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北校区)一(1)班品味苗族风情—传承民族文化

1年前 (2024-04-21)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北校区)一(1)班品味苗族风情—传承民族文化Wangli 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人以食为天,2.14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到萝岗苗老头非常牛风味庄,边品尝苗族美食,边了解苗族的文化,建筑,图腾,服装等。
苗族饮食文化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
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
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长桌宴: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也是一种隆重的礼仪,每到村寨举行“长桌宴”,家家户户都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顺着寨子街道,一长溜排上数百米。
酸菜鱼:酸菜鱼就是贵州独有的饮食文化孵化出来的食物,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的,后改用热米汤自然发酵或者用食材本身的酸味来调制。
高山流水:一碗甜米酒,体验一番“高山流水”。
苗族人秉性豪爽、热情好客,用上好的米酒招待客人,是苗族一种圣的待客礼节。
苗族服饰 苗族的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在苗族,人们选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被称为古代艺术的活化石。
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是深色的,藏青,黑色等,颜色品种比较少,结构却比较复杂,裤子裤脚一般比较大,男子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苗族女装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
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活在苗族心目中的“蝴蝶”话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为原始的信仰崇拜之一,苗族人把“蝴蝶”作为自己的创世始祖,尊称为“蝴蝶妈妈”。
蝴蝶为何成为了苗族的图腾,这是与“蝴蝶妈妈”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上古时期,在山岭上,古枫林立,有一女叫做妞香,从天而降,砍到了枫香树,从枫香树树心飞出一只蝴蝶,蝴蝶一生下来就要吃鱼,一次蝴蝶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后生下了12个蛋。
后经过鹤字鸟(也有写做“鸡宇鸟”)悉心的孵养,12年后,生出了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
而苗族人视姜央为远祖,便将蝴蝶尊为“始祖”,并蝴蝶亲切地称为“蝴蝶妈妈”,加以崇拜。
枫树心作为哺育蝴蝶妈妈的胚胎,苗族人也把枫树看做是树,成为了苗寨的护寨树。
因此在很多苗族聚居地区,每个苗寨里都自己的“寨帽”,里面古枫参天,有的独树成林,护佑整个苗寨。
因此,“枫树-蝴蝶”成为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苗族建筑特色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已改为瓦顶。
苗族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 “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
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
过“苗年”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
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融水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
每到苗年。
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
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
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
礼毕邀客人各家款待。
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
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时光在流逝,传统在消失……我们处在特定的历史瞬间,我们有幸看到传统的苗族文化精华,日后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