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10个月前 (04-21)
登鹳雀楼竹林闲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军事戍楼,历隋唐五代宋金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河兴叹。
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史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
新楼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怀古之幽思,登高揽胜,慨然抒怀。
蒲州,古称蒲坂、河中、中都,曾是古舜帝的都城所在。
居关中长安,中原洛阳之间,属京畿之地。
扼长安漕运,处秦晋之要冲。
有道是,“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
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丁酉年十月,予行摄关中,久仰河中人文胜迹,绕道专访,一了夙愿。
拜关庙,访普救,吊蒲津,登鹳雀,正是:千年遗迹今凭吊,远朝胜事堪追怀! 古人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唐·王之涣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 唐·李益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 唐·畅当 今人题咏鹳雀楼楹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楼。
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
唐宋重文章,自司马光前,范水模山惟子厚;河楼留胜迹,问王之焕后,登高临远更何人? 一楼隆地表,看水接云山,铁牛已自犁沧海;千古擅名区,任风薰盐海,白日依然偎远山。
登楼弹月,兰雪堂除,西望长安千古地;把酒吟风,杏花村渡,中流永济一方天。
何必再题诗,有名句千秋,举酒自应多感慨;已然皆放眼,看黄河万里,登楼犹可拓襟怀。
俯瞰黄河,脉流九曲,膏泽八荒,浪奔万里,涛叠百重,浩浩然,胸次顿开何倜傥;仰瞻灵岫,峰险千寻,气雄五老,岚秀十洲,嶂奇三省,巍巍者,脊梁劲挺自峥嵘。
十万里楼台再穷远目,重看了依山白日,入海黄河,自成天地游,胜迹无边开朗抱;五千年风月一寄高怀,更惹来酒胆诗肠,文心画手,并作春秋畅想,豪情旷古起雄篇。
立中州而挽两京,握雍豫之枢,风气云凝拥雀阁;依古渡以连三省,占河山之胜,人文霞蔚壮尧都。
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驰万里;名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
一览兼收三省景,再登可赏四时春。
正匝地云迷,一水黄分千里绿;绕满天诗梦,层楼高拱万峰雄。
登楼邀鹳雀,欣槛外天晴,到眼来无非是白日依山 ,黄河入海把酒共烟霞,喜座中客满,赏心处莫过如清风拂面,朗月当怀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  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  后记:此,海内四大名楼全部登临。
其实,登楼赏景未必如先贤当年所见,萦怀的是情怀。
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追思之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审美愉悦;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思。
楼以文名,文以楼载。
登名楼咏名篇,与先贤鸿儒交,乃人生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