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重用的红四方面军五位将领
1年前 (2024-04-21)
毛主席重用的红四方面军五位将领天镜阁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
1917年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
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
1921年毕业后曾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均因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
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期。
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次东征。
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6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
1926年11月到武汉后,任南湖学团指导员。
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
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
曾率学生队参加攻打叛军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张发奎部任司令部参谋。
1927年后,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军第4师第10团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
1931年初,军与第十五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参谋长。
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围剿”。
7月,任第四军军长。
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0月,由于敌人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鄂豫皖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军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根据地。
1933年11月1934年8月,指挥所部参加抗击国民军20多万人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6月,、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曾获金质红星奖章。
1936年7月,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
会宁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第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1月,奉军委令任西路军军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
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给徐向前授勋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
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纵队司令员。
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
1945年,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团(后改为中国人民第十八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以大部分新组建之部队,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
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6万力歼国民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
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
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参与领导军队革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他是中共第七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
9岁读私塾。
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
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7年11月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
1928年秋,李先念率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五大队,任副班长,参加了反三次“会剿”的战斗。
1929年底转地方工作,任中共高桥区委、苏维埃政府主席,(黄)陂(黄)安南县委、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1年10月,他率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
因该团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方面军总部授予“共产团”的光荣称号。
1932年7月,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在反四次“围剿”的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恶战中,重创敌军。
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
他指挥所部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军的围攻堵击,为全军打开通路,并在危急时刻保证了总部的安全。
子午镇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坐着担架仍指挥部队顽强奋战,冲破敌军追堵,翻越秦岭,涉渡汉水。
同年12月被任为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委员,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5月,在方面军进行空山坝决战中,他率部迂回敌后,切断敌军退路,在夺取反三路围攻战役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任第三十军政治委员。
10月,在宣(汉)达(县)战役中,率部奇袭达县城,歼灭守敌,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11月,方面军组织反六路围攻战役,分东西两线抗击20多万敌军的进攻,鏖战十个月。
李先念与副总指挥王树声负责指挥西线部队抗击四路敌军。
当反围攻作战转入反攻时,他坚决支持徐向前大纵深迂回的正确决断,率部在黄猫垭地区围歼国民军1.4万余人。
1934年1月,李先念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3月,他指挥所部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并率一部力先后攻克青川、平武,抢占战略要地摩天岭,打破了敌军夹击红军的计划,保障了西进主力右翼的安全。
5月,率方面军一部由岷江地区西进,策应红一方面军的行动和迎接中共中央。
6月,指挥先头部队攻占懋功后,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他向毛泽东等详细汇报了川西北的形势和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为中央确定北上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
8月,与代军长程世才指挥包座战斗,全歼胡宗南部第49师,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期间,他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团结部队,战胜困难,率先遣军与红二方面军一道北上。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央军委令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他指挥三十军在靖远县虎豹口突破黄河天险,又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占领战略要地一条山、五佛寺。
11月11日,中央和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的任务。
他被任为西路军军员会委员,指挥三十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凉州和永昌之间同敌军恶战,歼敌4000余人。
后又在倪家营子与数倍于已的敌军血战40天,予敌以重大杀伤。
这对配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
他率余部翻越祁连山分水岭,在冰峰雪岭中行军20多天,随后又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星星峡,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转迪化(今),为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他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1937年底,他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38年11月,李先念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
(李先念与王树声)1939年初,他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豫鄂边区,深入敌后,会和聚集中共领导的零散武装力量,认真贯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6月中旬,他参加了中共鄂中区委在京山县养马畈召开的扩大会议,决定冲破国民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在新四军的旗帜下,统一整编豫南、鄂中所领导的武装力量,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他指挥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新街等多次战斗,使支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
他坚决贯彻与抗日各派、各阶层、各部队团结的方针,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939年11月,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挺进纵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
对此,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并证明在一切敌后地区的均可建立武装,而且可以存在和发展。
