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

7个月前 (04-21)
《学会提问》江鸿滨 ——· 关于本书 ·——《学会提问》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几年的提问经验形成的,向我们传授了可以应对各种工作及生活场景的“优质提问”的技巧。
作者按照提问的种类和特性,把所有提问分为“轻松提问”“沉重提问”“劣质提问”和“优质提问”,通过分析不同的提问模式,循序渐进地揭开通向“优质提问”的有效路径,帮助我们掌握“优质提问”的技巧,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 关于作者 ·——粟津恭一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是日本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教练联盟认证专业教练。
曾在索尼股份公司负责人事、经营战略等工作。
2004年开始担任高管教练,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大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作为高管教练,他的培训时长、客户数量等业绩,在日本国内屈指可数。
——· 本书金句 ·——1.优质提问就是能够让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思考就乐意回答,并且能够为回答问题的人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发的提问。
2.以提问的方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达令更容易实现目标,因为任何人都会对单方面的令感到反感和厌恶。
3.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4.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经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 核心内容 ·——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提问可以分为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四种类型,其中优质提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
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讲提问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提问的定义是什么。
通常,提问的定义就是“质询疑问或理由”。
优质提问还能够给被问者带来新发现,促成新的思考或者行动。
利用提问的力量,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提问非常重要。
1.提问可以让人获得新发现和自发地采取行动。
作者认为,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控制的,一旦提问发生变化,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这也就是说,通过提问可以获得新发现。
当我们通过提问获得新发现的时候,内心会非常高兴,而且因为这是自己思考过的事,所以对新发现会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新发现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自己最想做的事,我们就会自发地采取行动。
2.提问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并且让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等关系。
提问力的高低,也就是问问题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不光这些总经理、高管对提问敏感,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经常会通过别人问问题的水平高低来评价一个人。
大家都知道指示、令是一种交流手段,一般情况下,都是上级对下级使用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流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有明确而固定的上下级关系。
但是,提问不一样,提问这种交流手段的特征就是:提问者和被问者处于一种对等关系。
上级可以向下级提问,下级也可以向上级提问。
3.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
在一个团队里面,尤其是创业团队里面,当这个团队需要增进团结、士气的时候,优质的提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组织来说,以提问的方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达令更容易实现目标,因为任何人都会对单方面的令感到反感和厌恶。
因此,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有利于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不知道如何跟员工沟通的管理者来说,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提问可以分为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四种类型,其中优质提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提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作者根据被问者是否愿意回答以及在回答过程中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两个指标把提问分为四种: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
虽然我们都想要优质提问,但是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就会经常做出轻松提问、沉重提问甚是劣质提问。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对这四种提问都要有所了解。
1.轻松提问。
所谓“轻松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改善与对方关系的提问”。
只要是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乐意谈论的事、或者惯于谈论的事都能成为轻松提问。
轻松提问的特征是被问者乐意回答,但是没有新发现。
比如询问朋友的兴趣爱好、喜欢的明星等话题都属于轻松提问。
通过轻松提问,可以收集信息,为下一步“优质提问”打下基础。
最容易成为轻松提问的,就是询问对方的成功经历,因为这个问题对方容易回答、乐于回答并且惯于回答。
2.劣质提问。
所谓“劣质提问”,就是会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关系恶化,令被提问者感到不快、悲伤、萎靡的提问。
劣质提问的特征是:被问者不愿意回答,并且被问者没有新发现。
比如,没考虑到与对方的关系,毫无意义地追问对方的私事,把提问者的价值观或主观臆断强加于人的提问,让被问者萎靡不振的提问都是劣质提问。
3.沉重提问。
所谓沉重提问,就是被问者不愿回答但是可以有新发现的提问。
这种提问虽然难听,但却往往是被问者取得进步不可或缺的,因而才会出现沉重提问。
因为这种提问是被问者往往不愿意去想、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所以引起被问者新发现的可能性更高。
不过这种提问会触及被问者难以接受的领地,所以确定沉重提问时,一定要在已经和对方建立足够牢固的关系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
另外,不要一直使用沉重提问,当人们心情沉重的时候,思考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4.优质提问。
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对任何人都好使的优质提问”。
那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呢?优质提问就是能够让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思考就乐意回答,并且能够为回答问题的人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发的提问。
优质提问的特征就是被问者愿意回答并且可以有新发现。
具体来说,优质提问主要有三类:类是询问一个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性内容的提问,这类提问经常会使用英语中的“5W1H”作为疑问词。
“5W1H”就是为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对象和怎样这6个疑问词。
第二类是询问有关“未来”怎么样,而不是“过去”怎么样的提问。
第三类是开放性的提问,而不是封闭性的提问。
开放性的提问指的是不以“是或不是”为结束的提问。
三、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
我们在了解了四种提问方式和特征以后,发现最好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了。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优质提问呢?作者总结了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帮助我们轻松实现优质提问。
1.交换言外的信息。
什么是言外的信息呢?言外信息就是除了回答本身之外的声调、音量、语速、姿势和表情等信息。
其中,最重要的言外信息就是姿势,因为姿势最能表现内心的真实情况,比如我们想表现得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我们就要有积极倾听的姿态。
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分析被问者的言外之意和真正想表达的心情,积极向被问者提供反馈。
2.提问不提建议。
要想把想好的问题变为优质提问,最好不要向被问者提建议,这也是基本的待人方式和姿态。
为什么不提建议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给对方提出建议,是不会让对方产生新发现的,而且提出的建议或许在当时有效,但是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未必还会有效。
很多时候,建议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
因此,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3.把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
当你觉得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有些让对方难以回答的内容时,就要想办法把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变为优质提问。
下面,我们来说说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提问时,如何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方法。
这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创造优质提问的个步骤是,寻找对方的“3V”关键词。
作者认为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经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简单点说,就是寻找对方熟悉的领域附近,但是又经常被对方忽略的要点。
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个要点呢?我们可以把关注对方的“3V”作为切入点,来寻找这个要点。
什么是“3V”呢?“3V”就是理想、价值和词汇。
理想就是一个人希望达到的状态、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
价值就是一个人在做判断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词汇就是一个人的常用语。
我们不难看出,代表理想、价值和词汇这三个词的关键词就是对方熟悉的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代表“3V”的关键词。
创造优质提问的第二个步骤是,把“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来创造优质提问。
经过个步骤之后,我们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的“3V关键词”,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3V关键词”与疑问词进行组,创造出优质提问。
这里所说的疑问词,就是英语中的“5W1H”。
使用这6个疑问词的原因就是为了不形成以“是或不是”结束的封闭性提问,从而可以不断地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创造优质提问的具体组方法是,在这6个疑问词中,选择对方不常用的疑问词,将这些疑问词与“3V”关键词进行组,就能创造出优质提问了。
在这里,“3V”关键词代表着对方熟悉领域附近的内容,对方不常用的疑问词代表着对方经常会忽略的要点,这两者结起来正好就可以找到对方熟悉的领域附近,但是又经常被对方忽略的要点。
因此,可以说明我们从零开始创造出来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
第二节:学会提问,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各位书友,从今天起,我将带领各位一起阅读粟津恭一郎的《学会提问·实践篇》。
在本篇共读开始前,我想让书友朋友们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曾经认为善于寻找方法和答案,也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却从来也没有想过,通过提问,也能改变人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选项很简单,只有“是”和“否”,但是答案背后却隐含着更加深刻的道理——一个优质的提问,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甚改变我们的一生。
本节我们将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章前半部分(P1—P17),了解一下为什么“学会提问,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在从小到大的学生生涯中,我们的老师都会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善于提问。
为什么需要善于提问呢?因为只有问出自己不懂的,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所在,把问题弄清楚,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如果你问老师,善于提问和善于思考哪个更重要,恐怕老师会认为后者更重要。
因为提问虽然重要,但是思考明显更胜一筹,更何况,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提问,是因为自己懒得思考。
换句话说,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之前,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学会提问也能改变人生。
作者在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引用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作者跳槽到COACH公司,有,一向在办公室里到处找员工聊天的董事长问作者:你在咱们公司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作者坦率地回答说:我想成为高管教练。
董事长又问作者:那你成为高管教练之后,想做什么?因为作者刚开始接触高管教练的工作,所以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回答:啊?那个我还真没想过。
于是董事长又问:那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能成为高管教练?作者听到这个问题后,勉强地回答:嗯,大概三年以后吧。
董事长听完他的话,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这个简短的对话包含了很多提问和回答,在作者看来,董事长一系列的提问敲击了他的心灵,让他知道应该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高管教练呢?成为高管教练以后想做什么?为此应该进行哪些训练?之后伴随着自己一系列的自问,作者的人生改变了。
