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游戏【一】

1年前 (2024-04-21)
古稀老人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游戏【一】元亨利贞 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欢乐的童年时光。
在不同的年代,儿童的游戏耍乐方 式又有不同。
风靡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打尜、撞拐、扇片子等已经走进了博物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酷爱的啪啪纸、挑花绳、跳皮 筋也逐渐在街头消失。
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生的小朋友大 多没玩过甚没听说过传统游戏,吸引他们的是各种动画和 智力游戏。
  专家认为,这些注重群体作、发展运动技能的传统游戏如果任其消亡,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存在消极影响。
一些年已古稀的四零,五零后怀着难得的童心,回忆写下了一篇篇充满时代特色的少年游戏,嘱吾以形式制作转载,以飨读者。
撞 拐作者: 初成民 撞拐子是我们小时候男孩子玩的一种游戏,因其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有一块空地即可,简单易行,所以很受欢迎。
这种游戏一年四季均可,但主要在冬季玩,因为冬天穿棉袄棉裤,撞击时和撞倒摔在地上都不太疼。
具体玩法是:撞拐者一脚着地,支撑全身。
另一条腿弯起,用两只手搬住,用膝盖及小腿撞击对方,但不能蹬踹。
支撑腿只能单腿蹦,前进或后退、左闪或右躲。
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二或一对三,还可以乱战,不分敌我,逮着谁撞谁。
进行中被撞者脚落地即告失败,自己不稳落脚也算失败。
撞时要讲战术:可下压、可上抬、可平撞。
身高力大者往往正面冲击,向下猛压对方;双方身高力度相差无几时,多平撞,也可下压或上抬;个小力差者则尽量不与对手正面交锋,避其锋芒,竭力闪躲,或蹦着逃跑,与其比速度、比耐力,对方如追不上、又坚持不住,脚落地就败了。
有的正面对撞时一拧身躲过对方压下来的腿又拧身砸下去,借劲儿发力取胜。
还有的被对方压住并顶着不放时,一个巧劲儿突然后退撤出,对方瞬间压空,趔趔趄趄从单腿蹦成了双脚落地。
失败者多数是脚落地,也有的被撞倒或被向上掀翻摔个大仰扒叉。
不论哪种情况,大家都哈哈一笑了之。
撞拐是集力量、耐力、速度、战术于一体的比拼,在寒冷的冬天里,玩一会儿,既暖了身又锻炼了身体,还获得了乐趣。
我那时经常参与其中,今仍记忆颇深。
打尜 儿作者:梁树春 打尜儿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
一段三寸长一寸粗的木棍两端砍尖,尜儿就做成了。
用来打尜儿的尜儿棒是同粗的一段一尺长的木棍儿。
打尜儿时先用尜儿棒击打地上的尜儿的尖儿,尜儿从地上蹦起时再用尜儿棒把它击向远处。
把尜儿打出再由人扔回来叫“下山”。
玩法分“活家”和“死家”两种。
“活家”是在地上用尜儿棒儿画一个直径五、六尺的圆圈。
参玩的孩子分成两组,一对一的“下山”。
先打的那组的一个孩子在“家”边儿把尜儿打出去,另一组的一个孩子去“下山”扔回来。
扔时这个向外打的人要站在“家”里。
如果扔回了“家”,站在“家”里的孩子可以挪动一只脚寻找方便,然后不许弯腰,撒手用尜儿棒把尜儿击打出“家”外。
击打出“家”后,这个孩子再分三次把尜儿打向远方,击打次时要说“克尜儿一”,第二次时要说“二龙须”或“二留须”,第三次时要说“三尜儿棒”或“三拔棍儿”。
