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古径上的阴阳石
1年前 (2024-04-21)
风门古径上的阴阳石一帆在汕头 前些年曾与朋友一起去过风门古径。
古径位于桑浦山一尖峰与二尖锋之间的山峡,古时是潮州府通往揭阳县的必要通道。
乾隆《揭阳县志》称风门古径为桑浦山“门户”、“锁钮”。
没想到,山头上居然有一阴一阳两块奇石,阳元石在山上,阴元石在山下,虽然没有韶关丹霞山的阴阳石那样壮观和为世人所知,但毕竟是粤东一景,甚为惊奇。
据经常去过的人说,阴阳石这一上一下两处自然奇观,处于一尖峰与二尖锋之间的阴阳交泰之处。
阳元石在山峰之上的山岩之巅,阴元石在阳元石之下250米左右的地方。
阳元石比较容易觉察,最似的角度,应该在山崖边上看,雄伟挺拨,撑天傲立,豪放而夸张地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人们都叫它为生之根,还刻上了“天地造化传世根,阳气冲天世太平”两行竖写的大红字。
从阳元石山崖边右转,大约90度,在不远处的山谷里,有一块阴元石遥相呼应。
要仔细观察阴元石,须从山谷下一个岔道口爬山岩、钻石缝,找到位置,往上面瞧,十分似,巨石上方的中间,天生一弯月牙形柔美洞穴,就像印象派笔下隐现出的女性幽美,人们都叫它生之源。
一个生之根,必有一个生之源,有阳必有阴,阴阳互补,大自然总是这么奇,创造出这样形态的事物,反映出人类对生殖文化的崇拜,给风门古径这处古迹平添了一种秘的色彩。
风门古径是潮汕地区一大旅游热点。
山脚下,新建的石碑坊式山门为三门四柱牌坊,全部用花岗岩建成。
牌坊上“风门古径”四个大字增添了山门的份量和气流一走进风门古径这个奇的地方,一边是古径变新道,一边是蜀道变通途。
沿着新筑的曲折石路拾阶而上,时而陡峭,时而平坦,苍林夹道,泉水叮咚,怪石嶙峋,阵阵山风循山峡吹拂,让人有“桑埔风门来急峡”之感。
走上三个平台,就见一座由花岗石构建的三门四柱双层楼式牌坊,牌坊正上方石匾阳刻着“风门古径”四个大金字,这里就是古径顶部的风门了。
来到了一片空旷地,这里有一座独特的古庙,庙小而名气大,它就是风门古径景区一处著名的景点,叫做伯公庙。
这座庙的庙墙、屋梁全由花岗岩砌成。
据说,庙宇建于宋代,原为杉木结构,历代屡遭山风白蚁毁损,现存的石庙是清代石牌村民发起重建,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古庙位于“二龙抢宝”之处,左有桑浦山最高峰将军峰,右有大尖峰,山峡之间的平坦之处,有自然的石台,就是世人所说的阴阳交泰之处了。
在庙的左侧还建有一处集海内外名家墨宝的碑廊,庙的前下方是“腾龙溅玉”大石柱,为风门古径增添了传统而又新鲜的文化氛围。
站在古庙前,朝东南方举目远眺,南陇水库象一条巨龙蜿蜒而去,湖水熠熠闪光,无数的大山小岭高低错落,漫天氤氲。
古庙旁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曾被台风吹倒而救活过。
《炮台古今轶事趣闻》“风门古榕”一文讲述了当地的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军师何野云云游到风门古径,看到山风不息,古庙虽聚集山川之灵气,但挡不住山风长年呼啸,烟火不旺,香客稀少,就植一榕树在庙旁。
传说榕树逐渐长大,古庙香火果然随之旺盛。
古榕树下有一口井,名叫“潄玉泉”,井水常年不竭。
古庙的左前方是有名的“惊险石”,石的旁边就是野云岩。
野云岩远看状如一只出海的乌龟。
在龟颈的接口处有一个缺口,形成一扇洞门。
相传,虱母仙就在这里潜心修炼,度其残生。
洞内有虱母仙何野云祖师的金身坐像。
在野云岩一路按图索骥,向阴阳石走去,到交会之所,一标示直指阳元石,一标示直指阴元石。
大自然的鬼斧工,阴阳交泰之所,怪不得当年的何野云仙师会择此地隐身修道。
