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课例分析
1年前 (2024-04-21)
现代诗教学课例分析南山在望 独辟蹊径,现代诗的别样教学 ——潘庆玉《乡愁》教学案例分析 谢瑜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诗在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在结构排列、意象的选择和组以及语言运用方面都具备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意义。
现代诗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现代诗的教学往往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师往往将现代诗歌的特点进行满堂灌,每一篇现代诗的教学按照“朗读+欣赏韵律美”或者“分析意象+体悟感情”的模式进行,每首现代诗的教学内容皆涵盖语言、意象、感情等固定内容,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逐渐失去阅读欣赏现代诗的兴趣和欣赏解读现代诗的能力。
在现代诗的语文课堂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语文教师困扰之处,并且值得我们思考反思。
教什么的问题上,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一点,即现代诗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文论,因而对于现代诗的解读不同于现代散文解读和古典诗歌解读,更不可能简单的从内容角度来解读。
在教学中还原现代诗的诗味,需要教师寻找最贴近学生的角度来解读现代诗,择取最适教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将知识一锅乱炖,面面俱到。
怎么教的问题上,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根据每首现代诗的不同特点,敏锐地捕捉到一首现代诗的某一两点,设计的独特的教学环节,使之熠熠生辉。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将通过意象分析进而体会感情作为整堂课的重点内容。
分析意象和体悟感情是《乡愁》这个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之一,但不应是全部,而多数语文教师往往选择此“捷径”,造成教学模式的陈旧,缺乏对学生想象力的关照,让学生陷入现代诗皆用一法来分析的怪圈中,忽略了现代诗的欣赏性和美感特质。
山东师范大学的潘庆玉老师在《乡愁》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诗歌的形式和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改写原诗,施展语言的魔术。
在潘老师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背后,我们可以分析思考究竟如何冲破现代诗歌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现代诗,真正的通过现代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素养。
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中的心灵感悟,平实的语言中浸透着浓浓的思乡情谊。
潘庆玉执教的《乡愁》,教学环节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创造精彩别致的填词的环节,在现代诗歌的教学方面,值得语文教师分析、思考和学习。
潘老师的教学导入,简洁而亲切,列举了现代诗人孔孚的短诗,精炼而朴实的语言拉近了现代诗歌和学生的距离,排解了学生对现代诗的迷茫、困惑和抵触的情绪。
在朗读和听读的同时,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出问题“诗歌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和“最触动你的是什么地方”,对教学文本进行时间轴上的横向梳理。
潘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处,给出“我在__这头,母亲在__那头”、“我在__这头,新娘在__那头”和“我__在外头,母亲___在里头”,“我在___这头,大陆在__那头”,安排学生为每一段诗的空白处填一字。
填词的过程中,穿插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朗读。
课堂落脚在对比学生自己填词后的诗和原诗孰优孰劣,从而启发学生探究现代诗歌的美感特质。
一、开放、参与及创造的语言殿堂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的艺术来熏陶、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参与课堂、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方式。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认为,文本解读是一项开放的理解创造活动。
潘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填字这一环节,正是彰显了语文教学特有的开放性、语言文字特有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此次教学通过为原诗填词,提供给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实现对现代诗《乡愁》的个性化解读、再创和建构的同时,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施展语言的魔术。
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船这头、信那头、枪那头、炮那头”,尤其是“枪、炮”这样画面感极强的词语,是教师在上课前始料未及的。
不难看出,学生在选词填空的过程中,结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诗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潘老师在填词的环节之前,简略介绍了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也是用意深远。
学生只有理解诗歌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的,才能体会以时间为线索的诗歌在每个部分寄托了诗人什么感情,才能在选词填入的过程中自然联想到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还认为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现代诗歌的解读和教学,更应该发挥学生作为主体能动的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效应。
潘老师鼓励学生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也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与文本发生互动、真正走入诗歌的标志。
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思考,选取什么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切身解读欣赏文本,而不是教师将诗歌的所有知识以晦涩枯燥的讲解方式灌输给学生。
