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感恩母亲
1年前 (2024-04-21)
母亲节感恩母亲盛京老李 今天是母亲节,节日的气氛让我更加怀念敬爱的母亲。
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对母亲的爱。
屈指数来,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
十一个春秋,岁月沧桑,我对母亲的怀念镌刻心中,她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随着我走过坎坷的岁月。
无论在享受短暂的幸福和快乐,还是在承受痛苦与寂寞,都能感觉到母亲在陪着我,始终没有离开过。
母亲生于1918年中华民国时期,小时候生活在辽宁东部山区。
时逢动乱,民不聊生,历经了多个动荡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
特殊的成长经历和贫穷的生长环境,蕴育了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秉性。
母亲生育抚养我们姊妹五个,历尽了痛苦和磨难。
每当想起母亲生前的往事,总想用笔写出来,可是一直都没有写,今天实现这个心愿。
母亲一生中可写的事太多,今天就写母亲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点点滴滴,重温母亲平凡而伟大。
我们姊妹五个中属我最小,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那年已五十岁了,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在我的记意里,当时我们生活在农村,母亲到晚没闲着的时候,有干不完的活。
做饭、洗衣服、打理家庭卫生,还要喂猪、喂鸡、干自留地的农活、劈柴、搂煤(做饭用)、拾柴禾、、、、、更值得我骄傲的是母亲还能修炉灶、修土炕、垒泥墙、、、、、、我觉得母亲不仅能干,而且非常会干。
母亲持家除了勤劳,就是精打细算。
一个家庭的吃饭穿衣,最能体现主妇的持家本事。
在那个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母亲总是日夜忙碌,吃苦受累,挨冻受饿,让我们姊妹五人吃饱穿暖。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经常粗粮细做,给我们做大菜包子,白菜胡萝卜切丝做咸菜,每顿饭都有菜有饭,尤其逢年节,母亲尽量给我们做好吃的,而且非常好吃。
母亲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可是,她却能裁衣服做衣服。
我们姊妹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她做,大的衣服穿不了了,经她改了再给小的穿。
我记得我的棉袄棉裤都是用别人的衣服改制而成,冬天都有外套套着棉衣,从来没有冬天只穿棉袄棉裤的时候。
除了给我们几个做衣服外,亲属邻居有求必应。
虽然家里活那么多,但是有人求她做衣服从不推拖,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做,一干就到深夜。
明天参加婚礼,今天送来布料,明天早晨就可穿上。
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人品非常好。
母亲和亲属邻居处得非常好,从没见和谁红过脸,从没见过和谁讲闲话。
母亲从不嫌贫爱富,对确有困难的人能帮就帮。
我们家的老亲戚多,常来我家串门,有时村里将上级来村工作的人员也派到我家吃饭,母亲总能做几个菜招待客人。
那个年代没有冰箱,经济也很困难,物质缺乏。
母亲平时准备几样能放住的干菜,如:木耳、蘑菇、粉条、花生米、鸡蛋等,以备不时之需。
母亲的所作所为正应了一句古话——忍嘴待客,意思是说:自己忍住不吃,省下来待客。
每逢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母亲都非常高兴,然后,她就到厨房里忙开了。
见她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茧的双手,还乐呵呵地硬撑着身体,忙前忙后做一大桌子可口的饭菜。
此时我的心里既高兴又蛮不是滋味,因为我知道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身体能动,是不会停下来的。
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每次回想,心里总是酸酸的。
如有来世,还要她做我的母亲!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亲情啊!如今我再也体验不到那种幸福了,再也吃不到母亲为我做的饭了。
我有很多话想对母亲倾诉,可惜母亲已在天国。
母亲走的这些年,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一直处于悲痛之中。
母亲的音容相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为儿子,对母亲尽孝心少而感到愧疚。
母亲从生我到把我抚养的几十年中,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是不可计数的,但我对母亲的关心却很少。
记得在恢复高考那年,看别人带着手表掌握复习及考试时间,我回家就跟母亲要手表,可是母亲一直没上过班挣钱,家里又不富裕,哪有钱啊。
母亲为了给我买表,把藏在墙里家传的一点银手饰刨出来卖了,给我买了一块表。
想起这事我就内疚,当时怎么那么不懂事。
有时我在想:母亲总是母亲,儿子总是儿子,母亲是大树,儿是大树下的小草。
但物换星移,母亲患脑血栓离我而去。
她走前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儿诉说,这一切都未能如愿,就这样地走了,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让我终生不得安宁,只能在伤痛和遗憾中度过。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她没有留下感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生养炫耀的子女。
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以自己质朴的人生,演示了世间的。
