国式保尔”、科学家罗健夫,院士曾昭抡、张信威、邓起东、谢和平、刘耕陶、曾苏民、陈庆云、陈星旦、刘筠,地理学家黄国璋等。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从小生长在涟水河畔的人物叫李卓然。
提起李卓然,很多人都不大熟悉,但在早年的革战争时期,尤其是红军时期,他一度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革史的一些重大事件上起过重要作用。
他是建初期的员,也看到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920年,他和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少年共产,1923年转为中共员后即任旅欧支部训练干事。
后留学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苏区时期曾任中央红军总直属队总支(总司令朱德、总毛泽东)、中央局代秘书长、毛泽东办公室主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军长黄公略)、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代(军团长林彪)。
长征出发前,他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红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调任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并一度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西路军组建后,先后任西路军军员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西路军余部工委(工委委员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
从李卓然这些早期履历中,可知他曾经是中共史和军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经历、作为和贡献,也应当为后人所知道,所铭记。
沿G60沪昆高速出湘乡潭市收费站,大约十公里便到了李卓然故居。
李卓然故居在湘乡市山枣镇葆元村弯冲,路旁有去故居的标牌。
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是一栋两横的砖木结构的农家院落,有大小房屋21间。
1902年李卓然随父亲从诞生地长塘迁来此地,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2012年2013年,当地政府进行了修缮。
故居前有一方形水塘。
水塘旁的石雕,创作源自1939年李卓然与陆鲁在延安的结婚照。
故居正门。
正堂屋是湘中一带祭祀祖先、寿庆、婚丧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李卓然父亲和祖父分家时,从长塘迁到弯冲。
当时分到十间茅草盖的平房和水田40亩,每年能打120担稻谷。
李卓然父亲在蒙馆教书,可收一些学费,还兼做小摊贩生意,生活比当地农民富裕,后来出租一些土地,还雇请了一个长工,慢慢地由富裕中农水平上升到富农的经济。
此时,对房屋进行了扩建和改建。
李卓然兄弟分家后,其家境逐渐破落。
正堂屋墙上悬挂有李卓然祖父、父亲及子女四代族谱。
正堂屋东侧即李卓然卧室。
李卓然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中度过的。
1919年,奉父母之,李卓然与佃农女儿王沉香在此结婚,婚后育有一女。
当年,李卓然告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到达上海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此后,再未回过故乡。
父亲李培本(1878-1953),性格坚毅,为人严厉,处事吝啬,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是一位严父。
母亲李曾氏(1874-1945),心地善良,勤劳贤惠,同情受苦人,对子女倍加慈爱,是一位贤妻良母。
李卓然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正堂屋西侧为李卓然父母卧室。
父亲书房。
东厢房辟为李卓然生平业绩陈列室。
正面为李卓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马列学院(中央校前身)院长时的工作照。
墙上标有李卓然生平大事年表。
李卓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李鹏题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洪学智题词:“奋斗终身,功垂青史”。
张爱萍题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李铁映题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土”。
前言。
1899年11月10日,李卓然出生于湘乡县兴让乡七都洪塘洲长塘(今山枣镇葆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上左:1913年,李卓然在都立小学上学。
图为都立小学遗址。
上右:李卓然,原名李俊杰、李俊哲,幼年在父亲开办的私塾念书。
图为李卓然父亲开办的蒙馆遗址。
中:1915年,李卓然在同乡曾恺臣的和资助下,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国文教师曾孝权,出身官宦家庭,但有正义感,常常抨击时弊,对李卓然影响较大。
图为驻省中学同学录。
下:1919年,李卓然在驻省中学毕业时,“五四”运动波及湖南,他在长沙积极参加,加入演讲团,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活动,萌发了“发展实业来拯救苦难的祖国”的思想。
1919年10月16日,李卓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为寻求革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父亲的支持与堂兄李刚培的资助下,由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左上为李卓然赴法乘坐的邮轮——渥隆号,右上为李刚培。
1919年11月25日,李卓然到达法国港口马赛,几天后到达巴黎,在华法教育会介绍下,与王若飞、李立三一起在一所中学学法语。
中为20世纪初的马赛港。
右下:1920年,李卓然到法国南部的圣狭猛冶炼厂当学徒。
图为1922年在圣狭猛冶炼厂时的李卓然。
左: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在巴黎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1922年夏,由少共员王良焕、佘立亚介绍,李卓然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1923年冬,转为中国共产正式员。
图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的一个聚集点——巴黎西部的哥伦布德拉普安街39号。
上:1922年秋,李卓然进入法国西部城市索米尔的工业学校学习。
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准工程师”学位。
图为在索米尔的工业学校学生影,第二排左四为李卓然。
中:1923年冬,李卓然任中国旅欧支部训练干事。
图为1924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员在巴黎影。
前排左起人为聂荣臻、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第三排左六为李卓然,第四排左五为邓小平。