中学教学过程中,现代诗的解读需要学生真切的感悟言语画面,领悟语言的魅力。
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与文本的对话中,才能真正建构知识的桥梁。
潘老师在《乡愁》教学设计中,以填词入诗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号入座”,这样对诗的理解也不再是枯燥的内容意义,而是融入了学生自我感受的丰富的意象。
二、引导赏诗的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潘老师的课堂中,不是去给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乡愁》的教学设计没有填充满满的现代诗常识,而是以巧妙的方式教给学生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现代诗的美。
潘老师在课堂导入的部分,介绍简短的现代诗,消除学生对现代诗“朦胧、多变、难懂”的情绪抵触,悄无声息的将学生带进现代诗歌的殿堂。
在教学过程中,潘老师特意引入何其芳和朱光潜的选文,介绍名家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适的方法去欣赏现代诗的美,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和理解,使得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堂结束,潘老师让学生对比填词后的诗与诗人创作的诗的优劣,教学重点再次回归到对现代诗的解读上,教师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诗歌都给予了肯定的反馈,并称赞每位参与创造的学生是“语言的魔术师”,照应了教学初始的导入——余光中先生是语言的魔术师。
整堂课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创造,阅读欣赏现代诗的能力的锻炼,使得此次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更多的是用想象力的翅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发现现代诗的美。
引导学生将自己创造的诗与原诗作比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现代诗的审美特质,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感情的同时,顺其自然地明白:现代诗中的真情实感,不在于使用华丽的词句,而在于用词造句的恰如其分。
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的语言特质,可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和精髓。
真正的教育是无形中的影响和力量,真正的教师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找赏诗的途径。
潘老师以诗引诗,消除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梳理诗歌线索后,引导学生充当作者,为原诗填词补充“空白”,启发学生对比现代诗的语言美感特质,提高对现代诗的理解。
教师用心良苦,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乡愁》语言上的空白点,补充空白,引导他们借助形象具体地理解课文。
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绝不是孤立无感的,每一步教学的背后都渗透学生探寻学习之路的用心,都凝聚着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素养的关注。
三、“以心契心”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陈日亮指出,从面向一般读者的文章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从文本变为课本,文本依旧是原来的文本,但解读却多了两个向度:学生的和教师的。
所以教师根据“学情”更实际、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
不少教师留于对文本表面的解读,导致教学模式的一致化,教学设计陈旧缺乏创新点。
从潘庆玉老师执教的《乡愁》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语文教师对教学文本的解读,若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的分析并且将内容照单全收,必将导致教学设计缺乏亮点,枯燥无味。
就现代诗来讲,大方面上它与古典诗歌在形式、语言上都有所不同,不能单纯的品字悟情;小方面上,它因诗人不同,诗人每个时期的人生体悟、价值追求不同以及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而各有千秋,所以万万不能每首诗都去分析现代诗的共同特点——语言、结构、意象。
中学教材中选取的现代诗,必须由教师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悟,最初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或许就是最适学生的教学入口。
潘老师设计为原诗填词的环节,不是追求教学设计的新奇,我们经分析可看到这一环节,前有《乡愁》的创作背景作铺垫,有学生的自主悟情作引导,后有学生创作的诗与原诗作对比来收尾,中间穿插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的指引和各种形式的的朗读,真可谓“步步为营”! 这样细腻而独特的教学设计源于什么呢?潘老师在解读《乡愁》时就指出,在如此朴素的语言中,是无法直接体会到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分析“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实物来体会诗中寄托的思念之情。
同样,初中年级的学生在未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情况下,更无法通过“意象分析”来体会思念之情。
因此,潘老师不再近距离的研磨文本,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将目光放到现代诗的大方向上,通过为原诗填词,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成为语言的魔术师,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的朴素之美,学会欣赏现代诗,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综素养。
《乡愁》的教学设计的背后正是源于潘老师因时、因地、因人的对现代诗的用心解读,因诗的特点来解诗,因学生的学情来教诗。
唯有“以心契心”,以教师心契文本心,以教师心契学生心,才能创造一节富有生力、动态生成的耐人寻味的课堂。
林庚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发现诗中的读者自己,发现诗中的美韵余香。
中学教材中的现代诗,不宜做太多理性的分析,潘庆玉老师执教的《乡愁》,教学设计独辟蹊径,用别样的方式解读《乡愁》,解读现代诗,启发语文教师在对不同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寻找新颖别致而有意义的途径,展开真正的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遵循着“天地人和”的规律,它有其具体情景中的适用性,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从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受益良多,语文教师需要选择最有效,最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现代诗,品读现代诗歌的魅力,创造教学上的亮点。
