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罗生门》赏析

1年前 (2024-04-21)
影片《罗生门》赏析胡桃夹子   初识黑泽明是通过这部影片——《罗生门》。
本部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讲述竹林之下三个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以及婆娑光影之间的欲盖弥彰。
导演黑泽明为观众勾勒出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人性中的私欲、利益、欺瞒等等。
  毕赣在一次发布会说:“让观众看懂,重新感受一部电影是导演的责任。
”一位功力深厚的导演有能力对文字进行理解后重新通过影像的方式阐述塑造,黑泽明正是如此。
我钟情这部影片,抛却配乐、光影、调度等等不谈,最重要的是《罗生门》的叙事技巧。
在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影片相比于原著没有丝毫逊色,相反,这部影片在叙事上的冲突更显激烈。
比如在描述竹林凶杀事件过程时采取每个人物分别口述的方式,中间穿次要人物的言语举止和作为旁观者的感受,而原文仅仅是分板块交代了人物的阐述。
这样的加工处理便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导演通过次要人物三三两两的对话尝试搭建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带领观众进行思考。
  比较新颖的部分是打斗的配乐,黑泽明采用万种风情的地域音乐配人物打斗片段,这种尝试极为大胆,却不显突兀。
女子丈夫和强盗多襄丸手持棍棒,双腿颤栗,畏畏缩缩相互周旋,这里使用多么激昂的配乐都失了些味道且不时宜。
而导演出彩的尝试,运用《波莱罗舞曲》,密集的鼓点,曲调中夹杂几分热闹纷繁的味道,与两人的唯诺嗜,胆小自私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一种嘲讽的手段。
在这样一段音乐之下,两位主人公显得可笑荒唐,渗透出人性中软弱的一面。
导演在讲述这个片段时是无情的,无情地披露现实,那些暗流涌动的心思,以及我们不敢承认的事。
一部好的影片总有一两个画面看似简单却戳中人心。
  林中浮掠的光影,黑白画面下仍能够感受到刺眼的阳光,衣袂扫过树林的婆娑作响……这些细小的设计丰富了影片大的框架。
导演在拍摄阳光时采用了逆镜头,影片放映出来的效果四周都是黑暗,中间是闪烁的光亮。
光亮从模糊到清晰再变得模糊,仿佛昭示着一切不过是虚幻,人们身处幻境之中,与此同时真相却一直存在,所有的欲盖弥彰,所有的隐藏都会被光亮透视……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不过两秒,却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视觉上美的享受。
作为观众,你会惊羡于这样一个的日出日落,所有美好的景象定格在那一刻。
在日光的扑朔下,人性的阴暗面却从不止步。
这样的表达,简单却意味深远……   僧人在结尾呢喃:“这简直是地狱,比地狱更可怕的地方。
”导演通过简练的一句话向观众表达影片主要内涵。
人与人之间鲜少有信任可言,不过是为了私利伪装出丑恶的嘴脸。
影片也没有交代出真相,给人悬念。
尾声描述一位老人抱走一个弃婴,走出罗生门。
对于这个片段有观影者提出质疑:“这个老人是不是不怀好心?”   我喜欢这个解释:结局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你的心灵。
而有时候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