他和纵队领导在日伪军和国民顽固派两大力量夹击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打退了国民顽固派在边区发动的,并牵制了桂军向新四军第四、五支队的进攻。
在错综复杂的敌、顽、我“三角斗争”中,他紧紧抓住民族矛盾,正确处理抗日、反顽斗争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1940年5月,当日军对国民军正面战场发动进攻,襄樊、宜昌相继失陷时,他率纵队主力从鄂东返回平汉路西作战略展开,进军白兆山,控制战略枢纽平坝;继而渡过襄河,开辟襄西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军,支援了国民军。
8月初,他在白兆山主持军政干部大会,从总结部队作战的经验教训中,说明反对分散主义,加强统一指挥,严格纪律的重要意义,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从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贯彻执行。
1941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任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
他指挥部队跳跃回旋,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顽军的进攻。
12月,他抓住占机,指挥主力一部发起侏儒山战役,歼灭日伪军5200余人,解放了(汉)川汉(阳)沔(阳)地区,震惊了武汉日军。
1942年,面对敌顽夹击紧张的形势,他和边区委提出了“咬紧牙关,熬过困难,沉着应战,坚决自卫”的方针,经过8个月的艰苦作战,打退了最坚决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进攻,创建了鄂南游击根据地。
12月,日伪军万余人围攻五师领导机关所在地大悟山,他率领师部突围,转入外线作战,挫败了日伪军的“铁壁围”。
1943年1月,李先念兼任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
他主持召开的区委扩大会议,正确解决了军队与地方、军力与民力、短期斗争与长期斗争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符时局发展的决策,通过了1943年军事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了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
对于这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华中局嘉奖五师“发展工作,独立作战”。
赞扬他们“背敌以对顽,背顽以对敌”,灵活地执行了攻守策略,充分利用敌顽矛盾求得生存和发展。
12月,李先念从对日军224次作战中,系统地剖析了日伪军战术的新特点和“扫荡”的新规律;从200多次反顽作战中,分析了围攻五师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桂军、川军和土顽的特点;全面论述了反“扫荡”和反顽作战的战略战术。
1944年,他指挥五师及边区地方武装,向南、向北进行攻势作战,分组成豫南游击团,向河南发展;稍后,又三次派北上,开辟了淮北新根据地,恢复了郭山冲老根据地。
10月,李先念任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5年1月,他在大悟山迎接王震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
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还是第八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依靠边区和五师委的集体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创建了一块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武装力量,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解放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达1300多万,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从战略上配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抗日部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两种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时期。
1945年10月成立了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军区6万部队,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在中原军区组建前后,他指挥部队发起了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歼敌7000余人。
1946年1月,为争取国内和平,他率部以宣化店为中心集结待。
他先赴汉口,后在宣化店,协助周恩来等就中原问题同国民进行谈判,同时,又教育部队要坚决执行中共中央“针锋相对”的方针,从各方面做好应付全面内战的准备。
在十个月的战略坚持中,他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大智大勇统帅中原部队牵制国民军30余万人,有力配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6月,国民军队以宣化店为目标,分四路围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李先念对突围方向、时机作了全面部署,26日晚,他指挥部队作战略转移,开始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他率北路军共1.5万人,以秘密、速的行动,连夜突破敌人重把守的平汉铁路“钢铁防线”,抢在敌军发动总攻击之前,跳出了其内层包围圈,越过天河口和苍苔地区,进入伏牛山南麓。
7月11日,他率部到达内乡县师岗地区,为分散追堵敌军的力,决定北路军分两个纵队向西转进。
他连续组织了突破敌人天然防线的抢渡丹江战斗,打开入陕门户的南化塘战斗,从敌人重追堵的险境中冲出一条通道,直指陕南。
与此同时,其他各部也先后完成了突围任务。
中原突围战役,充分显示了李先念和中原军区部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统帅大团同强大敌人作战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给予很高评价。
为执行中央新的战略决策,李先念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边根据地。
在根据地工作全面展开之后,他于9月29日奉回延安。
在延安,他继续指挥中原军区在外线作战的各路部队和在敌后的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为战略反攻中原准备条件。
1947年5月,李先念任新的中原局第二副、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
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从晋城出发挥师南下,先后攻克河南通许、扶沟等县城,11月抵达河南光山,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参加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
1948年5月,中央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他任第二副司令员。
11月,他在开封参与领导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从土地革战争到全国解放期间,李先念同志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贯彻的战略策略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极为艰险复杂的战争进程中,显示了他的灵活斗争艺术和指挥才能。
他为中国革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持、政、军全面工作。
新解放的湖北,百孔千疮,万事待兴。
他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团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级干部,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支援大军南下作战、剿匪反霸、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以及团结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等一系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湖北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
1952年2月,李先念兼任武汉市委和市长,与王任重一起正确处理内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并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把武汉市的经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月,湖北省成立了以李先念为主任委员的荆江分洪委员会,领导30万军民组成的建筑大军,克服重重困难,仅用75天时间就完成了期工程。
1953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部竣工。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建设的座的防洪工程,在1954年湖北人民战胜近百年来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3年1月,李先念任中南局副、中南行员会副主席 毛主席和李先念1954年夏,李先念调到中央工作。
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协助周恩来、陈云领导经济建设。
他还是第二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的国务院副总理。
10月,他兼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主任,负责综管理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和指导全国供销作总社的工作。
他主张国家财政必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提倡增产节约,挖掘资金潜力,提高经济效果,实现财政、信贷的收支平衡,确保包括156项在内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
他高度重视发展城乡贸易,扩大商品流通,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保障城市和工矿区的商品供应。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及时提出建议,在工农业产品货源已为国营经济掌握的情况下,城市要允许私营零售商继续经营,农村要发挥小商小贩在流通领域的作用,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出售完成统购任务后的多余农产品,以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