本帖图片由 杜丰凯 方益森 拍摄
古径位于桑浦山一尖峰与二尖锋之间的山峡,古时是潮州府通往揭阳县的必要通道。
乾隆《揭阳县志》称风门古径为桑浦山“门户”、“锁钮”。
没想到,山头上居然有一阴一阳两块奇石,阳元石在山上,阴元石在山下,虽然没有韶关丹霞山的阴阳石那样壮观和为世人所知,但毕竟是粤东一景,甚为惊奇。
据经常去过的人说,阴阳石这一上一下两处自然奇观,处于一尖峰与二尖锋之间的阴阳交泰之处。
阳元石在山峰之上的山岩之巅,阴元石在阳元石之下250米左右的地方。
阳元石比较容易觉察,最似的角度,应该在山崖边上看,雄伟挺拨,撑天傲立,豪放而夸张地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人们都叫它为生之根,还刻上了“天地造化传世根,阳气冲天世太平”两行竖写的大红字。
从阳元石山崖边右转,大约90度,在不远处的山谷里,有一块阴元石遥相呼应。
要仔细观察阴元石,须从山谷下一个岔道口爬山岩、钻石缝,找到位置,往上面瞧,十分似,巨石上方的中间,天生一弯月牙形柔美洞穴,就像印象派笔下隐现出的女性幽美,人们都叫它生之源。
一个生之根,必有一个生之源,有阳必有阴,阴阳互补,大自然总是这么奇,创造出这样形态的事物,反映出人类对生殖文化的崇拜,给风门古径这处古迹平添了一种秘的色彩。
风门古径是潮汕地区一大旅游热点。
山脚下,新建的石碑坊式山门为三门四柱牌坊,全部用花岗岩建成。
牌坊上“风门古径”四个大字增添了山门的份量和气流一走进风门古径这个奇的地方,一边是古径变新道,一边是蜀道变通途。
沿着新筑的曲折石路拾阶而上,时而陡峭,时而平坦,苍林夹道,泉水叮咚,怪石嶙峋,阵阵山风循山峡吹拂,让人有“桑埔风门来急峡”之感。
走上三个平台,就见一座由花岗石构建的三门四柱双层楼式牌坊,牌坊正上方石匾阳刻着“风门古径”四个大金字,这里就是古径顶部的风门了。
来到了一片空旷地,这里有一座独特的古庙,庙小而名气大,它就是风门古径景区一处著名的景点,叫做伯公庙。
这座庙的庙墙、屋梁全由花岗岩砌成。
据说,庙宇建于宋代,原为杉木结构,历代屡遭山风白蚁毁损,现存的石庙是清代石牌村民发起重建,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古庙位于“二龙抢宝”之处,左有桑浦山最高峰将军峰,右有大尖峰,山峡之间的平坦之处,有自然的石台,就是世人所说的阴阳交泰之处了。
在庙的左侧还建有一处集海内外名家墨宝的碑廊,庙的前下方是“腾龙溅玉”大石柱,为风门古径增添了传统而又新鲜的文化氛围。
站在古庙前,朝东南方举目远眺,南陇水库象一条巨龙蜿蜒而去,湖水熠熠闪光,无数的大山小岭高低错落,漫天氤氲。
古庙旁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曾被台风吹倒而救活过。
《炮台古今轶事趣闻》“风门古榕”一文讲述了当地的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军师何野云云游到风门古径,看到山风不息,古庙虽聚集山川之灵气,但挡不住山风长年呼啸,烟火不旺,香客稀少,就植一榕树在庙旁。
传说榕树逐渐长大,古庙香火果然随之旺盛。
古榕树下有一口井,名叫“潄玉泉”,井水常年不竭。
古庙的左前方是有名的“惊险石”,石的旁边就是野云岩。
野云岩远看状如一只出海的乌龟。
在龟颈的接口处有一个缺口,形成一扇洞门。
相传,虱母仙就在这里潜心修炼,度其残生。
洞内有虱母仙何野云祖师的金身坐像。
在野云岩一路按图索骥,向阴阳石走去,到交会之所,一标示直指阳元石,一标示直指阴元石。
大自然的鬼斧工,阴阳交泰之所,怪不得当年的何野云仙师会择此地隐身修道。
本帖图片由 杜丰凯 方益森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