崈阳堂老白茶

10个月前 (04-21)
崈阳堂老白茶🐭David 简介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其特点是不炒不揉不发酵,纯粹自然。
关于白茶最早的记述始于农尝百草时期,“茶之为饮,发乎农氏”,“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上古先民最早采用制茶法与一般制草药方法相同,运用晒干或自然晾干,把鲜嫩的茶叶保存下来,按这种理论推断,中国最早的茶应该是白茶,也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雏形。
柘荣地处福建闽东,境内重峦叠嶂,群山耸峙,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极适发展茶叶生产。
历史上柘荣也以茶叶种植为主业,茶叶收入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根据温麻县(闽东县市的古称之一,柘荣隶属于温麻)治址出土的茶具和有关史料说明,在东晋时期,闽东就有产茶、饮茶的历史。
另据1929年版《霞浦县志》及95版《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境内有多处宋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执壶等茶具;柘荣多地自古以生产白茶、绿茶、红茶为主,由此发展出深厚的茶叶制作技艺。
这其中白茶的传承有着最久远的历史。
据传柘荣制作白茶缘起于马仙用老白茶治病救人的故事,据民间口头相传,后晋开运年间,马七娘用东狮山百丈岩深山老白茶和中草药结,为当地村民驱除山瘴瘟疫,治病救人,当地人由此认识到老白茶的药用价值,开始制作储存野生老白茶以备饮用或涂抹,达到祛病养生目的。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橼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
南三百里是今福鼎、柘荣一带(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印证柘荣地区在唐代已开始生产制作白茶。
遗憾的是,柘荣地区虽以茶叶生产为主业,然受当地经济落后、产量稀少、以及市场需求、战乱影响等原因,柘荣茶业几经起落,始终未能形成大气候,也鲜有声名显赫的茶企品牌诞生。
惟白茶,依当地习俗被看作药用茶,用来调理肠胃不适、治疗麻疹等,从而被民间长久传承、储藏饮用。
袁氏家族于1871年在岭边亭一带买断山场、广种茶树,从事茶叶加工及销售。
据袁氏族谱记载,“手工制茶历史悠久,先祖袁步印买断山场一号上山顶下田,龙虎手岗直上各六湾种植茶。
”同年袁步印遇道家高人传授道家药用茶工艺,此后袁氏家族遵循道法自然的道家理论思想,开始专业化研究老白茶树的药性价值,从母树的移植、培植,到茶叶的采摘时季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每年一次的春季采摘茶青的工艺进行标准化制定,将光学原理与传统的晾青工艺相结,按照阴阳五行之道,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以最纯粹的阳光及特制木炭文火焙制,使白茶不断吸收木炭散发出来的天然紫外线,激发白茶内部酶的活性,促进白茶内质发生转化,分解茶叶寒性及杂质,把传统的存储方式与空间学理结,封存树叶的阳光信息,储存5年待寒性褪去后开仓,开仓后再次文火炭焙以重新激发老白茶活性,既使茶性更纯更平和,口感更加醇厚,又能真正达到养生益人的目的。
袁氏家族经过6代人、147年的努力,以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为原则,从茶叶原料开始把控,不断改良老白茶制作流程,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道家炭焙老白茶制作工艺,做出了品质优异的道家炭焙老白茶。
经权威机构谱尼公司检测,道家炭焙老白茶所有系列产品无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符90个国家农产品标准,并富含硒、黄酮、铁、氨基丁酸等微量元素,其中氨基丁酸含量高达普通白茶的20倍,证实其具有极高饮养价值。

这既是对传统白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中国自然哲学智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