把尜儿打到远处后目测离“家”的距离,然后要多少多少“丈”(一尜棒儿为一尺,十尜棒儿为一丈)。
如所要的丈数适,就罢了;如要的过多,对方就要“嘎”(实测)。
实测小于所要丈数就被“嘎”死了。
“嘎”死后由同组的另一人继续进行,没“嘎”死或不“嘎”,这个人就继续打。
如果“下山”的人没把尜儿扔回“家”里,打尜儿的人就要进行“克尜儿一”等连打三次的操作。
站在“家”里的人往往背对“下山”的人,目的是阻止他扔回“家”。
如果扔回了“家”里而没被击打出“家”,这个人就“死”了。
然后由同组没打过的人接着打,这一组打过一遍,换组进行。
分组时由两名实力相当的大孩子“将劲锤”(锤子剪子布)挑人。
两组的胜败是以预先定出的丈数为准的,如定为二百丈,哪一组先积累到了二百丈,这一组就算胜利,失败的那组就要为胜利的这组“哈苏”。
“哈苏”也是一对一的哈。
胜组的某人把尜儿打出去后站在“家”里,败组的某人“下山”时把尜儿捡起,口中先念:“剪子骨,二百五,丁当哈苏——”。
念到“苏”时要尽力拉长声拿着尜儿往回跑,跑到“家”后把尜儿放到站在“家”里的那个人不容易击打的地方,击打不出去就被“哈”死了。
击打出去再重“哈”。
“死家”是贴墙根儿画一个长方形的框儿当“家”。
打的人站在“家”前,一手提尜儿尖儿一手把尜儿打向远处。
“下山”的人把打出去的尜儿扔到“家里”,这个人就“死”了。
没扔到“家”里,就由他进行连续三次的打击。
“死家”是人少的时候玩,也不进行“哈苏”。
不知那时孩子们的打尜儿游戏起源于什么年代,发明于哪个民族,但在那个年代孩子群体中却出奇的普及和规范,却在今天被划上了句号。
脱 泥 人作者:雷铁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家里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很少有玩具和儿童读物,大院里的孩子凑到一起就是疯玩。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脱泥人的乐趣。
我和几个小拿上小铲,带上布兜,跑跑跳跳来到南山红土沟挖土。
这儿的红土粘性大,柔和细腻,脱出泥儿来瓷实光滑,晾干以后不裂纹、不走形。
和泥讲究泡、揉、饧(xíng)、摔,糊弄不得。
先把红土砸成粉,泡在盆里用木棍反复搅拌,有时直接下手揉搋(chuãi)、摔打,直到软硬适中,不粘不暄。
蒙好泥盆,饧一段时间更好用。
  脱泥人要用泥人模子,泥人模子用粘土烧制而成。
街上有卖几分钱一块。
有时从家里拿一个鸡蛋或一把杏核就可以换回几个。
也有用中意的泥人当范,自己脱出新的模子,在炉火中烧透来用,自已烧制的好的泥人模子不比买的差。
脱泥人先要把饧好的红土泥团做成条状,根据模子的大小用泥条填充饱满,按平压实,再用一块儿泥条轻轻地从模子里粘出来。
不能急,有时需要粘在头尾几处,均衡操作,才能毫发无损地把泥人脱模。
脱好的泥人还要剔除边角盈泥,干净平整,摆放在木板上,放在阴凉处晾干定型。
看着一个个丰俊逸的仙,形象逼真的寿桃,甭提心里多高兴了。
有的泥人在晾干后还用水彩上了颜色,彩色泥人比不上色的更好看。
还有的用火烧透,不怕水。
有的脱泥人是玩,有的是为了卖。
买卖泥人在大院儿的孩子间进行,也有在大街上卖的。
这种孩子间的交易由杏核充当“通行货币”,几个十几个杏核换一个泥人,视品相和大小而定,上了色的“价钱”高更好卖。
为了过日子,大多数家庭都会攒杏核在春节前做杏仁咸菜,所以家家都有一些杏核。
卖者往往吆喝:“泥人泥人好泥人,谁要不买烂肚脐儿!”围着的孩子也会应声附和地吆喝起来。
脱泥人剩下的红土泥再稀释些,揉匀巴掌大小一块,用两只手把它捏成泥窝头,深窝薄顶。
小人手一个,排成一队,把泥窝头口朝下,在高台上猛地一摔,一声声爆响,窝顶鼓破小洞,身上、脸上溅上许多泥点,我们毫不在乎,依旧笑闹着让泥窝头一声声爆响。
但如果弄得过分,脏的一塌糊涂的话,便会被家长爆训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