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曲水园游记(2020.4.6)

10个月前 (04-21)
上海青浦曲水园游记(2020.4.6)潘湘菊  曲水园位于上海青浦区公园路612号,东临护城河,西接城隍庙。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一座具有275年历史的江南古园。
曲水国原为青浦城隍庙庙园。
据说为了建此园,曾向城中每个居民征募一文钱,故又有"一文园"之称。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拓地池筑堤景石,增建楼台,前后历四十余年,建成二十四景,共三十余亩的园林。
园内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借王羲之的"曲水流觞"的典故,易名为曲水园。
二十一世纪初,曲水园又再次重修。
重修后的曲水园古木森林,花繁果硕,池中锦鳞翔游,林内好鸟和鸣。
与上海市内的豫园、南翔古漪园、嘉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齐名,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曲水园以水见长,曲曲折折的水道繞园而行。
图为曲水园南面波浪形长廊和水道场景。
上海青浦曲水园系上海市"文明公园"、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图为南门入口处。
进入口处不远,可见到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牌雕。
上海曲水园示意图 曲水园仪门 在曲水园"凝和堂"前的一对盘槐树犹如两个美少女,玉立于堂前。
盘槐树长得不高,树冠自然呈伞形,树干互相盘绕着。
树龄在80--100年。
凝和堂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
"凝"意稳定,"和"义和谐,当年营造此堂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
是园内主要建筑。
凝和堂建筑面积223平方米。
单檐歇山式,青瓦白墙,四方而高,十分庄严。
凝和堂后荷花池西南畔有福、禄、寿三块太湖石,称米拜石。
典出北宋书法家米芾见奇石下拜之故事。
三块石头形态潇洒飘逸,又迥然相异。
凝和堂后古树石楠,树龄已95年。
凝和堂脊端状如鲤鱼龙跃,梁上装饰细微。
凝和堂后左侧荷花池边古树夹竹桃 园内建筑精致,古色古香。
毗邻凝和堂,位于荷花池西南的涌翠亭场景 园内荷花池背靠假山,面对疑和堂、花堂等古典建筑。
左襟得月轩,右带迎曦亭,池岸环线曲折多变,有亭有桥,岸边遍布古树名木。
池水清澈明澄,游鱼历历可数。
每逢夏季,荷花在池中摇曳,更是一番胜景。
图中远处为得月轩 小濠梁位于荷花池边,与悦对飞来、凝和堂、涌翠亭隔池相望,依山傍水。
此亭建于清代,是一座木结构的亭子。
六角攒尖,精致细雕,亭顶上站一鹤,单腿独立,寓意自由。
每条垂脊上都有五只大小不等、姿态各异的狮子,寓意祥和欢乐。
图中右侧端为迎曦亭 恍对飞来亭位于荷花池边,面对小飞来山,紧邻凝和堂,背靠花堂。
图右内恍对飞来亭场景。
曲水园以水见长。
荷花池外通护城河,引进的河水是园内弯弯曲水以及大、小水池水塘、长、短明沟暗渠的水源。
图为得月轩临水道而建的场景。
跨越荷花池的小桥上石狮以及刻有祥云图案的桥栏。
桥面的祥龙石雕 荷花池碧波荡漾,池边垂柳婀娜多姿,透着静谧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园内得月轩远景(小桥后) 荷花池一侧场景 荷花池背靠大假山,山上花草树木葱茏苍劲。
图为大假山上已盛开的杜鹃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表达奔放、忠诚、思乡之意。
曲水园内大假山场景。
大假山又称小飞来,它位于园林中央,绵延二十余丈,南北纵深十余丈,由黄石奠。
从园林的各个景点上山,有九条山路可循,登山石径大多盘旋曲折,移步之间,峰回路转,皆有美景可赏。
古树青枫,树龄115年。
古树女贞 小飞来(大假山)山顶上九峰一览阁,居高临下地把四周的凝和堂、花祠、听橹阁、镜心庐、竹榭、得月轩等古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
小飞来山顶上的九峰一览阁是曲水园的最高景点,是全园的精华。
登上高阁,可遥望北干山、横山、薛山、小矶山、辰山、佘山、凤凰山、天鸟山、小昆山等九峰。
建在小飞来峰上的佛谷亭是一座极有特色、涵义丰富的亭子。
它形状为三角形,也称三角亭,三边都畅通无阻,含有"网开三面"之意,形象地反映古人所推祟的法网宽大、施恩放生之德,还寓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
曲水园全园地形近似三角形,佛谷亭建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所在地,它的三角形造形就有了全园的象征意义。