他还建议改善财务管理,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中央管得过多、过细的作法和过分集中的体制,适当扩大地方财政管理权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957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处。
他还是九届十二届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先念积极参与调整国民经济的领导工作。
他负责统一指挥粮油棉的突击调运,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粮食管理,提出增加粮食进口和减少征购,为安排人民生活,渡过困难,做了大量的紧张的工作。
他还就抑制物价上涨、减少财政赤字等问题,提出6条措施。
他积极支持刘少奇等提出的克服困难的正确意见,并在他们的支持下,主持起草了控制货币发行和控制财政管理的两个决定,对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0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司令员、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是、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中国共产中央顾问委员会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
土地革战争期间,1927年8月入,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后,许世友历任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
1932年率部随红四方面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7月任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司令员。
在徐向前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再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表现了为革奋不顾身的英勇精。
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三个团保卫四川省万源城,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垮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
1935年8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时,国民军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在甘南包座“堵剿”,他奉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红三十军一道,与敌鏖战两天两夜,将该敌全歼,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1936年7月,第三次过草地,他指挥骑部队担任前卫,沿途进行了频繁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渡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到达陕北后,他进红军大学深造,投入了清算张国焘罪行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
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投身抗日斗争。
1938年10月,他担任八路军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同年年底,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进军冀南。
1939年2月上旬,他和旅长陈赓在威县以南香城固地区,以预伏的方式,诱歼日军一个加强步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二百余人,生俘八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史称香城固战斗。
1940年9月,他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了激烈斗争。
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挥胶东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横扫敌伪。
1942年2月,他任山东纵队参谋长。
10月起,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领导胶东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打得敌人心惊胆寒。
(许世友同志母亲)1945年春他率部讨伐国民投降派赵保原、克万第、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团(后称山东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委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
1947年上半年,他在陈毅、粟裕领导下,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反动“五大主力”的王牌军队74师。
1948年9月,他和谭震林、王建安一道,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部署,指挥部队经八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军十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山东省,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1954年2月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0月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
1955年3月任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9年9月,许世友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司令员、委第二。
1974年1月,任司令员。
参与指挥了西沙自卫反击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为东线团,由许世友指挥。
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军委炮司令员、司令员、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高桥镇陡山彭家村。
土地革的1929年在家乡参加(黄)陂(黄)安南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
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起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
此次战斗是129师出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了国民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后率部参加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
在“百团大战”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邯郸、鲁西南诸战役。
战争年代,陈锡联将军和王近山将军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攻占宿县。
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
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
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军黄维团。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调任人民炮司令员,后兼任炮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装备,为新中国炮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到50年代末期,炮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手资料,为人民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起任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处、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德生(1916年一2011年5月8日),新县陈店乡人。
1930年2月参加革工作。
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德生将军是中国共产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家,我我军的领导人李德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李德生同志土地革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班长、排长、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
参加了鄂豫皖革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
同年6月因被指责否定张国焘的正确领导被开除籍。
1936年2月重新入(1946年中共“七大”后取消被开除籍的错误处分)。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
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战役和兰封战役,并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
在襄樊战役中,所部十七旅在其指挥下英勇作战,活捉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被中共中央记大功一次。
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后不久,任第二野战军三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
随后率部参加渡江作战,直取徽州、金华、杭州等地,并参加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
(前排左一为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
1952年9月任十二军副军长,11月出任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9月任中国人民第十二军军长,同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
1960年返回部队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并于1964年1月由军委号召在全军学习推广,为提高人民的训练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7年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