优质的提问能够引发思考,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重大发现;思考之后人才有可能去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可以说,学会提问是改变人生的开端。
作者研究发现,学会提问能改变人生这一点在“总经理”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作者的客户所经营的大型企业中,每年都会录取几十甚数百名新员工,过上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如果不向外招聘总经理的话,在这批员工中就会出现一人担任总经理。
那么,这位脱颖而出的总经理和其他人会有什么区别呢?作者曾经和数百名总经理有过直接的对话,这些对话都使作者确信,这种普通员工和总经理之间的差距,源自于“提问”。
作者通过总结认为,成为总经理的人,会把“如果我是总经理会怎么做”“如果我是总经理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等提问更多地抛给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现在的企业为了培养未来的管理者,会经常组织优秀人才参与培训。
很多企业都招收管培生,为的就是这个目的。
管培生或者优秀人才参与培训,都是在学些什么呢?一般正规一点的,都是在学案例分析,或者巩固理论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人将要回答,“如果你是总经理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类似的提问,能让“如果自己是总经理会怎么做”这个提问牢牢扎根在受培训者的心中。
当这些人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在遇到棘手的问题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自己提问:假如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做?久而久之,这种提问及其之后带来的思考,将会潜移默化地把提问者带向成功之路。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呢?作者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视频现了两支玩篮球的队伍(白衣和黑衣),这些人一边传球,一边穿插走动。
观看者需要数一数“穿白衣服的人总共传球多少次”。
在视频,画面现了“正确答案是十五次吗”的字样,接着有显示了“但你看见黑猩猩了吗”这一提问。
如果你没看见,不妨重新看一遍,你会发现在一分钟左右,有个穿黑猩猩玩偶服装的人从右侧走入左侧,摆了个姿势,然后从左侧走出了镜头。
研究表明,带着“穿白衣服的人总共传球多少次”这个问题看视频的人,大约有50%的人完全没有注意到黑猩猩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视力问题?当然不是因为视力问题,而是人被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
作者对此总结道:由此可见,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控制的。
一旦提问改变,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所谓“通过提问获得新发现,其含义便在于此”。
推及到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善于对自己提出优质的问题,完全可能把自己引到一个理想的方向,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
各位书友朋友们,回响一下你自己的成长历程,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呢?好了,本节共读暂时先到这里。
这篇只是介绍一些简单的前奏,在下一节,我们继续带着相关的疑问,一起探讨到底为何"学会提问“一定是重要的。
第三节:提问为什么重要?各位书友,我们在上一节中,我们跟着粟津恭一郎的节奏,了解了一下为什么说“学会提问,可以改变人生”。
在这一节,我们继续上一节的内容,阅读《学会提问·实践篇》章的后半部分(P17—P37)。
在这一节中,我们着重探讨“提问为什么重要”。
学会提问,不仅对我们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团队和公司的成长提供帮助。
提问对我们个人、团队以及公司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假如你所在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是开车上下班的。
明天你可以问一个同事:“你记得停在自己车旁的车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的同事可能对你一脸鄙视,然后告诉你他不记得。
后天和大后天,你继续问你的同事这个问题。
到第四天和第五天,你觉得你的同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没错,你的同事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的大脑会下意识地想起:自己早上一把车开进停车场,就会有个奇怪的人(也就是你)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你记得停在自己车旁的车是什么颜色的吗?”万般无奈之下,你的同事只好把问题的答案记下来了。
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罗伯特·莫勒在其著作《一小步改变你的生活:改善之道》中,把提问的这一效果解释为“大脑海马体的功效”。
海马体是大脑中管理“记忆”的重要,由它来决定记忆何种信息,何时提取信息。
反复提问能够促使海马体将相应的信息认定为“重要”,于是自然而然地给予关注。
如果我们把这个疑问句换成陈述句、祈使句或者感叹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试想一下,假如你对你的同事说:“请说出停在你车旁边的车的颜色!”恐怕你的同事心里一定想:“你脑袋坏了?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优质的提问,总能带来新的发现。
比如你的朋友问你:“假如你是顾客的话,你希望你的谈判对象能跟你聊些什么呢?直接谈生意,还是先聊一聊工作?”此时你正在外面谈一项业务,于是你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顾客,然后突然意识到:直接谈生意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啊。
如果能这样提问,是不是有新发现?是不是更有利于我们工作?所以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中说:通过优质提问能获得“恍然大悟”和自发行动。
伴随着这个过程,被提问者心中总能唤起莫大的喜悦。
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及一种“啊哈体验”。
“啊哈体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比如,小学生在算数课上次知道“勾股定理”时,所体会到的震惊,动手把所有形状的三角形三个角测量了一下,发现加在一起确实都是180°时的诧异,这就是“啊哈体验”。
对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遇到这种场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说一句:“啊哈!”优质提问很容易给我们带来“啊哈体验”。
当我们面对优质提问,靠自己获得新发现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惊讶与愉悦。
当我们有了这种惊讶与愉悦的体验之后,我们会怀着更大的期待去探索新世界。
我们再来具体说一说提问对我们个人的两个功效。
,提问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总经理们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被记者惹怒。
被惹怒的理由都是一样的:大多数记者们都只会花费一两个小时,问一些无关紧要或者特别无聊的问题。
为什么出出现这种状况?这是因为有的记者实现根本没有花太多时间做调查, 尽提一些没必要的问题;有的记者对业界一无所知,提问离题十万八千里;有的记者还没正确理解对方的回答,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下一个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记者得到了完全相反的评价。
比如有一个总经理就曾经对作者说:“某某报社的记者非常棒,他对我的公司非常了解,同他交谈令我受益匪浅。
”注意总经理的用词——“同他交谈令我受益匪浅”。
作者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发现这名记者非常善于提问,他的提问带有很多启发性,有些问题总经理之前并没有思考过,通过记者的提问,反而发现了问题背后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善于提问的人,别人一般都会给予高度的评价。
不善于提问或者总是说陈述句的人,难以给人带来好感。
第二,提问事人处于对等关系。
如果你的老板对你说:“把你上周的工作任务整理一下,明天拿给我检查一下”。
这时你可能会心想:老板这是对我不信任吗?是不是觉得我上周的工作做得不好?但是老板如果老板对你说:“上周工作你有哪些收获?来,咱们聊一聊。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倍感亲切,觉得老板对人很随和平等?如果老板总是用令指示的口气说话,下属不仅会觉得压力很大,也会对老板逐渐丧失好感。
但是老板如果总是用提问的语气,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下属就会感觉到平等,并且根据老板的提问,把确实存在的问题解决掉。
提问对团队和公司建设也非常有帮助。
首先,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
假设有一家以“为顾客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为宗旨的高级餐厅,如果店长总是对员工说,“请你们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员工们肯定会对此毫无反应,照常按部就班地工作。
但是老板如果随时向员工抛出,“今天为了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你会做什么”“你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服务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员工在工作时不仅会自己思考这个问题,还会相互讨论。
久而久之,讨论的结果被所有人共享,公司的服务目标自然就更加清晰了。
其次,提问能够构建企业文化和风气。
公司内部交流时经常出现的提问,与该组织的“企业文化”和“风气”密切相关。
如果公司的老板每次开会,都只让员工做总结报告,或者对未来的展望,那么很难激发创意的萌芽。
但是如果老板在开会时问:“你打算如何实现那个销售计划?”“你觉得市场在今后十年内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创意计划可能更适我们?”“你认为这个项目在五年内的前景如何?几年内可以实现盈利?”“我们需要完全自己做,还是和其他公司作?哪些公司可以作?如何作?”这样做是不是更加有助于启发员工的思考?学会提问,能够让问题内化,更加深入人心。
优质的提问,对我们个人、团队以及公司来说,能产生非常不错的效果。
各位书友们,既然提问有这么多好处,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学会提问的准备了呢?下一节,咱们一起聊一聊有哪些种类的提问。
第四节:学会轻松提问,你的人际关系将变好十倍各位书友们,前面两节,我们基本上都在讨论提问的重要性,所以内容肯定是缺少干货的。
但是,我在领读的过程中列举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提问的重要性。
在书友们阅读这些案例的时候,就会对“学会提问”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在这一节中,我将带领各位继续理解《学会提问》中的基本问题,即第二章的部分(P41—P59),聊一聊提问都有哪些种类。
在前面两节中,我们有时候把提问称之为“优质提问”。
之所以这样称呼,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给我们带来改变。
比如小孩子在计算类似于12乘以13这种题的时候,如果总是问妈妈:“妈妈,这道题怎么算呀?”妈妈教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孩子就是不思考,每次都想让妈妈帮他做。
这种提问,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进步。
再比如,一名记者在采访一位作家的时候,不去问作家关于创作方面的问题,而是问:“您平时午饭都吃些什么?”如果这是一名普通作家,而记者偏要问:“您觉得您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如果是一名优秀的作家,而记者说:“我觉得您的作品写得不好,您能说说哪里不好吗?”这样的提问,其中好坏,各位书友们应该也是能理解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提问才是好提问,什么样的提问才是坏提问呢?对此,《学会提问》的作者粟津恭一郎把它们进行了四种类型的划分,即“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 ”以及“优质提问”。
在本节中,我们先来看轻松提问。
所谓轻松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改善与对方关系的提问”。
比如当你进一家超市买衣服的时候,经验丰富的销售员面对初次见面的客户时,会在不影响对方心情的前提下,通过提问,力求了解对方,逐渐探索顾客的性格、拉进彼此的距离。
比如销售员可能会说:“您喜欢哪种颜色或款式的衣服?”这时候你也许能怀着轻松心态回答她:“我喜欢灰色的,有灰色的连衣裙可以吗?”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决定提问是不是轻松提问的 ,并非提问者,而是被问者。
如果一个提问,即使提问者的本意是想改善自己与被问者之间的关系,可结果却适得其反,致使双方关系恶化,那它就不是轻松提问。
简单举一个例子:你的好朋友每次考试都能考年级前几名,其他各方面的表现也很优秀,总是能拿到奖学金。
这一次评奖学金的结果出来了,你询问他:“拿到了奖学金,打算怎么花呀?”可是事实上,这次他并没有拿到奖学金。
你这样提问,很容易被他误以为是嘲笑,然后不自觉地对你火冒三丈。
轻松提问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轻松的提问“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
比如你和你的同事一起逛街,你问她“最近家里小孩乖不乖”这样的问题。
她就很容易回答。
但是你要是当着你同事的面,拿出一张儿子的试卷,问她“这道数学题目你能做得出来吗”这样的问题,恐怕对方就回答不出来了。
第二,询问对方“乐意谈论的事”,也是一种轻松提问。
再拿前面的例子来说,你和你的同事一起交流教育小孩子的事,肯定大家都很乐意。
但是当你询问她一道无趣的数学题,未免显得有点太奇葩了。
谁愿意在逛街的时候讨论这样的问题?另外,一般来讲,和老人谈论死亡问题、和离婚的人谈论爱情,很明显都是属于对方“不乐意谈论”的范围。
而问及同事或新朋友所痴迷的兴趣爱好或养生法,或是喜欢的明星、作家或艺人时,对方通常则会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
第三,即使是“对于提问者而言重要的价值或人生观”之类的严肃话题,只要是“被提问者惯于谈论”的,就能成为轻松提问。
就拿我来说,我有个研究生时的朋友,很擅长谈论哲学,所以每当我们聊哲学,甚是死亡哲学的时候,他总是能说上几个小时。
这时候,我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就是轻松提问。
相反,如果我问一个对哲学完全没有基础也不感兴趣的人:“你害怕死亡吗?你觉得人死后真的有灵魂飞出来吗?”这时候恐怕我会被别人认为是得了精病吧。
了解轻松提问的三个特征对我们学会提问很有帮助。
你是不是在买衣服的时候有过被销售员惹怒的经历?不善于提问的销售员总是用一些乱七八糟的提问,干扰你的买衣服时的主动选择,让你觉得心烦意乱。
为什么不善于提问的销售员区区几句提问,会让你心生不快呢?当然,你可以觉得是销售员“缺乏教养”、“没有礼貌”。
而从提问的性质来看,则是因为“提问具有强制思考的力量”。
即使是来自无关之人、会令人觉得“你凭什么这么问我”的唐突提问,被问者在听到问题的一瞬间也会开始思考。
但是,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大脑运行出错,从而引发不悦。
可以看出,学会轻松提问,对我们的交际和沟通非常重要。
在本节的,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如何做到轻松提问:首先,提问要“容易回答”;其次,被提问的对象要“乐意回答”;第三,最好提问的内容是对方惯于回答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共读到这里。
下一节,我们讨论什么是“劣质提问”。
下期再会。