此亭虽小,但去之则山空、谷虚、景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可见一斑! 在小飞来的假山之上,有三棵树龄百年以上的青枫,树姿婆娑,叶形秀丽。
在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展现着不同特色的美景和魅力,引来游人的駐足留恋与不舍。
图为其中之一的青枫 在小飞来山上古木森森,有许多高耸的杉树,树干筆直,令人惊叹! 小飞来山下即是镜心庐,青瓦白墙,四角单檐,既有江南园林的特点,又有幽雅的寺观景色。
园内小飞来一山架二池,下山后可见到莲花池水清澈,水面上印着的树影、房影清晰可见,池中游鱼历历可数,使游人留恋忘返。
曲水园后园莲花池边的竹榭场景 莲花池场景 莲花池北侧的九曲桥场景 写意亭。
这里可通往石鼓文书艺苑。
石鼓文书苑位于曲水园西部,是展览石鼓文苑有关书法作品之处。
石鼓文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此园是仿制品。
石鼓文书艺苑内碑刻八十余幅镶嵌在清泉廊内。
石鼓文书艺苑中央是一座八角形的"石鼓亭",亭上匾额书有"朝夕安康"四字,亦含有祈福之意。
亭南北两面的柱子上各有一幅楹联,所用之字都出自石鼓文,而现存的石鼓文仅二百七十二个字。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文字刻在十块鼓形的花岡石上,每块刻有一首歌,咏秦国君游猎之事的四言诗。
所刻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笼即籀文。
曲水园石鼓文书艺苑,原来是园后门旁边的"白云坞",夲来有一股清泉,泉水汇成一个小池,传说中有蛟,民间以为有龙,便奉为明,其实是一个泉眼。
1985年曲水园大修,因此地曾有清泉,故修建了"清泉廊"。
图为绞龙清泉场景。
绞龙清泉旁的石凳、石桌,可供游人小息、奕棋品茗,怡然自乐。
石鼓文书艺苑出入口处西面场景 石鼓文书艺苑出口处东面场景 石鼓文书艺苑外的水道场景。
曲水园以水见长,水体占15%,长短不一的明沟暗渠透着一种静谧的美感。
使人联想到古代文人曲水流觞、吟诗喝酒的情景。
园内清籁山房 拳鹤轩。
在曲水园曾为城隍庙附园时期,庙中道士在此养鹤,故名。
白鹤早晨放飞,去东边沼泽湖中觅食,傍晚返回,馴服异常。
园内最古老的两棵银杏,相传在建园前就早已存在。
树龄近300年,高15米,胸圃2.1米,两棵树并排挺立,如一对情意绵绵的夫妻。
曲水园有两棵百年以上的榉树。
树龄百年的一棵在石鼓文书艺苑内。
此棵树龄200年以上的榉树树干13米,欲与小飞来比高低。
时值仲暮之春交替,园内紫藤花开渐入佳期。
错杂的藤蔓带着深沉交织在框架上,错落有致。
图为紫藤园一景。
紫藤园一景。
紫藤花表达了醉人的恋情和深深的思念。
绿意盈然的长廊让人感受到春天大自然旺盛的生力 曲水园小巧玲珑、典雅古朴,园内曲径小道引人入胜,让人感受到古典的韵味。
牡丹园入口处南面场景。
时值阳春三月,曲水园内牡丹盛开,虽比不上河南洛阳的规模,也还可以满足游人赏花的心愿。
牡丹亭。
亭顶是六角宝顶,六角单檐勾翹欲飞,亭脊上有鸳鴦、老虎、孔雀、梅花、佛手等吉祥而有生气的图案。
从亭外不同角度看牡丹亭,都是一种享受。
在亭内,以牡丹为主的满园芳菲尽收眼底。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端丽妩媚,雍容华贵,让人倾倒。
牡丹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颂。
唐 . 刘禹锡在《赞牡丹》中词: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之意。
古时只有园林才有牡丹,牡丹象征着一种高贵和卓而不凡的品格。
牡丹花色鲜艳无比,花开时绚丽灿烂。
游览牡丹园,如同饱尝了一次牡丹视觉。
牡丹园一景。
游人在此小或观赏、拍摄牡丹。
牡丹园内环形长廊掠影 牡丹园出入口处东面场景 走出牡丹园,抬头可见的杉林(图右二、三)和罗汉松(左一)。
朵大、色绿透白的木富球花 放生池。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后的数十年间,放生池成为佛教信徒放生行善的地方。
解放后位于朱家角放生桥下的放生亭~水月庵关闭迁入曲水园内。
1969年全国各地大搞防空洞时,放生池在却难逃,沦为防空洞。
直2006年全面整修时,放生池终于在原地重凿,跟水月亭相映成辉。
毗邻青浦护城河的绿波廊,临河而建。
蜿蜒曲折,起伏错落,背景苍翠森郁,蓝天白云,河面碧波荡漾。
整条长廊全长一百余米,有开有,多姿多彩,中间镶嵌着木香石架、听橹水阁、衍圣古亭等景。
全廊向东敞开,将护城河接纳入园。
巧夺天工的秀美长廊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它的古老历史和旺盛的生力。
图左侧为听橹阁 镶嵌在绿波廊内古老的衍圣亭场景 向东敝开的綠波廊场景 后记  曲水园小巧玲珑,小桥流水、名花古木、长轩美亭、楼台掩映等尽显雅致。
仲暮之春交替,感受重修后古典园林的韵味,满是惊喜,满足了宅家二月盼赏春光的心愿。
手机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