下:1925年秋,李卓然参加反北洋政府的活动,受到法国当局的迫害,没收了他的居留证,限他48小时之内离境。
经中共旅欧支部决定,离开法国赴苏联继续学习。
1926年1月,李卓然和邓小平、傅钟一起,离开法国取道德国去苏联。
图为巴黎。
上:1926年1月,李卓然到达苏联后,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图为莫斯科红场。
中:留苏时期的李卓然。
左:李卓然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填写的学生表(参考译文)。
下:1926年,李卓然以中共员身份加入了联共(布),10月9日转为正式员。
图为批准转正的令(参考译文)。
上:始建于1919年11月的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全称为托尔马切夫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大学。
1927年10月1929年秋,李卓然在此学习。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旧址。
中:李卓然在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期间,曾担任中共旅莫支部小组长、学校支部组织委员、学校国民监察委员会主席。
苏共要他作为中共留学生代表参加苏共支部任支部委员。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名单。
表中李俊哲即李卓然(参考译文)。
下:1930年夏,李卓然被派回国工作。
图为列宁格勒军政大学附近。
1930年秋,李卓然到达上海,任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领导下,从事运训练工作。
图为旧上海。
上:李卓然在上海主持翻译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是供我军参考执行的部政治工作条例,这对加强红军早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苏区印发的《步战斗条例》和《红军纪律条令草案》。
中:1931年2月,李卓然任红军总部政治部宣传处处长。
6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
在毛泽东任苏区中央局代理期间,李卓然曾任苏区中央局代秘书长。
图为毛泽东在苏区。
下:1931年初,李卓然被派往中央苏区瑞金,到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任直属队总支,在朱德、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
图为瑞金。
李卓然参加了第二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1年9月,他任红一方面军直属委委员、红三军政治部主任、赣南特委委员兼赣南县委。
他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对赣南“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进行和纠正,并积极扩大红军,边界游击战也屡获战果,深受群众爱戴。
1932年1月,李卓然调回瑞金,先后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一军团代理。
上:1934年2月7日12日,李卓然在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出席了红军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当选为5人主席团成员,并在大会上作政治工作副报告《战时政治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战时工作经验。
图为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1934年2月,李卓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图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影。
下:1934年9月,李卓然任红五军团,与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一道率红五军团殿后,掩护中央和中央军委撤离江西革根据地。
图为兴国一战场遗址。
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图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中:1934年10月20日夜,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的李卓然与军团长董振堂和中央代表陈云率部队从江西于都罗坳村于都河石尾渡口、鲤鱼渡口开始长征,担任全军的后卫任务。
图为石尾渡口、鲤鱼渡口。
下:红五军团在于都的司令部旧址。
上:1934年11月,中央红军抵达湘桂边境,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歼灭红军于此。
下:李卓然与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担任断后任务,经过殊死激战,完成了任务。
图为油画《湘江战役》。
上: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李卓然与刘少奇一同出席了会议。
中:时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红军总、中革军委副主席、“三人团”成员的周恩来于1月13日24时,电报通知李卓然和中央驻五军团代表刘少奇“十五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十四日赶来遵义城”。
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份关于召开遵义会议的通知。
下:在遵义会议上,李卓然积极支持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拥护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
上: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的住室,毛泽东在此接见了李卓然。
下:遵义会议期间,李卓然和刘少奇的住室。
1984年7月25日,李卓然《难忘的遵义会议》文章片段。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成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张闻天(洛甫)、周恩来、毛泽东、陈云、朱德、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扩大参加者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李富春、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列席会议的还有邓小平、共产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
图为国画“遵义会议”。
右上:1935年1月28日,李卓然率部投入青杠坡战斗,向占领青杠坡的国民川军郭勋祺部发动攻击。
图为青杠坡。
右中:1935年1月29日,李卓然率部从土城浑溪口浮桥上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地域前进。
图为浑溪口。
右下:1935年2月19日,李卓然率部赶太平渡保护浮桥,并向土城警戒,司令部驻此。
20日,从太平渡第二次渡赤水河。
图为太平渡。
左上:1935年2月25日,李卓然率部在图书坝一带狙击尾追而来的国民川军,保证了娄山关战斗的胜利。
