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观雁荡诸峰
8个月前 (04-21)
予观雁荡诸峰临风听蝉(不私聊) 中国的山水画,大多云烟苍苍、峰峦叠嶂,少有色彩也难寻人迹。
虽说这是一种风格,亦或是一种哲学态度,却也是那个世纪的真实写照。
在那样的山水中,行走是孤寂的,是内省的,你可以看到“万壑树参天”,也可以听到“秋水日潺湲”。
如今的时代,行走早已不是难事,再远的深山也有了人的喧哗。
在这样的山水里,你仍会嘈杂,仍会不定,或许能听到自然的声音,却难以细察自然的变幻,于是行走,常常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然而,狂欢也好、内省也吧,从来都是阶段。
就如人生,年轻时火力全开闯天下,退出后移步换景从头来,皆是智慧。
好似雁荡山的“移步换景”石,换个角度便活成不同的样子。
这样的豁达,人类常常迷茫,巨石却早释然,默默诠释了上亿年。
说起雁荡山,次认识是在中学时的《梦溪笔谈》中: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
。
沈括的这段《梦溪笔谈》,不仅让年少的我对雁荡山充满怀想,也让我知道了世上还有这般大极的存在。
必须隆重介绍这位中国科学界的级人物。
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他以节气定月,创“十二气历”;数学上创立“隙积术”、“会圆术”;著医书《良方》、《灵苑方》;有诗集《长兴集》。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于天文、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生物等无所不著,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然而这么一位大,情商却颇有不堪,史传所为,只能哀叹造物主太过弄人! 话虽如此,依旧不能掩盖其对科学的杰出贡献。
广场上,沈括的铜像高高耸立,身旁玉石刻的,是他著名的《梦溪笔谈》雁荡山记。
进入园区是一路的斑驳与槐花。
今天的游人很是寥落,深绿掩映奇岩,阳光婆娑山道,空荡的雁荡显得很是秀雅。
雁荡山,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形成于1.2亿年前。
火山气泡 岩降流动的痕迹 按地理位置的不同,雁荡山分为北雁荡、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
雁荡之名源于山顶的湖面,湖边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的秋雁常于此地落脚、喝水、宿营,雁荡由此而来。
我们是从中雁荡直奔北雁荡的。
出中雁荡的过程,自然给了我们最美的造化,谢灵运的:“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竟呈现山谷。
望着眼前不断的涌动,忽的问号,难道这是今天的最美? 然而,我们依旧一路而去。
对我们而言,行走不仅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更是亲历一路的感、悟,毕竟听过、看过与走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更何况北雁荡山还是那般的久负盛名。
北雁荡山,自古有“海山名山,寰中绝胜”之誉,灵岩、大龙湫、灵峰作为北雁荡著名三绝,是每个来到雁荡山之人的必到打卡地。
灵岩,一座高数百尺、长约百丈的巨岩。
岩底有伏羲洞、风洞、灵岩洞等3个并列的岩洞,沿岩洞穿进灵岩深处,抬头仰望,可见天光一线从岩顶泻下,宛如碧虹跨空。
裂罅将巨岩一分为二,如巨斧劈开,狭不盈尺,为山中一大奇观 自岭外望之,谷中则森然干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摘《梦溪笔谈》 ”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灵岩被誉为雁荡山之“明庭”。
灵岩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寺庙独处古木奇峰间,一个禅定便是千年。
这千年里,盛时,灵岩寺有屋宇百余间,藏经千卷,时称“东南首刹”;难时,寺庙经历九次磨难,一毁再毁。
好在历代传法宗师及达士施主群屐骈填,聚沙成塔,终得寺庙钟鱼互答,梵呗相闻,常转。
大龙湫,瀑长197米。
据说大龙湫水经常变幻无穷,清代袁枚曾诗云: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走近大龙湫便能感到明显的清凉。
或许瀑布的落差带来了峡谷的风,峡谷里时不时刮起一阵阵狂风,吹着人站不住脚。
玉珠飞溅,犹如杨花飘落玉盘,在这初夏的午后,带给人一身的畅快。
灵峰位于雁荡山东大门。
这里危峰乱叠,山外有山,谷中有谷,无峰不奇,无石不怪。
走灵峰,需要的不仅是你的观察力,还需要你奇的想像力。
而的想象力,就是围着巨大的移步换景石看他72变,难道这巨石是悟空的前世今生? 进到临峰后,时不时的听到有人喊”临峰”,总多情的回头寻去,才发现不是找我。
。
哎,果然还是太过自恋☺☺😂😂 已是下午四点的光景,阳光穿过茂密、穿过桥洞落在山道、落在林间、落在河床,大地开始有了静谧的美。
观音洞前,除了我们几个几无游人。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观音洞) 观音洞建于掌峰的“掌心”,为然洞穴。
穿过前殿一路石阶,静谧中似乎听到石壁滴水的声音。
观音洞始建于1106年,洞深76米,高约113米,为雁荡山大洞。
洞内倚崖建有楼房10层。
从洞门口拾级而上,要走377级石阶,方可到达最高层的大殿。
殿内供奉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
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
学者邓拓有诗云:“两峰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 从观音洞下来已是夕阳西下,远处的归鸟正忙着归巢,僧、尼也结束了的修行陆续出来。
或许是时间的巧,似乎更喜欢这个时候的灵峰,那奇秀里的静谧,那古朴下的修行。
山里暮色四起。
再过一日便是端午,正是蛇虫出没的时节,虽说路道、栏杆遍洒了驱虫药,却依然不敢多作停留。
安静中离开雁荡,走出景区大门,远处的夕阳已染红了河床。
佛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二十年前来过雁荡山,走马观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十年后再来,安安静静, 似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摄影:牛牛、临风感谢您的阅读!