2016.09.23
现代诗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现代诗的教学往往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师往往将现代诗歌的特点进行满堂灌,每一篇现代诗的教学按照“朗读+欣赏韵律美”或者“分析意象+体悟感情”的模式进行,每首现代诗的教学内容皆涵盖语言、意象、感情等固定内容,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逐渐失去阅读欣赏现代诗的兴趣和欣赏解读现代诗的能力。
在现代诗的语文课堂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语文教师困扰之处,并且值得我们思考反思。
教什么的问题上,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一点,即现代诗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文论,因而对于现代诗的解读不同于现代散文解读和古典诗歌解读,更不可能简单的从内容角度来解读。
在教学中还原现代诗的诗味,需要教师寻找最贴近学生的角度来解读现代诗,择取最适教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将知识一锅乱炖,面面俱到。
怎么教的问题上,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根据每首现代诗的不同特点,敏锐地捕捉到一首现代诗的某一两点,设计的独特的教学环节,使之熠熠生辉。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将通过意象分析进而体会感情作为整堂课的重点内容。
分析意象和体悟感情是《乡愁》这个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之一,但不应是全部,而多数语文教师往往选择此“捷径”,造成教学模式的陈旧,缺乏对学生想象力的关照,让学生陷入现代诗皆用一法来分析的怪圈中,忽略了现代诗的欣赏性和美感特质。
山东师范大学的潘庆玉老师在《乡愁》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诗歌的形式和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改写原诗,施展语言的魔术。
在潘老师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背后,我们可以分析思考究竟如何冲破现代诗歌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现代诗,真正的通过现代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素养。
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中的心灵感悟,平实的语言中浸透着浓浓的思乡情谊。
潘庆玉执教的《乡愁》,教学环节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创造精彩别致的填词的环节,在现代诗歌的教学方面,值得语文教师分析、思考和学习。
潘老师的教学导入,简洁而亲切,列举了现代诗人孔孚的短诗,精炼而朴实的语言拉近了现代诗歌和学生的距离,排解了学生对现代诗的迷茫、困惑和抵触的情绪。
在朗读和听读的同时,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出问题“诗歌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和“最触动你的是什么地方”,对教学文本进行时间轴上的横向梳理。
潘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处,给出“我在__这头,母亲在__那头”、“我在__这头,新娘在__那头”和“我__在外头,母亲___在里头”,“我在___这头,大陆在__那头”,安排学生为每一段诗的空白处填一字。
填词的过程中,穿插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朗读。
课堂落脚在对比学生自己填词后的诗和原诗孰优孰劣,从而启发学生探究现代诗歌的美感特质。
一、开放、参与及创造的语言殿堂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的艺术来熏陶、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参与课堂、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方式。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认为,文本解读是一项开放的理解创造活动。
潘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填字这一环节,正是彰显了语文教学特有的开放性、语言文字特有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此次教学通过为原诗填词,提供给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实现对现代诗《乡愁》的个性化解读、再创和建构的同时,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施展语言的魔术。
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船这头、信那头、枪那头、炮那头”,尤其是“枪、炮”这样画面感极强的词语,是教师在上课前始料未及的。
不难看出,学生在选词填空的过程中,结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诗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潘老师在填词的环节之前,简略介绍了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也是用意深远。
学生只有理解诗歌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的,才能体会以时间为线索的诗歌在每个部分寄托了诗人什么感情,才能在选词填入的过程中自然联想到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还认为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现代诗歌的解读和教学,更应该发挥学生作为主体能动的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效应。
潘老师鼓励学生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也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与文本发生互动、真正走入诗歌的标志。
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思考,选取什么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切身解读欣赏文本,而不是教师将诗歌的所有知识以晦涩枯燥的讲解方式灌输给学生。
中学教学过程中,现代诗的解读需要学生真切的感悟言语画面,领悟语言的魅力。
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与文本的对话中,才能真正建构知识的桥梁。
潘老师在《乡愁》教学设计中,以填词入诗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号入座”,这样对诗的理解也不再是枯燥的内容意义,而是融入了学生自我感受的丰富的意象。
