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古代黄氏名人录
1年前 (2024-04-21)
诏安古代黄氏名人录魅力泉州~文明影视 ~原创~【诏安黄姓名人录】历代诏安房黄氏进士名录:宋代:黄彦臣,黄颖,黄预,黄硕,黄頖,黄焕,黄樵中,黄杰,黄櫄。
明代:黄道周。
清代:黄開泰,黄思永(状元,江苏南京),黄光厚(福州)。
黄靖(1644年~1703年),任巡抚,官封山西左都督,妣林氏;康熙皇帝诰赠黄靖其三代“荣禄大夫”和配为“一品夫人”。
黄世恒(1708年~1761年),山西太原副总,闽粤澳总官,钦封“武德将军”。
黄开泰,字瑞庵,道光廿五年(1845年)考上进士,官任湖南省满城正堂。
黄思永(1842年~1914年),紫雲诏安五房黄伟裔孙。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思永32岁,癸酉科选拔贡生名,以朝考一等第二名,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黄思永大魁天下,到紫云派祖地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适逢当时泉州紫云黄氏已有黄培松高中武状元,又来个文状元认祖,一时不敢认可。
黄思永与厦门道台一起到泉州,出示世系资料,确认是紫云诏安房派裔。
泉州檀樾祠中悬挂黄思永的文状元匾。
黄培松亦在诏安房高坑祠堂悬挂“钦赐花翎”匾额。
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福建诏安,迁徙安徽休宁,落籍南京的黄思永高中文科状元后,为寻根访祖,告慰先人,親临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
黄思永和黄培松同科高中文武状元,当年,轰动整个福建省。
为此,开元寺檀樾祠尚存清光绪年间隶书石刻“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楹联。
《紫雲诏安房登科进士录》宋代:黄彦臣,黄颖,黄预,黄碩,黄椿,黄焕,黄樵中,黄杰,黄頖。
明代:黄道周(民族英雄)清代:黄思永(状元),黄開泰,黄光厚等12名。
2006年,诏安黄氏族裔分居本县18个村庄,4760户,总人口22600人,广东饶平紫雲村11000人,上黄村300人,黄崎山村1100人,南沃县山顶村4000人。
来源:百度百科和《泉州江夏黄氏文化》2018年10月7日(魄力泉州工作室 编辑) 《纬公像赞》年登弱冠,益利锋铓。
才华博厚,风范清庄。
形奕奕,仪表将将。
凌云头角,脱俗辞章。
传家文学,奕代书香。
皆簪缨胄,出状元郎。
儿孙宦达,名节清刚。
春冬礿祀,锡佑未央。
《纬公传略》黄纬初名安,生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紫云开基始祖守恭公五子,紫云黄氏诏安开基始祖。
垂拱二年守恭公献田宅建寺遣子奔走四方,创业兴家,时二妈司马氏秋花身怀六甲、不同意守恭公所为,而返回娘家漳浦绥安,后产一子,初名安,后称纬。
黄纬从小在司马氏的精心照顾及儒学思想的浇灌哺育下,长成英俊,知识渊博,能文能武的年轻人。
他决心以父为榜样,坚定远大志向,自立自强,开创新业绩,后从漳浦移居高坑,建家立业,开基传衍,形成紫云黄氏诏安派的“五安”完整体系。
黄纬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千古流传。
于今民宅还悬挂着“紫云毓秀”的古匾以示纪念。
清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祖籍诏安的黄思永高中文状元,不忘祖恩、带着族谱到诏安高坑黄氏祖祠和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
故檀樾祠中悬挂有黄思永的文状元匾。
时安溪房黄培松同年高中武状元,也在诏安房高坑黄氏祖祠悬挂“钦赐花翎”匾额,以示紫云同宗之谊。
因此檀樾祠一进门的大厅两侧石柱上,有一对楷书楹联:“同祈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以应此喜庆。
今1300多年,黄纬派裔衍传分布于诏安梅岭镇高坑、石城、峰岐、田畔、下崎等村,诏安南诏镇,传广东饶平嵩柏村,又迁徙东山县铜钵,礁石,黄山,雅湖等村;云霄县竹港,塔后村,城关,漳浦县绥安镇和南靖县,广东稔山镇,永泰县台口,石圳,东星,白云庄等村和福州市新店乡莲峰四安村,南安市美林镇玉叶村杏塘,康美镇团结村桔塘,金树头,青山村宇雅,南安市柳城镇榕桥下都村,湖南张家界市还有长江流域各省市,以及台湾,,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欧美一些国家,人数共有30万之众,瓜瓞绵长,人才辈出,世世代代炽昌。
来源:紫雲黄氏公众号 【状元黄思永传记】作者:钟海军《休宁状元中的改革家》休宁县融媒体中心 爱休宁 2020-09-14 07:30 发表于安徽1853年4月26日,南京城被太平军攻破。