图为娄山关。
左下:1935年3月15日,李卓然率部与红一、三军团一起参加鲁班场战斗。
图为鲁班场战斗遗址。
右上:1935年3月17日,李卓然率部接替干部团担任赤水河渡河指挥及掩护任务,并从茅台渡口渡赤水河,渡河后担任扼守西岸防务。
图为茅台渡口。
左上:1935年3月21日,李卓然率部由二朗河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
图为:二朗河渡口。
左中:1935年3月30日,红五军团由梯子岩南渡乌江。
图为梯子岩。
右中:乌江。
右下:1935年5月9日,红五军团完成掩护主力红军渡江任务后,由洪门渡西渡金沙江。
图为洪门渡。
左下:1935年5月下旬,红五军团由扼川康要道的泸定桥上过大渡河。
图为泸定桥。
1935年,中央确定北上方针,但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却提出向西康地区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组织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公然与争权。
此间,李卓然奉中央军委调令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先后担任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做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
1936年6月,红军总部决定恢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的建制:总司令朱德,总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李卓然。
当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名单如下: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陈昌浩 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上: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李卓然随红四方面军三次翻过的主要雪山有:虹桥山、鹧鸪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夹金山、格达梁子、岑山、罗锅梁子、剪刀湾子、卡子拉山、折多山。
图为夹金山和红军穿越过的水草地。
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示意图。
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图为将台堡。
上:1936年10月,中央和中央军委令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共21800余人西渡黄河,创立西北根据地,打通和苏联的交通,争取支持。
李卓然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一起随三十军行动。
10月25日,三十军突破敌军河西防线,进入河西,拉开了孤军西征,血战河西走廊的序幕。
图为红军渡黄河。
下:1936年11月11日,中央和军委正式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独立作战。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称西路军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
并批准成立西路军最高领导机关——西路军军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李卓然任常委兼政治部主任。
此后,西路军与国民军队进行了四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图为西路军西进行动路线示意图。
上:1937年1月,红军在高台与敌军奋战八昼夜,因弹尽援绝而失利。
图为西路军红五军军部驻地——高台县城天主堂。
中:1937年3月1日,李卓然等率西路军突围倪家营子40公里外的三道柳沟,人马立足未定,被赶来的敌人层层包围,战士以一当十,与敌人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阵地。
图为三道柳沟战场遗址。
下:1937年3月13日,红军被迫退到祁连山的康龙寺地区。
14日,在离康龙寺40公里的石窝山,红西路军召开了一次军员会议,史称“石窝会议”,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到陕北向中央汇报。
同时决定,西路军余部成立的工作委员会,李卓然任,统一领导剩余部队的行动。
现有人员编成三个支队,就地分散游击,各自突破,坚持斗争。
图为石窝山。
西路军工委在石窝山召开领导干部动员会议,李卓然在会上表示,身为部队的领导干部,决不会离开部队,要与部队共存亡。
在送别陈昌浩、徐向前以后,又与李先念等工委领导率领左支队继续西征。
图为李卓然在西路军工委干部会上的一段讲话。
上:石窝会议后,李卓然、李先念率领左支队,钻进冰天雪地的祁连山,穿越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与各种艰难险阻顽强战斗。
图为李卓然、李先念支队在祁连山中的行军路线图。
中:1937年4月26日,当西行支队到达距安西城70里的白墩子时,敌骑尾追上来,李卓然等率红军激战3小时后,向红柳园方向突围。
下午,在红柳园又进行激战。
图为白墩子、红柳园战场遗址。
下:1937年5月1日,李卓然与李先念等率领左支队余部420余人的队伍,抵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和中央派来迎接的陈云、滕代远会,重回和红军的怀抱,为保存了一批革骨干。
图为星星峡。
上:1937年6月,李卓然从新疆回到延安。
中:1937年12月,李卓然与程世才、李先念等回到延安的西路军领导干部受到毛泽东接见。
图为毛泽东接见西路军领导干部时的谈话。
下:1937年,西路军余部部分人员从新疆返回延安影。
前排正中为李卓然。
1938年1月,毛泽东找李卓然谈话,安排其出任军委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
同时,红军后方总政治部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准备安排其去八路军129师任营长。
后来,毛泽东改派李先念去新四军第四支队任团参谋长。
图为李卓然与毛泽东在延安。
左上: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安排李卓然筹建鲁迅艺术学院。
4月10日,学院正式成立,毛泽东自任院长。
图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右上:李卓然任教育科长不久后,又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图为八路军后方政治部部分同志影,二排右三为李卓然。
中:1938年5月,李卓然提出办一份总政的政治工作杂志,并初定刊名为《八路军军政杂志》。
11月中旬发刊,李卓然请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
左下:1938年4月17日,毛泽东要李卓然为国民写篇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文章。
李卓然写出了《抗战军队中的连队政治工作》。
右下:1938年冬,李卓然调任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并当选为职运委员会及出版发行部委员。
图为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图。
上:1939年,李卓然与来延安抗日的陆鲁结婚。
图为李卓然夫妇与魏传统(右)在延安。
1939年,毛泽东让李卓然研究中国共产史。