第五节:你这样问别人问题,真的很让人讨厌各位书友朋友们,上一节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轻松提问”,想相信通过一系列理论和案例,各位已经掌握了很多提问的技巧。
在这一节中,我们讨论一种错误的提问方式,即《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二章第二部分(P54—P59)。
很多人因为提问不当,使自己在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出现了严重问题,我们把这种提问称为“劣质提问”。
1所谓“劣质提问”,就是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的关系恶化,或无法改善,并且不能促成对方发现、行动、进步的提问。
也可以说是令被问者感到不快、悲伤、萎靡的提问。
通俗点说,劣质提问就是那种让对方觉得“凭什么问这种事”的提问。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突然问你:“这位朋友,你年收入够五十万吗?”这时你是不是觉得提问者脑袋有病,搞不清楚状况?你可能会想,这种“弱智”级别的提问,高智商高情商的我是不可能问得出来的。
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无意中进行劣质提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劣质提问却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看劣质提问的三个特征。
2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粟津恭一郎一共列举了劣质提问的三个特征。
,所谓劣质提问,首先是没有考虑到与对方的关系。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和一名同事,关系一般,但是突然有你的同事问你以下这些问题:老板给你一个月开了多少工资?你的老公最近在家做什么?我想给老板发个信息,可是手机没电了,我可以用你的微信发一下吗?下班后我可以去你家吃饭吗?如果这些对话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如果这些对话发生在关系一般的两个同事之间,那问题可就大了。
提问者与你关系不深,这种唐突的提问就会令你产生“我为什么要告诉你”的反感情绪。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对和你关系一般的人提出“劣质提问”。
如果真的情不得已,比如手机确实没电了,又着急使用,那么你就要做好提出“劣质提问”,可能被对方拒绝的心理准备。
对方如果拒绝了,纯属情理之中,千万不要觉得对方就是个不讲义气、没有人情味的人。
第二,毫无意义地追问对方的私事,也容易造成“劣质提问”。
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尚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说出“你不结婚吗”“你为什么不要小孩”等,有关结婚、恋爱、生育、家庭关系之类的提问。
第三,“你不送你家小孩上补习班没有关系吗?”“你家小孩不去学跳舞画画,对未来的发展不会有影响吗?”“你为什么连这种小事也做不好?”等等,“把提问者的价值观或主观臆断,强加于人的提问”“对对方穷追猛打,致其萎靡不振的提问”,也容易成为“劣质提问”。
3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劣质提问的特征,我在这里继续跟各位讲解,两种特殊形式的“劣质提问”。
种是“否定式提问”。
所谓否定式提问,就是对被问者带有否定信息的提问。
例如,在你的公司有一位女同事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一直没有结婚。
这之后你去问她:“你不打算结婚吗?”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提问只是提问者单纯地想知道被提问者,有没有结婚的打算。
但是在被提问者看来,会对这种问题产生过度解读:为什么我就一定要结婚?我不结婚关你什么事?换种方式说,这种提问方式很可能传递了“结婚比不结婚好”这一信息,仿佛附带了“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感觉,容易引起被提问者的心理反抗。
那么,我们怎样提问才能改正这一弊端呢?其实也不难。
刚才所说的“你不打算结婚吗”这一提问,使用了否定的形式,我们只要弃用这一形式就行了。
比如把提问改成“你有结婚的打算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方的抗拒。
同理,你如果对你的孩子说“作业还没做完吗?”你的孩子肯定心里不悦,因为他可能觉得你是在质疑他写作业的速度、认真程度,怀疑他在偷懒。
但是假如你问“作业做得怎么样了?”,孩子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种是“别有用心的提问”。
别有用心的提问,会让人觉得你在“刻意讨好或诋毁”,或者“想得到别人认可”。
比如在公司的会议上,你明知道销售部门上个季度的表现很差,作为生产部门负责人的你,偏要问对方“你们上个月的销售业绩怎么样?”“你们下个月在销售方面有什么打算?”。
要知道,你的这些提问,尽管可能只是单纯的想知道销售部门的业绩情况或者销售计划,但是在对方看来,你这就是在向总经理打小报告,当面指责他们做得不好。
4关于劣质提问的知识点我们上面差不多就讲完了。
尽管都是一些很简单普通的道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把它整理地这么有条理。
通过了解掌握上述内容,能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提问,变得更加适。
如果你非常习惯这样问别人问题:“你为什么住在那种地方?”“你觉得你的成绩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不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懒了?”那么还是尽早改正吧。
尽早改正,能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
今天的共读内容就是这些,咱们下期将讨论提问的第三种形式,即“沉重提问”。
下期再会。
第六节:这种提问方式,要谨慎使用各位书友,我们在前面两节向大家讲解了提问的前两种形式,即“轻松提问”和“劣质提问”,相信大家对如何提问已经有很深刻的了解了。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第二章第三部分(P60—P68)的内容,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沉重提问”。
1所谓“沉重提问”,是指被问者“不愿意回答”但“关系到发现或行动”的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有它的好处,但是也有坏处,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沉重提问问到了对方“不愿去想”“不想意识到”“平时避免面对”的事,所以引起发现或行动的可能性非常高。
如果把握好沉重提问,产生的效果会非常惊人。
比如你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作为家长,你在跟孩子沟通之后问他:“你难道不想好好学习,多替爸爸妈妈分担一下压力吗?”在你说了这一番富有感染力的提问之后,你的孩子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发誓要好好学习。
但是,沉重提问这种方式,可能会闯入被提问者不愿被人触及的领地。
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提问者要多加注意。
如果你的朋友离婚了,原因是她出轨,而你偏要去问她“你们离婚,问题是不是出在你身上”时,很可能就会引起对方的抵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意识地使用沉重提问,一定要建立在已经牢固的关系基础上,瞅准时机提问。
我们最好避免一味地抛出沉重提问,因为沉重提问可能会导致对方心情沉重。
我们在进行沉重提问之前,最好多一些思考,反复衡量其中利弊。
2沉重提问如果问得不好,很容易变成劣质提问。
也就是说,沉重提问和劣质提问之间有很多相似性,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沉重提问的目的在于“共享”。
能否“共享”,决定了沉重提问与劣质提问之间的转换。
比如上面所说的“你们离婚,问题是不是出在你身上”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对方和你共享心中的想法。
也正如上述所说的,沉重提问也有其弊端,所以有时候要求对方和自己共享信息,并非是最恰当的选择。
正如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说的:为了不让对方产生“为什么要问这种事”的反感,就要确保对方认识到“他之所以问这么沉重的话题,是为了帮我达成目标”。
进行“沉重提问”时,与对方建立牢固的关系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如果没有目的的共享,就会变成劣质提问。
于是,一旦“共享失败”,由“共享”带来的弊端就产生了。
3沉重提问,最恰当的用法是,促成被别人从他责到自责的视角转变。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粟津恭一郎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高管教练课上,有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对作者说:“我想把公司发展成更具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可惜员工在这方面的意识还远远不足”。
作者问道:“相较于全世界秀的管理者。
你认为你自己身为管理者的实力处于什么水平?”总经理听了这句话之后瞬间语塞,过了一会儿他说:“我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自己恐怕远远达不到世界全球化企业管理者的水平。
”在这个案例中,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一开始只知道一味地责备员工,认为员工不努力,导致企业无法在全球化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可是本书作者的一番话打破了他的思维认知:你说你的员工不行,那么你自己行吗?于是,上面提到的这位总经理从最初的他责视角,认为公司全球化没有进展是因为“员工不够努力”,变成了“全球化没有进展,首要的原因是作为管理者,自己也没有达到全球化企业管理者的水平”。
当总经理在获得“自责”之后应该怎么办?只要他是一名格的管理者,就会努力寻找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继续责骂员工不努力。
4沉重提问在解决“私人问题”的时候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假如你是一名管理者,你最好能掌握这一技巧。
例如,你的下属工作状态突然下滑,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一些“沉重提问”。
你不能直接问“你的家人有麻烦吗”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提问是“劣质提问”。
但是如果你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问“什么事是你最近想尽快解决的”“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工作进展”这样的问题,他可能就会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你。
当然了,作为一名普通人,学会沉重提问对我们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公司同事关系的处理,都有很大帮助。
有一些人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向别人提出沉重的问题,但是要知道,沉重提问除了抛向别人,也能抛给自己。
在这里给书友们留下一个作业:学着向自己提几个沉重提问。
利用提问的力量,解决残留在自己心里的“未完成”,也许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书友朋友们,本节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咱们下节将聊一聊第二章的重点:优质提问。
第七节:学会这种提问方法,你的人生必将“开挂”各位书友,前面三节我们分别解读了“轻松提问”、“劣质提问”和“沉重提问”,到了这一节,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二章最重要的内容了。
所以,这一期我们将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第二章的关于优质提问的先导部分(P69—P71),解读“优质提问”的概念、特征和注意事项。
1所谓“优质提问”,就是能让被提问者乐于主动思考和回答,并伴有发现和行动的提问。
我们之前介绍过“轻松提问”和“沉重提问”,我们不难发现:将“轻松提问”变成能够促成发现和行动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将“沉重提问”变成乐意回答的提问,也是“优质提问”。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你的朋友“早饭吃了吗”这样的问题,当然很难成为“优质提问”;但是如果你把提问改成“你知道你吃的早饭健不健康吗”,就会促使对方进行思考,这样对方也许会发现自己吃的早饭确实不健康,于是决定换吃其他健康的早餐。
这样的提问,当然是优质提问。
之前我们列举过这样的案例:在你的公司有一位女同事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一直没有结婚。
我们已经说过“你不打算结婚吗”这样的问题,是沉重问题。
当我们改成在轻松的语境下问对方“你有结婚的打算吗?”,对方可能会更乐于回答你的问题,这样沉重提问也就变成了优质提问。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觉得自己的提问尽是一些“轻松提问”,可以考虑一下怎样问才能引起对方的发现和行动。
如果觉得自己总是容易问出“沉重提问”,不妨尝试各种能让对方主动回答的问法和内容。
2我们再来看一看“优质提问”的特征。
按照《学会提问》作者粟津恭一郎的说法:一言以蔽之,优质提问的特征在于“本质性”。
具体来说,就是询问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内容这一级别的提问。
优质提问多是深入挖掘到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员(who)、对象(what)、原因(why)、方法(how)等基本要素的提问。
比如,销售部门上季度的销售业绩一塌糊涂,总经理可以问销售主管:“你觉得上个季度销售业绩下滑受到了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就牵涉到了对问题“原因”的回答。
当销售主管在总结回顾原因时,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从而避免上个季度所犯下的错误。
此外,询问“未来”而非“过去”的提问,以及“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提问,更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对于刚才的那个案例,我们询问的就是“过去”,但是依然是一个“优质提问”。
因为作者在这里说的是,“更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当然了,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改成“未来”式可能会更好:“对于上个季度的销售业绩,我们下个季度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可以从中吸取?”另外,关于“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我们再按照上面的例子举一个:上述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无疑都是优质提问,但是假如总经理问销售主管:“你觉得你上个月的销售业绩差不差?”销售主管只能回答“差”或者“不差”。
这个提问就是封闭式提问,因为销售主管的回答受到了限制。
同时,这也是一个沉重话题和劣质话题。
总经理的提问方式很明显带有“否定”,而且也无法给销售主管带来新发现。
3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优质提问有种种好处,但是优质提问同其他三种提问一样,不存在“对任何人都好使的优质提问”。
比如你一个很穷的朋友总是乱花钱,终于有一次你忍不住了,走过去问她:“你是不是应该尽量省点钱呀?”你的朋友其实知道自己花钱很快,但是一直没有人劝告她节省。
这次你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她异常激动,立马对你说:“好呀,下个月开始你监督我吧。
”但是,假如你的朋友很有钱,同时也喜欢乱花钱,而你走过去问她:“你是不是应该尽量省点钱呀?”你的朋友心中肯定不悦,然后指着你说:“你自己一个月四千工资,我一个月两万,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要你管?你不就是嫉妒我么!”所以,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现实的语境,避免做出自作聪明的错误选择。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呢?我们如何才能不在提问时犯错误呢?别着急,在下一节中,我们将对什么是“优质提问”,做出最全面的解读。