城破之时,在一家大宅院内发生了惨烈的一幕。
一大家,老少三十八口皆遇害,唯有一年方十二岁的男孩幸免于难。
因他写得一手好字,被太平军留下当了文书。
他死去的父母、家人则被就地掩埋在庭院中,留下一个大大的坟堆,南京人后来称之为“肉丘坟”。
这家人姓黄,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光绪六年(1880年)的休宁状元黄思永。
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生于清道光22年(1842年)。
他的发现实属偶然。
2007年,休宁一行人受投入寻访寄籍于外的休宁状元踪迹的工作,从一份材料上偶然得知南京的状元黄思永祖籍是休宁五城人,他们如获宝,于是休宁有了第十九个状元。
黄家是康熙年间(1670年)由休宁举家迁居南京的,离黄思永中状元已有两百多年。
虽年远,黄思永还是以休宁为祖籍,他高中状元后,曾到休宁祭过祖。
在五城,他查阅了当地历代传下的“黄氏家谱”。
从家谱中他意外发现上溯到唐代,五城黄氏应是闽南黄氏的后裔。
明朝中期,闽南泉州紫云黄氏有一支后人辗转北上来到休宁,落籍五城,这就是说黄家的根是在福建。
其实,若再往上追,黄思永一族当为湖北江夏。
南京黄思永的府邸黄状元府门外有联“江夏,颖川”就点出了他真正的根是江夏、是颖川。
五城老街一跨楼有一石匾,上书 “江夏门宗”也可为证。
有记载,黄思永到休宁拜祖不久,又不远万里,在厦门道台陪同下来到泉州认祖归宗。
就在这年,紫云黄培松高中武状元。
同一宗族同一朝竟然出了文武两状元,乡人兴奋极。
他们在檀越祠正厅,挂上文武“状元”两个匾额,在庭前石柱上题联一副:“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以彰显黄氏宗族的荣耀。
一个状元三家认,也算一件趣事。
只是与南京、泉州相比,在五城却找不到一丝黄思永留下的遗踪,这多少有点遗憾。
但休宁状元博物馆中收藏的与黄思永有关的奏折、呈文等文物就有七八件之多,尤其弥足珍贵的是黄思永当年殿试的对策卷,这可是镇馆之宝,这于休宁人来说,或许是个慰藉。
在休宁状元榜上,黄思永排在最末,但他却是十九个状元中的佼佼者。
清末一名探花商衍鎏曾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书中颇多感慨:“状元多是碌碌无为,但黄思永是个例外。
”便是对黄思永的肯定。
这或许与他早年所受的磨难不无关系。
相比其他状元,黄思永在少年时期就惨遭家族罹难、父母双亡,后又委身军营,身世已是够悲惨的了。
然而,他经历的磨难还不止于此。
他在太平军里,浑浑噩噩呆了整整十年。
到1863年,终于摆脱了太平军的束缚。
然而,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他生活几无着落,有一顿没一顿的度着艰难的日子。
幸而就在这时,有个人找到了他。
黄思永幼年曾定下一桩娃娃亲,这个人就是他的岳父。
岳父将他接到家中,并请来良师教他读书,还让他和女儿完了婚。
这年,黄思永二十二虚岁。
可是新婚燕尔,转年天京(南京)就被清攻陷,南京又遭遇了一场浩劫。
清军在城内到处搜捕、杀人无数。
黄思永因有太平军的经历不得不四处躲藏,藏匿于一座古庙内,靠替寺庙抄写换取斋饭,这才勉强得以度日。
回城后,因岳父家并不十分宽裕,他便以帮人誊写经书和教授小孩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以帮扶家用。
岳父和妻子虽待他不错,但依然摆脱不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常常闷闷不乐。
就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十年。
不过这十年中,他除了代抄、教授小孩,就一件事从未放下,那就是读书练字。
他的字为后人所公认,他后来的殿试卷和给皇帝的上疏,观者皆以为“手迹堪比字帖”。
黄思永十年苦读,非常刻苦。
每日总是孜孜不倦,常挑灯夜读深夜。
冬天再冷,夏天再热,都不放下书本和笔墨。
他视书为,凡能见到的书都想法弄到手,认真仔细地阅读,真正做到了博览群书。
刻苦学习从来被视作一种美德,让我费解的是当今“刻苦”二字似乎已被丢弃,代之的是所谓的“愉快学习”。
我想,黄思永若不那么刻苦,他会有后来那些成就吗?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思永已是三十二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
先是考中名拔贡,后以朝考一等第二名钦用为礼部七品小京官,随后又考进了军机处,任军机处章京。
此时,原配金氏已故,黄思永于是携续弦樊氏及金氏所生子黄中慧、黄中通进了京城。
七年后他鳌头独占,得以高中状元。
被授职翰林院修撰。
黄思永“曾祖、祖、父均无入仕”,这是他应考时写在试卷卷首的话。
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什么背景。