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
1921年毕业后曾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均因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
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期。
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次东征。
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6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
1926年11月到武汉后,任南湖学团指导员。
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
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
曾率学生队参加攻打叛军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张发奎部任司令部参谋。
1927年后,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军第4师第10团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0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
1931年初,军与第十五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参谋长。
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围剿”。
7月,任第四军军长。
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0月,由于敌人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鄂豫皖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军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根据地。
1933年11月1934年8月,指挥所部参加抗击国民军20多万人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6月,、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曾获金质红星奖章。
1936年7月,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
会宁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第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1月,奉军委令任西路军军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
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给徐向前授勋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
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纵队司令员。
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
1945年,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团(后改为中国人民第十八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以大部分新组建之部队,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
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6万力歼国民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
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
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参与领导军队革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他是中共第七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李家大屋。
9岁读私塾。
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
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7年11月率领家乡农民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
1928年秋,李先念率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五大队,任副班长,参加了反三次“会剿”的战斗。
1929年底转地方工作,任中共高桥区委、苏维埃政府主席,(黄)陂(黄)安南县委、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1年10月,他率领3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
因该团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方面军总部授予“共产团”的光荣称号。
1932年7月,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在反四次“围剿”的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恶战中,重创敌军。
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
他指挥所部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军的围攻堵击,为全军打开通路,并在危急时刻保证了总部的安全。
子午镇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坐着担架仍指挥部队顽强奋战,冲破敌军追堵,翻越秦岭,涉渡汉水。
同年12月被任为西北革军事委员会委员,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5月,在方面军进行空山坝决战中,他率部迂回敌后,切断敌军退路,在夺取反三路围攻战役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任第三十军政治委员。
10月,在宣(汉)达(县)战役中,率部奇袭达县城,歼灭守敌,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11月,方面军组织反六路围攻战役,分东西两线抗击20多万敌军的进攻,鏖战十个月。
李先念与副总指挥王树声负责指挥西线部队抗击四路敌军。
当反围攻作战转入反攻时,他坚决支持徐向前大纵深迂回的正确决断,率部在黄猫垭地区围歼国民军1.4万余人。
1934年1月,李先念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3月,他指挥所部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并率一部力先后攻克青川、平武,抢占战略要地摩天岭,打破了敌军夹击红军的计划,保障了西进主力右翼的安全。
5月,率方面军一部由岷江地区西进,策应红一方面军的行动和迎接中共中央。
6月,指挥先头部队攻占懋功后,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他向毛泽东等详细汇报了川西北的形势和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为中央确定北上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
8月,与代军长程世才指挥包座战斗,全歼胡宗南部第49师,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期间,他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团结部队,战胜困难,率先遣军与红二方面军一道北上。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央军委令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他指挥三十军在靖远县虎豹口突破黄河天险,又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占领战略要地一条山、五佛寺。
11月11日,中央和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的任务。
他被任为西路军军员会委员,指挥三十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凉州和永昌之间同敌军恶战,歼敌4000余人。
后又在倪家营子与数倍于已的敌军血战40天,予敌以重大杀伤。
这对配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
他率余部翻越祁连山分水岭,在冰峰雪岭中行军20多天,随后又穿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星星峡,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转迪化(今),为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他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1937年底,他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38年11月,李先念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
(李先念与王树声)1939年初,他率领160余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豫鄂边区,深入敌后,会和聚集中共领导的零散武装力量,认真贯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6月中旬,他参加了中共鄂中区委在京山县养马畈召开的扩大会议,决定冲破国民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在新四军的旗帜下,统一整编豫南、鄂中所领导的武装力量,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他指挥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新街等多次战斗,使支队迅速发展到9000余人。
他坚决贯彻与抗日各派、各阶层、各部队团结的方针,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939年11月,豫鄂边、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
挺进纵队的建立,标志着中原地区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
对此,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并证明在一切敌后地区的均可建立武装,而且可以存在和发展。
他和纵队领导在日伪军和国民顽固派两大力量夹击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打退了国民顽固派在边区发动的,并牵制了桂军向新四军第四、五支队的进攻。
