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世间最美的遇见 解读苏轼《蝶恋花》
7个月前 (04-21)
花褪残红青杏小,世间最美的遇见 解读苏轼《蝶恋花》生如夏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怀才不遇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残红褪尽,青杏出生,既有衰亡也有。
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暗示了作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苦恼。
下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这几日清晨,边走路边听郦波老师讲解苏轼的这首词,反复听了几遍,颇有感触。
以前真的只是浅显的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诗词的婉约,看上去只是伤春之感,以及多情却被无情恼。
听了讲解才知道,如此理解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仅仅是为人乐道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与诗词意境大相径庭。
更不必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 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现实的“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读这首词,不得不提的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有几位红颜与他生死相交:灵犀相通的原配王弗;贤淑端庄的续弦闰之;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
苏轼与朝云浪漫的初遇,苏轼就以朝云赋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千古传诵。
苏轼被贬惠州,朝云不离不弃跟随,那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
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一直是王朝云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在苏轼的一生中,无疑只有王朝云才是苏轼灵魂的真正,红颜知己。
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东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
”坡亦为以为当。
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只有她能与苏轼心意相通,也只有她懂苏轼的“不时宜”。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
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
苏东坡谪居惠州,一日与王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朝云唱一曲“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苏东坡问其故,对曰:“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苏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原来是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运的无奈,对苏轼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而轼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王朝云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写下楹联:“不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而世间最美的遇见,便是懂得。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怀才不遇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残红褪尽,青杏出生,既有衰亡也有。
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暗示了作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苦恼。
下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这几日清晨,边走路边听郦波老师讲解苏轼的这首词,反复听了几遍,颇有感触。
以前真的只是浅显的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诗词的婉约,看上去只是伤春之感,以及多情却被无情恼。
听了讲解才知道,如此理解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仅仅是为人乐道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与诗词意境大相径庭。
更不必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 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现实的“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读这首词,不得不提的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有几位红颜与他生死相交:灵犀相通的原配王弗;贤淑端庄的续弦闰之;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
苏轼与朝云浪漫的初遇,苏轼就以朝云赋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千古传诵。
苏轼被贬惠州,朝云不离不弃跟随,那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
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一直是王朝云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在苏轼的一生中,无疑只有王朝云才是苏轼灵魂的真正,红颜知己。
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东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
”坡亦为以为当。
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只有她能与苏轼心意相通,也只有她懂苏轼的“不时宜”。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
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
苏东坡谪居惠州,一日与王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朝云唱一曲“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苏东坡问其故,对曰:“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苏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原来是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运的无奈,对苏轼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而轼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王朝云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写下楹联:“不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而世间最美的遇见,便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