更别说他后来寄居岳父家那种困顿的生活状态,可以说他的成功靠的就是个人的努力。
他努力读书不仅让他大魁天下,而且使他养成了善于学习、思想进步、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优秀品质。
在他的思想里,改革的意识非常强烈。
后人评论他“是继李鸿章、曾国藩波洋务运动之后,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
他的改革行动一直延续到清亡,我国现代的工商业,如多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黄思永都是头等功臣。
”黄思永初入仕途,不仅能忧国忧民,而且十分勤勉。
他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也参与过清末新政的推行,取得不少政绩。
中状元后,光绪十六年(1890年),顺天府发生大水灾。
黄思永在京城百善堂劝集赈捐银高达37800余两,全部用于赈灾济民、修筑河堤。
为此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他上奏折请奖(此折品藏休宁状元博物馆)。
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他因“办理山西赈务,驰驱边徼,交部从优议叙”。
结果被提拔为国子监司业,未几又迁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
品级不高,但却是皇帝的接班人,太子的班底。
黄思永的功绩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1894年,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廷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另加“赎辽费”三千万两。
巨额的战争赔款让政府濒临破产,财政元气大伤,入不敷出。
很有超前意识兼金融头脑的黄思永于1897年给光绪皇帝上了《请特造股票筹措华款疏》,建议政府仿照西方国家发行公债的办法,向商界人士发行债券应急。
简单说就是借用民间的钱以弥补国家财政空缺。
慈禧要面子,觉得这个“债”字不中听,哪能欠老百姓的债嘛! 但是这个办法确实能解朝廷钱荒的急,于是,就将债券定名为“昭信股票”,以示“昭信于民”。
“昭信股票”印制后,交由各省派销发行。
不管这张纸头叫什么名字,它确是中国历史上的张政府债券。
黄思永被誉为“中国兴办债券股票人”。
接着黄思永又就改革口岸、铁路、矿产三件事向皇帝进言献策,朝廷均如所奏,下诏要有关部门加以办理。
黄思永也因之得到重用。
“迁侍读,旋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改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清华大学的校长了。
黄思永当了国子监祭酒,更感觉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关键是要兴办教育。
当时,建“京师大学堂”已有动议,但朝廷缺钱,并没实质性举措。
1898年初黄思永上折奏请要“自行筹款,设立速成学堂,以期收效”。
光绪帝对此甚为赞赏,以为办好了可“为京师大学堂鉴”,并于当年7月27日发出上谕,准之。
史上认为这是黄思永对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可悲的是,九天之后,“戊戌政变”发生、光绪皇帝被软禁,事情急转直下。
由上可以看出,出于对强国兴邦之目的,黄思永对朝廷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改革建议,且多被采纳。
誉其为“改革大家”实不为过。
一年多后,失去皇帝支持的黄思永遭遇了踏入官场后的一次重大挫折。
在一些保守的诬陷和攻击下,1898年秋,黄思永被罢去官职、锒铛入狱。
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才被释放。
出狱不久,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创立首善工厂,安排了许多贫民就业,此举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清廷决定“开复四品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原官”,也就是官复原职。
可是此时的黄思永已不再留恋官场,他决定弃官经商,兴办实业。
首先在京城开办了一家工艺商局,生产各种工艺品。
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的工艺品,又名掐丝珐琅。
明代景泰年间最为兴盛,到乾隆年开始衰败。