在错综复杂的敌、顽、我“三角斗争”中,他紧紧抓住民族矛盾,正确处理抗日、反顽斗争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1940年5月,当日军对国民军正面战场发动进攻,襄樊、宜昌相继失陷时,他率纵队主力从鄂东返回平汉路西作战略展开,进军白兆山,控制战略枢纽平坝;继而渡过襄河,开辟襄西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军,支援了国民军。
8月初,他在白兆山主持军政干部大会,从总结部队作战的经验教训中,说明反对分散主义,加强统一指挥,严格纪律的重要意义,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从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贯彻执行。
1941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任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
他指挥部队跳跃回旋,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顽军的进攻。
12月,他抓住占机,指挥主力一部发起侏儒山战役,歼灭日伪军5200余人,解放了(汉)川汉(阳)沔(阳)地区,震惊了武汉日军。
1942年,面对敌顽夹击紧张的形势,他和边区委提出了“咬紧牙关,熬过困难,沉着应战,坚决自卫”的方针,经过8个月的艰苦作战,打退了最坚决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进攻,创建了鄂南游击根据地。
12月,日伪军万余人围攻五师领导机关所在地大悟山,他率领师部突围,转入外线作战,挫败了日伪军的“铁壁围”。
1943年1月,李先念兼任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
他主持召开的区委扩大会议,正确解决了军队与地方、军力与民力、短期斗争与长期斗争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符时局发展的决策,通过了1943年军事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了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
对于这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华中局嘉奖五师“发展工作,独立作战”。
赞扬他们“背敌以对顽,背顽以对敌”,灵活地执行了攻守策略,充分利用敌顽矛盾求得生存和发展。
12月,李先念从对日军224次作战中,系统地剖析了日伪军战术的新特点和“扫荡”的新规律;从200多次反顽作战中,分析了围攻五师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桂军、川军和土顽的特点;全面论述了反“扫荡”和反顽作战的战略战术。
1944年,他指挥五师及边区地方武装,向南、向北进行攻势作战,分组成豫南游击团,向河南发展;稍后,又三次派北上,开辟了淮北新根据地,恢复了郭山冲老根据地。
10月,李先念任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5年1月,他在大悟山迎接王震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
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还是第八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依靠边区和五师委的集体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创建了一块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武装力量,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解放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达1300多万,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从战略上配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抗日部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两种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时期。
1945年10月成立了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军区6万部队,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在中原军区组建前后,他指挥部队发起了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歼敌7000余人。
1946年1月,为争取国内和平,他率部以宣化店为中心集结待。
他先赴汉口,后在宣化店,协助周恩来等就中原问题同国民进行谈判,同时,又教育部队要坚决执行中共中央“针锋相对”的方针,从各方面做好应付全面内战的准备。
在十个月的战略坚持中,他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大智大勇统帅中原部队牵制国民军30余万人,有力配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6月,国民军队以宣化店为目标,分四路围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李先念对突围方向、时机作了全面部署,26日晚,他指挥部队作战略转移,开始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他率北路军共1.5万人,以秘密、速的行动,连夜突破敌人重把守的平汉铁路“钢铁防线”,抢在敌军发动总攻击之前,跳出了其内层包围圈,越过天河口和苍苔地区,进入伏牛山南麓。
7月11日,他率部到达内乡县师岗地区,为分散追堵敌军的力,决定北路军分两个纵队向西转进。
他连续组织了突破敌人天然防线的抢渡丹江战斗,打开入陕门户的南化塘战斗,从敌人重追堵的险境中冲出一条通道,直指陕南。
与此同时,其他各部也先后完成了突围任务。
中原突围战役,充分显示了李先念和中原军区部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统帅大团同强大敌人作战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给予很高评价。
为执行中央新的战略决策,李先念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边根据地。
在根据地工作全面展开之后,他于9月29日奉回延安。
在延安,他继续指挥中原军区在外线作战的各路部队和在敌后的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为战略反攻中原准备条件。
1947年5月,李先念任新的中原局第二副、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
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从晋城出发挥师南下,先后攻克河南通许、扶沟等县城,11月抵达河南光山,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参加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
1948年5月,中央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他任第二副司令员。
11月,他在开封参与领导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从土地革战争到全国解放期间,李先念同志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贯彻的战略策略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极为艰险复杂的战争进程中,显示了他的灵活斗争艺术和指挥才能。
他为中国革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持、政、军全面工作。
新解放的湖北,百孔千疮,万事待兴。
他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团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级干部,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支援大军南下作战、剿匪反霸、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以及团结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等一系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湖北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
1952年2月,李先念兼任武汉市委和市长,与王任重一起正确处理内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并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把武汉市的经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月,湖北省成立了以李先念为主任委员的荆江分洪委员会,领导30万军民组成的建筑大军,克服重重困难,仅用75天时间就完成了期工程。
1953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部竣工。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建设的座的防洪工程,在1954年湖北人民战胜近百年来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3年1月,李先念任中南局副、中南行员会副主席 毛主席和李先念1954年夏,李先念调到中央工作。
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协助周恩来、陈云领导经济建设。
他还是第二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的国务院副总理。
10月,他兼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主任,负责综管理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和指导全国供销作总社的工作。
他主张国家财政必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提倡增产节约,挖掘资金潜力,提高经济效果,实现财政、信贷的收支平衡,确保包括156项在内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
他高度重视发展城乡贸易,扩大商品流通,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保障城市和工矿区的商品供应。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及时提出建议,在工农业产品货源已为国营经济掌握的情况下,城市要允许私营零售商继续经营,农村要发挥小商小贩在流通领域的作用,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出售完成统购任务后的多余农产品,以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
他还建议改善财务管理,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变中央管得过多、过细的作法和过分集中的体制,适当扩大地方财政管理权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957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先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处。