母亲的离开,给子女留下永远的痛。
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对母亲的爱。
屈指数来,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
十一个春秋,岁月沧桑,我对母亲的怀念镌刻心中,她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随着我走过坎坷的岁月。
无论在享受短暂的幸福和快乐,还是在承受痛苦与寂寞,都能感觉到母亲在陪着我,始终没有离开过。
母亲生于1918年中华民国时期,小时候生活在辽宁东部山区。
时逢动乱,民不聊生,历经了多个动荡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
特殊的成长经历和贫穷的生长环境,蕴育了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秉性。
母亲生育抚养我们姊妹五个,历尽了痛苦和磨难。
每当想起母亲生前的往事,总想用笔写出来,可是一直都没有写,今天实现这个心愿。
母亲一生中可写的事太多,今天就写母亲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点点滴滴,重温母亲平凡而伟大。
我们姊妹五个中属我最小,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那年已五十岁了,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在我的记意里,当时我们生活在农村,母亲到晚没闲着的时候,有干不完的活。
做饭、洗衣服、打理家庭卫生,还要喂猪、喂鸡、干自留地的农活、劈柴、搂煤(做饭用)、拾柴禾、、、、、更值得我骄傲的是母亲还能修炉灶、修土炕、垒泥墙、、、、、、我觉得母亲不仅能干,而且非常会干。
母亲持家除了勤劳,就是精打细算。
一个家庭的吃饭穿衣,最能体现主妇的持家本事。
在那个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母亲总是日夜忙碌,吃苦受累,挨冻受饿,让我们姊妹五人吃饱穿暖。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经常粗粮细做,给我们做大菜包子,白菜胡萝卜切丝做咸菜,每顿饭都有菜有饭,尤其逢年节,母亲尽量给我们做好吃的,而且非常好吃。
母亲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可是,她却能裁衣服做衣服。
我们姊妹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她做,大的衣服穿不了了,经她改了再给小的穿。
我记得我的棉袄棉裤都是用别人的衣服改制而成,冬天都有外套套着棉衣,从来没有冬天只穿棉袄棉裤的时候。
除了给我们几个做衣服外,亲属邻居有求必应。
虽然家里活那么多,但是有人求她做衣服从不推拖,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做,一干就到深夜。
明天参加婚礼,今天送来布料,明天早晨就可穿上。
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人品非常好。
母亲和亲属邻居处得非常好,从没见和谁红过脸,从没见过和谁讲闲话。
母亲从不嫌贫爱富,对确有困难的人能帮就帮。
我们家的老亲戚多,常来我家串门,有时村里将上级来村工作的人员也派到我家吃饭,母亲总能做几个菜招待客人。
那个年代没有冰箱,经济也很困难,物质缺乏。
母亲平时准备几样能放住的干菜,如:木耳、蘑菇、粉条、花生米、鸡蛋等,以备不时之需。
母亲的所作所为正应了一句古话——忍嘴待客,意思是说:自己忍住不吃,省下来待客。
每逢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母亲都非常高兴,然后,她就到厨房里忙开了。
见她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茧的双手,还乐呵呵地硬撑着身体,忙前忙后做一大桌子可口的饭菜。
此时我的心里既高兴又蛮不是滋味,因为我知道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身体能动,是不会停下来的。
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每次回想,心里总是酸酸的。
如有来世,还要她做我的母亲!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亲情啊!如今我再也体验不到那种幸福了,再也吃不到母亲为我做的饭了。
我有很多话想对母亲倾诉,可惜母亲已在天国。
母亲走的这些年,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一直处于悲痛之中。
母亲的音容相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为儿子,对母亲尽孝心少而感到愧疚。
母亲从生我到把我抚养的几十年中,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是不可计数的,但我对母亲的关心却很少。
记得在恢复高考那年,看别人带着手表掌握复习及考试时间,我回家就跟母亲要手表,可是母亲一直没上过班挣钱,家里又不富裕,哪有钱啊。
母亲为了给我买表,把藏在墙里家传的一点银手饰刨出来卖了,给我买了一块表。
想起这事我就内疚,当时怎么那么不懂事。
有时我在想:母亲总是母亲,儿子总是儿子,母亲是大树,儿是大树下的小草。
但物换星移,母亲患脑血栓离我而去。
她走前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儿诉说,这一切都未能如愿,就这样地走了,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让我终生不得安宁,只能在伤痛和遗憾中度过。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她没有留下感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生养炫耀的子女。
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以自己质朴的人生,演示了世间的。
母亲的离开,给子女留下永远的痛。
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