黄思永的工艺商局大力恢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并改进之,生产的产品美观精巧,曾两次在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尽管价格不菲,仍供不应求。
十九世纪末,外国卷烟大量涌入中国,造成“中国之利源外溢,岁不下数万金”。
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要发展中国的烟草工业。
1902年,直隶农务局决定招股开办烟草公司,黄思永当即投入5000两白银,成为的股东,担任了公司总董。
这是中国家股份制民族卷烟企业。
1905年,黄思永自己又开办了一家纸烟厂,取名“爱国”,而且别出心裁,在烟盒中附送安全火柴。
此种促销手段,就在当下仍为不少商家采用。
虽然,因外烟的打压和种种原因,他的烟厂不久就关闭了。
但这位实业家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慨叹他是生不逢时。
有人说他:“造端宏、志愿大,而屈于所遇也!”1903年,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设立农工商部,特聘黄思永和张謇(光绪二十年状元)为头等顾问。
两人都是实业家,这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二人在很短时间内,共同起草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还有与铁路、矿务、商标等有关的诸多章程法规。
这些章程法规颁布实施后,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办厂办企业,国内一时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新景象。
时人称他俩为“商部两状元。
”两位状元更是身体力行。
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
黄思永进一步扩充了他的工艺商局,大量生产景泰蓝和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投入市场。
他的工艺商局一直办得很红火。
纵观黄思永的一生,他的官做得并不大,但他一生的所取得的成就,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世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休宁其他的状元无可企及的。
民国三年(1914年)黄思永于上海病故。
享年72岁。
明代:黄道周。
清代:黄開泰,黄思永(状元,江苏南京),黄光厚(福州)。
黄靖(1644年~1703年),任巡抚,官封山西左都督,妣林氏;康熙皇帝诰赠黄靖其三代“荣禄大夫”和配为“一品夫人”。
黄世恒(1708年~1761年),山西太原副总,闽粤澳总官,钦封“武德将军”。
黄开泰,字瑞庵,道光廿五年(1845年)考上进士,官任湖南省满城正堂。
黄思永(1842年~1914年),紫雲诏安五房黄伟裔孙。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思永32岁,癸酉科选拔贡生名,以朝考一等第二名,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黄思永大魁天下,到紫云派祖地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适逢当时泉州紫云黄氏已有黄培松高中武状元,又来个文状元认祖,一时不敢认可。
黄思永与厦门道台一起到泉州,出示世系资料,确认是紫云诏安房派裔。
泉州檀樾祠中悬挂黄思永的文状元匾。
黄培松亦在诏安房高坑祠堂悬挂“钦赐花翎”匾额。
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福建诏安,迁徙安徽休宁,落籍南京的黄思永高中文科状元后,为寻根访祖,告慰先人,親临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
黄思永和黄培松同科高中文武状元,当年,轰动整个福建省。
为此,开元寺檀樾祠尚存清光绪年间隶书石刻“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楹联。
《紫雲诏安房登科进士录》宋代:黄彦臣,黄颖,黄预,黄碩,黄椿,黄焕,黄樵中,黄杰,黄頖。
明代:黄道周(民族英雄)清代:黄思永(状元),黄開泰,黄光厚等12名。
2006年,诏安黄氏族裔分居本县18个村庄,4760户,总人口22600人,广东饶平紫雲村11000人,上黄村300人,黄崎山村1100人,南沃县山顶村4000人。
来源:百度百科和《泉州江夏黄氏文化》2018年10月7日(魄力泉州工作室 编辑) 《纬公像赞》年登弱冠,益利锋铓。
才华博厚,风范清庄。
形奕奕,仪表将将。
凌云头角,脱俗辞章。