第八节:8种提问方法,告诉你如何“优质提问”各位书友,前一节我们对“优质提问”的概念、特征和注意事项做出了一些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很多例子,以便于大家理解。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呢?我们之前尽管总结过很多,但是都不全面,也比较零散。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二章一部分(P72—P89),对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做出最完整的总结。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粟津恭一郎一共总结了8种优质提问。
下面,我们将逐条做出介绍。
,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想获得“进步”“成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年轻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像盖茨比一样了不起。
但是,我们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得上成功?理想中的自己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很少有人能独自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因此,能让一个人发现自己“渴望什么”的提问,就很可能是优质提问。
第二,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
所谓“大义”,是指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对于世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在高于企业“利润”的层面上,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假如有两位出租车司机,一个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个则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让拜访这片土地的人带着‘来这里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么二者的开车方式、与客人的谈话内容,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你的工作能给社会提供怎样的价值?”这句话无论是自问,还是向别人提问,都可能会是一个优质提问。
第三,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
询问词语定义,实际上就是提问“本质性”。
如果你的同事或者下级有常用的词语,你试着问“能不能告诉我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有时候就能促成对方获得重大发现。
比如你的下级业绩不好,但是一直在反复强调自己这是在“满足顾客”,那么,作为总经理的你可以问:“你所考虑的‘满足顾客’具体指的是什么?”假如你的朋友经常向你抱怨:“我的孩子真是一个坏孩子!”那么,你可以反问她:“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样理解的?”第四,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
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思考想做的事、喜欢的事,往往会因选择项过多而想不出来;而不想做的事、讨厌的事,则很容易就能想出来,并且会很具体。
只要列出“讨厌的事”,“喜欢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清晰起来。
例如,面对以“想生产有个性的突出商品”为口头禅的制造企业总经理,可以问:“那么反过来说,没有个性也能被大众接受的商品是什么样子的?”第五,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
与“询问词语的定义”类似,询问“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是否名副其实,也容易成为优质提问。
对于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对传统思维做出挑战的人来说,都有过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的经历。
如果高校的老师和领导,或者是公司的员工和管理者,也都能意识到:“为什么我们的财务报销流程一定要是这个样子的呢?”那么,可能会寻找到更加恰当的、适自己的报销系统。
第六,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公司的管理者们常常说,“持有顾客视角很重要,以顾客为中心和导向很重要”。
其实岂止是顾客,尝试站在自己周围所有人的立场上,都有助于获得重大发现。
“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新员工,对于目前的工作方式有何想法?”“如果自己是订货公司的负责人,对于这家公司的工作进展有何想法?”“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如何将公司发展壮大?”“如果自己和朋友角色互换,面临他所面临的状况时会作何选择?”如果能像这样尝试改变立场,就会接连生出的疑问,由此往往可以产生出很多以前从未想过的创意,或者察觉被忽略的问题。
第七,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
如果明天就要举办一场大型学术会议,而作为主办方,你对自己的同事提出这些问题:“会有多少学者和学生出席?”“这些人大多有着怎样的经历?”“明天的演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会议结束的时候,参会者能收获到什么?”这时候,你的同事就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同样的问题,第二天再问,就会成为“劣质问题”:“来了多少学生和学者?”“他们走的时候收获了什么?”等等。
一旦这样问,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即便你的同事对你的提问有所启发,也无法改变会议的结果了。
第八,“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
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解释过“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了。
一般来说,开放式提问答案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封闭式”提问的答案“不是A就是B”。
“封闭式”提问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回答, 而且它还有一个致的缺点:一旦始终重复封闭式提问,容易令对方感受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比如母亲向孩子提问“作业做了吗”“书都看完了吗”等等,在孩子看来这些提问不仅是在确认做没做,还包含着“作业还没做吧”“书还没看完吧”等怀疑的信息。
工作也一样,如果上司问你“工作计划制定好了吗”“财务报表处理好了吗”“顾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之类的封闭式问题,就容易让你心生反感。
相反,如果是开放式提问,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今晚昨晚数学作业有哪些收获?”“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给你哪些启发?”“制定工作计划给你带来了哪些帮助?”看,是不是这样提问更好一点?各位书友朋友们,本节的共读就到这里。
在本节中,我们一共总结了八种最有可能促生优质提问的提问形式。
那么,对于“优质提问”,是否有诀窍或套路可寻呢?当然有,我们下期再做分享。
第九节:掌握“优质提问”的诀窍,你将变得更加讨人喜欢(上)各位书友,我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优质提问”是因人而异的,对这个人来说我的提问可能是“优质提问”,但是对那个人来说,也许就是“劣质提问”。
我这样说,是不是代表优质提问就无迹可寻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依然可以掌握很多套路,帮助我们优质提问。
那么,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套路呢?下面,我们一起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三章前半部分(P93—P105),了解一下“优质提问”的诀窍。
,交换言外的信息。
交换言外之意的信息,指的是除了说话之外,还需要注意倾听、表情和姿态等。
优质提问的最重要态度,就是“积极地倾听对方”的话。
要做到积极倾听,就要凝倾听对方的话语,同时认真面对“言外之意”和“真正想传达的心情”,并且也向对方提供反馈,从而深化发现的积极姿态。
提问者在积极倾听的过程中,也需要留意自己的表情和姿态。
再高明的优质提问,如果愁眉苦脸地问,也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无论言语上多么尊重对方,一旦表现出与之相反、仿佛是在否定对方的表情或态度,就会传递给对方负能量。
第二,提问应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作为优质提问的应有态度,积极倾听固然重要,但从技巧上来说,最基本的则是“提问应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我们经常见到在面试的时候,很多学生不顾现场的气氛和势头,单方面陈述自己已经背好的自我介绍。
这种“事先准备的语言,是无法打动对方的”。
提问也是如此,需要根据特殊的场景思考提问的方式和内容。
很多记者采访名人的时候,总是无法问出特别精彩的问题,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为什么鲁豫、水均益采访别人时会非常有意思?就是因为他们把握到了这一点。
第三,当场思考各种提问的方法。
这一条实际上和第二条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人觉得“顺势而行,现想现问”很难,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可以依循5W1H法则,比如问对方:“你是什么时候产生这个创意的?”“在什么地方工作能让你的效率翻倍?”“你认为谁在你的晋升道路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为了业绩,你打算怎么做?”等等。
第四,提问不提建议。
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被提问者获得新发现。
但是提问不代表就一定要提建议,有时候提了建议,反而限制对方的思维。
而且,假如你提的建议被他采用,但是最终证实全都失败或无效,你是不是可能要附带责任呢?如果成功了,对方则有可能会对你产生依赖心理。
所以,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第五,提问应排除杂音,专注于“我”想做的事。
提问时的“杂音”,主要有两种模式。
种模式就是对方无法理解提问者的语意。
比如,任职于外企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免不了夹杂着很多英语,可是在外面谈判业务的时候,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容易让他人理解不了。
第二种模式更棘手。
比如,我们经常能在名人演讲会等场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提问时,会握住话筒,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或开场白。
例如“我是某某某教授的学生,非常有幸能向您提问。
方才,您讲了一个关于养老保险的故事,听完之后我非常受益。
但是关于类似的事,我听某某某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就这样提问者一个开场白就说了五分钟,到谁也不懂他到底想问什么。
第六,对“你”提问。
针对“你”提问,能够增加提问的重量。
例如,一名总经理问下属“怎样才能达成工作目标”时,明显语气上软弱了一些。
如果能改成“你觉得怎样才能达成工作目标”的话,明显效果会更好一些。
尤其是对于那种爱把工作不顺利归咎于周围环境,认为下属或上司不协助自己的人,应该问他们:“你自己想怎么做?”各位书友朋友们,限于篇幅,我们今天就先共读到这里吧。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一共总结了六条诀窍,后面剩下的六条,我们将留在下一节的文章中和各位分享。
这次共读的内容,想必大家都发现了一个特点:我在极力列举案例,以方便大家理解“优质提问”。
希望各位在共读的过程中,都能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提问”方面的启发。
第十节:掌握“优质提问”的诀窍,你将变得更加讨人喜欢(下)各位书友,上一节我们一直在讨论“优质提问”的套路和诀窍,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把问题解决了一半,依然剩下一半的套路和诀窍需要我们去解读和理解。
所以在这一节当中,我将带领各位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第三章的后半部分,即P105—P114的内容。
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上一节的内容:,交换言外的信息。
第二,提问应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第三,当场思考各种提问的方法。
第四,提问不提建议。
第五,提问应排除杂音,专注于“我”想做的事。
第六,对“你”提问。
这一节,我们从第七条开始讲起:第七,以“我”为主语的反馈。
提问之后,一定要向对方“反馈”,不能听完回答就了事。
即使对方的回答很简单,最好也能说声“谢谢”。
当问答量较大时,只有认真反馈“我听了回答有这样的感想”,才算完整地结束交流。
将第六条和第七条综起来就是:由“我”问“你”,再由“我”向你“反馈”。
第八,意外回答的应对方法。
我们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很可能会收到意外的回答。
比如老师问学生“辛亥革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没听清题目,文不对题地回答“废除了科举制”;或者老师想得到很具体的答案,而学生回答得很简单:“建立了中华民国”,等等。
被提问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必然有其理由。
可能是因为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可能是有所误解。
作为提问者,你可以根据偏差,适时将问题再问一遍。
“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如此。
可以说得详细一点吗?具体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九,不做消极提问。
这里所说的“消极提问”,是指“劣质提问”中尤其是否定、消极、会令对方心情变差的提问。
如果你的朋友失恋或失业了,而你却在旁边问“你最近怎么会这么倒霉呢”这样的问题,就是消极提问。
第十,将“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方法。
如果你的下属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惹怒了对方,你正打算询问其中缘由。
如果你问下属:“你为什么会惹怒对方?”下属难免会带有自责或他责的消极心态:都是因为客户无理取闹!而且我的运气也一直不好!但是,这样的回答对你来说有意义吗?毫无意义。
如果你将沉重提问改成优质提问,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你问:“你觉得下次拜访客户的时候,怎样做才能确保自己顺利一些呢?”下属在你的提问下,既关注到了自己的失败及其原因,也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
第十一,不说没必要的“开场白”。
有些人在开始提问时,习惯说些多余的“开场白”,比如“我姑且请您相信”“也许这些话没必要说,但是我还是想问一下……”“虽然如此,但是我真的认为……所以”等等。
这些口头禅式的“开场白”,在很多时候都容易扰乱谈话的节奏。
另外,还有些提问者在谈话过程中表达意见时,会使用“可是”“话虽如此”等措辞,听起来就像是在否定对方此前的言论。
所以,如果想给我们做出优质提问扫清障碍,就应该注意尽量把那些“开场白”从对话中剔除出去。
十二,认清适提问的语境和场。
我们前面其实已经反复强调过很多次,提问需要注意语境和场。
为什么注意语境和场这么重要呢?举个例子:如果你上个月的业绩很差,你的上司私下叫你到办公室,一对一地问你:“上个月的业绩做得怎么样?”你肯定立马一五一十地告诉上司,并且把造成业绩不好的原因也说一遍。
但是,假如你的上司在公司的会议上问你上个月的业绩怎么样,恐怕你会立马觉得老板这是在责骂你吧。