用了半年多时间,李卓然写出7万多字中国共产的部史。
中左:1939年8月15日,李卓然夫妇在延安。
中右:1940年,李卓然同张邦英(右一)、崔田夫(左一)在延安。
下:1940年,李卓然与警卫员黄坤(右一)在延安。
上左:1941年9月,李卓然受毛泽东指派在固临县的三个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与考察,写出了《固临调查》一文,帮助中央及毛泽东及时了解当时边区农民公粮太多,负担过重的情况,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支持长期抗战的正确决策。
上右:延安时期的李卓然。
中右:李卓然受毛泽东和中央委托,在延安组织召开边区文教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报告。
中左:李卓然重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创办了“大众读物社”,亲手创办出版了《边区群众报》。
下:李卓然重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积极组织边区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和推动边区文艺活动。
图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报告。
上:1944年,李卓然编著了一部《陕甘宁边区简史》。
1946年《内通讯》第二期开始连载李卓然的《陕甘宁边区简史》一文,这是迄今为止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历史和社会现状的一部重要文献。
图为1953年7月,中央西北局印发的《陕甘宁边区简史》。
中左:1945年4月,李卓然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共产第七次代表大会。
图为中共七大会址。
中右: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李卓然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并作了“关于讨论刘少奇的报告”的大会发言。
下:1947年,李卓然与部分领导在延安。
左起:马文瑞、张邦英、张经武、李卓然(坐者)、贾拓夫、王维舟、林伯渠、贺龙、杨明轩、习仲勋。
1949年4月,李卓然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后兼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东北局妇女委员会等职。
1953年1月,兼任东北行员会副主席。
图为旧沈阳和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送交李卓然审阅的《东北人民政府1948年上半年工作简要报告》。
上:1950年,李卓然应苏联专家之约,撰写了《中国人民历史简述》,向国内外人士宣传介绍中国人民由中国工农红军发展而来的历史过程。
图为《中国人民简述》。
中:全国三线工作会议期间,李卓然与秦川(右一)、郭琦(右三)、张稼夫(右四)、方杰(右五)在北京影。
下:李卓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1951年1953年先后撰写或发表了《充分发挥的工作的战斗性和主动性》、《发挥工矿企业中组织的作用》、《在东北工矿企业宣传鼓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和讲话。
图为1953年,李卓然与朱德在大连老虎滩休养所。
上:1953年1月16日,李卓然在东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下:1954年,李卓然及家人与外国专家及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刘子载夫妇(左二、左三)在沈阳影。
上:李卓然、陆鲁夫妇在东北。
下:1954年,李卓然子女在沈阳北陵住宅影,排右起:老四李延风、老五李若谷、老六李延红,第二排右起:老二李延妮、老大李延怀、老三李延生。
李卓然在东北局工作期间撰写的主要文章。
上:1954年11月,李卓然离开东北赴北京工作,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
中:按照中央安排,李卓然在中宣部期间工作以马列学院为主。
他认真研究中央关于教学方面的指示,阅读学院有关资料,了解教研室工作情况,研究学院的领导方法及行政事务方面提出的问题。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图为1955年,李卓然在北京公主坟家中办公。
下左:1955年3月,李卓然请求中央免去他的马列学院院长职务,离京治疗休养。
图为李卓然夫妇在家中。
下右:1956年,李卓然参加的八大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
图为八大会址。
上:1962年 8月9日,李卓然阅看刘异云同志的作品《春飞集》后,想起1937年12月由迪化到延安参加内学习的难忘情景,信手写了一首《忆延安》。
下: 1965年秋,李卓然在四川看望下乡干部。
“文化大革”中,李卓然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忠贞不渝,信念坚定,相信和人民。
图为1970年的李卓然。
上:1966年,“文化大革”爆发后,李卓然被免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但他任劳任怨,1972年1月16日,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工作。
中: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恢复了他的工作。
1979年1月,李卓然任中宣部顾问。
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图为晚年李卓然。
下:1987年,李卓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他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图为十三大会场。
1989年11月9日,李卓然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岁。
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参加告别仪式。
万里、宋任穷、李瑞环、刘华清、温家宝等参加告别仪式。
上:1990年8月,陆鲁同志遵照李卓然遗嘱,携子女将一部分骨灰撒在甘肃西路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部分骨灰埋在西路军战士纪念碑旁。
下:位于西路军西征一战所在地安西(今瓜州),老百姓自发为李卓然所建的墓地。
李卓然是我最早的员之一,近70年的革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忠于人民。
他顾全大局,襟怀坦荡,作风民主,严于律己,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他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文化修养,重视工作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作为建初期的老员,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品德高尚,生活朴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爱护同志,尊重知识分子,重视培养和选拔干部。
李卓然的一生,功不可没,风范长存。
世海观奇幻,低处显忠贤。
松林听涛涌,清风犹为怜。
助相能开国,拓业固政权。
天地本为正,千秋上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