二、引导赏诗的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潘老师的课堂中,不是去给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乡愁》的教学设计没有填充满满的现代诗常识,而是以巧妙的方式教给学生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现代诗的美。
潘老师在课堂导入的部分,介绍简短的现代诗,消除学生对现代诗“朦胧、多变、难懂”的情绪抵触,悄无声息的将学生带进现代诗歌的殿堂。
在教学过程中,潘老师特意引入何其芳和朱光潜的选文,介绍名家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适的方法去欣赏现代诗的美,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和理解,使得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堂结束,潘老师让学生对比填词后的诗与诗人创作的诗的优劣,教学重点再次回归到对现代诗的解读上,教师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诗歌都给予了肯定的反馈,并称赞每位参与创造的学生是“语言的魔术师”,照应了教学初始的导入——余光中先生是语言的魔术师。
整堂课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创造,阅读欣赏现代诗的能力的锻炼,使得此次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更多的是用想象力的翅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发现现代诗的美。
引导学生将自己创造的诗与原诗作比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现代诗的审美特质,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感情的同时,顺其自然地明白:现代诗中的真情实感,不在于使用华丽的词句,而在于用词造句的恰如其分。
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的语言特质,可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和精髓。
真正的教育是无形中的影响和力量,真正的教师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找赏诗的途径。
潘老师以诗引诗,消除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梳理诗歌线索后,引导学生充当作者,为原诗填词补充“空白”,启发学生对比现代诗的语言美感特质,提高对现代诗的理解。
教师用心良苦,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乡愁》语言上的空白点,补充空白,引导他们借助形象具体地理解课文。
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绝不是孤立无感的,每一步教学的背后都渗透学生探寻学习之路的用心,都凝聚着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素养的关注。
三、“以心契心”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陈日亮指出,从面向一般读者的文章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从文本变为课本,文本依旧是原来的文本,但解读却多了两个向度:学生的和教师的。
所以教师根据“学情”更实际、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
不少教师留于对文本表面的解读,导致教学模式的一致化,教学设计陈旧缺乏创新点。
从潘庆玉老师执教的《乡愁》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语文教师对教学文本的解读,若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的分析并且将内容照单全收,必将导致教学设计缺乏亮点,枯燥无味。
就现代诗来讲,大方面上它与古典诗歌在形式、语言上都有所不同,不能单纯的品字悟情;小方面上,它因诗人不同,诗人每个时期的人生体悟、价值追求不同以及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而各有千秋,所以万万不能每首诗都去分析现代诗的共同特点——语言、结构、意象。
中学教材中选取的现代诗,必须由教师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悟,最初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或许就是最适学生的教学入口。
潘老师设计为原诗填词的环节,不是追求教学设计的新奇,我们经分析可看到这一环节,前有《乡愁》的创作背景作铺垫,有学生的自主悟情作引导,后有学生创作的诗与原诗作对比来收尾,中间穿插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的指引和各种形式的的朗读,真可谓“步步为营”! 这样细腻而独特的教学设计源于什么呢?潘老师在解读《乡愁》时就指出,在如此朴素的语言中,是无法直接体会到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分析“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实物来体会诗中寄托的思念之情。
同样,初中年级的学生在未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情况下,更无法通过“意象分析”来体会思念之情。
因此,潘老师不再近距离的研磨文本,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将目光放到现代诗的大方向上,通过为原诗填词,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成为语言的魔术师,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的朴素之美,学会欣赏现代诗,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综素养。
《乡愁》的教学设计的背后正是源于潘老师因时、因地、因人的对现代诗的用心解读,因诗的特点来解诗,因学生的学情来教诗。
唯有“以心契心”,以教师心契文本心,以教师心契学生心,才能创造一节富有生力、动态生成的耐人寻味的课堂。
林庚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发现诗中的读者自己,发现诗中的美韵余香。
中学教材中的现代诗,不宜做太多理性的分析,潘庆玉老师执教的《乡愁》,教学设计独辟蹊径,用别样的方式解读《乡愁》,解读现代诗,启发语文教师在对不同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寻找新颖别致而有意义的途径,展开真正的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遵循着“天地人和”的规律,它有其具体情景中的适用性,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从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受益良多,语文教师需要选择最有效,最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现代诗,品读现代诗歌的魅力,创造教学上的亮点。
201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