所以,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者下属、同事,犯了错误的时候,应该在适的语境和场下解决。
如果是“一对一”沟通,那么你所提的问题很可能是优质问题,可是如果是当着大多数人的面向对方问某件事,就很有可能是一个劣质问题。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这两节要讲的12条做出“优质提问”的套路和诀窍。
各位书友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不是对如何“优质提问”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呢?如果没有,没关系,下一节我们将聊一聊“优质提问”的创造方法。
下期再会。
第十一节:如何从0开始,创造优质提问?各位书友,我们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对如何使提问变成“优质提问”,从各方面入手做了一番解释,以方便各位理解其中的“学问”。
本节我们将共读《学会提问》的第四章(P117—P144)的内容,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做出“优质提问”的技术性方法。
1作者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的第四章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实现优质提问,给提问对象带去“发现”,只要提出于对方而言的“新问题”“从没问过的问题”即可。
尽管这些提问最终也将在对方的心里重复,但这也是本书特别想告诉大家的一个要点。
这句话其实透露了这样一条信息:优质提问就在“已内化的提问”附近。
还记得我在开头所提过的那个例子吗?我说假如你每天上班时都问你的同事,刚才停车的时候,右边停着的是什么颜色的车子。
起初你的同事可能不以为意,但是时间久了,他早上停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看一下右边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车子。
这就是你的提问,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对方给“内化”了。
那么,“已内化的提问附近”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解释道:创造优势提问的有效方法,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我举一个例子,以方便大家理解这句话:在爱因斯坦之前,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的经典物理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被奉为“圣经”。
它的三大支柱——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已臻于成熟和完善,不仅在理论的表述和结构上已十分严谨和,而且它们所蕴涵的物理学基本观念也十分清晰和深刻,对人类的科学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得不少物理学家踌躇满志、沉溺于欢快陶醉之中,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今后物理学家用不着再干什么了,只需要把各种数据测得精确些就行了。
也就是说,早在一两百年前,这些物理学问题很多都是未知的领域,而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将这些物理学问题内化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种内化的知识附近,难道就没有“盲点”?当然有。
1905年5月的,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交流学术。
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天,爱因斯坦去感谢了他的朋友,因为他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2如何才能找到“与对方心里已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但是又一直被忽略的要点”呢?对于这个问题,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中提出了一个“3V”法:Vision:理想(渴望对得到的东西);Value:价值(价值观);Vocabulary:语汇(常用语)。
所谓“理想”,指的是一个人希望达到的状态、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由衷想去尝试的事。
理想为什么重要?因为人生或工作中的明确的“目的”,会催生出适自己的“提问”,从而引起“行动”,最终收获成果。
说得通俗点:越是把牢骚挂在嘴边的人,越会成为“爱发牢骚的自己”;越是把理想挂在嘴边的人,越会成为“奔向理想的自己”。
“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在判断事物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如果一个员工的价值观是“老板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直接执行就行了”。
那么,如果有他走上了领导岗位,将会发生什么?他可能会一直以蛮横的态度对待下属,导致下属萎靡不振,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
所以说,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语汇”指的是一个人在平时的对话、回答中常用的词语。
日本关西大学的社会学家安田雪教授在《去追究“关联吧”》一书中写道: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企业里业绩高的人(上位的百分之十五)与其他人,在邮件中所使用的措辞是不同的。
业绩高的人在邮件中多使用“坦率”“顺利”“向前看”“有意义”“很特别”等积极的词汇,而业绩不怎么样的人则多用“严峻”“麻烦”“辛苦”“琐碎”“不好”“一样”等消极词汇。
由此可见,词汇对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尽管我们平时可能忽略掉了这一点。
3如何用3V法来创造优质提问呢?作者在《学会提问》中,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法:将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起来来创造提问。
所谓的疑问词,指的的英文中的5W1H:Why:原因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员What:对象How:方法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做法有两种。
种是着眼于“不常用的疑问词”,将它们与3V关键词组起来提问。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两个以上的3V关键词,创造“新的组”。
我们再来看一个书中的案例:假如现在有一个K先生:他的理想(渴望得到的东西)包括:想把销售额到1亿元以上;想使企业成为所有员工都能表达自身的组织;想经营团队的一体感,等等。
他的价值观:有独创性;取得成果;环保;愉快;创造价值,等等。
他的语汇(常用语):顾客满意;员工;目标;文化;管理者,等等。
首先,我们常使将K先生平常用的3K关键词与很少用的疑问词组,可以得到以下的优质提问:为了“把销售额到一亿元以上”,K先生做“什么”最重要?为了“使企业成为所有员工表达自身的组织”,K先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接下来,我们再把K先生常用的两个以上的关键词组成“新的组”,来创造另一种优质提问:K先生的公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独创性”,才能“把销售额到一亿元以上”?为了在做到“顾客满意”的同时,达成公司的利润“目标”,K先生应该招聘什么样的“员工”?看,这样组起来,是不是就形成了非常不错的提问?4以上就是今天要共读的内容。
今天的内容尽管和之前的那些篇幅一样,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进行优质提问的能力,还需要各位书友们多加练习。
尤其是对于本节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关于3K法的使用,需要书友们多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记忆一些原则,并且把它运用到生活之中。
通过这次共读,你是不是学到了一些“新技巧”呢?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相信书友们也已经有所收获了。
本次领读的主题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咱们下次再会。
第十二节:人际关系中,这一点最重要各位书友朋友们,在本周我们一起共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现在终于到了总结的时候了。
在这次共读的过程中,我们先后解释和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提问为何重要;第二,提问的四个种类;第三,“优质提问”的套路与诀窍;第四,如何创造“优质提问”。
在回答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大体上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学会提问,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其次,学会提问,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而且对团队和公司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阅读完这部分之后,我们差不多知道了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以及学会提问的意义了。
所以,尽管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却是我们共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时,不可敷衍了事的一步。
1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根据《学会提问》这本书,把提问分为四种:种是“轻松提问”。
所谓轻松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改善与对方关系的提问”。
学会轻松提问,对我们搞好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在我们逛商场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些推销人员和我们沟通时,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
但是有些推销人员只问了几个问题,就让我们感觉不耐烦。
第二种是“劣质提问”。
所谓“劣质提问”,就是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的关系恶化,或无法改善,并且不能促成对方发现、行动、进步的提问。
也可以说是令被提问者感到不快、悲伤、萎靡的提问。
第三种是“沉重提问”。
所谓“沉重提问”,是指被提问者“不愿意回答”但“关系到发现或行动”的提问。
这两节的内容,对我们避免在生活中提出“错误问题”关重要。
所以,希望各位书友们能重视这两节的内容,结其中的案例多多思考。
第四种是“优质提问”,也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主要讲述的知识。
什么是“优质提问”呢?所谓“优质提问”,就是能让被提问者乐于主动思考回答,并伴有发现和行动的提问。
当我们掌握了“优质提问”的窍门之后,我们就不用担心提不出好问题了。
所以,紧接着,我们在本次共读的第三部分中,着重讲解了12条做出“优质提问”的诀窍和讨论。
遵循着这12条内容设计提问,能让我们的提问技巧更加娴熟。
而重中之重,当然是本次共读的第四部分了。
如果说第三部分所提供的12条诀窍和套路,是一些“奇技巧”或方法原则,那么第四部分的内容,就是构建提问知识的框架和方了。
2在第四部分中,粟津恭一郎提出了“优质提问”的3V法则,把问题的关注点放在Vision(理想)、Value(价值观)、Vocabulary(语汇)上,再通过用关键词串联疑问词的方式,提出优质的问题。
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难理解,只需要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多加实践即可。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具体问题,要结具体的语境和环境才能提出来,否则再好的问题,也会变成“沉重提问”,甚是“劣质”提问。
我们本次共读的系列文章中,结书中的理论知识,列举了大量的案例。
这些案例,无疑都是很具有实用性和参考性的,各位书友朋友们在读过听过之后,一定会很有启发。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各位书友们有没有发现,我所列举的这些案例,大都把我们自己当做是提问者,而我们的同事、朋友、同学、老板等等,则成为了被提问者。
这是不是说明,《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价值,仅仅是在于促进那些被提问者获得新发现、开启新思维呢?如果是这样,作为提问者,我们自己是不是受益很少,反而别人收益颇多呢?确实,在我们掌握了“优质提问”方法的时候,作为一名出色的提问者,被提问者肯定是可以获益匪浅的。
但是,在这个系列文章的开头和共读的过程中,我也反复提及了,掌握“优质提问”的方法,对我们个人的成功也极其有帮助。
正如《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作者粟津恭一郎在结语部分写道:我们也应该向自己抛出优质提问:1、寻找自己的“3V”;2、抽出时间自问;3、定期自问。
没错,想自己做出“优质提问”,也是可行的。
比如你最近觉得工作不顺或者工作停滞,就可以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我通过哪些方面的,可以摆脱这一困境?”“我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又失去了哪些或理想?”“老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为什么我们一同进入公司,反而他得到了晋升?”“工作和家庭无疑都很重要,我该如何做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提问都很简单,但是我们平时所提的问题,有这么“优质”吗?也许在同样的情况下,你会这样提问:“为什么我运气这么差?”“为什么老板从来不肯信任我?”“为什么我的同事总是算计我,以于他获得了晋升,而我没有?”“为什么我一直在失败,而别人一直在成功?”“为什么我的努力一直没有被别人发现?”当我们比较一下上面的提问方式时,是不是发现也许我们以前的“自问”都错了呢?如果错了,就让我们再多回顾回顾本次共读的内容吧。
到这里,本次共读也将结束了,希望各位书友朋友们都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一些收获。
我们下次再会。
一总结——· 核心内容 ·——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问可以让人获得新发现和自发地采取行动。
2.提问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并且让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等关系。
3.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
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有利于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不知道如何跟员工沟通的管理者来说,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提问可以分为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四种类型,其中优质提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轻松提问。
所谓“轻松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改善与对方关系的提问”。
只要是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乐意谈论的事、或者惯于谈论的事都能成为轻松提问。
2.劣质提问。
所谓“劣质提问”,就是会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关系恶化,令被提问者感到不快、悲伤、萎靡的提问。
3.沉重提问。
所谓沉重提问,就是被问者不愿回答但是可以有新发现的提问。
4.优质提问。
优质提问的特征就是被问者愿意回答并且可以有新发现。
具体来说,优质提问主要有三类:类是询问一个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性内容的提问,这类提问经常会使用英语中的“5W1H”作为疑问词。
