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背后的小故事 宋华
1年前 (2024-04-21)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背后的小故事 宋华宋华 提起诺贝尔奖,化学专业的同学们无人不晓,而且都很自豪,因为Alfred Nobel 本人就是一个化学家。
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化学家,他们分别是哈佛大学的Dudley R. Herschbach, 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Yuan T. Lee和多伦多大学的John C. Polanyi, 以表彰他们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贡献。
这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海内外的华人化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因为三人之一的获奖者李远哲先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
一九八七年,李远哲先生受邀到北京来讲学访问。
我那时正在做的硕士论文也有一部份是动力学方面的实验,虽然此实验远非彼实验,但能沾上化学动力学的边也很激动,所以就和另一位热爱科学的同学一起慕名去听的讲座。
李远哲先生在那次讲座中提及的都是一些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展示交叉分子束实验的图片,通俗易懂。
讲座结束后,有些人到讲台旁边继续和交流,我也和同学一起过去凑热闹,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记者在现场拍照。
过了几天,这张照片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忘了是不是头条,反正就是借了诺奖得主的光,我们也上了报纸。
后来,这张照片获得了全国摄影作品优秀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到美术馆看展览,顺便买了摄影作品的册子留做纪念。
慢慢地,我都忘记了李远哲先生是哪一年获诺奖,也一直不知道还有另外两人与他同时获奖。
几年前与Sue 聊天时,提到过诺贝尔化学奖,Sue 随口说了一句她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导师也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我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追问细节。
今年劳动节去看Sue时,我稍微详细地问了一下Sue并记下了她各时期导师的名字. Sue一九七六年获得愽士学位后,到多伦多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然后到哈佛大学又做了三年愽士后。
离开哈佛以后,她在哈佛的导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问她是哪一年,记不清楚了,八五或八六年吧。
再问得奖的工作与她博士后的研究是否有关,回答说没关系,导师是因为实验方面得奖,她的工作是理论计算。
从缅因回来后,一直没有再看那张小纸条。
昨天(十月四日)突然想起来查一下Sue在哈佛大学导师的名字,输入Dudley Herschbach的名字以后,发现他与李远哲先生同一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很有意思的发现,马上打电话告诉Sue, 并讲了照片的故事。
Sue说知道Lee, 他也当过Herschbach的学生,其实是一年慱士后。
当我还在感慨这些莫名的巧时,Sue说她还认识当年获奖的另一位Polanyi。
当年Sue 在多伦多大学做愽士后时,与Polanyi实验室的那些愽士后都很熟,关系很好,常在一起玩儿,后来Polanyi就让她帮忙做一些理论计算,还联名发表了文章。
听完之后,我觉得这些巧太奇了。
三十年之后,诺贝尔化学奖又同时授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成方面的贡献。
不知道这些数字是巧呢,还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个世界 上有太多让我们称奇惊叹的存在了。
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化学家,他们分别是哈佛大学的Dudley R. Herschbach, 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Yuan T. Lee和多伦多大学的John C. Polanyi, 以表彰他们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贡献。
这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海内外的华人化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因为三人之一的获奖者李远哲先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
一九八七年,李远哲先生受邀到北京来讲学访问。
我那时正在做的硕士论文也有一部份是动力学方面的实验,虽然此实验远非彼实验,但能沾上化学动力学的边也很激动,所以就和另一位热爱科学的同学一起慕名去听的讲座。
李远哲先生在那次讲座中提及的都是一些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展示交叉分子束实验的图片,通俗易懂。
讲座结束后,有些人到讲台旁边继续和交流,我也和同学一起过去凑热闹,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记者在现场拍照。
过了几天,这张照片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忘了是不是头条,反正就是借了诺奖得主的光,我们也上了报纸。
后来,这张照片获得了全国摄影作品优秀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到美术馆看展览,顺便买了摄影作品的册子留做纪念。
慢慢地,我都忘记了李远哲先生是哪一年获诺奖,也一直不知道还有另外两人与他同时获奖。
几年前与Sue 聊天时,提到过诺贝尔化学奖,Sue 随口说了一句她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导师也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我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追问细节。
今年劳动节去看Sue时,我稍微详细地问了一下Sue并记下了她各时期导师的名字. Sue一九七六年获得愽士学位后,到多伦多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然后到哈佛大学又做了三年愽士后。
离开哈佛以后,她在哈佛的导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问她是哪一年,记不清楚了,八五或八六年吧。
再问得奖的工作与她博士后的研究是否有关,回答说没关系,导师是因为实验方面得奖,她的工作是理论计算。
从缅因回来后,一直没有再看那张小纸条。
昨天(十月四日)突然想起来查一下Sue在哈佛大学导师的名字,输入Dudley Herschbach的名字以后,发现他与李远哲先生同一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很有意思的发现,马上打电话告诉Sue, 并讲了照片的故事。
Sue说知道Lee, 他也当过Herschbach的学生,其实是一年慱士后。
当我还在感慨这些莫名的巧时,Sue说她还认识当年获奖的另一位Polanyi。
当年Sue 在多伦多大学做愽士后时,与Polanyi实验室的那些愽士后都很熟,关系很好,常在一起玩儿,后来Polanyi就让她帮忙做一些理论计算,还联名发表了文章。
听完之后,我觉得这些巧太奇了。
三十年之后,诺贝尔化学奖又同时授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成方面的贡献。
不知道这些数字是巧呢,还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个世界 上有太多让我们称奇惊叹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