传家文学,奕代书香。
皆簪缨胄,出状元郎。
儿孙宦达,名节清刚。
春冬礿祀,锡佑未央。
《纬公传略》黄纬初名安,生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紫云开基始祖守恭公五子,紫云黄氏诏安开基始祖。
垂拱二年守恭公献田宅建寺遣子奔走四方,创业兴家,时二妈司马氏秋花身怀六甲、不同意守恭公所为,而返回娘家漳浦绥安,后产一子,初名安,后称纬。
黄纬从小在司马氏的精心照顾及儒学思想的浇灌哺育下,长成英俊,知识渊博,能文能武的年轻人。
他决心以父为榜样,坚定远大志向,自立自强,开创新业绩,后从漳浦移居高坑,建家立业,开基传衍,形成紫云黄氏诏安派的“五安”完整体系。
黄纬深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千古流传。
于今民宅还悬挂着“紫云毓秀”的古匾以示纪念。
清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祖籍诏安的黄思永高中文状元,不忘祖恩、带着族谱到诏安高坑黄氏祖祠和泉州开元寺檀樾祠谒祖。
故檀樾祠中悬挂有黄思永的文状元匾。
时安溪房黄培松同年高中武状元,也在诏安房高坑黄氏祖祠悬挂“钦赐花翎”匾额,以示紫云同宗之谊。
因此檀樾祠一进门的大厅两侧石柱上,有一对楷书楹联:“同祈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以应此喜庆。
今1300多年,黄纬派裔衍传分布于诏安梅岭镇高坑、石城、峰岐、田畔、下崎等村,诏安南诏镇,传广东饶平嵩柏村,又迁徙东山县铜钵,礁石,黄山,雅湖等村;云霄县竹港,塔后村,城关,漳浦县绥安镇和南靖县,广东稔山镇,永泰县台口,石圳,东星,白云庄等村和福州市新店乡莲峰四安村,南安市美林镇玉叶村杏塘,康美镇团结村桔塘,金树头,青山村宇雅,南安市柳城镇榕桥下都村,湖南张家界市还有长江流域各省市,以及台湾,,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欧美一些国家,人数共有30万之众,瓜瓞绵长,人才辈出,世世代代炽昌。
来源:紫雲黄氏公众号 【状元黄思永传记】作者:钟海军《休宁状元中的改革家》休宁县融媒体中心 爱休宁 2020-09-14 07:30 发表于安徽1853年4月26日,南京城被太平军攻破。
城破之时,在一家大宅院内发生了惨烈的一幕。
一大家,老少三十八口皆遇害,唯有一年方十二岁的男孩幸免于难。
因他写得一手好字,被太平军留下当了文书。
他死去的父母、家人则被就地掩埋在庭院中,留下一个大大的坟堆,南京人后来称之为“肉丘坟”。
这家人姓黄,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光绪六年(1880年)的休宁状元黄思永。
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生于清道光22年(1842年)。
他的发现实属偶然。
2007年,休宁一行人受投入寻访寄籍于外的休宁状元踪迹的工作,从一份材料上偶然得知南京的状元黄思永祖籍是休宁五城人,他们如获宝,于是休宁有了第十九个状元。
黄家是康熙年间(1670年)由休宁举家迁居南京的,离黄思永中状元已有两百多年。
虽年远,黄思永还是以休宁为祖籍,他高中状元后,曾到休宁祭过祖。
在五城,他查阅了当地历代传下的“黄氏家谱”。
从家谱中他意外发现上溯到唐代,五城黄氏应是闽南黄氏的后裔。
明朝中期,闽南泉州紫云黄氏有一支后人辗转北上来到休宁,落籍五城,这就是说黄家的根是在福建。
其实,若再往上追,黄思永一族当为湖北江夏。
南京黄思永的府邸黄状元府门外有联“江夏,颖川”就点出了他真正的根是江夏、是颖川。
五城老街一跨楼有一石匾,上书 “江夏门宗”也可为证。
有记载,黄思永到休宁拜祖不久,又不远万里,在厦门道台陪同下来到泉州认祖归宗。
就在这年,紫云黄培松高中武状元。
同一宗族同一朝竟然出了文武两状元,乡人兴奋极。
他们在檀越祠正厅,挂上文武“状元”两个匾额,在庭前石柱上题联一副:“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以彰显黄氏宗族的荣耀。
一个状元三家认,也算一件趣事。
只是与南京、泉州相比,在五城却找不到一丝黄思永留下的遗踪,这多少有点遗憾。
但休宁状元博物馆中收藏的与黄思永有关的奏折、呈文等文物就有七八件之多,尤其弥足珍贵的是黄思永当年殿试的对策卷,这可是镇馆之宝,这于休宁人来说,或许是个慰藉。
在休宁状元榜上,黄思永排在最末,但他却是十九个状元中的佼佼者。
清末一名探花商衍鎏曾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书中颇多感慨:“状元多是碌碌无为,但黄思永是个例外。
”便是对黄思永的肯定。
这或许与他早年所受的磨难不无关系。
相比其他状元,黄思永在少年时期就惨遭家族罹难、父母双亡,后又委身军营,身世已是够悲惨的了。
然而,他经历的磨难还不止于此。
他在太平军里,浑浑噩噩呆了整整十年。
到1863年,终于摆脱了太平军的束缚。