第二类是询问有关“未来”怎么样,而不是“过去”怎么样的提问。
第三类是开放性的提问,而不是封闭性的提问。
三、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
1.交换言外的信息。
2.提问不提建议。
3.把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
下面,我们来说说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提问时,如何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方法。
这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
创造优质提问的个步骤是,寻找对方的“3V”关键词。
什么是“3V”呢?“3V”就是理想、价值和词汇。
创造优质提问的第二个步骤是,把“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来创造优质提问。
创造优质提问的具体组方法是,在这6个疑问词中,选择对方不常用的疑问词,将这些疑问词与“3V”关键词进行组,就能创造出优质提问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二感想1我会运用到现实具体生活中,进而改变生活。
比如买二手车,通过主动提问换回主动权,再利用优质提问来获取应该和想要得到的利益。
再比如关系,通过优质提问来解决双方的疑惑,改善关系,解决问题。
2利用优质提问来解决自我人生问题,改变运,达成目标。
——未完,待续。
——· 关于本书 ·——《学会提问》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几年的提问经验形成的,向我们传授了可以应对各种工作及生活场景的“优质提问”的技巧。
作者按照提问的种类和特性,把所有提问分为“轻松提问”“沉重提问”“劣质提问”和“优质提问”,通过分析不同的提问模式,循序渐进地揭开通向“优质提问”的有效路径,帮助我们掌握“优质提问”的技巧,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 关于作者 ·——粟津恭一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是日本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教练联盟认证专业教练。
曾在索尼股份公司负责人事、经营战略等工作。
2004年开始担任高管教练,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大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作为高管教练,他的培训时长、客户数量等业绩,在日本国内屈指可数。
——· 本书金句 ·——1.优质提问就是能够让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思考就乐意回答,并且能够为回答问题的人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发的提问。
2.以提问的方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达令更容易实现目标,因为任何人都会对单方面的令感到反感和厌恶。
3.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4.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经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 核心内容 ·——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提问可以分为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四种类型,其中优质提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
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讲提问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提问的定义是什么。
通常,提问的定义就是“质询疑问或理由”。
优质提问还能够给被问者带来新发现,促成新的思考或者行动。
利用提问的力量,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提问非常重要。
1.提问可以让人获得新发现和自发地采取行动。
作者认为,人的意识是可以被提问控制的,一旦提问发生变化,具体可见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
这也就是说,通过提问可以获得新发现。
当我们通过提问获得新发现的时候,内心会非常高兴,而且因为这是自己思考过的事,所以对新发现会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新发现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自己最想做的事,我们就会自发地采取行动。
2.提问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个人评价,并且让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等关系。
提问力的高低,也就是问问题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不光这些总经理、高管对提问敏感,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经常会通过别人问问题的水平高低来评价一个人。
大家都知道指示、令是一种交流手段,一般情况下,都是上级对下级使用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流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有明确而固定的上下级关系。
但是,提问不一样,提问这种交流手段的特征就是:提问者和被问者处于一种对等关系。
上级可以向下级提问,下级也可以向上级提问。
3.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
在一个团队里面,尤其是创业团队里面,当这个团队需要增进团结、士气的时候,优质的提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组织来说,以提问的方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达令更容易实现目标,因为任何人都会对单方面的令感到反感和厌恶。
因此,提问有助于团队的创建,有利于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不知道如何跟员工沟通的管理者来说,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提问可以分为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四种类型,其中优质提问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提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作者根据被问者是否愿意回答以及在回答过程中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两个指标把提问分为四种:轻松提问、劣质提问、沉重提问和优质提问。
虽然我们都想要优质提问,但是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就会经常做出轻松提问、沉重提问甚是劣质提问。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对这四种提问都要有所了解。
1.轻松提问。
所谓“轻松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改善与对方关系的提问”。
只要是对方容易回答的问题、乐意谈论的事、或者惯于谈论的事都能成为轻松提问。
轻松提问的特征是被问者乐意回答,但是没有新发现。
比如询问朋友的兴趣爱好、喜欢的明星等话题都属于轻松提问。
通过轻松提问,可以收集信息,为下一步“优质提问”打下基础。
最容易成为轻松提问的,就是询问对方的成功经历,因为这个问题对方容易回答、乐于回答并且惯于回答。
2.劣质提问。
所谓“劣质提问”,就是会导致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关系恶化,令被提问者感到不快、悲伤、萎靡的提问。
劣质提问的特征是:被问者不愿意回答,并且被问者没有新发现。
比如,没考虑到与对方的关系,毫无意义地追问对方的私事,把提问者的价值观或主观臆断强加于人的提问,让被问者萎靡不振的提问都是劣质提问。
3.沉重提问。
所谓沉重提问,就是被问者不愿回答但是可以有新发现的提问。
这种提问虽然难听,但却往往是被问者取得进步不可或缺的,因而才会出现沉重提问。
因为这种提问是被问者往往不愿意去想、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所以引起被问者新发现的可能性更高。
不过这种提问会触及被问者难以接受的领地,所以确定沉重提问时,一定要在已经和对方建立足够牢固的关系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
另外,不要一直使用沉重提问,当人们心情沉重的时候,思考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4.优质提问。
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对任何人都好使的优质提问”。
那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呢?优质提问就是能够让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思考就乐意回答,并且能够为回答问题的人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启发的提问。
优质提问的特征就是被问者愿意回答并且可以有新发现。
具体来说,优质提问主要有三类:类是询问一个事物的前提、定义等本质性内容的提问,这类提问经常会使用英语中的“5W1H”作为疑问词。
“5W1H”就是为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对象和怎样这6个疑问词。
第二类是询问有关“未来”怎么样,而不是“过去”怎么样的提问。
第三类是开放性的提问,而不是封闭性的提问。
开放性的提问指的是不以“是或不是”为结束的提问。
三、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
我们在了解了四种提问方式和特征以后,发现最好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了。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优质提问呢?作者总结了把一般提问变为优质提问的三个诀窍以及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两个步骤,帮助我们轻松实现优质提问。
1.交换言外的信息。
什么是言外的信息呢?言外信息就是除了回答本身之外的声调、音量、语速、姿势和表情等信息。
其中,最重要的言外信息就是姿势,因为姿势最能表现内心的真实情况,比如我们想表现得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我们就要有积极倾听的姿态。
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分析被问者的言外之意和真正想表达的心情,积极向被问者提供反馈。
2.提问不提建议。
要想把想好的问题变为优质提问,最好不要向被问者提建议,这也是基本的待人方式和姿态。
为什么不提建议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给对方提出建议,是不会让对方产生新发现的,而且提出的建议或许在当时有效,但是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未必还会有效。
很多时候,建议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
因此,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3.把沉重提问变为优质提问。
当你觉得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有些让对方难以回答的内容时,就要想办法把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变为优质提问。
下面,我们来说说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提问时,如何从零开始创造优质提问的方法。
这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创造优质提问的个步骤是,寻找对方的“3V”关键词。
作者认为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经内化的提问距离相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
简单点说,就是寻找对方熟悉的领域附近,但是又经常被对方忽略的要点。
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个要点呢?我们可以把关注对方的“3V”作为切入点,来寻找这个要点。
什么是“3V”呢?“3V”就是理想、价值和词汇。
理想就是一个人希望达到的状态、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
价值就是一个人在做判断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词汇就是一个人的常用语。
我们不难看出,代表理想、价值和词汇这三个词的关键词就是对方熟悉的领域,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代表“3V”的关键词。
创造优质提问的第二个步骤是,把“3V”关键词与疑问词组来创造优质提问。
经过个步骤之后,我们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的“3V关键词”,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3V关键词”与疑问词进行组,创造出优质提问。
这里所说的疑问词,就是英语中的“5W1H”。
使用这6个疑问词的原因就是为了不形成以“是或不是”结束的封闭性提问,从而可以不断地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创造优质提问的具体组方法是,在这6个疑问词中,选择对方不常用的疑问词,将这些疑问词与“3V”关键词进行组,就能创造出优质提问了。
在这里,“3V”关键词代表着对方熟悉领域附近的内容,对方不常用的疑问词代表着对方经常会忽略的要点,这两者结起来正好就可以找到对方熟悉的领域附近,但是又经常被对方忽略的要点。
因此,可以说明我们从零开始创造出来的提问就是优质提问。
如何激发学习动力,让孩子“心甘情愿”努力学习?这可能是最好的做法!孩子迷茫“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
家长烦恼“孩子学习不积极主动,总要家长推着往前走,怎么办”。
如何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努力学习?解决好这几个问题,爆发学习动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子里总会徘徊这几个问题,如果能战胜这几个问题,有助于孩子爆发出非常强的学习动力——问题1: 学习有什么意义?读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时候反而是无欲则刚。
但是,地球上有人和动物,你看看猫过的什么日子?一千年前猫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可人不同。
人过的是创造性的生活,因为人会学习,大自然给了人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课堂学习是狭隘的一部分。
你不学习也可以啊,那跟猫狗来到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
问题2: 学习有什么用?课堂学习就是在训练思维,把思维训练到更高的水平。
面对年龄一样,但接受过的教育水平不一样的人,提一个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就看出差别来了。
问题3: 不是不想学,可学习太苦了!苦是情绪。
“感觉”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
要改的是想法。
比如,有个人请你和一个和尚一起吃饭,桌上全是蔬菜。
和尚一看,觉得这个人太尊重我了。
你一看,什么意思,请我吃个饭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两个人反应不同。
人和动物不同,耕耘有收获,人就有乐趣。
没有比课堂学习更体现耕耘收获的了,这就是人的乐趣。
问题4: 某某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发财是特质决定的,是投资魄力,第二要行动力极强,第三赚一百把四十万分掉。
小学没毕业,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
人有两部分享受,物质和精,而动物只有物质享受。