他还是九届十二届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先念积极参与调整国民经济的领导工作。
他负责统一指挥粮油棉的突击调运,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粮食管理,提出增加粮食进口和减少征购,为安排人民生活,渡过困难,做了大量的紧张的工作。
他还就抑制物价上涨、减少财政赤字等问题,提出6条措施。
他积极支持刘少奇等提出的克服困难的正确意见,并在他们的支持下,主持起草了控制货币发行和控制财政管理的两个决定,对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0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司令员、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是、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中国共产中央顾问委员会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
土地革战争期间,1927年8月入,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后,许世友历任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
1932年率部随红四方面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7月任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司令员。
在徐向前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再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表现了为革奋不顾身的英勇精。
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三个团保卫四川省万源城,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垮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
1935年8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时,国民军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在甘南包座“堵剿”,他奉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红三十军一道,与敌鏖战两天两夜,将该敌全歼,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1936年7月,第三次过草地,他指挥骑部队担任前卫,沿途进行了频繁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渡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到达陕北后,他进红军大学深造,投入了清算张国焘罪行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
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投身抗日斗争。
1938年10月,他担任八路军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同年年底,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进军冀南。
1939年2月上旬,他和旅长陈赓在威县以南香城固地区,以预伏的方式,诱歼日军一个加强步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二百余人,生俘八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史称香城固战斗。
1940年9月,他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了激烈斗争。
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挥胶东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横扫敌伪。
1942年2月,他任山东纵队参谋长。
10月起,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领导胶东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打得敌人心惊胆寒。
(许世友同志母亲)1945年春他率部讨伐国民投降派赵保原、克万第、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团(后称山东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委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
1947年上半年,他在陈毅、粟裕领导下,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反动“五大主力”的王牌军队74师。
1948年9月,他和谭震林、王建安一道,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部署,指挥部队经八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军十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山东省,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1954年2月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0月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
1955年3月任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9年9月,许世友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司令员、委第二。
1974年1月,任司令员。
参与指挥了西沙自卫反击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为东线团,由许世友指挥。
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军委炮司令员、司令员、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高桥镇陡山彭家村。
土地革的1929年在家乡参加(黄)陂(黄)安南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
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起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
此次战斗是129师出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了国民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后率部参加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
在“百团大战”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邯郸、鲁西南诸战役。
战争年代,陈锡联将军和王近山将军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攻占宿县。
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
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
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军黄维团。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调任人民炮司令员,后兼任炮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装备,为新中国炮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到50年代末期,炮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手资料,为人民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起任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处、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德生(1916年一2011年5月8日),新县陈店乡人。
1930年2月参加革工作。
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德生将军是中国共产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中国共产的优秀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家,我我军的领导人李德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李德生同志土地革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班长、排长、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
参加了鄂豫皖革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
同年6月因被指责否定张国焘的正确领导被开除籍。
1936年2月重新入(1946年中共“七大”后取消被开除籍的错误处分)。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
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战役和兰封战役,并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
在襄樊战役中,所部十七旅在其指挥下英勇作战,活捉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被中共中央记大功一次。
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后不久,任第二野战军三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
随后率部参加渡江作战,直取徽州、金华、杭州等地,并参加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
(前排左一为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
1952年9月任十二军副军长,11月出任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9月任中国人民第十二军军长,同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
1960年返回部队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并于1964年1月由军委号召在全军学习推广,为提高人民的训练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