虽说这是一种风格,亦或是一种哲学态度,却也是那个世纪的真实写照。
在那样的山水中,行走是孤寂的,是内省的,你可以看到“万壑树参天”,也可以听到“秋水日潺湲”。
如今的时代,行走早已不是难事,再远的深山也有了人的喧哗。
在这样的山水里,你仍会嘈杂,仍会不定,或许能听到自然的声音,却难以细察自然的变幻,于是行走,常常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然而,狂欢也好、内省也吧,从来都是阶段。
就如人生,年轻时火力全开闯天下,退出后移步换景从头来,皆是智慧。
好似雁荡山的“移步换景”石,换个角度便活成不同的样子。
这样的豁达,人类常常迷茫,巨石却早释然,默默诠释了上亿年。
说起雁荡山,次认识是在中学时的《梦溪笔谈》中: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
。
沈括的这段《梦溪笔谈》,不仅让年少的我对雁荡山充满怀想,也让我知道了世上还有这般大极的存在。
必须隆重介绍这位中国科学界的级人物。
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他以节气定月,创“十二气历”;数学上创立“隙积术”、“会圆术”;著医书《良方》、《灵苑方》;有诗集《长兴集》。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于天文、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生物等无所不著,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然而这么一位大,情商却颇有不堪,史传所为,只能哀叹造物主太过弄人! 话虽如此,依旧不能掩盖其对科学的杰出贡献。
广场上,沈括的铜像高高耸立,身旁玉石刻的,是他著名的《梦溪笔谈》雁荡山记。
进入园区是一路的斑驳与槐花。
今天的游人很是寥落,深绿掩映奇岩,阳光婆娑山道,空荡的雁荡显得很是秀雅。
雁荡山,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形成于1.2亿年前。
火山气泡 岩降流动的痕迹 按地理位置的不同,雁荡山分为北雁荡、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
雁荡之名源于山顶的湖面,湖边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的秋雁常于此地落脚、喝水、宿营,雁荡由此而来。
我们是从中雁荡直奔北雁荡的。
出中雁荡的过程,自然给了我们最美的造化,谢灵运的:“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竟呈现山谷。
望着眼前不断的涌动,忽的问号,难道这是今天的最美? 然而,我们依旧一路而去。
对我们而言,行走不仅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更是亲历一路的感、悟,毕竟听过、看过与走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更何况北雁荡山还是那般的久负盛名。
北雁荡山,自古有“海山名山,寰中绝胜”之誉,灵岩、大龙湫、灵峰作为北雁荡著名三绝,是每个来到雁荡山之人的必到打卡地。
灵岩,一座高数百尺、长约百丈的巨岩。
岩底有伏羲洞、风洞、灵岩洞等3个并列的岩洞,沿岩洞穿进灵岩深处,抬头仰望,可见天光一线从岩顶泻下,宛如碧虹跨空。
裂罅将巨岩一分为二,如巨斧劈开,狭不盈尺,为山中一大奇观 自岭外望之,谷中则森然干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摘《梦溪笔谈》 ”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灵岩被誉为雁荡山之“明庭”。
灵岩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寺庙独处古木奇峰间,一个禅定便是千年。
这千年里,盛时,灵岩寺有屋宇百余间,藏经千卷,时称“东南首刹”;难时,寺庙经历九次磨难,一毁再毁。
好在历代传法宗师及达士施主群屐骈填,聚沙成塔,终得寺庙钟鱼互答,梵呗相闻,常转。
大龙湫,瀑长197米。
据说大龙湫水经常变幻无穷,清代袁枚曾诗云: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走近大龙湫便能感到明显的清凉。
或许瀑布的落差带来了峡谷的风,峡谷里时不时刮起一阵阵狂风,吹着人站不住脚。
玉珠飞溅,犹如杨花飘落玉盘,在这初夏的午后,带给人一身的畅快。
灵峰位于雁荡山东大门。
这里危峰乱叠,山外有山,谷中有谷,无峰不奇,无石不怪。
走灵峰,需要的不仅是你的观察力,还需要你奇的想像力。
而的想象力,就是围着巨大的移步换景石看他72变,难道这巨石是悟空的前世今生? 进到临峰后,时不时的听到有人喊”临峰”,总多情的回头寻去,才发现不是找我。
。
哎,果然还是太过自恋☺☺😂😂 已是下午四点的光景,阳光穿过茂密、穿过桥洞落在山道、落在林间、落在河床,大地开始有了静谧的美。
观音洞前,除了我们几个几无游人。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观音洞) 观音洞建于掌峰的“掌心”,为然洞穴。
穿过前殿一路石阶,静谧中似乎听到石壁滴水的声音。
观音洞始建于1106年,洞深76米,高约113米,为雁荡山大洞。
洞内倚崖建有楼房10层。
从洞门口拾级而上,要走377级石阶,方可到达最高层的大殿。
殿内供奉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
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
学者邓拓有诗云:“两峰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 从观音洞下来已是夕阳西下,远处的归鸟正忙着归巢,僧、尼也结束了的修行陆续出来。
或许是时间的巧,似乎更喜欢这个时候的灵峰,那奇秀里的静谧,那古朴下的修行。
山里暮色四起。
再过一日便是端午,正是蛇虫出没的时节,虽说路道、栏杆遍洒了驱虫药,却依然不敢多作停留。
安静中离开雁荡,走出景区大门,远处的夕阳已染红了河床。
佛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二十年前来过雁荡山,走马观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十年后再来,安安静静, 似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摄影:牛牛、临风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