而且,只要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那些原先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们后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才使得他们在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死死地抓住。
学会8个方法,激发学习动力在生活中,我们的家庭类型多种多样,孩子也千差万别,对于孩子爱上学习这个问题,是很难找到一把钥匙。
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要点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
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
孩子学习也是一样。
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适的水平。
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要点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
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
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
在家长的重压下读书是很难有好效果的。
要点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
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些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
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点4: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
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适。
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
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总之,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要点5:让孩子体会成就感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小孩子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点6:要为孩子解决具体问题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还不够。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义不大,还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孩子觉得做题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也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一定的时间看他做对几道题。
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要点7:用孩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要点8:家长做榜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作,专家。
自我学习和同伴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的这个“专家”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
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几个建议,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学习,给大家分享几条建议——建议1: 让孩子参与,制定计划在家里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一起计划他放学后的时间怎么安排。
家长此时要真正的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给孩子。
惯例中也许会包含看电视、运动、做作业、做家务等等。
初次形成的惯例表需要实践几天,发现问题,再用好奇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建议2:感染代替催促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用于全家人安静地学习和工作。
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看书写作业。
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热情,才有可能坚持做下去,而不觉得枯燥,而唤醒这种热情的方式,就是“近朱者赤”。
建议3: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利,哪怕是犯错我们总害怕孩子犯以前自己犯过的错,担心着孩子的成就和未来,为了避免孩子犯错少走弯路,恨不得代替孩子披荆斩棘,只给他留一条康庄大道,保证孩子永远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试错。
帮助孩子在实践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学习在孩子即将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尝试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是如何考虑的,有没有长远的计划?有没有备选解决方案?如果一旦判断失误,折中方案是什么?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错范围内,给孩子一个充裕的空间让他去尝试。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试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议4:除开帮助,唠叨、提醒都不要告诉孩子,如果他的功课、作业需要帮助,你会在那里,但是你不会为功课、作业的事唠叨或提醒。
然后,闭上嘴,离开,仅仅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出现。
学习知识是孩子的责任,当你不停唠叨的时候,学习知识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建议5:允许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孩子手里搓着橡皮可能会更有灵感;有的孩子可能习惯于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写语文,但写数学作业时会感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可能相反,认为抄写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
建议6:告诉孩子,自行承担后果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学习目标,一定让他承担后果。
这时也许他会遇到老师的责罚。
你可以通过引导、提问,帮助他一步步探索学习的目的与重要性。
通过这十二天的学习,学会了如何积极的去提问,更好地观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而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改变方案以及结果,达到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所有做的事情,说的话都取决于你的提问,它决定了你的思维,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能够敏锐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负面的思考问题,进而正向的思考,通过正面的问题,生的质量,引导事情结果向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可以改变我们的自我对话以及与人沟通的模式,从一种简单粗暴惯于评判的思考转向好奇谦逊去探究事情真相的全面的思考,这符行动学习的法则,它的精髓就是提问。
让我们一起掌握掌控自己思维的能力吧。
学习的方式有:不带评判的去倾听,通过加强观察自我的能力,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表达这些时所使用的语言。
通过自我观察,管理自己的思维。
用正确的态度,为了正确的方向而去思考想办法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
遵循的原则是:多问少讲,不给别人贴标签可以采用abcd选择法,A:我是评判者吗?B、深呼吸,停下来,把自己摘离这件事情,以旁观者身份客观的去看待这件事情。
C、好奇心去探索是否全面正确了解了所有的事实,还是道听途说,搞清楚发生了什么C、选择,搞清楚自己的选择是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对方,而不是判断谁对谁错,尽量避免给别人提建议,当你提出好问题,别人就可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出属于自己的最好的答案。
可以问自己的问题有:怎样 可以让我生活的更好?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什么?要怎么做才能更的完成工作?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吗?愿意为导致错误的态度以及行为承担责任吗?当下状况如何?人们觉得我尊重他们吗?别人的建议我会听吗?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如何去应对这些?针对这件事情我都做了哪些假设?还能用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这个人?我是评判者吗?这么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希望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要怎样才能精彩地完成这项任务这个目标?​在沟通中可以问的问题有:我最欣赏他们什么?每个人的优势什么?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别人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如何做可以提高大家的协作共事产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到”人类最高自由是在任何既定环境中,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能够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
”这个对于婚姻同样适用,你可以聚焦于对于另一半的欣赏,关注哪些事情更有利于双方关系,从优点优势着眼,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就能看到什么。
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何保质保量的提出问题?1、内心问题,向自己提出的;2、人际问题,向别人提出的。
对于各项事情的反应,反应应该不是陈述句,而是疑问句,避免自己因为信息的不完整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尽可能多提问,多获取信息,发现假设中的盲点,假设是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推测,不能把它当做事实。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提问的时候,人称用人称,“我”、“我们”。
提问正面的积极的问题​提问开放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而不是我们能不能###。
​希望通过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让我们的生活都朝着有阳光的一面积极的思考,积极的生活,你不能改变事情,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看事情的眼睛,说的大抵如此。
两种思维,两种问题,引向了两种结果,愿大家有所收获。
大学学的是什么?有很多人都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学会提问》作为批判性思维丛书的一员,是美国大学生的必修书目。
可想而知,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不会像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但是,我觉得我们所有人,特别是我们东方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而且遍不懂,后面应该再温习。
本书的目标是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
个人觉得就是针对一个逻辑推理提问,确定这个推理是否严密,是否真的是有效推理。
但是说实话,有时候觉得这样思考似乎有点较真,如果这样好像我们生活中说的大多数都不成立。
我把本书归结为四个大问题: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有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怎么进行批判性思维。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本书中写到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就是: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为什么要有批判性思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如此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吧,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便会丧失自我,成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头脑的机器。
此时,批判性思维就有用武之地了,我们要启动批判性思维来检索和筛选信息。
本书中将学习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所谓海绵式思维就是类似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即充分吸收水分。
淘金式思维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随时准备与作者辩驳的互动方式。
海绵式思维的目的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淘金式思维的目的则是问自己一系列问题以找出判断或最理的看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海绵式思维指导的,缺点就是被动,还有对信息该如何取舍。
相反淘金式思维就是主动的,并且能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理地评价。
显然淘金式思维更接近于批判性思维,是作者推崇的思维方式。
三、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本书说批判性思维可用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如此将引出两种批判性思维,即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就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想法,目的是和驳倒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观点。
强势批判性思维就是利用批判性思维评估所有的断言和想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目的是辩证地看待整个世界。
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两种人格,即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
我认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可能就对应着表现型人格,也就是要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牛,要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满足一种荣誉感。
强势批判性思维就对应着进取型人格,两者的目标都是力求让自己真正地认清世界,真正地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思想开放,多利用强势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真正地使自己成长。