然而,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他生活几无着落,有一顿没一顿的度着艰难的日子。
幸而就在这时,有个人找到了他。
黄思永幼年曾定下一桩娃娃亲,这个人就是他的岳父。
岳父将他接到家中,并请来良师教他读书,还让他和女儿完了婚。
这年,黄思永二十二虚岁。
可是新婚燕尔,转年天京(南京)就被清攻陷,南京又遭遇了一场浩劫。
清军在城内到处搜捕、杀人无数。
黄思永因有太平军的经历不得不四处躲藏,藏匿于一座古庙内,靠替寺庙抄写换取斋饭,这才勉强得以度日。
回城后,因岳父家并不十分宽裕,他便以帮人誊写经书和教授小孩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以帮扶家用。
岳父和妻子虽待他不错,但依然摆脱不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常常闷闷不乐。
就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十年。
不过这十年中,他除了代抄、教授小孩,就一件事从未放下,那就是读书练字。
他的字为后人所公认,他后来的殿试卷和给皇帝的上疏,观者皆以为“手迹堪比字帖”。
黄思永十年苦读,非常刻苦。
每日总是孜孜不倦,常挑灯夜读深夜。
冬天再冷,夏天再热,都不放下书本和笔墨。
他视书为,凡能见到的书都想法弄到手,认真仔细地阅读,真正做到了博览群书。
刻苦学习从来被视作一种美德,让我费解的是当今“刻苦”二字似乎已被丢弃,代之的是所谓的“愉快学习”。
我想,黄思永若不那么刻苦,他会有后来那些成就吗?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思永已是三十二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
先是考中名拔贡,后以朝考一等第二名钦用为礼部七品小京官,随后又考进了军机处,任军机处章京。
此时,原配金氏已故,黄思永于是携续弦樊氏及金氏所生子黄中慧、黄中通进了京城。
七年后他鳌头独占,得以高中状元。
被授职翰林院修撰。
黄思永“曾祖、祖、父均无入仕”,这是他应考时写在试卷卷首的话。
用现在的话说是没有什么背景。
更别说他后来寄居岳父家那种困顿的生活状态,可以说他的成功靠的就是个人的努力。
他努力读书不仅让他大魁天下,而且使他养成了善于学习、思想进步、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优秀品质。
在他的思想里,改革的意识非常强烈。
后人评论他“是继李鸿章、曾国藩波洋务运动之后,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
他的改革行动一直延续到清亡,我国现代的工商业,如多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黄思永都是头等功臣。
”黄思永初入仕途,不仅能忧国忧民,而且十分勤勉。
他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也参与过清末新政的推行,取得不少政绩。
中状元后,光绪十六年(1890年),顺天府发生大水灾。
黄思永在京城百善堂劝集赈捐银高达37800余两,全部用于赈灾济民、修筑河堤。
为此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他上奏折请奖(此折品藏休宁状元博物馆)。
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他因“办理山西赈务,驰驱边徼,交部从优议叙”。
结果被提拔为国子监司业,未几又迁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
品级不高,但却是皇帝的接班人,太子的班底。
黄思永的功绩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1894年,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廷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另加“赎辽费”三千万两。
巨额的战争赔款让政府濒临破产,财政元气大伤,入不敷出。
很有超前意识兼金融头脑的黄思永于1897年给光绪皇帝上了《请特造股票筹措华款疏》,建议政府仿照西方国家发行公债的办法,向商界人士发行债券应急。
简单说就是借用民间的钱以弥补国家财政空缺。
慈禧要面子,觉得这个“债”字不中听,哪能欠老百姓的债嘛! 但是这个办法确实能解朝廷钱荒的急,于是,就将债券定名为“昭信股票”,以示“昭信于民”。
“昭信股票”印制后,交由各省派销发行。
不管这张纸头叫什么名字,它确是中国历史上的张政府债券。
黄思永被誉为“中国兴办债券股票人”。
接着黄思永又就改革口岸、铁路、矿产三件事向皇帝进言献策,朝廷均如所奏,下诏要有关部门加以办理。
黄思永也因之得到重用。
