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茶

10个月前 (04-21)
中国传统文化——茶勇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茶史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
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
也许具有文化意义。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茶史概述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人。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
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
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
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
”因立奠祀。
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
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
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
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
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
”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农本草经》曾有记载:“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农尝百草的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
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进茶。
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吸此茶。
”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众化、、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融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的结,并通过茶艺表现精。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
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
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
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今。
茶文化起源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来客口味和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