四、怎么进行批判性思维?那么针对一个推理问题,我们还怎么进行批判性思维思考?本书通过第2-12章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来进行一一地阐述。
首先,我们要准确找出这个推理的论题、结论和理由。
通俗来说,就是弄清楚别人在讨论什么,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证据。
就如解题一样,我们要看懂题目,写出自己的结果和计算方法。
其次,我们要在推理中寻找有没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有没有暗含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有没有什么谬误,所用的证据的效力如何。
同样拿解题来说,我们要寻找查看计算方法中有没有哪些表述不清楚的地方,有没有暗含的条件,有没有什么错误,所用的公式定理是否有效。
,抛开别人的分析推理,我们看有没有替代原因也可以得出比结论,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没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通过此推理还可以得出哪些理的结论。
解题同样如此,做完题目之后,我们可以看看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解这道题,题目有没有不事实的数据,有没有什么重要条件遗漏了,通过本题条件和这个方法可以得出什么其他的结果。
以上每个点都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本书便每个关键问题用一章的篇幅来解释上述每个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一个分析推理评价了。
同样只有这样我们在解题时才对一个问题真正掌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学会提问》观后感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人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提问,对于新鲜的事物我们保持好奇心,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提问、解答、验证。
人的知识是从提问开始的,但是或许少有人会去归纳提问的方式、思想等。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词,对该词语的解释贯穿的全书,那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书中有两个观点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论述(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那这两个论点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这意思是提出的问题要刨根问底,对于问题能保持探索的精,不断的追求,直接近真理。
在市场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见种种类型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的人浮于表面不愿深究,有的寻求解决之道但是碰见困难却不愿意继续去解决,而真正值得学习的人是将问题一一解决。
比如说市场排面的整理。
时常会出现以下对话:“为什么排面会不整齐,都没有按照公司规定的要求进行布置”“上次过来的时候已经摆好了,现在又乱了我也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吗?”“没有”.......从对话可以看出业务员对于问题的解决缺乏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仅仅是通过一次次的整理进行解决,而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挖掘。
比如:是不是客情不到位,终端老板不愿意配排面的维护;是不是竞品的进行陈列、进行理货冲击排面;是不是动销较快,终端老板对于货架排面疏于管理;亦或是拜访频率过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考虑到,这是思想惰性的体现,并未能将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
而对于我们的工作而言应该对业务员加以引导,“不要用你的勤劳掩盖你思想的懒惰”,让业务员具备发现、解决问题之道才是真正的管理的解。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看问题要抓住主次,能分析出问题的关键点,能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是有些许的难度。
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问题不能直接得到答案,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现象等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如在市场工作中经常出现经销商会对多个品牌进行代理,并且存在不断接洽、放弃的循环之中。
对于该问题我们并不能直接的得出经销商的真实想法,但如果经销商的精力过于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天龙泉的切生利益。
如何对经销商进行引导变得重中之重,引导的关键是推断出经销商的真实想法。
对于经销商的问题,倘若仅仅通过同、制度进行引导,那得到的也仅仅是经销商对于天龙泉工作的排斥,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若是明白经销商的出发点,是对天龙泉的不放心,还是对于酒类市场的顾虑,还是希望拓展现有的经营范围,对于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摆明观点,罗列利益,这样对于经销商的引导方能水到渠成。
读《学会提问》有感丛台区实验小学赵优质提问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运用和创新能力,优质提问必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频度和等候时间,才能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营造氛围,创设提问情境在教学中,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课堂创设情境,比如说一个故事、那个一个实验一首儿歌、一个典故、一组数据等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比如说我们在教数学课当中的提及讲认识体积的时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一半水,然后往里边儿放小土豆儿一点儿点儿放进去,此时提出问题问: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比如我们在讲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来创设购物环境有售货员、有顾客,这样的情景学生一点也不陌生,是学生更积极主动提问、思考,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
二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
时机提问:(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3)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处。
数学学科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
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效果1、问题的难易度。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即不能太易或太难。
问题太易,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会使提问失去价值。
因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提问时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
提问频繁的课堂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
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适当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
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不充足、精紧张、准备不足等,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反感。
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高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专家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效率。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优质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花,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能帮助学生走进思考的航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谱写我们课堂美妙的的乐章。
《学会提问》读书感悟 胡静【原文摘录】①“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P104)②“有时候,诚实无欺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有些个人想法最好还是不说出来为妙。
例如,如果你和一个朋友交谈,他问你对某件事的意见,如果没办法在说出你的观点的同时又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那么最好还是不要说出真相的好。
”(P106)③“真相并不总是非说不可。
如果你是医生而不得不跟病人说关于他的健康的坏消息,这时候坦诚相告自然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有时候在朋友之间,诚实也许需要一点缓冲地带。
”(P106)④“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P124)⑤“跟着心儿走,跟着感觉走,它会领着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放飞理智吧,去寻找你的直觉,很容易你就找到它。
——朱厄尔《直觉》”(P141)⑥“因为单一的个人经历,甚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个人经历常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P143)⑦“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
”(P148)⑧“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方法,并将其作为重要指导,帮助人们判定事实真相,因为这个世界上各种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人类对于这些事件的观察和理论总是错误不断。
科学方法力求避免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时所携带的许多内在的偏见,避免我们的直觉和常识中存在的种种偏见。
”(P160)【读书感悟】时间是宝贵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
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有没有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一想,我就得赶快把手头的事情按照它们的重要性依次罗列出来,看看哪些事情得立刻解决、哪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哪些事情压根就没必要去做。
头绪理清后,我发现原本杂乱无章的工作变得轻松而有趣起来。
的确,虽然有些事情看似有难度,但真正去做的时候,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假设上,行动远比假设来的更有意义。
另外,我们在处理重要的事情时,还可以学学华罗庚的统筹学。
这样,我们的时间会利用得更加充分。
中国人十分信奉“诚信”,并尊“诚信”为美德。
我们平常在谈论别人的时候,也会直来直去,并为自己美其名曰:“我从不拐弯抹角,我就喜欢有话直说。
”当说到别人难以接受的缺点时,往往会追加一句“我说话比较直接,别往心里去”。
听者真的是不往心里记吗?非也。
我们应该听过钉子和门板的故事吧。
钉子扎进门板中被后,门板上仍然会有钉子扎过的痕迹。
换言之,你说过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你的言语带给别人的伤害也是板上钉钉的。
即使日后,我们做了很多的补救工作,也只能是淡化对别人的伤害,不可能根除。
人与人的相遇,,总有那么几分因缘。
既然有缘,就该彼此珍惜。
与人相处,以“和”为贵。
若是口拙,不能做到八面玲珑,那不说也罢。
好歹,沉默是金,总比胡言乱语伤人感情好得多。
与同事如此,与家人、朋友、学生,乃陌生人,也应如此。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在我们写作中却有一种逆向思维,很是奇。
“良药利于病但未必苦口,忠言利于行但未必逆耳。
”小朋友感冒不愿意吃药,尤其是苦药。
怎么办呢?有办法。
在苦药外面包着一层糖衣不就行了吗?抑或将感冒药做成果汁粉的样子,每次喝时和一袋不就行了?动脑筋,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没有哪个人总喜欢被批评,也没有哪个人敢否定自己喜欢听甜言蜜语。
我们或多或少有些虚荣心,我们都渴望被别人夸奖。
正因如此,我们在为人处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慢慢学会将“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些,让亲朋关系亲密些、让同事关系融洽些、让师生关系缓和些。
注意力分散,不光是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也避免不了。
有时候,当我们想静下来处理一些事情,却会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干扰,我们的注意力会分散开来,原本想做的事情就不可能一气呵成。
这种情形下,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所采取的措施是,要么培养自己的抗干扰能力,要么切断干扰源,即主动离开让我注意力分散的地方。
我一直坚信,人是有第六感的。
当我在某些事情上踌躇不决时,我就会静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心,凭自己的感觉做出决断。
虽说不能每次百分百让自己感到满意,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我的决断对自己是有利的,那就是我没有过多的后悔。
我相信自己,我也相信跟着感觉走不会错太多。
教学中,“以偏概全谬误”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挺高的了。
我们动不动会因为某一两个学生的过错(仅仅在你看来是过错)而大加责骂全班学生,而且这样的事情也许会不止一次发生。
那么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老师自己生气,学生内心对老师有怨气,师生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真的有必要搞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吗?倒不如找那几个存有小问题的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学生也许会因为你的善解人意更愿意亲近你。
“学贵有疑。
”在教学中,我们要聆听专家的指导,因为他们的经验丰富、眼界开阔、理论知识渊博。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得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质疑的精。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苹果只有砸在有思想的人头上才会掀起波澜。
科学来自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科学。
我们唯有学科学、用科学,摒弃自己的偏见,才能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