“迁侍读,旋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改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清华大学的校长了。
黄思永当了国子监祭酒,更感觉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关键是要兴办教育。
当时,建“京师大学堂”已有动议,但朝廷缺钱,并没实质性举措。
1898年初黄思永上折奏请要“自行筹款,设立速成学堂,以期收效”。
光绪帝对此甚为赞赏,以为办好了可“为京师大学堂鉴”,并于当年7月27日发出上谕,准之。
史上认为这是黄思永对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可悲的是,九天之后,“戊戌政变”发生、光绪皇帝被软禁,事情急转直下。
由上可以看出,出于对强国兴邦之目的,黄思永对朝廷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改革建议,且多被采纳。
誉其为“改革大家”实不为过。
一年多后,失去皇帝支持的黄思永遭遇了踏入官场后的一次重大挫折。
在一些保守的诬陷和攻击下,1898年秋,黄思永被罢去官职、锒铛入狱。
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才被释放。
出狱不久,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创立首善工厂,安排了许多贫民就业,此举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清廷决定“开复四品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原官”,也就是官复原职。
可是此时的黄思永已不再留恋官场,他决定弃官经商,兴办实业。
首先在京城开办了一家工艺商局,生产各种工艺品。
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的工艺品,又名掐丝珐琅。
明代景泰年间最为兴盛,到乾隆年开始衰败。
黄思永的工艺商局大力恢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并改进之,生产的产品美观精巧,曾两次在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尽管价格不菲,仍供不应求。
十九世纪末,外国卷烟大量涌入中国,造成“中国之利源外溢,岁不下数万金”。
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要发展中国的烟草工业。
1902年,直隶农务局决定招股开办烟草公司,黄思永当即投入5000两白银,成为的股东,担任了公司总董。
这是中国家股份制民族卷烟企业。
1905年,黄思永自己又开办了一家纸烟厂,取名“爱国”,而且别出心裁,在烟盒中附送安全火柴。
此种促销手段,就在当下仍为不少商家采用。
虽然,因外烟的打压和种种原因,他的烟厂不久就关闭了。
但这位实业家还是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慨叹他是生不逢时。
有人说他:“造端宏、志愿大,而屈于所遇也!”1903年,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设立农工商部,特聘黄思永和张謇(光绪二十年状元)为头等顾问。
两人都是实业家,这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二人在很短时间内,共同起草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还有与铁路、矿务、商标等有关的诸多章程法规。
这些章程法规颁布实施后,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办厂办企业,国内一时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新景象。
时人称他俩为“商部两状元。
”两位状元更是身体力行。
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
黄思永进一步扩充了他的工艺商局,大量生产景泰蓝和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投入市场。
他的工艺商局一直办得很红火。
纵观黄思永的一生,他的官做得并不大,但他一生的所取得的成就,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世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休宁其他的状元无可企及的。
民国三年(1914年)黄思永于上海病故。
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